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固原生态经济 发展的对策建议,十四五时期固原生态经济发展策略

facai369 现代审美 2024-12-22 1 0

“十四五”时期固原生态经济 发展的对策建议

生态经济产业是固原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为筑牢六盘山生态屏障和助力脱贫攻坚作出了卓越贡献,构建起了山绿与民富共赢模式,但仍存在产业体系优势不强,生态转化机制缺乏,龙头企业数量少、带动力弱,品牌优势不强,技术支撑力弱、资金缺乏等问题。现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固原发展生态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固原市发展生态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缺乏 固原市林业用地总面积达668万亩,森林面积475.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0.1%,居全区第一,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并重,如4A级旅游景点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火石寨国家地质(森林)公园、须弥山石窟风景名胜区、六盘山长征景区等,但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上较为缺乏。从固原市林业整体情况看,现有成林的树种中绝大多数是以云杉、落叶松、油松、刺槐、柳树等为主的生态林树种,而成林的经济树种主要为山桃、山杏等低效林树种,山林权流转市场不活跃,经营主体小、散、弱,三产融合程度低,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还处于初级阶段,生态建设和管护投入成本高,而经济效益不足且回收期长,企业或社会个体投入生态建设的积极性较低。山林权交易体系尚未形成,缺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实现机制和市场化运行机制。 (二)生态经济产业体系优势不强 目前,固原市生态经济产业还处在相对低端发展水平,以种植和初加工产品为主,精深加工企业较少,产业链不健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程度均不高,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从产业结构看,一产层次低,基本上局限在传统种养为主的低端发展上,传统种植规模小、产量少、产品不稳定、品质不高、优良率低,与周边地区同质化现象严重。新引进的部分树种和品种,还需进一步筛选和适应。二产实力弱,结构单一,加工企业偏少(已建成经果林产品加工厂2个),固原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56%,85%的果品卖原品,全市果品深加工方面基础薄弱,销售、储藏、加工等全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三产不活跃,生态经济产业与文化旅游、乡村振兴融合不够,增值服务滞后,未形成产业融合发展新优势。以红色资源为例,目前存在重利用、轻挖掘的现象,把红色资源与生态休闲等系统集成的能力不强,整体优势不明显。 (三)宣传力度不够、品牌优势不足 近年来全市初步形成了以红梅杏、苹果等为主的特色经果林种植基地(表1-1)。 表1-1 固原市特色经济林种植统计表 面积:亩 杏 小计 163911.24 梨 9525.07 鲜食杏 红梅杏 116388.24 文冠果 6731.9 其它 32623 山楂 5487.2 仁用杏 14900 油用牡丹 4960 苹果 32629.53 元宝枫 3100 黑果花楸 29869 红树莓 2131 大果榛子 24696.07 李 1579.8 核桃 24235.09 刺五加 1140 花椒 17265.66 桃 1013.45 枸杞 13160 其他 1868 总计 343303.01 数据来源:《固原市生态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 但这些经果林主打品种、特色品牌优势不够明显,还未形成规模和产生明显效益,在品种布局上地方特色不突出,主打品种未形成品牌优势,销售、储藏、加工等全产业链条短,企业引领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不强。经济林地方特色品牌优势不够明显,推向市场时,品牌宣传力度不足、特点不突出、效果不理想,品牌影响力弱。 (四)技术支撑与产业发展存在差距 固原市 R&D经费投入强度仅为0.48%,人才密度仅为6.6%,分别比全区平均水平低1.04个、3.5个百分点,生态经济方面的科技投入更低。目前林草技术人员,市县两级比较健全,乡(镇)村服务千家万户、落实到田间地头的带头人、乡村技术人才、土专家欠缺,培育不够;加工业、流通销售、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等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人才较为匮乏。农村流动人口大,尤其是出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家园老弱妇幼较多,且文化水平低,接受能力较差、劳动能力弱、意识不高、致富能力不强成为制约生态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资金投入不足、保障机制亟待完善 全市生态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中央财政和自治区财政资金,社会资本投入有限,建设资金不足,生态经济发展配套扶持政策出台的还不够细、不够全,项目资金来源也有限。尤其是随着产业的不断推进,在前期营造的生态林、经济林和花卉等,后期管护任务重、资金压力大。