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调查报告经济类,大学生经济类调查报告

facai369 现代审美 2024-12-21 1 0

大学生调查报告经济类

大学生调查报告经济类(精选6篇) 内容摘要: 经济独立意识是指个体希望从物质生活来源方面摆脱对他人依赖的一种自我意识倾向。经济问题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对每个社会成员包括大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大学生走上社会之后能否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并在经济上能够独立,级关系到他们个人的成长,也会对整个的和谐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甚至毕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对自身 经济独立问题都没有太多的思考,在经济上几乎完全依赖父母。 本次调查研究旨在探究大学生经济独立意识的强弱,以及对自身的影响,提醒大学生及早树立经济独立意识,并探索增强大学生经济独立意识的方法。关键字: 经济独立意识,消费,兼职,创业 进入大学已经有两个多月了,深切感受到进入大学以后,消费水平比高中时高了很多。暑假的打工的经历让我感受的了赚钱的不易,也让我理解到父母的辛劳。因为大学的空闲时间很多,而且相对自由,这不禁让我萌生了通过自己赚钱上大学的想法。我相信,有这样想法的同学不占少数。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的经济独立意识一定都会增强。当老师吧事件报告的作业布置后,我就决定了把大学生经济独立意识作为实践报告的主题。然后编制问卷,再由我们小组成员在海南大学内进行问卷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共生成57份有效问卷,下面由我对这次问卷调查进行分析。 本次参与问卷调查的男生占55%,女生45%,比例基本1:1 第二道题:你一个月的花费是多少?这个问题是想了解在海南大学的大学生的基本消费金额。约42%的同学月消费金额在1000至1500之间,约46%的同学约消费金额在1500至之间,约12%的同学月消费在2000以上。第三道题:你一个月主要消费在哪方面?这个问题主要是想了解约在海南大学的大学生的基本消费结构。84%在饮食上,5%主要消费在购买衣服,约2%主要消费在学习上,还有约3%主要消费在娱乐上,最后的6%为其他。这两道题是想了解大学生的消费情况。 第四道题:你的生活费来自哪里?其中约92%的同学的生活费来自父母,约6%的同学的花费来自国家资助,还有2%的同学通过自己赚钱来支付自己大学的消费。这道题是想了解大学生的生活费来源,以便分析大学生的经济独立情况。 第五道题:你是否想拥有一份兼职,赚取生活费?约81%的同学想拥有一份兼职,11%的同学不想拥有一份兼职,8%的同学对此没有感觉。第六道题:你是否想在大学生活期间创业?约71%的同学想在大学生活期间创业,约14%的同学不想,约25%的同学对此没有感觉。这两道题是想了解大学生的经济独立意识以及自主创业创新意识。 第七道题:如果你兼职,你觉得你会收获什么?约61%的同学认为兼职可以积累社会经验,约12%的同学认为兼职可以赚到自己的钱,感到自豪,约18%的同学认为这样可以减轻经济压力,还有9%的同学觉得兼职能够广交朋友,拓宽交际面。 第八道题:你认为在大学创业的收获?约12%的同学认为收获是赚钱,约28%的同学认为可以积累社会经验,约12%的同学认为收获是可以广交朋友,拓宽交际面,约有48%的同学认为最大的收获是可以培养自主创新意识,锻炼胆识。 最后,我得一个较为全面的结论,这也是我们这次实践的总体结论: 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在社会上大学生基本上还是以一个纯消费者的身份出对于大学生的消费去向问题,调查表明大学生的主要消费用于衣食住行,大部分用于吃饭,但不乏一部分消费用于大学生的自身娱乐消费。在生活费来源方面有大多数的同学依靠父母,部分同学依靠国家或学校补助,少部分同学通过打工补贴日常开销。 由此可见同学们主要的经济来源是仍是父母,但来源趋向于多元化。而在社会上大学生基本上还是以一个纯消费者的身份出现。但同学们大多希望在大学期间从事兼职工作,部分学生还希望在大学生活期间能够自主创业。 理性思考: 大多数大学生承认实现经济独立是有重要意义的,但是能够实现经济独 立的很少,完全依赖父母的比例过高,大学生的经济独立意识应当加强。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风气的共同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风气的共同教育。拥有经济独立意识可以助你早日经济独立。同学们大多希望在大学期间从事兼职工作,这能使大家在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既锻炼了能力,又获得了一定的报酬,为以后的就业做好准备。还有部分同学希望能够在大学创业,这能大学生产生创业理想、激发创业意向、塑造创业心理品质、养成创业规范意识,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使其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自主创新能力对于一个大学生的发展也是极为重要的。 总之大学生应当有经济独立意识。 提出建议 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经济独立意识和消费观。 大学生要学会理财,合理地安排个人生活费支出。 大学生还要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能力,为以后步入社会完全的经济独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组总结: 下面就此次调查的细节做一下报告。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一共收回有效问卷57张。大多数同学都很配合我们的工作,做了认真的回答。 我们的问卷由八道选择题组成,题虽然少,但是代表性很强,能大体上反应出大学生的经济独立意识情况。虽然大部分大学生不能够实现经济独立,但是绝大部分大学生渴望经济独立。 由于这是第一次写问卷报告,经验不足,可能会有些不足之处,但我们会吸取经验,不断完善。 一、摘要 二、问卷方案概况 1、研究背景及目的 2、研究内容 三、问卷调查概况 四、研究方法 五、现状分析 1、图像分析描述 2、存在的问题 六、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原因分析 七、结论及建议 八、总结 附录一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问卷 一、摘要: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社会消费水平快速增长。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 由于大学生年纪较轻,群体较特别,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 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 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他们的消费有很大影响。 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行为和结构,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消费观念和理财能很重要。