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邱季端 他1岁时丧父,事业有成后慷慨襄助中国女排,今年还被评为“海西最具影响力商界人物”!,邱季端,1岁丧父,事业有成后慷慨助女排,获海西最具影响力商界人物!
来源:海西商圈
编辑:一叶观察(ID:yiyeguancha)
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
海西最具影响力商界人物之一
福建喜梦宝集团董事长
厦门荣誉市民
香港华星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香港福建同乡会永远名誉会长
香港石狮同乡会会长
福建省政协委员
海西商界理事会荣誉会长
看人生豪迈,搏击商海风浪。
他是原籍福建石狮的著名香港实业家、收藏家,更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企业家。他长袖善舞,打造了国内著名品牌喜梦宝;他热心公益慈善,尤其是一直以来对福建女排、中国女排事业的慷慨襄助,更是一个脍炙人口的佳话。
邱季端先生的成功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坎坷。回首过去,他体验到的是“艰难”二字:在艰中求进,在难中制胜。正是这种爱拼才会赢的精神,让他克服种种艰难,最后取得成功。
知识改变命运
1942年8月,邱季端出生在福建省石狮市的一个小渔村——祥芝厝上村。他出生时,这个濒海的小渔村正和整个中国一样,处于烽火连绵、狼烟四起的战乱中。贫穷饥馑,民不聊生,温饱尚且难以解决,更遑论读书,因此,村里世代乏鸿儒,家家多白丁。
邱季端的父亲是个渔民,靠打渔为生。不幸的是,日本人的战火烧到了菲律宾,邱季端的父亲因此惨遭祸害,尚在襁褓之中的邱季端便由寡母和祖母含辛茹苦地抚育长大。
在邱季端的童年岁月中,“父亲”这个字眼的缺失让他早早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与艰辛。七八岁年纪,他就光着小脚在冰冷沙滩上捡拾死鱼死虾,也经常跟在母亲身后,用瘦弱的肩膀挑起粪肥,给土地施肥浇水……生活以其冷硬本色,让邱季端少了幻想,多了务实。
他的命运也似乎只能像落入大海的草芥一般,随波逐流。但邱季端的母亲,一位历经磨难与伤痛的普通农家妇女,却以其过人眼界与决绝,努力地改变着儿子的命运。邱季端母亲与命运博弈的砝码,就是知识。
她想通过教育,让儿子走出拘囿了他们几代人的命运。为此,母亲节衣缩食,辛苦劳作。而在恶劣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邱季端也没有屈服于命运,他坚韧上进,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白天放学后,邱季端要帮母亲做那些似乎永无尽头的农活,只有到夜深人静时,他才能在煤油灯下安静背书、做作业。
功夫不负有心人。1959年,邱季端进入泉州高级中学(原福建省立晋江一中)。
1962年,由于国家推行“调整、充实、牢固、提高”的总方针,全国高等学校的招生录取率成为新中国建国以来最低的一年。有些县和乡镇,甚至没考上一个大学生。而恰恰就在这一年,贫寒的祥芝厝上村,却出了一个文科大学生!邱季端是村里唯一应届考上大学的人!