生态经济产业保险机制不够健全,试验新品种尚未纳入种植业保险,生态经济产业发展受限。 四、推动固原市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固原市要以先行区建设统领生态经济发展,聚焦固原实际,以问题为导向,精准施策,标本兼治,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以巩固生态建设成果为基础,坚持国土绿化与生态经济发展相结合,在生态产品实现机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品牌建设、技术支撑、资金和保障机制上下功夫,从而实现生态资源的价值增值,生态效益富民。 (一)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加快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建立补偿与赔偿、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的生态产品实现机制。 放活山林地经营权。全面推行山林地“三权分置”改革,赋予山林地经营权流转、抵押、融资、入股、合作等更多权能,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林农变股农。开发适应林业特点的林权抵押贷款金融产品,赋予国土绿化经营者自主经营权,引导工商资本进山入林、投资林业。 建立市场交易体系。探索开展林业资源价值评估机制,建立市场交易平台,探索碳汇林交易,支持开发碳金融活动,大力发展绿色信贷、森林保险等绿色金融产品。推广试验示范碳汇造林,加快碳汇计量模型搭建,建设全市碳交易市场,加快碳达峰、碳中和的固原新作为。 推动生态价值转化增值。制定完善“以碳养林”“以林养林”等相关方案制度和扶持林产业发展政策,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建立市场化植绿增绿新机制,发展“以地换林”路径。制定支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林业建设的政策举措,探索林地综合利用、发展生态旅游、异地配套建设用地等盈利模式。支持山林和“四荒”地开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绿色环保经营活动。 推动生态经济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充分挖掘释放绿水青山生态产业价值,着力推动庭院经济林、林下经济、生态修复、村庄绿化等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在主要景区景点周边、国省道干线、旅游环线和清“五河流域”布局打造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视觉冲击力的花卉观光园、梯田观光和观光采摘、农事体验、休闲游憩等乡村景区景点。 (二)建设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 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坚持系统观念,既着眼全局,对全市生态经济建设,进行系统谋划、全面部署,又聚焦固原生态经济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薄弱环节,集中发力,创新突破,明确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切实可行的思路和举措。 一产上注重调优种养结构,发展林草产业和生态农业。在“五河流域”布局优势林草产业和生态农业,经果林在现有推广示范的传统优势品种基础上,下一步要在抗旱、防冻、抗霜的新品种选育方面下功夫,在选育优质外地品种的同时,对固原本地传统“桃李杏”品种进行改良。同时,还要立足固原市的土质条件和经济林发展现状,推进生态与产业相结合,建设特色优质经济林示范基地,推进布局区域化、栽培品种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培育各县(区) 经济林特色产业。 二产上注重调强加工能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和绿色食品加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政策创新,在土地、财政、金融等方面出台扶持措施,引进一批精深加工企业,鼓励龙头企业联合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研发中心,以食品学、营养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中医药等基础研究为引领,探索各类生态产品特色功效及其利用等,重点开展苹果、红梅杏、沙棘、红树莓、山桃、山杏果汁原浆、营养添加粉剂、食用色素、复合营养制品等研发,开发新产品,研发新技术、新工艺,通过产品特性提高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产品档次,促进产品优质优价,提升产业竞争力。支持加工企业积极同国内外著名的食品加工、饮料、酿酒、制药、化妆品集团合作,着力推进以鲜果、干果销售为主向精深加工转变,提升生态经济产业优势和效益。 三产上注重配套协同,完善城市生态系统,发展文化旅游,催生生态经济发展新引擎。一是树立“大旅游”“大物流”理念,在“+”上下功夫,整合旅游、物流等资源,嵌入文化、康养、电商等元素,形成多业态、多元化协同发展的格局。二是全产业规划生态经济,坚持以消费者为导向,从种植采购、贸易物流、食品加工、分销物流、品牌推广、产品销售等环节,通过对各个环节的有效协同和控制,让环环相扣的产业链“动”起来,精准纾困、及时“排障”、疏通“堵点”。 (三)大力推介生态经济产品品牌建设 讲好固原生态建设故事。一要充分利用本地媒体资源,创新形式,多角度、多手段讲述固原生态变迁的感人故事,将固原生态建设故事推向全国。