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消费情况呈现出这样两个主要特征:一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大学生消费水平的提高,表现为数量和结构两方面的变化;二是大学生群体内部的消费情况存在明显差异。 二 、问卷方案概况 关键字:大学生、消费情况、消费倾向多样化、 调查目的:了解大学生消费现状及分析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 调查对象:城院在校大学生 调查项目: 1.明确城院大学生用于消费方式状况 2.明确城院大学生用于消费地点的选择状况 3.明确城院大学生主要消费方向状况 调查范围:四川城市职业学院 调查时间:2011/11/12 三、问卷调查概况 1 问卷的发放 本次问卷共发放10份,有效问卷 10份,占所有问卷的100%。 发放时,我们以城院经济管理系、建工系、公共服务系、国际商务系、物流管理系,随机发放。 2 问卷的内容 问卷内容包括消费结构和消费趋向两大部分,问题大致包括: 四、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抽样调查法 五、现状分析 1 图像分析与描述 从图表上看,一个月购物次数1-3次占比例最大,其次是3-5次。 结果表明:大学生在购物方面还是趋向于频繁的. 关键词:经济学,大学生,经济现实 1 引言 2008, 2009年的金融危机是一个全世界都热门的词汇, 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的经济学类大学生, 是社会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新一批后备骨干力量, 却对经济现象知之甚少, 对本次金融危机关注度较低, 经济学类大学生的学习与社会现实脱钩, 对专业自身了解度较低, 兴趣也不高, 进而导致就业时的茫然无措。针对这样的状况, 本文对上海大学经济学类二年级学生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对当今社会经济现状关注状况、对自己所学专业就业情况了解度、对自己能力信心度,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65份, 回收230份, 其中有效问卷214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3.04%。本次调查以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经济学类本科生为主要调查对象, 还抽调了悉尼工商管理学院, 房地产学院的经济学类本科生, 同时特别访谈了上海交通大学王同学, 南京大学陈同学, 苏州大学周同学这三名经济学类专业同学。 选择经济类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是因为“金融危机”是今年各类媒体出现最频繁的词组之一, 其影响范围之深之广, 超过前几次世界性金融危机, 在这样一个不容乐观的社会环境下, 对作为今后经济工作后备力量之一的经济学类大学生的调查结果, 可以有一定的代表性。之所以又特别访谈交大、南大、苏大的三名同学, 是希望调查有区域性的跨度, 涵盖面更广。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经济学类学生, 对社会经济现象了解较少, 且缺乏必要的关注度 作为一名经济学类的大学本科生, 其主导学科分支是经济学、金融和国贸, 这三者都与国际经济形势有着密切的联系, 对于经济现象及形势的了解和关注, 是提升自身学术素养的必要条件, 不仅有助于学生自身学习的提高, 更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社会现象及本质的深入思考。这是一条大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有效途径, 更是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的必要前期了解。 然而, 在调查中显示, 学习与社会现实的脱钩是经济学类本科生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对于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如图1所示, 214人的有效问卷中, 仅46人, 占总数21.5%的学生选择了非常关注。而有162人, 占总数75.7%的学生对于此次金融危机仅限于听说的层面, 并没有做深入的思考与探究, 还有6人没有关注。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课程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现象脱节;另一方面, 学生自身没有去探究了解的意识, 无论哪一方面都说明了经济学类学生的自身学习与社会经济现象是脱节的, 学生们可以将书本上的知识考到很高分, 但却对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漠不关心, 不了解。大学生不仅要有书本知识与实践要求的结合能力, 还要有对经济现象的关注和分析能力, 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 不可能一蹴而就, 但调查结果表明这种能力却没有在大部分学生中形成。 如图2所示, 168人, 占总数78.5%的学生不会对经济现象做自己的思考, 书本与实际的脱离, 知识与能力的脱节, 带来的后果并不容人乐观, 一是学生会丧失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对社会经济现象的了解程度是相辅相成, 相互影响和消长的。二是带来对自己就业方向的迷茫, 对经济学类的学生而言, 所应对的社会现实的最大比重即社会经济现状, 因此对社会经济现状的了解的程度直接影响学生个人对社会对就业市场的认识程度, 对于即将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们而言, 社会上有太多与校园不同的东西, 很多人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所形成的理念在现实面前被击得粉碎, 甚至有的人人生观、价值观被完全颠覆, 由此会带来很多困惑, 产生很多社会问题。三是难以融入今后的工作岗位中, 经济学类的分支中, 除了经济学的理论性较强以外, 金融、国贸的实践性都相当强, 对经济现象和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显得尤为重要, 缺失这样的能力会成为融入工作岗位的一大障碍。 周同学 (苏州大学) :作为经济学类大学生, 应当对现实社会的经济现象关注很高, 因为社会的政治经济现象对个人的发展有着很直接很有效的指导作用, 而实际上能做到这点的人却很少, 对经济现象的每次关注和思考并不一定要相当深入, 但日积月累, 会渐渐沉淀为一个人的学术气质, 这样的气质将为个人综合素养大大加分。 3.2 学生对经济学专业了解度较低, 兴趣度不高 兴趣是学习者最好的老师, 那么兴趣又是从何而来呢?对某一事物, 在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以后, 才会逐步产生兴趣。 根据调查结果在图3中的显示, 有62%加上9%的学生, 对自己本专业的内容, 学习要求不了解, 学生们只是跟着学校和老师的步伐在走, 学校要求选什么课就去选, 没有思考过选学这些课可以对自己的哪些方面有提高, 某一门课程的主旨和目的在于何处。这种不了解造成了一种学习上的迷失和一种对未来的迷茫。对于学科自身的了解度不高会导致没有方向的学习, 无法定出一个长久的学习目标, 导致缺乏学习动力。在以往的小学初中高中里, 学生们的学习目标很明确——考上大学, 有老师们时刻提醒着, 学生们每天抱着这样一个动力和目的去学习, 那么到了大学以后呢?大学里的学习大多很自主, 完全靠个人的自觉性, 一些评论批评大学生到了大学以后自我放松, 甚至导致被学校开除。是的, 一部分原因是许多大学生放松了自己, 降低了自我要求, 但是究其根本原因, 还是学生们较之初高中缺失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这种缺失恰恰是源自对于自身专业的了解度过浅。 