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黄河】宁夏中卫沙坡头, “诗和远方”留住天下游客 “水润沙漠”破解富民密码,风起黄河宁夏中卫沙坡头, 诗和远方留住天下游客 水润沙漠破解富民密码
编者按: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近年来,黄河流域九省区胸怀“国之大者”,践行“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使命与担当,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书写中华民族黄河治理史上的崭新篇章。央广网黄河流域九地频道记者从三江源出发,自西向东,沿着母亲河的足迹,走进大河两岸深处,带您一起领略新时代黄河流域的发展之美、人文之美和生态之美。
央广网中卫12月4日消息 奔腾不息的黄河流经甘肃后,在位于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中卫市沙坡头区进入宁夏。黄河与腾格里沙漠在这里完美邂逅,成就了中卫“沙漠水城”的美誉,也造就了这里辉煌灿烂的黄河文化。
天下黄河富宁夏。作为黄河进入宁夏的第一站,在中卫市沙坡头区,黄河与黄沙相映成趣,绘就了一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旷世美景,成为游客心目中的“诗和远方”,也让沙坡头区成为中卫旅游的“流量”担当。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背景下,沙坡头区依托“沙水交融”的最大特色,不断在黄河旅游、沙漠旅游产业上做文章,大力发展民宿、乡村旅游及文旅新业态。成功创建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让沙漠变成了“致富”的旅游目的地,让母亲河变成了富民之河。
“沙水交融”成为沙坡头区最大的文旅产业特色(央广网发 沙坡头区委宣传部供图)
初识沙坡头:小村焕新貌 景色宜人
美食、采摘、非遗展示、星空露营、赏月观星、萌宠嘉年华……这是鸣钟村给人的第一印象,时尚、包容、开放的直观感受,已然超越了人们对西北乡村的印象。由于紧邻黄河和沙坡头景区,这座地处西北的偏远小山村正在发生着属于自己的蝶变。
鸣钟村位于中卫市沙坡头区迎水桥镇西侧,是20世纪80年代吊庄移民村。说起“吊庄移民村”,人们自然会想起电视剧《山海情》,而剧里涌泉村的取景地正是北长滩村。
依黄河而建的沙坡头区鸣钟村(央广网记者 张伟 摄)
“1980年底,刚从北长滩搬过来的时候,这里的风沙很大,沙堆有几米高,早上起来院子里一层沙子,环境很艰苦。”回忆起当时情景,迎水桥镇鸣钟村村主任高东依然记忆犹新,“那会儿的环境放到现在根本不敢想象,但是我们扛了过来,我们的村民用勤劳的双手改变了这里。”
40多年后的今天,鸣钟村已是另外一番景象。绿色成荫、瓜果飘香,鲜红的苹果、红枣随处可见,设施大棚让这里的村民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依托黄河发展的民宿、旅游产业,更让这个穷村成了如今人人羡慕的明星村。
沙坡头区迎水桥镇党委书记李学亮介绍,从2021年9月开始,鸣钟村按照“田园特色、乡土风情、宜居宜业”的思路,全面补齐村庄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短板,利用独特的自然风光,打造了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主要包括星空在野、萌宠乐园、美食街、劳动实践基地等项目。目前基础设施已经基本完成,村庄变成了景点,村民变成了旅游从业者。
沙坡头区鸣钟村萌宠乐园(央广网记者 张伟 摄)
“粗略估算,这些新的特色产业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10万元以上。”高东所说,依托黄河、沙漠和特色乡村,未来的鸣钟村会越来越好,百姓的日子会越来越富。
中卫市沙坡头区副区长王文忠介绍,沙坡头区为聚焦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先行市建设、做好“六新六特六优”产业,进一步做优做强“两红一绿”主导产业,立足沙坡头区苹果、枸杞、设施蔬菜、畜牧等特色产业加大了扶持力度。
正在采摘枸杞的沙坡头区群众(央广网发 沙坡头区委宣传部供图)
特色产业的兴旺,让沙坡头当地像鸣钟村、南北长滩村这样的村庄有了更多的自主造血能力,让当地有了越来越美的潜力。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沙坡头区已发展枸杞产业7万亩,苹果产业12万亩,设施蔬菜产业6.65万亩,奶牛存栏7.3万头,肉牛饲养量达7.01万头。
又识沙坡头:民宿富民 文旅兴区
初冬时节,鸣钟村村民张德寿家的院子里,晾晒着红彤彤的大枣和金黄色的玉米,一黄一红的搭配,让这个农家小院增添了几分温馨和诗意。
“我家有一亩多果园,种了各种时令水果,都是自己吃的。枣是纯生态的,擦擦就能吃,我们中卫的枣很甜。有机会再尝尝我们的苹果、坐一下我们的羊皮筏子。”张德寿略带自豪地说。
张德寿向记者讲述羊皮筏子用途的变迁故事(央广网记者 贾海元 摄)
聊起现在的生活,这位西北老汉有着说不完的话。“我家几辈人都是筏子客,羊皮筏子以前就是载客渡河维持生计,黄河两岸的来往全靠羊皮筏子。现在羊皮筏子不搞运输了,变成了重要的旅游项目,而且非常火。南方游客争着抢着坐,每天能有近千人。沙坡头的美景我们天天看,还让我们吃上了旅游饭。”
随着沙坡头旅游的火爆,听宁夏花儿、坐羊皮筏子、看夜空中的星星,成为外地游客逛中卫的必打卡项目。
在沙坡头区境内的黄河上乘坐羊皮筏子的游客(央广网发 沙坡头区委宣传部供图)
