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滑稽戏作为一个独特的地方戏曲样式,在长三角城市交流演出会串中充分吸收了各地剧种样式的优长,更将苏州特有的从容、优雅的市民心态与深厚的人文底蕴、丰富的地方戏曲融入了剧目生产当中,由此形成并完善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编剧、导演、舞美、作曲、表演的艺术机制,积累了一大批优秀剧目。苏州滑稽戏《满意不满意》(1963年)《小小得月楼》(1983年)《三十层楼上》(1986年)《顾家姆妈》(2013年)等四部原创舞台艺术作品先后走上大银幕,“影像江南”与苏式滑稽的融合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超出了受众的审美预期,其陌生化的文本建构为观众提供了全新别样的江南审美体验。
一、诗意江南的召唤:苏州请倷来“白相”
在影视艺术刚起步的年代,电影不刻意宣传城市,城市形象却无形中因电影的成功而生动。苏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中部,东临上海,南接嘉兴,西抱太湖,北依长江,是吴文化的发祥地。这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至今仍基本保持着古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苏州拥有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自古就享有园林之城、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和工艺之都的美名,被誉为“人间天堂”。大运河穿城而过,其苏州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苏州城市内蕴的各种优质元素与影视文化艺术相结合,通过滑稽戏电影的艺术手段和表现形式,江南的诗性审美气质透过影像空间的缝隙自我彰显,融合了声、画、情等多种元素,消融了戏曲语言与电影语言之间的矛盾,完成了戏曲从舞台到银幕的转换和互动,全方位、立体式、多维结合地展现了苏州城市形象。
四部苏州滑稽戏电影都在拍摄、制作、取景上下足功夫,在不破坏舞台演出精华的原则下,充分利用实景、场面调度和电影手段实现滑稽戏从舞台到银幕的转换,其空间构建充满了苏州特有的自然景观、四时气候、风物环境、民俗物象、人文历史、地理风貌、风土人情的深刻烙印,从不同的视角和维度上反映着江南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变迁,不仅在视觉构成上表征了地域属性,更诠释了美学趣味与城市品格,蕴含了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市民关注生活品质的文化理想与审美追求,渲染了一个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诗意江南。
1959年1月,由苏州市滑稽剧团集体创作的现代滑稽戏《满意不满意》在苏州新艺剧院首演,开启了剧团生产演出现实题材作品的开端。1963年著名导演严恭将舞台剧《满意不满意》改编成同名电影,用苏州方言和普通话两个版本在全国放映,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1982年这部电影被评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建厂三十周年优秀影片。借助大银幕的推广,该剧迅速红遍全国。苏州滑稽戏第一次为全国观众所熟悉,这部电影也是很多人了解苏州这座城市的开始。文化是这个城市2500年历史积淀下最地道的东西,生活的文化更是藏在一屋一角、柴米油盐中。影片《满意不满意》完整呈现了江南水乡含蓄隽永的城市风格,三步一桥,五步一拱,沿河廊屋,白墙灰瓦,竹影荷香,井然的河街市镇,修长的弄堂街巷,青青的石板路,涟涟的河水,悠悠的小船,独具特色的水乡古镇风貌,给出一种栖居的尺度;苏州的园林重檐叠楼,曲院回廊,疏密相异,奇峰秀石,林木交映;苏绣的秀气婉约、苏州评弹《学雷锋》的婉转悠扬尽显老苏州惬意、恬然的生活,使人们可以管窥半个世纪之前诗性、如画、灵秀的江南。