从图4可以看出, 47%的学生对自身专业的内容是缺乏兴趣的, 甚至还有3%的学生非常讨厌, 这样的结果在学生缺乏对经济学类学科的了解的前提下是显而易见的。缺乏了解导致兴趣的缺失, 兴趣度和了解度是互相依存的, 成正比增长或缩减的, 越是了解得多越是会产生兴趣, 越是有兴趣越想要去了解。另一方面, 面对单纯课本的枯燥无味也会导致兴趣的缺失, 前面提到, 学生的学习与实际社会脱节, 缺少了现实生动的例子举证书本上所教给的知识, 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兴趣度将大打折扣。 在对专业了解度和兴趣不足这样的现实下, 对当前经济现象的不了解成为一种必然, 学生们只会将书本中的知识背会应付考试, 没有足够的意愿和信心去了解当前的经济形势。在同学们对于有关经济报刊杂志的阅读或电视网络节目的收看率就可以看出一二。如表1, 可以发现60.3%的同学没有关注过经济类的报刊杂志, 有71.0%的同学没有关注过经济类的电视或网络节目。这样的比例已是十分大, 对这些传媒都没有过关注, 那么又从哪里来对于经济现象的自己的理解呢? 陈同学 (南京大学) :在进入大学之前, 我对所选专业有一点了解, 仅是自己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亲戚朋友的介绍, 网络上的评价, 但是并不权威, 并不专业, 缺少一个完整的架构了解。进入大学后, 可能由于大一大二都是公共课, 暂时还没有进入专业课的学习, 因此相对于其他学校, 明确的目的性不是很显著, 对专业的整体方向感把握较差, 对经济现象的了解度自然不高。我认为对专业的架构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会成为学习发展的障碍, 容易让人比较迷茫, 且在素质的培养上缺少目的性。 3.3 因对经济现状了解少, 经济学类学生对就业方向和前景迷茫 业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即将面临的严峻考验, 面对就业压力的不断扩大, 加之对自身素质应达到要求的不了解, 许多大学生对未来的前景很迷茫。在调查过程中发现, 经济学类学生中有84%“在你所想要从事的工作岗位上需要具备什么素质能达到你想要的薪水”的问题中选择了不是很清楚。再从图5可见, 214个学生中有157个对自身的就业能力不清晰, 30个学生对就业缺乏信心。 对于你需要具备的就业素质你有没有做相关的准备 对经济现状了解较少, 导致了学生们由于没有明确的目标, 学习节奏相对松散。如表2,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41.1%的学生刚刚着手一些相关于就业的准备, 而有44.4%的学生还没有准备或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准备什么。这种没有目标性的学习, 使得学生对自身的现状以及毕业时需达到的要求不明了, 从而也造成了对于就业的迷茫和就业时的诸多不顺利。 学生们20年的学习生涯基本上全部在学校中度过, 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体系已有了一个初步的形成, 但由于学习生活大多和社会脱钩, 许多学生当自己某一天真正独立面对社会的时候, 才发现原来过去的20来年自己活在一个精心编织的一个神话里。经济学与社会的联系度是相当紧密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对于一些经济现象的了解和思考, 会促进学生对社会的认识, 更好地把握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和目的。当然很多同学会认为关注社会经济现象只是浪费时间, 很多同学都在努力考中级口译, 计算机等级之类的证书, 工作单位招聘时可能看重这些。但是, 这毕竟只是一种短浅的目光, 对于自身的长远发展而言, 关注经济现象, 进行自己的思考, 是一种自身全面素质的长久的提升, 在短期或许看不到特别大的利处, 但是, 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会逐渐体现出来, 因为这是一种长久的素养积淀。 有些同学采取了积极应对策略, 设法通过各种渠道接触社会, 了解社会经济现象, 相信那部分积极应对的学生可以在将来的就业竞争大潮中取得一半的胜券。 王同学 (上海交通大学) :我对社会经济现象的了解并不是很多, 仅局限于老师的讲课和很少一部分的道听途说, 对于经济现象了解的缺失会影响到对自身专业的理解深度, 也会导致缺乏对将来就业的思考和计划, 没有前瞻性的学习必然会影响效果, 由于周边大环境的影响, 我也一直没有对社会经济现象关注太多, 但是我已经逐渐意识到这点问题, 正在逐步关注社会经济现象, 为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加深自己对专业的了解深度打基础, 为今后的就业做一些前瞻性的计划, 我也想呼吁学经济的同学们都行动起来, 多关注社会经济现象, 这样对自身的发展必然是有好处的。 4 对策与建议 4.1 加强学习和实践的联系 就经济学类学生而言, 学习与社会实际脱轨的原因可以从两方面找。一是学生自己。无论是误打误撞进入此专业的还是父母的意愿填报此专业的, 既然进行了经济学类专业的学习, 就应当为自己创造条件, 逐渐培养自己对经济学的兴趣, 多浏览经济网站, 多阅览经济书籍, 多与同学一起讨论当前经济现象。二是学校课程设置。作为学校, 可以适当增强教学环节的实践性内容。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专业年级可适当增加一些对经济现象讨论的趣味活动, 如论坛互动, 读写互动, 开设一些实用性讲座、增加实习内容等, 这样不仅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还可以让同学们在一起各抒己见, 促进问题讨论的深度和广度。 4.2 高中增开对于大学专业介绍的讲座 从高中填志愿时的茫然, 到大学选修专业专业课时的茫然, 到对今后就业方向的茫然, 这已不是个别现象, 而成为了普遍现象, 不仅仅是经济专业的学生有这样的困惑, 数以万计的大学生们反映对专业失望, 就业与专业不对口。学生对专业缺乏感性和理性的提前认识, 导致了随大流、盲目性, 人才资源浪费等负面效应。 近年来,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不断加大对贫困生资助经费的投入,覆盖面也不断扩大,贫困生生活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出现了新的问题,也面临新的挑战。为做好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提高资助工作管理水平,促进我国教育公平,我们开展了高校农村贫困生现状调查。 这次调查是由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组织和实施的一次专门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现状调查,调查研究方法主要是参考有关文献、发放调查问卷、个别专访和个案分析等,采取抽样调查方法。调查时间从2013年2月到5月,共4个月,调查对象主要以地方农业院校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在校贫困生为主。调查内容以学生家庭经济收入、学习表现、生活状况、心理素质和就业意向等方面为主。这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53份,回收率95.73%。 调查结果分析 地方农业院校生源主要来自农村,农村贫困学生比例较大。关于提到“您的家庭户口所在地是哪里”的问题时,调查数据显示,14.29%的学生来自城市,85.71%的学生来自农村(县级以下含县级)。这表明地方农业院校农村生源比较丰富,占比例比较大。