从“打工仔”到“商人”
1967年,邱季端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然而,因为时代原因,他没能成为教师,也无法从事自己一直热爱的文学研究工作,连毕业论文都没来得及写,一句“知识分子要接受再教育”的政策,邱季端便和500名大学毕业生被派往武钢,成了武钢一个偏远铁矿的矿工。
打风钻、修机械、开推土机……在武钢的5年时间里,邱季端经历的是身体上的炼狱。但比身体上的痛更加铭心刻骨的,则是心灵的困顿,5年来,他一直都为无法学以致用而苦恼。
了解到当时香港社会的思想比较自由,1973年,饱尝“文革”动乱的邱季端拖着疲惫身躯,带着出人头地的理想赴港定居。
那年头,在香港找一份工作并不容易,为了生存和养活妻儿,邱季端先后做过杂工、搬运工、汽车修理工、推销员……他没有太多选择的权利。
但不管工作有多辛苦,他也一直勤勤恳恳。他后来因为工作敬业,受到老板的赏识,有了自己一些空头股份,就这样一步一步走下去,也从此也走上了经商这样一条“不归路”。
两年后,大股东因投资地产看重了邱季端的品格、知识和经历。
就像这位老板所预料的那样,邱季端很快便在商场中展现了他的过人才华。
1980年他创办福建第一家海绵厂、第一家真皮沙发厂、第一家板式家具厂,填补了福建省该行业的空缺。后扩展至海棉家具制造、针织、漂染等,其旗下的家具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后大举进军厦门、泉州房地产。
1986年邱季端把香港的工厂全部搬迁到深圳。
2000年10月,其家具业以一木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上市,邱季端成为了上市公司主席。
一个逆境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从北师大学中文系毕业到工厂做工,到香港的摸爬滚打,再到今天商界名人,谈起这些颇为曲折的经历,邱季端先生笑道:“经商纯属意外。不是我想选择从商,而是历史、是际遇选择了我!”
正如列宁有一句很出名的话:历史喜欢同人们开玩笑。本来要到这个房间,结果却走进了另一个房间。
人生的际遇就是这样让人捉摸不定,在现实面前,我们不知不觉地向前行走,仿佛早已偏离了最初的理想轨道,却又是不自觉的朝着我们人生预定的目标走去,只是这个目标我们从前并未知晓。诚然,一切成就的铸就更是坚持不逾后的华彩见证……
事业有成,实业报国
作为一个事业有成的企业家,他对财富观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财产来源要诚信,要取之有道;而财富的分配要以有益国家社会为准则,以国家民族的振兴为己任,方为真正的儒商。
单从理想而论,在企业家与慈善家两种社会角色之间,邱季端更希望能够像比尔·盖茨那样,不去经商,而是做个全职的慈善家。
但他清楚,在现实世界里,财富是慈善的基础,只有拥有足够多的财富,慈善才能做起来。因此,在企业家与慈善家之间,在获得财富与奉献社会之间,他是两手都抓,两手都硬,既问心无愧地赚钱,也理直气壮地奉献。
邱学长的慈善行为不胜枚举,近几年捐赠的各种款项已超过七千万元——这和他的“身家”根本不成比例,但他却乐此不疲。他认为人生于斯,应有责任心,一是对社会的责任,二是对亲朋好友的责任。正是出于这种责任心,他乐于奉献社会,尤其对教育事业、慈善事业的奉献不遗余力。
从1987年起,在家乡石狮市,他倾力捐资兴建希望小学,主要有:云南省凤庆县勐佑镇白岩村“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会邱季端希望小学”、彭阳县“邱季端侨心小学”、陶乐县“邱季端侨心小学”、江西省安义县石鼻镇季端小学等,以及宁夏、江西、内蒙古、贵州、云南等地的多所希望小学。
邱学长为乡里所做的点点滴滴,温暖了乡人的心,也为其他华侨和企业家的慈善行为起了带头示范作用,促进了当地慈善事业的发展。
从2002年起,他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校友总会副会长,一直关心、关注着母校的建设与发展,至今已为母校捐款超3000余万元人民币。除此之外,他还特别关注贫苦地区的教育问题,由于自身的经历,他笃信教育能改变一个地区和一个家庭的命运。
他还捐资支持福建体育事业,组建福建厦门“喜梦宝”女排俱乐部,支持家乡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十几年来,累计各项捐资逾2000万元。
目前,他是香港华星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在大陆的投资项目总数十六个,行业涉及家具、针织、漂染、房地产等领域,资金逾20亿。
