新西兰学习故事心得学指南|走进“学习故事”——来自新西兰幼教课程改革的启示时间:XX-3-5作者:周菁温迪?李来源:《学前教育》XX年第3期在新西兰幼儿园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叙事性评价方式——学习故事(Carr,XX),近年来在国际幼教界评价颇高,并在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很多幼儿园中推广。随着新西兰和中国幼教界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学习故事”也受到了中国幼教工作者的高度关注。为了能让更多的中国幼儿教师了解新西兰的幼儿教育,笔者将从这期开始陆续撰文介绍“学习故事”、相关的新西兰幼教事业发展的经验,以及学习故事可能给中国幼教工作者带来的启示。“TeWhariki”:编织而成的草席“学习故事”是一种用叙事的形式对儿童学习和发展进行评价的方式。作为新西兰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部分,“学习故事”的诞生和发展离不开新西兰幼教课程改革的大背景。20多年来,新西兰幼儿教育改革经历了两个重大的转变。第一个转变是,幼教机构管理一体化,也就是说,由原先不同政府部门分别管理不同类型的0一5岁的幼教机构,转变为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第二个转变是,从1988年开始推行统一的面向所有托儿中心和幼儿园教师的三年本科师范教育,这取代了原先面向幼儿园教师的两年大专文凭教育,以及面向托儿中心老师的一年培训课程。这两大转变从行政管理和师资素质上为新西兰幼儿教育改革提供了保障。1996年,新西兰正式颁布国家幼教课程大纲《TeWhariki》,它为新西兰的0一5岁幼教机构和教师们指明了幼儿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在研发国家幼教课程大纲的过程中,新西兰幼教工作者们、从业人员、专家学者和家长们围绕“儿童的形象”、“幼儿教育为谁办和怎么办”、“儿童需要什么样的课程”等核心话题展开了讨论,并在一个包容、合作、研究和学习的过程中达成共识。(一)儿童的形象坐落于大洋洲的新西兰是英联邦成员国之一,80%的人口为白种人(即英国或欧洲移民后裔),但是,第一个发现新西兰、并在新西兰定居的是毛利人。虽然毛利人只占新西兰总人口的10%左右,但毛利文化对新西兰国家幼教课程大纲《TeWhariki》(MinistryofEducation,1996)有着深远的影响,毛利文化的世界观和儿童观也影响了新西兰幼教工作者对幼儿以及幼儿教育本质的理解。毛利人视儿童为毛利世界中有价值的成员,是连接过去、未来、家庭、社会的纽带(Reedy,1995/XX)。儿童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教育儿童意味着要尽其所能和用各种可能的方法来赋予每一个儿童以力量。因此,教育不是要改造儿童,而是要赋予儿童力量。为了在课程大纲的字里行间都能体现儿童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这一形象,新西兰幼教工作者就是否使用Preschooler(学龄前儿童)—5岁的儿童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最终,《TeWhdriki》使用了“YoungChnd”一词,而不是“Prescreschooler”,因为后者可能会给人带来这个年龄段的儿童相较于小学生是弱小的、发展不够完善的这样一个形象,也可能暗示着幼教课程是小学课程预科版,是功利性的,是为小学做准备的。(二)幼儿教育为谁办、怎么办新西兰的幼教机构为0一5岁儿童和家庭提供教育服务和支持,它们服务的人群和管理模式各不相同,旨在让所有儿童和家庭都能找到适合他们需求的正规的幼教机构。新西兰幼教机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为0一5岁儿童提供全日制的教育服务。 —5岁儿童提供教育的幼儿园,大多为半日制,即4—5岁儿童每天上午来园,而3—4岁儿童每周来园3个下午。 ,家长志愿者们需参加专业培训,并由家长组织和支持儿童在玩中学。 ,旨在保护和传承毛利文化和语言。 ,提供小规模、家庭式的幼教服务。 ,为边远和人口稀少地区的儿童和家庭提供远程的函授式幼儿教育支持和服务。不同类型的幼教机构可能坐落于某一民族聚居区或面向某些特定人群和家庭,如太平洋岛国文化社区或有特殊学习需要的儿童等;也可能采用某一种教学法,如蒙台梭利幼教中心和华德福幼教中心等。尽管各种幼教机构服务对象不同,教学法也存在差异,但它们都需要经过新西兰教育部的认证,并统一管理。新西兰政府对不同类型幼教机构的经费支持和评估标准是一视同仁的。每个幼教机构都能得到来自于政府的资金支持,资金数量视每个机构中儿童的人数、每位儿童每周接受教育时间的长短,以及每个幼教机构中注册教师的比例而定。由教育部指派的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教育评估办公室承担定期评估和督导幼教机构管理和教育实践的工作,每个幼教机构的评估报告都会在教育部网站上公示。(三)儿童需要什么样的课程《TeWhariki》是新西兰一系列幼儿教育改革和社会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