据2012年学校招生统计,51%生源来自农村,贫困生中农村学生又占了86%,农业专业学费较低是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选择农业院校就读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您的家庭贫困的原因是什么”问题上,数据显示,60.29%的学生选择经济收入不稳定,43.43%的学生选择地区经济贫穷,42.29%的学生选择家里子女多,24.29%的学生选择父母下岗,10%的学生选择是单亲家庭,19.71%的学生选择家庭主要劳动力长期患病。这表明农村地区经济收入较少,双亲下岗,家庭经济收入不稳定是造成农村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其次,农村家庭子女比较多,也是导致农村很多家庭贫困的一个重要因素。 农村贫困生家庭收入主要靠传统的种田所得,外出打工收入有所增多。在提到“您的家庭月总收入大概是多少”调查中,数据显示,选择家庭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30.86%,选择1000~2000元的占41.71%,选择2000~3000元的占20.86%,选择3000~4000元的占5.71%,选择4000元以上的占0.86%,表明有相当部分农村贫困生家庭生活非常困难,属于特困生,也是当地政府扶贫对象。 关于“您家庭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什么”提问时,统计数据显示,选择种田经营收入的占69.43%,选择劳务输出工资收入的占26.29%,选择政府农业补贴收入的占12.57%,选择家庭财产性收入的占3%。表明我国很多地区农民收入来源主要是农村农民生产性经营收入,而传统的农业收入是有限的。 贫困生在校生活费用开支偏低,主要依靠助学金及勤工助学收入。在“您在学校每月的平均支出大概是多少”选项上,调查数据显示,选择300元以下的占27.71%,选择300-400元的占56.86%,大部分学生生活费用在300-400元之间。调查组近日到食堂现场考察和专访学生时发现有部分学生,特别是女生,午、晚餐费用在2.4-2.8元之间,一天的伙食费用也仅只有6-8元,以此均值计算,一个月的生活费用在300元以内。从当前生活费用水平来看,伙食费用在300元以下的学生,伙食营养远远达不到一般青年人的标准要求,易造成发育不良,影响身体健康。 关于“您的大学生活费用主要来源渠道是什么”调查时,选择助学金的学生占58%,选择勤工俭学的占67.43%,选择父母寄钱的占46.29%,选择向亲友借款的占14.57%,选择奖学金的占25.13%,选择学校资助(专业、优生、专项)的占6.57%,选择贷款的占26.14%。表明农村贫困生在校期间的生活费主要来自助学金、勤工助学和父母寄钱。数据说明了国家助学金在资助困难生中起到主导作用,目前农业高校国家助学金已经基本上覆盖68%的贫困生,总额每年3000元,按10个月发放。另外,很多贫困生靠勤工助学取得报酬来解决生活费,校内勤工助学工作酬金是每月320元,有的学生除参加校内勤工助学之外还参加校外兼职赚钱,有少数学生靠父母寄钱来补充生活费。 农村贫困生学业成绩表现一般,应用知识水平较低。关于“您的成绩情况如何”的调查,数据显示,选择成绩突出的占13.14%,成绩一般的占72.57%,选择英语较差的占61.43%,选择计算机知识较差的占62.86%。表明农村贫困生在学习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在计算机应用以及英语方面。调查组通过专访和考查,发现部分农村毕业生连计算机二级和英语四级资格证书都还没能考取到,而且在学校年度评优方面,成绩比较低,几乎没有贫困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在专访交谈中发现农村贫困生长期生活学习在农村基层,较少接触计算机及网络等知识,知识面相对较窄,与城里学生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农村贫困生具有较强的自卑感,社会活动能力较差。在提到“平时在学校给你带来的主要压力的是什么”问题时,选择贫困的家庭背景的占45.71%,选择拮据的生活费用50%,选择较大学习压力的占42.57%,选择恋爱上的负担的占4.57%,选择“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的占17.71%。表明农村贫困生在学校心理压力主要在于家庭经济困难和拮据的生活费用,加上有的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成绩进步不快,学习压力也大,因而产生较强的自卑心理。通过个别专访,发现一些农村贫困生由于经济上的拮据,心理压力比较大,有较强的自卑感,造成平时较少与城市经济较好的同学进行交流,阻碍了同学间的正常交往,无法建立良好平等的基础,易引发各种矛盾。 关于提到“您参加过的主要活动有哪些”问题时,选择社会活动(社会实践、实习、三下乡等)的占92.29%,选择学校组织活动(社团活动等)的占69.29%,选择各项比赛活动(作文比赛、规划比赛等)的占48.86%,选择公益活动(无偿献血、捐款、义教、志愿者等)的占43.71%。从调查结果看,农村贫困生基本上能够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活动,如“三下乡”、外出实习活动等,但对于一些公益活动、比赛活动还是不够积极主动。 贫困生就业意向倾向城市,没有兴趣到农村基层就业。在提到“对于未来,您有何打算”问题时,调查数据显示,选择到大企业就业的占45.71%,选择外资企业就业的占25.43%,选择自主创业的占12.08%,选择考公务员的占7.71%,选择考研的占6.43%,选择农村基层就业的占3.14%。表明农村学生就业意向倾向城市企业,意向考公务员和选择读研的比较少。调查发现有部分贫困生对自主创业比较感兴趣,创新意识有所增强,而选择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比例很低,表明很多农村学生还是向往城市,不愿意再回到农村就业、再过着父辈农村的生活。 解决农村贫困生经济困难问题的建议 健全资助管理体制,实行规范管理。设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目前,很多高校都设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但一般都挂靠在学生处,作为下属部门开展工作,未能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因此,建议高校设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作为高校二级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管理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助学金、学校奖助学金、社会奖助学金和校内外学生勤工俭学等,发挥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职能作用,完善大学生资助体系,落实国家各项资助政策,为贫困生提供服务。 建立贫困生资格评审制度。贫困生资格认定是保证资助工作有序、公正、有效进行的关键,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保障。农业高校要成立贫困生资格认定评审工作领导小组,下属院系成立贫困生资格认定评审工作小组,形成校院二级评审体系。完善贫困生资格认定办法,科学划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贫困等级:特困生、困难生和一般困难生。坚持民主评议和学校评定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确保贫困生资格认定的规范性、科学性、真实性。 加大经济资助力度,实现教育公平。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管理。