1982年,苏州滑稽剧团创作排演了《满意不满意》的舞台姐妹篇《小小得月楼》,它又是一部时代气息浓烈、地域色彩鲜明的现实题材原创作品;1983年,该剧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改编为同名电影。二上银幕的苏州滑稽戏再度席卷大江南北,电影拷贝量为当年度全国之首。成为1984年全国十大卖座片之冠,播放、收视率跨越世纪仍经久不衰。《小小得月楼》大部分场景都拍摄于东园,小小得月楼餐厅东园最为精致出彩的一隅——涵碧楼。涵碧楼临水而建,粉墙黛瓦、曲苑回廊,庭院中高低错落有致。山石亭廊和红枫、美人蕉、慈孝竹互相掩映,苏州园林经典元素的这里都有。电影《小小得月楼》开头有一首滑稽戏独有的曲牌插曲《五月鲜花处处开》:“园林名胜都游遍,还要到伲得月楼来尝尝伲格苏帮菜。……有人要吃得月鸡勒芙蓉蛋,有人要尝尝天下第一菜,有人要活杀黄鳝炒鳝背,更有那么松鼠桂鱼青鱼头尾炒鱼块……”苏州人的生活细腻、精致,在这部电影浓缩的苏帮菜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苏帮菜是江南饮食文化的典范,也是苏州的一张城市名片。曹丕《与群臣论被服书》:三世长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意指被服、饮食需要有一定的社会地位、阅历和经济条件,大致需要连续三五代富贵的传袭才能真正有所领悟怎样穿衣怎样盖被,怎样选择饮食。精致美食的背后,折射出优雅的苏式生活。影片公映后,带动数以万计的中外地游客“按图索骥”来苏寻找“得月楼”,直接推动了今天全国知名苏邦菜馆——始建于明朝的得月楼在1982年的移址、重建。“得月楼”的金字招牌,圆了中外游客的“寻梦情结”,“因戏得楼”的故事,成为艺术意境反作用于客观世界的典型案例和佳话。得月楼 1986 年被评为苏州十大建筑之一,并制成《苏州建城二千五百年》纪念火花画面。2007年第16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在苏州举行,得月楼参与中央电视台电影节宣传片的拍摄,继续为展示苏州形象做出贡献。
1984年创作演出的《苏州泥水匠》(后改名《屋顶奇缘》),次年8月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易名《三十层楼上》成为苏州滑稽剧团第三部搬上银幕的作品。苏州滑稽戏立足于时代改革潮流,对江南文化传统性格进行了建构与再创造,根据上世纪80年代我国园林出口的第一例——以苏州网师园内“殿春簃”为蓝本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内按照1:1的比例移植建造中国庭院明轩的新闻故事创作,影片以滑稽戏特有的误会和巧合串联起故事,在苏州人“柔”“小”等文化个性中灌注了时代新风和文化质素。身为香山帮匠人的主人公们,工作和生活穿梭在虎丘、寒山寺、文庙、西园寺罗汉堂、后花园、天平山高义山庄等尽显吴人优雅生活方式的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古典建筑艺术空间,就连一直自称“泥水匠”的主人公金晶晶家里的简朴小院都洋溢着“化天下为庭院, 揽万物于掌中”江南的神韵,那些偏僻墙角种下的数枝梅花或三两根翠竹,逼仄天井里的生气勃勃小景观与室内空窗构成一幅幅别具匠心的置景安排,在写实中又透着一丝空灵,折射出浓郁的江南生活气息与地域文化内核,在嬉笑怒骂的人生百态中向大家展示了江南建筑的最高成就“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与日后每个城市都开始重视城市形象后精心制作的城市宣传片、广告片相比,苏州滑稽戏电影多了些朴实的生活气息,更加大众化和故事化,“妙在水到渠成,天机自露”,更能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建立并维持一种情感上的联结,也更加受到大众的青睐,给苏州旅游发展、经济发展、文化传播与传承带来的惊喜效果。滑稽戏电影中江南文化以无形的介入缔造着有形的显现,其中一批颇有特色与辨识度的城市文化景观,让人能够直接的通过画面感来让人们了解城市形象,也对苏州的城市形象起到了“无形胜有形”的效应,对大众心中苏州城市形象的形成有着巨大的构建作用。经过时间的洗礼,曼妙的苏州生活弥漫在每一寸胶片中被细心收藏、妥善安放的时光里,在时间的流逝和文化的冲击中能够以其稳健的历史步伐和强大的文化空间感染力、影响力为江南文化保留出一方心灵的精神归宿地。