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一共有4个国家的中文名中带“牙”字:牙买加、匈牙利、西班牙和葡萄牙。而因为西班牙和葡萄牙同属伊比利亚半岛,又经常被叫做“两牙”。
但是,西班牙(Spain/España)和葡萄牙(Portugal),乃至于牙买加(Jamaica)和匈牙利(Hungary)这几个国家,原来的国名,也似乎和“牙”沾不上边儿。那么这个“牙”从哪里来的?
这主要是我国在翻译国名时的历史因素造成的。
最开始,在我们对于世界其他地方不了解的时候,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中文翻译也极为不规范。比如当时,不管是西班牙还是葡萄牙,都是“佛郎机”,明朝的“佛郎机炮”其实就是葡萄牙大炮;更还有以讹传讹把“佛郎机”写成“法郎西”的,好嘛,这下连法国都绕进去了——但对于当时的绝大多数中国人,甚至是王公大臣,他们也确实不知道法国在哪儿,西班牙在哪儿,葡萄牙又在哪儿。
明末传教士利玛窦出版的《万国全图》中,西班牙被称为“爱斯班尼阿”,葡萄牙被称为“波尔杜葛尔”,和本国发音就非常相似了。
直到1848年的《瀛环志略》中,“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叫法才确定下来。而这本书,是福建巡抚徐继畲编写的,他请教的也是当时住在福建的美国传教士雅裨理。这位传教士久居厦门,基本只会说闽南语,而在闽南语中,牙发音近似“ga/ge”,葡萄的发音又相对类似“portu”,徐继畲就受他的影响,做出了这个有吃水果画面感的翻译。
至于西班牙(España),译者将开头的E元音略去,剩下的“spa”音节被翻译成了“西班”。这里面就很有意思了,原来的“斯”和“西”在闽南语中读音相似,也算是以讹传讹。而在福建有些地方,牙的发音近似于“ŋa”,和“ña”发音相似;译者或许又考虑到两国地理位置相近,便将“牙”字也嵌入了国名,西班牙这个译名也定下来了。
作为福建巡抚、一品大员,徐继畲的翻译也顺势被清廷采纳,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了清政府对于西葡两国的正式称谓,并沿袭至今。
实际上,对国外人名地名的翻译,长期都处在不规范的状态,民国时期就经常有文人将外国名字首先套上一个中国姓来牵强附会,比如邓波儿、费雯丽、司徒雷登等,现在一些汉语言地区在翻译外国名时,也延续了这个习惯。
就算是近些年来,除了大家熟知的国家和地区的译名,对于一些普通的人名和地名的翻译也经常十分不规范,经常出现一个人有好几个名字的情况,“若纳坦五兄弟”就是例子。一直有很多专业人士呼吁,对外国地名和人名的翻译一定要按新华社《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为准,近年来,对于国外人名和地名的翻译争议相比以前也少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