政府要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扩大贷款规模,按在校学生的35%的幅度给予贷款,贷款限额可根据不同专业的学费标准,如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的学费比较高的情况,贷款总额应增加到12000元/年,贷款期限适当延长到10年,贷款年利率降到2%以下,减轻学生债务负担,缓冲付息还贷压力。 扩大国家奖助学金范围。国家要加大财政奖助学资金投入,提高资助标准,让更多贫困生得到惠顾,体现国家教育公平。关于各项奖助学金,如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生服役的学费代偿补偿以及有关专项补助等项目,要增加资助金额,扩大学生资助面,以解决更多贫困生的实际困难。比如,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覆盖面可以达到在校学生的30%,国家助学金额提高到5000元/年,励志奖学金提高到7000元/年,国家奖学金提高到10000元/年。 加强学校助学金管理。高校要积极筹集助学经费,按政策要求在教育事业经费中提足资金,保障各项资助政策落实。在做好各项贫困生经济资助的同时,要完善勤工助学制度,增加勤工助学资金,设置更多岗位,规定时间,安排每周不超过8小时,每月不超过40小时,学生的劳动工资报酬要增加到每小时12元。此外,加强校外勤工助学管理,建立校外勤工助学平台,联系有关企业单位,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加强勤工助学安全管理,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见习机会和勤工助学岗位。 积极筹集社会资助基金。高校要多元化筹集资金,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问题,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宣传和引导,鼓励社会组织、企业或个人参与学生资助事业,实现资助主体多元化。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针对农村贫困生的特点,着重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社会实践能力。不但在教学方面强化专业知识学习,重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在实践方面,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校内校外勤工助学,参与校内外各种组织活动,提高农村学生综合素质。 鼓励学生农村就业。贫困生就业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大批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农业高校要鼓励农科专业毕业生到边远地区、山区、贫穷地区就业,到农村当村官,到农村就业,发挥自己所学专长,增强自身发展能力,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国家近几年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一般来讲,“基层”既包括广大农村,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包括社会团体、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含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也包括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 2010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近期,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0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2010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10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 二、2010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人,2010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困难日趋显现,2010年毕业的611万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着更加严峻挑战。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08 09年的就业率对比分析: 2010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有所下降而职高院校学生就业率与往年持平。统计研究数据表明,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起往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2010届211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非失业率90%),非211本科院校为87%、高职高专为84%;而XX年届半年后就业率211院校为93%(非失业率94%)、非211本科院校为90%、高职高专院校为84%。2010届大学毕业生约三分之一的就业在毕业后半年内完成的。 按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0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59万,其中大学毕业生总数约为529万(本、专),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2010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就在国内外读研究生的人数21.43万,毕业半年后的就业人数达到约434万人。在毕业半年后的73.56万的失业大学毕业生中有51.59万人还在继续寻找工作,有5.46万人无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另有16.51万无工作无学业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者。 (二)、2010届毕业生就业地点分析: 2010届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天津、成都、南京、济南、苏州;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苏州、杭州、成都、郑州、青岛 (三)、2010年就业率最高和最差的专业分析: 2010年从本科专业大类来看,就业率最高的依次是工学、管理学、经济学,但工学在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上低于经济学专业大类。 从专业中类来看,地矿类专业独居榜首,工科类专业就业率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就业率前十的专业中类中,有8个为理工类专业。专业小类的就业率排名更是明显化了这一倾向,高职高专专业也呈现出理工类专业就业率较高的趋势。 2010年最难就业的专业计算机科学据首 “2010年度大学就业能力排行榜”的调查显示,应届大学生最难就业的十个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法学、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汉语言文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令人尴尬的是这十个专业也是我国考生报考最热门的专业。 