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市场现状

facai369 现代审美 2024-12-22 6 0
目前,中国农村大部分医疗机构还缺乏最基本的医疗器械装备,需要建设的乡镇卫生院达70%以上,这一块市场有“填平补齐”的需求。从整体上看,我国农村卫生落后面貌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中西部大部分农村卫生机构房屋破旧。据调查,乡(镇)卫生院危房率为33.6%,加上短缺面积和需要改造的业务用房,需要建设的乡(镇)卫生院达70%;此外,6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缺乏基本医疗设备。在我国,占全国人口总数71%的农村人口,仅拥有全国卫生资源的20%,而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对基层医疗的投入不足,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大医院。 根据“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总投资额达200多亿元人民币,新增卫生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其中用于县以下的比例将不低于70%。 卫生部曾确定了包括X射线机在内的34种产品目录作为农村卫生规划重点支持乡镇卫生院装备品目,国家发改委将从这34种品目中选择一部分作为中央专项投资支持采购的设备。对在我国角逐市场的众多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来说,分享政府采购的“大蛋糕”无疑颇具吸引力。 X射线机市场现状 作为影像诊断设备,X射线机是为数不多的从三甲医院到乡镇卫生机构都必不可少的装备之一,依功能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摄影和透视两大类,目前普遍发展的趋势是高频化和数字化。在高端的数字高频摄影X射线机市场上主要有CR和DR两种产品,均可以做到数字图像诊断和存储。以透视为主的X射线机从最初直接荧光屏暗室操作到依托影像增强器的隔室操作,以及后来随着数字化发展逐步细化分为专业的数字胃肠机和用于介入的数字减影设备(DSA),近年来可直接数字成像的平板技术日趋成熟,使得基于此技术的高端数字胃肠以及DSA设备也纷纷进驻我国医院。 目前,我国X射线机无论在市场还是在医院配置方面都严重失衡,在市场端,由于核心技术掌握在跨国公司,目前大部分高端产品市场份额被进口产品瓜分。以刚刚过去的2007年为例,据有关机构初步统计,2007年我国新增DSA、数字胃肠、以及DR设备分别约为300、2000、600台,而以GE、西门子、飞利浦为代表的欧美厂家所占的比例分别约为60%、20%、50%;以东芝、岛津为代表的日系厂家所占比例约为20%、40%、20%;国产厂家所占比例约为10%、40%、30%。可以看到门槛越高的产品国产产品的竞争力越弱,且呈现出产品单价愈高则进口产品所占比例愈高的趋势。在产品分配端,一方面是规模大的医院争相购置高端产品甚至有相互攀比的现象,另一方面是广大基层医院的X射线机装备现状令人堪忧。2006年9月,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联合中国农村卫生协会,在卫生部和有关省、市卫生厅、局的大力支持下,走访了我国东、中、西部的15个县(市)医院、61个乡镇卫生院。针对农村基层医疗装备的现状和需求,以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等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在中西部地区,X射线机平均使用年限超过12年,最长达38年。设备性能水平低、规格繁杂、老化严重,难以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很多常见疾病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诊治,装备急需更新。 解决方案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贯彻“十一五”计划,卫生部启动国家新农村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各个省卫生厅也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纷纷出台相关项目计划。根据《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项目――乡(镇)卫生院建设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规定,包括X射线机在内的多项设备都纳入了规定的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功能。中央本着“技术适宜、经济合理”的原则,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为乡镇卫生院“填充和补齐”所需设备配置。这对于各个生产厂家无疑是不可多得的机遇,他们于是纷纷推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而根据基层X射线机的现状和特点,以下方案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同,而2007年的政府招标采购也正是按照此方案展开―― 根据基层常见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泌尿系统、骨与关节系统等多发疾病的特点,进行设备性能和功能配置,保障基层医疗机构在第一时间处置各类疾病的需要。 一、实现高频化 高频X射线具有曝光时间短,成像质量高,杂散射线少等优点,能有效提高成像质量,减低对医生和患者的辐射伤害。 二、推进电视化 透视功能可以获取动态医学影像,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检查及骨折对位治疗等临床工作至关重要,X射线电视系统技术在满足动态影像获取的同时,有效地解决了传统荧光屏透视辐射剂量高、暗室操作、影像模糊、医生辐射大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还可视情况开展胆管造影、输卵管造影等多种造影检查,并可完成部分介入治疗和X射线引导下的手术工作。 三、兼容数字化 数字化已成为医学影像产品技术发展的必然方向。数字影像技术所带来的影像质量提升、数字存储、传输、共享以及功能扩展等优点,已越来越得到医疗机构的认同。针对基层高端用户的需求,在满足当前临床需求的同时,充分考虑系统升级的各种可能,使高频专用摄影系统和高频遥控透视系统都具有数字化升级的平台能力。 市场角逐 从这次征求意见方案我们不难看出,其核心是维护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质,确立公众基本用药将由国家统一定价的原则,扩大医保目标群体的范围,加大基层医疗体系建设。