江南空间中充满的生命美,江南影像空间所特有的诗意审美关照中有着一种温情,充满了价值感和诱惑力,江南地域风貌与地域风韵为苏州滑稽戏电影艺术表现力持续加权,提升并美化了苏州城市的形象与气质。苏州深厚的历史底蕴,温柔婉约、纯粹诗意的江南气质被人铭记于心,伴随着一代代人成长,这些老电影成为许多人童年记忆的同时,记忆中的城市影像也成为最强有力的怀旧情绪触发机制。2020年一直坚持挑选年度修复影片“艺术性、迫切性与可利用性”三性合一考量维度的中国电影资料馆的“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护工程”选中了苏州滑稽戏电影《满意不满意》《小小得月楼》成为被修复的“幸运儿”,再次进入到公众的视野中来。一层层叠加变厚的时光滤镜,苏州滑稽戏电影成为群体性怀旧的主要触发点,重新焕发了产业的生机,不断唤起观众关于苏州城市的地理想象,进而产生审美感知上的认同感,最终凝聚成观众关于江南文化最苏州的记忆。
二、“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吴侬软语中的市井江南
吴方言是全国七大方言之一,作为吴方言的重要分支苏州话以软糯著称,是典型的吴侬软语。苏州话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方言之一,保留很多中古汉语要素,其显著特征为完整保留中古汉语的浊音,保留平上去入的平仄音韵,保留尖团音分化,保留较多古汉语用字用语,能够与古代韵书《切韵》、《广韵》等基本匹配。现代苏州话有28个声母,49个韵母,7个声调,声韵调系统也是吴语的一般情况。苏州话有很多特征词、俚语和特殊的语言现象,是苏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南文化的瑰宝。茅威涛在新概念越剧《江南好人》中的主题曲《忆江南》“江南好”特意用了苏州评弹苏白(苏州话的念白)的发音,她特意解释因为感觉这样才更有江南的味道,更符合江南的意境,用越剧的念白就有点“拙”了。
苏州方言是苏州滑稽戏的母体语言,通过铺设和释放包袱,或利用吴地方言俗语的幽默,以及方言之间的差异造成的误会,引爆观众笑声,并在笑声中叙述故事、塑造人物,铸就了它独一无二的戏剧个性。说、噱、做、唱成为一种笑的技术,是苏式滑稽戏的最基本表现方法,也决定了戏剧剧种的艺术形态。“说”即是对话,作为叙述故事、推进情节、揭示心理的主要手段,同时又用以铺设和释解包袱、引爆笑场,艺人的语音驾驭技巧,是能否生成滑稽,以及滑稽效果强弱的决定性因素。而苏州方言是苏式滑稽戏的母体语言; “噱”是逗笑的代称,是一种滑稽的生产方法。“噱”以“包袱”方式预设在滑稽戏剧结构之中,通过艺人的释解(“抖包袱”)而触发笑机。 “噱”虽以致笑为目的,但高质量的噱头同样用于塑造人物性格;“做”是表演的总称。滑稽戏表演的特殊性在于它既不是话剧式的对生活的仿真,又不是戏曲式的写意,它必要时常常需要借助于形体,即通过肢体动作的夸张与变形传递人物的喜怒哀乐。“做”同样以尽可能引爆笑场为指归。 “唱”是“说”与“做”之外的一种艺术手段。传统的滑稽戏以苏州滩簧(后滩)的唱腔和苏南的民歌小调组成本剧种的基本声腔系统。
电影《满意不满意》在审查样片时,文化部副部长夏衍指示,要做普通话和苏州话两个版本。《小小得月楼》全片念白用的主要是苏州话、上海话,为了提高戏剧性,影片也加入了像白科长说的绍兴话、厨师戆戆的常熟话、太湖小队长的无锡话、傅局长的江北话……在多种方言的碰撞中生发出笑料,从而达到其他剧种不可替代的戏剧效果,这正是滑稽戏引人入胜的标志。方言是滑稽戏的内在情感逻辑和戏剧矛盾冲突的由头,是地域文化的形象再现。在听人物对白时,总会让人产生一种好像能听得懂但是又不是完全听明白了的感觉,这种相对朦胧的美感自然就产生了一种语言符号与意义之间理解的张力,让人回味无穷。听得懂的方言引起共鸣, 听不懂的方言猜测含义, 趣味横生, 妙不可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方言就是中国多元地域文化的承载者,是一种地域文化最外在的标记,同时又是这种文化最底层的蕴涵,它深刻地体现了某地域群体的成员体察世界、表达情绪感受以及群体间进行交流的方式,沉淀着这一群体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人情世故等人文因素,也敏感地折射着群体成员现时的社会心态、文化观点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吴语方言有着丰富的表现力,饭店的厨师戆戆为了讨好女朋友,说出了最经典的“六扎角子,一大镬子”,被经理发现以后:“杨经理,我今年30岁了,好不容易有一个女旁友,你多帮帮忙。”