这项研究对20万名毕业半年后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635个本科专业中最热门的10个专业半年后的失业人数达到6.67万人,占本科毕业生总失业人数的近三分之一。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英语3个专业毕业半年后的失业人数过万。在应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失业人数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等人们心目中的热门专业占了9个。 三、2010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预测 2010年我国总劳动力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缺口大。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专业人才需求具体表现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上。 第一产业缺口218万人 我国共有涉农院校43所,在校学生大约为9万,教学和科研人员为3.5万人,130万大中专毕业生中已有80万离开了农业。预计到2010年,第一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218万人。 第二产业缺口1220万人 我国大学生中38%为工科类学生,但是毕业生人数还是不够,振兴我国工业还需大量的工程师,主要集中在IT、微电子、汽车、环保、系统集成、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开发、条码技术、铁路高速客运技术等领域。预计到2010年人才缺口数字巨大,将达1220万人。 第三产业人才缺口325万人 该产业将是扩大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一些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大,比如涉外会计、涉外律师、涉外金融服务、同声传译、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物流、精算和心理 咨询等行业,都需要大量人才。预计到2010年,人才缺口预计在325万人。 由此可见,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还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大学生“就业难”仅仅为一种表象。原因有两点:第一,作为一名大学生是否学有所成,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否到达企业用人标准,这值得思考;其次,个人就业意愿和社会意愿存在很大差异。 此次调查由青岛理工大学经贸学院经济131班张应璐、郝士榕、罗娟娟三人组成小组完成,我们旨在了解大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从而进一步反映出现在经济状况的发展,在此次社会实践调查当中,我们社会调查小组采访了相关单位部门以及主要的采访对象——大学生。此次调查历时8天,从2月16日到2月23日,冷风刺骨,却未减我们社会调查小组此次调查实践活动的热情与兴致。原本计划采访各大高校及教育局的,但由于还未开学路途遥远,以及人力、物力有限,只进行了三个地区的调查,因而在数据方面科学性不是很高,本次活动当中采用了电话查访,调查表抽样调查、网上随机抽样调查等多方面的方法,以尽可能做到公正、严谨与科学并存。此次调查表明:现在大学生家庭经济负担总体上讲是良好的,但仍存在少数学生需要国家的大力帮助。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活动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社会进步,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上。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政府在教育事业这块更是加大了投资力度,诸如生源地贷款、高校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等各种各样的政策陆续出台,使广大学子圆了大学梦。在此种情况下,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遂开展了题为“关于大学生家庭经济负担调查”的报告活动。此次活动,我们社会调查小组把地点放在了全国各地不同层次各大高校,面向的调查对象主要由我们三个各自的同学朋友以及随机拜访的当地(贵州省毕节市、贵州省都匀市,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大学生组成。 当今社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乃至真理,但“生产”科技的主体却是人才,而并非是技术本身。没有足够的人才作为基础,就算是引进更多的资金也未必是件好事。在调查之前,我们社会调查小组猜想:大学生家庭经济负担总体情况应该是不错的,纵使有极其贫苦的也是有数的几个。在地理位置上可以说调查各地都比较优越。在平原,种的起水稻,麦子;在山,种起了甜菜。可以说各地生活是比较富裕的。而且能上完高中读大学的人,家里特别贫困的不多才是。但预测与调查的结果还是有些出入的。 小组成员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教育局了解到13年考上大专以上的人数,差不多大概有60000人左右,本科以上28000左右。除去回高中复读的,当地大学生应该有258000左右。而我们社会调查小组说调查的不过数十份而已,从统计学原理上讲,是十分缺乏科学性与严谨性的。因此,若是调查结果与当地的情况不符或者有所出入,还望相关部门谅解。在教育局,小组成员从资助办那里还了解到,县以下地区学校贫困生档案表的建档率大概在34%左右;而在市里高中的建档率只有16%左右。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就算是在一个中小城市里,其家庭经济状况也是大不相同的,而且能在市里就读的学生一般家庭经济条件都比较好。而在城乡地区就读的家庭经济情况相对来说就比较差了。 因为我们社会调查小组一个成员也是办理生源地贷款学生当中的一个,所以在暑假去教育局办理相关手续时顺带咨询了解了一些内容事项,当中我了解到了部分公开的资料。比如说去年放贷人数大约有1200人左右,而截至访问当天,今年放贷的人数也有了900多人;而后我在与黄老师qq聊天当中又了解到与去年相比,今年的放贷人数大大增多,据说有望突破1500之多。这只是教育局这边的放贷情况,在某些教育局放贷情况则稍微少之。1500,看似很多(占有10%左右),但是在其他市里面,仅一个县的放贷人数就远超XX人之数。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异?是我们教育局宣传工作做得不好,还是我们市里的学生经济条件更好?一时还难以下绝伦,但从今年这1500人当中我们可以 看出,教育局的宣传工作还是很有成效的,这是值得肯定的。不过中的来说此次访谈我还是了解了大学生家庭经济负担的一个概况,尽管不尽详实。那就是大部分学生的家庭经济还是小康的,但不排除有贫困乃至十分贫困的学生,这一点又可以从另外一个活动当中得到证实。“xx爱心助学活动”是由国家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组主办、市教育局承办的一个圆贫困学子大学梦的爱心活动。尽管资助的学生每年不过10人左右,但他们都是成绩优良的学生,其家庭情况在银川市大学生当中也是少有的困难的。