为弘扬邱季端学长热心公益、造福桑梓的善举,2006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对他的捐资进行立碑表彰,并授予他“捐赠公益事业突出贡献奖”。
2007年1月,中华慈善总会授予邱季端学长“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暨第二届“中华慈善人物”荣誉称号;同年,邱季端学长进入胡润中国慈善百强榜。
2017年,他被评为“海西最具影响力商界人物”之一。
儒商的体育情结
邱季端还热心于支持国家的体育事业,与女排结下了不解之缘。
成立于1958年的福建女排有着辉煌的历史,曾在多项体育赛事上摘金夺银,并先后为中国女排(国家队)输送了包括陈忠和、苏彩霞、陈亚琼、林国清、郑美珠等优秀教练和选手,为祖国赢得荣誉。
而福建女排与邱季端先生有着不解之缘,女排的发展、壮大与邱季端长期的不懈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1989年由于经费短缺等各方面原因,福建女排这支排坛劲旅面临淘汰之虞,这对福建乃至国家的排球事业无疑会是一大损失。就在这支队伍最困难的时期,邱季端先生亲自找到福建省体委,主动要求赞助女排,初衷就是让这支队伍其死回生。
1999年,为配合福建体育事业发展,他成立福建“喜梦宝”女排俱乐部,并多次带队参加比赛。
如今,“喜梦宝”女排已成为全国甲A劲旅,并于2006年被厦门市民评选为城市十大人气名片之一……
邱先生对福建女排的支持从未间断,曾任福建女排主教练的陈玉霖感叹说:“邱季端先生跟一般的赞助商有本质的区别,他支持女排是完全抛开商业利益的,能够真正地关心和支持福建女排,这么无私……我想在全国几乎是没有的”。
邱季端表示自己非常欣赏中国女排的那股顽强拼搏、不服输的精神,那也正是闽南人所笃信的“爱拼才会赢”的信念,对于女排的支持他不遗余力;而在长期支持女排的事业当中,顽强的拼搏精神也鼓舞了邱季端先生及其公司员工,同时更转化成为其企业文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心怀感恩,回报母校
邱季端从毕业后,就一直为自己是北师大的学子而骄傲和自豪,对母校有着深厚的感情。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父母生我之身,老师铸我之心,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之谓也”——这邱季端先生作为学子发自内心的对母校和恩师的感恩之心。
回想在母校的学习,邱季端认为对于现在的工作帮助是很大的,也是潜移默化的,“在中文系,我们学的很多都是自己国家的传统精粹文化,有一条主线贯穿于文学发展史上的即是社会责任,它包含了诸如诚信、守法等平实却深奥的思想、内容。如果把这一条线抓好,就会把事业做得很好。”
而母校“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也很给了他精神上的熏陶,教给了他为人处世的道理,让他一生受用。正是有着这样一种对于传统精粹文化与思想的深刻认知、对于人本价值的正确驾驭,才使得邱季端先生事业有成,更见证着几十年来邱季端心系母校的深刻情谊!
几十年来邱季端心系母校,与母校一直保持密切联系,对母校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他觉得与母校所给予他的这种精神力量相比,自己所捐赠的几千万根本微不足道,甚至让他感到惭愧。“母校是棵大树,为母校的发展贡献心智,是每个北师大的学子的责任和义务”,他期望在有生之年能够为母校、为国家民族兴旺多做点事,尽点力,奉献自己的一颗赤诚之心。
1997年,为支持母校的发展和培养家乡泉州人才,邱季端向母校捐赠300万元人民币。
2001年12月底曾捐赠500万元作为师大百年校庆的厚礼。
2004年曾设立“北师大文学院季端发展基金”,用来提升师大文学院的科研水平、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扩大文学院的学术影响,为启功教育基金添砖加瓦。
2006年更是向母校捐赠2000余万元,支持学校新体育馆的建设,为表示谢意,学校将新建体育馆命名为“邱季端体育馆”。
2011年,为支持母校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事业,特向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捐赠100万元。
2012年,在母校110周年诞辰之际,邱季端先生又捐款110万支持图书馆建设,反哺母校、培育学子之心卓然可彰。
2015年9月,他再次慷慨解囊,捐设了邱季端国际写作基金,支持国际写作中心人才培养与文学创作。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