中卫市年均晴好天气近300天,光污染等级低至3-4级,拥有独特的星空资源,是最佳观星地之一,被誉为“星星的故乡”。基于此,沙坡头区依托当地黄河、沙漠、星空的独特优势,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旅游,让文旅兴区、文旅富民成了现实。环境的改善和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让当地群众吃上了旅游饭,过上了好日子。
依托沙坡头区的文旅产业的发展,张德寿重新拾起了祖传的羊皮筏子制作工艺,每年制作几百只羊皮筏子,不仅给他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更为当地文旅产业发展注入了传统文化内涵。
初冬的黄河安静地流淌着,静静地诉说这条大河千百年来的荡气回肠。坐着羊皮筏子荡漾于大河之上,划船人悠长的宁夏民歌飘荡在耳边,两岸沙漠与群山在眼前不断变化……此刻此景,让那远道而来的游客,感受到的不仅是黄河的壮丽风光,更是她的宁静和包容。
徐郑应是从福建来到宁夏中卫的交流干部,现任沙坡头区委常委、副区长,从东南沿海来到沙漠边缘,他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的“第二家乡”。
“沙坡头区是一个以沙闻名、因水而兴的城市,在这里可以一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奇观。这里还有险幽奇绝的‘苏武牧羊’遗址寺口子、千年党项历史文化遗存南长滩村、全国首个大漠星空主题度假的星星酒店,头枕沙漠望星河、躺在床上数星星,别有一番风味。”徐郑应说。
正在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的徐郑应(央广网记者 贾海元 摄)
围绕挖掘黄河文化和做大文旅产业,打造了南北长滩、沙坡头村、长流水村、鸣钟村等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迎水桥镇成功申报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宁夏特色旅游镇,鸣钟村成功申报宁夏特色旅游村,沙坡头景区入选国内水路旅游客运精品航线,成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近三年旅游收入达197.3亿元。
徐郑应表示:“未来,我们将全力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大漠黄河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做活黄河、做特沙漠、做优湿地、做足文化、做强品牌、做大产业,助推旅游发展全域化、旅游供给品质化、旅游治理规范化、旅游效益最大化,不断推进全域旅游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
再识沙坡头:新业态圆梦“老”村民
依托黄河景观,修复当地特色建筑,让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宿集”——一个新业态激活了古村“大湾村”,也为村里的年轻人提供了返乡就业展示自我的大舞台。
黄河宿集坐落于中卫市沙坡头区常乐镇大湾村,与沙坡头景区仅一条黄河之隔。这里聚集了南岸、西坡、北岛、元白、在小湾等11个国内知名的高端民宿品牌,组成一个民宿集群,是中国第一个“宿集”。
沙坡头区黄河宿集全景(央广网记者 张伟 摄)
关于新业态,黄河宿集高管张颖告诉记者:“我们不是在经营酒店,而是在经营一种生活方式。与大自然零距离,同时享受五星级居住体验。这就是当今旅行度假‘野奢’新业态。”
在黄河宿集,记者见到了返乡青年李学静,她现在是黄河宿集线路管家。2004年,为了配合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大湾村200多户村民集体搬迁至中卫市区,李学静家就是其中一户。
在黄河宿集民宿内工作的李学静(央广网记者 贾海元 摄)
李学静说:“2018年,我在中卫市一个招聘会上,看到了黄河宿集的招聘信息,招聘信息末尾的工作地点处特别备注了‘原大湾村’。我当时一想,这是我的家乡啊,于是主动应聘,很幸运应聘成功了,带着记忆返回了‘大湾村’。”
回到了从小长大的大湾村,李学静非常感慨,这里的一切既熟悉又惊喜。熟悉,是因为走进村子里,每一棵树、每一个小院都透露着熟悉的记忆;惊喜,是因为原来破旧的房子如今已变得的精致,水磨石地面、飘香的咖啡屋……古村落经过重新的设计装修,在原有的古朴气息中散发出别具一格的时尚魅力。
极具特色的黄河宿集民宿院落(央广网记者 张伟 摄)
目前,黄河宿集有从业人员180人左右,像李学静这样“走出大山又回到大山”的年轻人在黄河宿集还有很多。新业态不仅为老村民创造了就业机会,还让“飞”出去年轻人归燕反哺,同时带动了当地河滩枣、番薯干、红酒等特产持续畅销。依托大湾村而建的黄河宿集,让这片曾经荒凉土地迎来了华丽转身。
把黄河文化展现给客人,让黄河文化走出去,李学静觉得这对于自己而言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幸福,更是一种美好的人生体验。来到黄河宿集的游客们通过李学静的引导,在这里品美食、逛农场、观星宿、登长城,体验黄河“深度游”,听她讲黄河岸边“大湾村”的故事。
朝霞里,古老的黄河岸边回荡着宁夏的花儿,河水一路北去,再唱浩荡之歌;勤劳朴实的中卫人民将继续依托农文旅融合,讲述黄河与沙漠的故事。风起之时,民富县强,景色如画。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宫歆慧
策划:陶玉德
统筹:胡苗苗 李红军
记者:胡苗苗 张伟 贾海元
鸣谢:中卫市沙坡头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