从这个活动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地大学生家庭经济负担也是颇为严峻的。 除了以上所了解的情况以外,我们社会调查小组还自行开展了一个网上调查和到当地大学抽样调查的活动。在这几十份调查表当中,我将其进行了分门别类:一类是小康水平以上的,一类是温饱状态以下的。其中小康水平以上的占有37.8%左右,温饱状态的占有62.2%。这与高中贫困生建档率的数据有相当大的出入。这说明在62.2%的这部分学生当中仍有部分学生是没有建档的,也就是说有大概30%左右的学生处于既不小康也不贫困的水平上。这样一来,3种经济水平的学生的比例基本上是1:1:1的情况,若真是如此,则真的是十分严重的事情了。但为何我们社会调查小组开头还说当地大学生经济负担还良好呢?这得从调查表各个选项当中去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首先要说的是在调查表的最后一题是这样的: 第1题:您认为你的家庭相对富裕情况?() A.贫穷 B.收支相抵 C.稍有余额 D.富裕 在这37.8%的学生当中绝大部分是自己选的这个选项,我也分析过了,是合理的;但有个别的则是分析过后我们社会调查小组选上去的。那62.2%的学生亦是如此。比如说有这么一张调查表,情况大概是这样的: 第5题:你月生活费多少?() A.300以下 B.300~500 C.500~800 D.800~1000 E.1000以上(调查表附后) 有几个选项设计的不够合理,比如A和E(太少或者太多),但这位同学最后却选了300以下,我不认同,就把他分配到小康那一类了。同样的,在分析那30%的贫困生时,也是令人哭笑不得的。明明生活还可以,偏偏就选了A;还有的同学选择了其他,不过就是没有同学选C,这又是一种什么现象呢?我想大概跟国情、历史文化有关吧。 综合以上各个环节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家庭经济负担还是比较小的。在建档的学生当中也只是相对贫困,也达到温饱状态了,有的还趋向于小康了。从中可以看出经济水平还是有发展前景的(由于我们社会调查小组不是专业的经济分析师,具体讲解就不必了)。 三、调查报告中感受 首先说明,这是我们社会调查小组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之是三个人全程独立完成,不周全处还望广大师生、朋友谅解和斧正。此次活动当中有天气严寒,各个地方来回往返,累是难免的,苦是必须的,但乐也融融其中。况且,这也是了解自己生活的城市情况的一种方式,何乐而不为呢?遗憾的是没有体会到团队合作精神,也许下一次活动当中是该小组集体一起行动了。毕竟现在的社会对于团队合作精神的要求越来越高,单枪匹马逞英雄的牛仔时代不知流逝在多少年华以前而一去不复返了。在活动中我对于待人接物一事也有所收获。以前很少做到的现在都可以做到了。比如说以前很少说谢谢、麻烦等客套词的,而且完事之后扭头就走,招呼也不打一个。但在现在的调查中,在学院我会给参与调查的同学道个谢谢,说声麻烦。对于长者,也用了您来称呼。总之这次实践让我距离社会更近一步,离真实跟更真更实。 此外,针对实践活动遇到的问题,我想提出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比如在宣传国家助学贷款这件事上,仅仅是在学校宣传还不够,我觉得可以在假期安排学生进行走村入户宣传活动,最起码村里的学生可以在村子里大力宣传一下。这样一届一届的传下去,必然会贯穿十里八乡、千家万户的。对于学生也是一种锻炼和考验,我觉得是可行的(如果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活动,多加这一项也未必不好)而且不必拘泥于高三的学生,毕竟什么都要从“小”抓起啊! 注:由于某些原因,只能用“良好”来划分经济负担。 本次调查采取不记名方式,我们社会调查小组在此向您保证,在没有得到您的允许前绝对不会公开此次调查表。再次表示感谢!(由于财力、物力和人力方面上的原因,此次调查在科学性方面会有所偏颇,有冒犯之处还请广大同学谅解!) 四、调查情况小结 (一)大多数学生走理性消费路线 就月平均生活费而言,五成大学生月生活费超500元,并且400~800元这个区间是大学生最为普遍的花费区间,即使在这个区间内,最高消费和最低消费也相差400元,表明大学生之间的消费差距不小。在饮食方面的费用最多。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正逐步向开放化、前卫化发展,但传统的理性消费观念仍是主流。绝大多数学生在消费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价钱,追求物美价廉。 (二)消费要求张扬个性 “手机、笔记本电脑、MP3一样都不能少。”假期回来,常常会发现班里很多同学换了新手机,有些班级大约一半同学拥有笔记本电脑,大部分同学有MP3.调查发现,一些大学生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且存在攀比心理。有些为了一款流行手机或者名牌衣物,情愿节衣缩食,不惜牺牲其它必要开支,甚至向别人借钱以满足欲望。在追求物质消费的同时,他们也强调人际交往消费,主要表现在恋爱及同学间应酬的支出。他们大多承认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原则。 (三)大学生“月光族” 调查还显示,大多数学生每月花费基本没有节余,其中50元以下节余的占81%,有200元以上节余的仅占1%。对于节余的钱,45%的同学选择休闲娱乐,选择买书的不到占十分之一。少数同学遇到超支现象,会找同学借用,或预支下月费用。 (四)大多数人理财观念淡薄,财商不高 没有坚持记帐的习惯,大多数学生不明确到一个月的钱用在什么地方,是否合理。很少有学生选择银行储蓄,没有存款的习惯。在校大学生,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在股票、外汇、基金、债券、保险等市场上投资,并且对这方面的投资方法知之甚少,大多数人认为能做好资产保值已经很不错了。 五、大学生理财的建议 (一)做好整体规划 每个月可以使用的资金为多少,每月的经常性开支为多少,留取每月资金总额的20%作为备用资金,以应该计划外支出,如外出、购书等。做好个人财务账本。这样不仅能清晰的看出每个月的支出状况,同时能更好的预测未来几个月大概的支出情况。 (二)养成储蓄习惯 可以有计划地将自己不用的钱存成三个月定期储蓄或活期储蓄,然后按照计划有规律地进行支取。另外,还可以开一个带有自动理财功能的“综合理财账户”,这样,家长寄去的钱可以自动转为定期存款,而支取的时候,银行电脑系统会自动计算,支取损失最小的存款。最大程度上实现资金的有效配置。 (三)树立勤俭意识 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城市,家庭条件更是贫富不一,所以,不能盲目攀比,应该把有限的钱花在最需要的地方,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能乱花。除了4年间的学费4万元、基本生活费(吃饭、学习资料钱按600元/月计)约2万元,建议额外支出部分或者全部由学生通过打工挣得。 (四)学会精打细算 大学生活的消费中有很多省钱的窍门,比如买二手货、选择优惠电话卡、办购物打折卡等等。注意学习省钱窍门,尽量别花冤枉钱,更多地考虑所购物品的性价比和自己的承受能力。比如电子产品,能用学校的就用学校的,或者几个同学合买、淘二手货,把奢侈消费压缩到最低。 (五)学会记账和编制预算 这是控制消费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坚持把收支情况整理并记在本子上,就可以掌握自己的收支情况,看看哪些是不必要的支出,哪些是可以控制的支出,哪些是可有可无的支出,对症下药,对今后的开支做出必要的修改,达到控制的目的。 (六)勤工俭学 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适当进行勤工助学活动,学会自立,不但能减轻家庭负担,还能使学生从勤工俭学中体会父母的辛劳,由此树立自立、自强的上进心,为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良好基础。