二要借力主流媒体及网络新媒体,积极创新宣传营销模式,以全媒体网络互动宣传为抓手,诚邀区内媒体、央媒记者走进固原,深入调研,充分挖掘固原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通过新华社、新华网、人民网和网易等媒体的直播和报道,形成全国全媒体矩阵聚焦报道阵势,从而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推进生态产品品牌建设。围绕固原市生态产业优势品牌,通过品牌策划与价值链塑造,借助宁夏六盘山生态农产品联盟平台,整合固原地区特色农业资源,培育“六盘山”农产品生态品牌,致力于打造“六盘山”农产品品牌,真正带动和助推农业企业、合作社规范化、品牌化发展。 注重品牌塑造。积极动员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大力开展生态经济产品“三品一标”工作,对要注册的品牌,从名称、图案、包装、宣传词等方面进行整体策划,以实现品牌形象的系统化,增强品牌的影响力。 强化生态产品宣传。一要通过举办和参与各类不同层次的特色生态产品展销暨文旅推介会,把固原“四县一区”的特色农产品、悠久厚重的旅游文化展示给广大消费者,进一步提升固原特色生态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扩大文化旅游影响力。二要搭建、整合招商、宣传、文旅等对外宣传渠道和各类媒体平台,向外推介我市特色生态农产品,加强现有优势农产品宣传推介力度。 (四)提高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度 加强人才引进培养。深入推进林草产业“十百千万”科技服务行动,大力推动科技特派员和科技服务人才下乡(镇)进村入户(入园、基地),加快推进使用技术推广,建立科技人员与新型经营主体、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培养乡土专家、能人。加强“生态链”的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人才引进、课题研究、项目培养、交流培训等方式加强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储备,培养一批生态经济产业发展专业知识扎实、业务熟练的高精尖人才。 强化技术保障。一要围绕我市生态产业发展,搭建服务平台,建设技术研发基地(如成立姚磨村冷凉蔬菜研发基地),组建生态经济产业建设技术专家团队,通过定点联系、现场指导、技术培训、集中会诊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全产业链科学技术服务。二要深化与农林大学、农科院等的院地合作。聚焦生态经济产业发展需求和技术难题,开展联合攻关和技术培训,解决林果产业链延伸、经济林防霜冻、保鲜及精深加工等难点。 加大基层培训力度。一要加强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实用人才带头人和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结合产业发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龙业企业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以及农村乡土人才作技术培训,整体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二要加强农业科技人员岗位能力提升,围绕产业发展实际需要,遴选培育不同目标、层级、类型的农技人员,组织农技人员积极参加岗位能力提升培训。 (五)多措筹集资金、创新机制保障 支持、鼓励多种渠道筹措治理资金。一是研究探索设立生态经济投资基金,以财政性资金为引导,吸引社会法人投入,如旅游开发类项目可适当引入公共资本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二是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项目支持。一要积极融入黄河流域“一轴两区五极”的发展动力格局,争取把生态经济产业纳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和重点项目,争取项目支持;二要以规划的碳汇林为建设内容,向自治区和国家林草局申报纳入碳汇林建设,争取发展支持。三要依托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以流域治理为单元,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四要依托国家“双重”规划项目和自治区国土绿化综合治理项目,加快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筑牢黄土高原六盘山生态屏障;五要加快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加快生态经济建设步伐,实现生态与经济共赢。 落实机制保障。按照“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联动推进、社会积极参与”的原则,推动生态产业发展,培育增绿又增富的产业,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机制,探索创新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在资金投入、人才科技、市场交易等方面协同共担、利益共享,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生态产业建设积极性。 生态经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发展生态经济是一门大学问,我们要积极探索固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路径选择等,建立生态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有力助推“十四五”时期固原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