像为了记录白科长、白娘娘的吃白食的账目用调头唱菜名忒菜价“侬来得月楼一年一共吃了一百九十六块六角两分!艾格斯发票!”蹭吃蹭喝占便宜的白娘娘,地道苏州话,经典台词有:“鸡蛋里怎么有骨头,……原来是个开洋”;“开后门,天下通,煞得住哒?”叶霞珍老师的表演细腻,嗓音甜脆嗲软,还带着一些评弹的韵律感,听得人骨头都要酥了。“太湖大队太湖小队小队长”殷雨官表演纯朴厚直,幽默诙谐。滑稽戏电影中的吴侬软语活灵活现地演绎出尘世间的练达人情,其中的哭和笑、理和趣,透着质朴的市井气竟也能让人细细品味出些许吴地人文精神和市井文化的历史留存。
“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演员走上台,笑声滚滚来”,这是滑稽戏观众的欣赏体验,也是滑稽戏艺术之独特审美功能的舞台效应。“戏无技不惊人”,好演员一上场就满台生辉,苏州滑稽剧团的演员台词功底深厚,表情百变又应景,经得起近景特写拍摄。善于捕捉真正的幽默富有性格内涵的滑稽,观察生活的灵敏度、反映生活的深度和现场表演的分寸感恰到好处的拿捏,把舞台表演和荧幕表演融合的非常好,整体节奏变得鲜活灵动,增强了趣味性和亲和力,让人物立起来、“活”起来。内在的滑稽特有的逻辑力量自然爆发,笑得有味,笑得舒畅,演员也有一种左右逢源之感,演员表演时的小动作、小表情、小技巧、小笑话特别丰富,噱头频出、亮点频闪,幽默但不荒诞、滑稽但不做作的效果。人物性格塑造得非常生动,令人过目不忘,每个人都好似要跃出荧幕。在社交网络深入社会生活的当下,苏州经典滑稽戏电影不仅仅有了群众基础,往往也积累了一定的话题热度。许多新一代观众处于好奇或纯粹的娱乐需求,制作弹幕内容与相关视频细节构成的图文对话,更成为一种“二次创作”,在“闲聊式社交”中为经典增添了新的生命力。网上一直津津乐道是几部苏州滑稽戏电影中经常见到的苏州滑稽剧团演员,尤其是《小小得月楼》与《满意不满意》形成有趣互文,很多演员是《满》作的原班人马:《满》中在得月楼体验工作的科长升了局长,依旧在微服私访;《满》中局长的服务员女儿变成了归国女华侨,这才是二代本色;《满》中豪气点松鼠鳜鱼吃的上海食客变身科长,专门在得月楼吃拿卡要,求仁得仁;只有旧时大奶奶做派的挑剔刁妇依旧是刁妇,依旧要退菜。经典的魅力更多源于创作者对于艺术的匠心。与其他戏曲依靠程式、服装、唱腔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人物心理不同,滑稽戏的人物塑造更多的是要靠演员个人在舞台上的表演、方言的运用、唱腔的编织、形体的展现、舞台节奏的把握等综合能力。滑稽戏的嬉笑怒骂、诙谐风趣、幽默机灵、通俗浅显、亦庄亦谐看似随意所欲极其自由,其实是在长期艺术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滑稽表演“开洋船”即即兴表演创作与场面处理的随意性都必须符合剧情发展的合理性要求和滑稽艺术的喜剧性规律,依据剧情的逻辑性和人物的真实性,精心设计舞台动作的荒诞性和人物表演的夸张性等特点,以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荒谬向背,失去和谐引人发笑,是滑稽的美学涵意
荧幕上看似“随意”的滑稽戏,其实是要求演员以扎实的艺术功底和灵活的现场机变来“随”不同角色的“意”、随不同观众的“意”。就像代表了书法中最潇洒、最灵动、最自由精神的草书——也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即便是笔势相连而圆转、字形狂多变的狂草,虽狂虽草,但不失法度,一点一画,皆有规矩,是在一定规范下的自由。对于一名滑稽戏演员来说,要想成功地驾驭这些看似没有章法可循的表演模式,除了深刻理解剧情结构、准确把握人物性格之外,更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以兼收并学、博采众长的包融为舞台上的厚积薄发做准备。滑稽戏演员对维护本剧种的特性富有重要责任,滑稽戏演员也是性格演员,不是简单的模仿,更不是仅满足于舞台上的频频亮相,而是要以自己的全身心唤起观众的共鸣,激发观众对真善美的认同和追求。滑稽戏电影中几代苏州滑稽剧团艺术家(见表一)的精彩出镜、言传身教,自然体现出薪火相传的重大意义。电影是遗憾的艺术,舞台是锻炼的过程。只有通过舞台,演员才能更好的踏实积累扎实的基本功,演员不能放过塑造每一个角色的机会,努力使自己的演出角色都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有眼泪、有微笑,有大波澜、有小细腻,就像苏州太湖石一样,不是一般的石头,高于一般的石头,因为它是被一泓时间的浪花一点一点,无中生有、有中生无地抠出来的,因而成了名扬天下的灵石。