这种理财增值方式,应该成为大学生理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七)结论及给我们留下的对策思考 1、实施再就业培训计划,提高贫困劳动者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为再就业提供保障。 2、通过发展劳动力市场,积极转换就业机制,从以行政安置为主向以市场配置为主转变。 3、鼓励各地、各部门根据自身情况,增大就业安置量。组织失业职工参与服务务街道为主的便民利民活动、公益劳动、家庭手工业等进行生产自救。 4、联合社会力量,建立生产自救基地,鼓励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从政策上扶持再就业工程,鼓励社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 5、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我国目前教育投入比例是GDP的3%左右,而发达国家则平均在7%左右。因此,我国的教育投入有较大的增长空间。这种投入的增长势必会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近几年来,党和政府正在逐步地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学费基本趋于稳定。特别是中国的教育政策正在向农村倾斜,农村中小学已实行“两免一补”政策,相信不久的将来农村大学生的情况也会逐步好转。 6、规范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对贫困农民的子女发放国家助学贷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贫困农户从根本上脱贫致富的有效方式。银行和高等学校要积极、稳妥、安全、有效地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使农村大学生更容易获得资助。各银行应对本地考取大学的农户做好详细的解释工作,力争使所有符合贷款发放条件的贫困农户能够及时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各高等学校要利用校报、校内网站、信息报栏等形式向在校学生进行宣传。同时,高等学校还要加强国家助学贷款的贷后监督管理和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对取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予以关心和指导,及时将获得贷款学生的在校学习情况及毕业后第一就业单位告知贷款的银行。 7、健全对农村大学生的帮困体系。通过建立奖学金制度、勤工助学制度、困难补助制度、社会资助和师生、学生互助等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帮困工作,不断建立健全农村大学生帮困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大学生的经济压力,解决农村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实际问题。我们认为,勤工助学不失为农村大学生自行解决眼前困难的有效办法。目前,在勤工助学方面应努力实现“四化”,即基地化、产业化、规范化、育人化。基地化是指为勤工助学的在校生提供稳定的、长期的勤工助学岗位;产业化是指将勤工助学管理机构建成按产业方式运作的社会实体;规范化是指勤工助学管理机构要做好内部结构的调整工作和外部的协调工作,使勤工助学活动规范、有序、安全、高效;育人化是指把勤工助学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让学生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提高能力,受到教育。 8、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依据农村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有的放矢地做好工作。应引导教育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勤奋刻苦,自强不息,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古训自勉,敢于面对现实,把主要精力用于学习,用知识丰富自己,武装自己。要根据他们的性格、家庭背景、情趣、爱好、个人经历等有针对性地进行说服和开导。教师和学生都不能对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有任何偏见。在学习上要支持和帮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要鼓励他们参加或放手让他们去组织,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把他们塑造成能独立进行道德判断抉择、道德自律并自觉承担道德责任的人。 9、做好农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政府应该拿出一定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农村子女在报考时应该充分考虑影响就业的地域、学校、专业等多方面因素。农村大学生毕业时注意做到:一是认真分析当时的就业形势和政策,充分认识自身条件;二是有效利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进村、进社区计划”、“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计划”等项目;三是遵循大众化教育下的大众化就业的新形势,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多样化和多元化中寻找位子;四是不要刻意追求一时的“完美”,在没有更好选择的前提下,暂时屈就也是权宜之计,然后在职业发展中选择从事的专业,进而在不断积累中成就自己的事业。 附表1 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 第1题:您认为你的家庭相对富裕情况?() A.贫穷 B.收支相抵 C.稍有余额 D.富裕 第2题: 您的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A.务农收入为主 B.打工收入为主 C.经商收入为主 D.工薪收入为主 E.其他 第3题: 您的家庭年收入情况?() A.10000以下 B.10000~20000 C.2000~40000 D.无固定收入 第4题: 你每年的学费多少?(包括住宿费、书本费、水电费、保险费等杂费)() A.4000以下 B.4000~6000 C.6000~8000 D.8000~10000 第5题:你月生活费多少?()A.300以下 B.300~500 C.500~800 D.800~1000 E.1000以上 第6题: 你家是否有外债?()A.有 B.没有 第7题: 是否办了国家助学贷款?()A.是 B.否 第8题: 你的生活费主要来源?() A.完全家庭供给 B.大部分家庭供给,少部分由自己打工和奖学金 C.部分由家庭供给,获得了国家助学金 D.全部由自己打工及奖助学金 第9题: 您觉得家庭负担重吗?() A.重 B.差不多 C.不重 第10题: 您的家庭经济负担的主要是什么?() A.大学生学费及生活费 B.住房 C.医疗 D.其他 第11题: 您觉得现在大学收费是否合理?()A.合理 B.不合理 第12题: 您或您家庭的大学生所在大学采取了那些措施减轻大学生家庭经济负担?() A.提供国家助学贷款 B.提供奖助学金 C.提供了勤工助学岗位 D.提供学费减免及困难补助等 E.其他 第13题: 你认为进行收费改革,按学生家庭收入水平分段收费的可能性有多大?()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