表一:传承有序 薪火相继:滑稽戏电影中的苏州滑稽剧团演员
张幻梦
第一代
茶厂厂长
范丽娜
女顾客
方笑笑
3号服务员沈师傅
张幻尔
2号服务员老张
叶霞珍
挑剔的食客
白娘娘
陆辰生
工会干部
杨经理
杜介奇
上海顾客
白科长
马飞金
计玉堂(小幻尔)
金根
瞌睡人
顾月娥
小顾
港澳同胞
殷雨官
工厂小赵
农民小队长
华侨黄子郎
谭凤琳
洪队长
苏州亲戚
王经理
袁慕尔
医生
顾 芗
第三代
乔妹
乐茜
阿旦姆妈
张克勤
江南雨
郑进生
多多
吴三和
王小萍
第四代
巧巧
八月妻子
浦雨竹
八月
张升
十五丈夫
朱雪燕
十五
龚薇
紫衣巷邻居
卞振华
十五儿子
边进
八月女儿
三、“不变种源的基因传承”:守正创新,延续江南文脉
戏曲电影的核心问题是“以影就戏”还是“以戏就影”的问题。由滑稽戏到滑稽戏电影不是一个简单的媒材转化问题, 这背后必然涉及一种文化精神和文化理念的转换。滑稽戏电影是对滑稽戏舞台剧的再度创造,这种再度创造不仅有因艺术介质的转变带来的变化,也有在思想表述上的继承、强化与改变,因此滑稽戏电影美学形态呈现在银幕之上的影像系统也是多元化构成。与上海滑稽戏改编的《如此爹娘》(1958年)《三毛学生意》(1962年)、《新七十二家房客》(1963年),常州滑稽戏改编的《多情的小和尚》(1990年)、无锡滑稽戏改编的《毛脚媳妇》(1984年)等经典滑稽电影或多或少都纠缠于戏曲与电影这两种不同形态艺术之间的美学冲突旋涡不同,苏州滑稽戏电影既有在“滑稽表演电影化,电影表演滑稽化”的要求下剧影耦合的《满意不满意》《小小得月楼》《三十层楼上》;也有尊重剧种特色,以影就戏、确保“不变种源的基因传承”的戏剧电影《顾家姆妈》。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苏州政府意识到保护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教文组织列入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鉴于此,2006年将苏州滑稽戏放在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系下进行保护和生产性开发确保苏州滑稽戏的原真性、完整性和传承性的理论指导下,认真考虑保护好滑稽戏作为一种剧种的本体特征和美学意蕴,在尊重艺术本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滑稽戏的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
“戏曲电影专以中国戏曲表演为拍摄对象,倾力于展示中国独特的戏曲艺术的魅力、记录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大师的艺术成就和优秀的中国戏曲剧目、弘扬中国悠久的民族戏曲传统。”苏州现代滑稽戏《顾家姆妈》由苏州市滑稽剧团著名编剧陆伦章倾力打造、中国戏剧“梅花大奖”顾芗与该团另一位“梅花奖”得主张克勤领衔主演的原创现实题材作品。该剧讲述了一个反仆为主、用超越亲情的大爱凝结出和谐社会精华的感人故事,通过延续苏式滑稽戏“冷隽幽默、寓理于戏”的喜剧风格,为“文明因凡人善举而亲切、而生动”作出了一次成功的艺术注解。该剧是一部全景式展现建国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伟大建设成就的现代滑稽戏。在创演的短短几年时间里,该剧已累计在全国巡演500余场,并先后荣获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优秀剧目奖”、“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中国戏曲学会奖”等几乎所有国内舞台艺术领域的最高奖项。2011年,该团著名滑稽戏表演艺术家顾芗凭借在该剧中的出色表演荣获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大奖”。《顾家姆妈》由此成为近年来剧团生产周期最短、两个效益最好、人才建设成效最显著的作品。被天津评剧院三团、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院、甘肃秦腔艺术剧院等单位移植上演,火爆热烈的演出场面、络绎不绝的移植请求,一再证明着市场和观众对优秀现实题材作品的认可、对苏州滑稽戏这一独特民族喜剧样式的喜爱。2017年9月中国滑稽戏诞生110周年展演上,苏州滑稽剧团选择《顾家姆妈》作为最能代表剧团特色的剧目为滑稽戏110岁生日贺寿。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互联网传播和影像技术更新的三重语境中,2013年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和苏州滑稽剧团共同出品的数字戏剧电影《顾家姆妈》,《顾家姆妈》拍摄于昆山千灯古镇,在不破坏舞台演出精华的原则下,故事环境介乎舞台与实景之间充分利用实景、场面调度和电影手段实现滑稽戏从舞台到银幕的转换。通过使用电影语言、写实化场景等手段突破戏曲舞台的束缚,充分利用多角度、多景别的电影运动镜头,突破戏曲舞台“三面墙”的束缚,创新舞台空间的转换方式;外景充分运用江南的地理特色,河流、桥梁形成的画面层次感和丰富多变的形式构成对自然乡间表现的重要空间。建筑室内空间相对封闭、真实自然,力求为戏曲电影中的人物和情节展现提供生活化的叙事空间,精准地表现出日常生活中潜在的戏剧性。
戏曲电影《顾家姆妈》沿用原剧板块结构,每幕戏以间隔16年的节奏向前推进,用保姆“阿旦”一生的坎坷经历来反映时代的变迁与人性的光辉,向观众展示出这个人物在不同时期的形、态、声、神的变化。主演顾芗老师回顾拍摄电影《顾家姆妈》的细节时说:“尹大为导演非常谦虚,他十分珍爱我们戏曲的艺术技巧,任我们发挥,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他让我们既可以守住舞台剧的精华,又可以学到电影的手法和经验。与当年电影《满意不满意》改编时为配合电影风格而大量删滑稽戏中大量的“唱段”不同,戏曲电影《顾家姆妈》用“看角儿看段”的观看范式彰显剧种特色与韵律以及个性,特别保留原剧中情真意切、简明通达的曲牌、唱词。以第三场的《冒名顶替当娘亲》一曲为例,这段仅1分多钟的唱段里包含了沪剧、黄梅戏、苏北小调、流行歌曲等多种不同风格类型的曲调,婉转顿挫的旋律将“阿旦姆妈”的辛酸与慈爱表现得恰如其分,与观众一起回顾了这几十年的辛劳和心情;最后一场戏中《望天空》一曲则是借用淮剧曲调,那一连串排山倒海的唱词和澎湃激昂的乐曲,使这个人物隐忍心中几十年的悲苦在此处宣泄释放、使观众一起释怀并产生强烈的共鸣,将整场戏推向高潮。滑稽戏特有的表现方式就是包容,几乎是不受任何程式化的限制,戏曲电影在有基因、有根基的文化回望与坚守中,尽量保留苏州滑稽戏的表现形式和表演特点,充分发挥滑稽戏兼融并蓄的“拿来主义”优势,以南腔北调的曲牌使剧情得以丰富,以细腻的人物心理刻画助推剧情进入高潮,或娓娓道来,或犀利深刻,令观众沉浸其间,感怀不已,进入一个滑稽戏审美的多层次空间。传统而不陈旧,创新但不脱离戏曲本体。 2015年该片荣膺第三十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提名。
“江南”一词是文化与空间的天然融合,江南派电影既有地域空间上的因素,也有历史文化艺术的因素,地域性空间是形、历史文化艺术是神,需要形神兼备。四部苏州滑稽戏电影不仅记录下别具特色的当代江南文化形态,也见证着苏州滑稽戏与生俱来的应变能力与与时俱进的韧性品质:苏州滑稽戏在传承与发展中不断明确苏州滑稽戏的剧种艺术定位及其价值,重视对专属滑稽戏自己的艺术语言和手段的建设,锐意进取、潜心打磨,尊重艺术规律,重视观众的审美情趣期待,不断创作与时俱进的好作品,让文化深处的记忆符号重新显现,同时通过对时代精神的准确把握,实现“经典”与“情怀”的双赢。这一点与江南的文化精神非常合拍,期待着苏州滑稽戏电影在更加多元、开放的语境中继续保持鲜活的生命力,讲好江南文化的“苏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