并在此基础上不断降低患者的消费水平,确实有效的解决“以药养医”的突出问题。 下面,不妨让我们从征求方案的几个关键词中,进行简单评说: 关键词一:全民覆盖 政策回放:“方案表明,医改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这一制度将在10年内基本建成。其中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合)率达到90%以上。进一步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明显减轻城乡居民个人医药费用负担。” 【解读】 这次医改方案中提出了一个全面覆盖的概念,将医保范围有效涵盖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普通农民的范畴,将国内90%以上的人口都有效涵盖,一个最直接的居民就是使得药品使用的空间和市场得有极大提升。 以往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用药量和消费金额方面差距巨大,造成了第一终端、第二终端的市场空间巨大,引得医药企业纷纷在这两块区域进行竞争。而伴随着第三终端的崛起和此次医保范围的有效确立,广大的第三终端、乃至所谓的第四终端的市场份额伴随着国家的扶持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有个巨大的提升。有些专家学者和企业预测的会达到2000亿元左右,笔者则认为要远远大于这样一个规模。 如何抓住这样一个历史性的机遇,需要所有的医药企业慎重思考。或许,这样的一个巨大的历史性机遇也是市场一个整合和提升的阶段。及时研究有效扩容部分的消费习惯和药品使用习惯,选择性价比高的药品导入市场,提前实施在相关终端以品牌塑造和口碑传播为核心的营销策略,拿到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才是现在起就要落实的核心工作。 关键词二:倾向基层 政策回放:“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到2020年,这一制度基本建立。方案也提出了近期的任务。包括明显减轻城乡居民个人医药费用负担。” “健全基层医卫服务体系: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全面覆盖,农村居民小病不出乡,城市居民享有便捷有效的社区卫生服务。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费用负担减轻,利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量明显增加。” 【解读】 此次医改将国家的财力重点的倾向投放到基层市场,不断完善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实现小病在社区(诊所)、普通病在县市、重大疾病在省市的医疗体系构架。 在这样一个思路引导下,结合当前包括辉瑞等国际巨头,以及修正、哈药、石药等国内一线厂家纷纷不遗余力的在社区诊所和乡镇卫生院的发力,不难看出这块市场在经历前几年第三终端疯狂开采而陷入静寂的时候,其实则是酝酿更大的突破。 基层市场的扩容板上钉钉,出现在被前两年弄得有所疲惫的国内厂家准备放弃基层市场的时候,确实耐人寻味。 关键词三:基本药品制 政策回放: “规范基本药物的生产和配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直接配送覆盖面力争达到80%。建立由中央政府确定基本药品名录,退出药品集中招标体系,基本药品定点生产、直接配送、统一定价,并提高报销比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轻群众基本用药费用负担。” 【解读】 这里面一个很显眼的说法“基本药品名录”。其不同于医保目录和农保目录,而是一种新型的产品目录,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统一定价和高报销比例来减轻群众的基本用药费用。 特别指出的是,这些基本药品要定点生产,直接配送。就明确告诉基本药物的生产企业,要想在广大的基层市场占据较大的市场空间,必须要进入基本用药目录。并且经过努力获得生产和配送资格,这样就不愁没有市场。虽然这些基本用药的单位利润在国家统一定价之后空间有限,但是当用药份额急速膨胀之后,也是相关可观的。这无异于给了目前迷茫于市场悲观情绪中的众多企业一个强力的信号:后期的市场经营发展不妨紧扣基本药品的生产与销售,面对庞大的基层市场空间,是完全可以走出困境谋求发展的。 关键词四:公立医院改革 政策回放:“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关键之一。方案首次明确提出,国家将制定公立医院改制的指导性意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鼓励社会资金依法兴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适度降低公立医疗机构比重;鼓励有条件的大医院按照区域卫生规划要求,通过托管、重组等方式,促进医疗资源合理流动。方案同时要求,采取改善服务能力、降低收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等综合措施,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在改革的节奏上,方案依然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方式。近期要力争在公立医院管办分开、改革以药补医、规范运行机制和卫生投入机制等方面取得突破。” 【解读】 这里的对公立医院的改革,主要是改变以药养医的现状。也从另一个方面认可了南京医药药房托管的未来。这个趋势不难发现,从最近南京医药全国市场扩张步伐的骤然加大,已经完成对河南等市场进入的态势,就很明显的印证了这一点。这样的趋势,在医院临床渠道也会进一步压缩以代金销售等手段为主的临床操作模式企业的生存空间,势必对临床的药品销售的进行重新洗牌。 于是,各种临床操作的模式就又一次浮现出来:阳光采购、全省统一配送、招标挂网、药房托管等等。所有的这些模式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有效规范临床药品市场,给大家一个较为公平的竞争环境。对于被国外企业和国内强势企业长期占据、占到我国药品销售总额80%作业的临床市场,是不是会出现很多机会给后来想进入的企业呢?这是肯定的,关键是企业本身准备好了没有。否则,机会再怎么出来把握不好一切都是免谈! 关键词:医疗卫生资源;医院床位;政府缺位 一、目前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公立医院垄断医疗资源,民营医院发展艰难 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参考当时国有企业的改革思路――“放权让利”的同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对医疗行业进行改革。最终,市场化使我国医疗单位由政府完全控制甚至直接运营的状态下解脱出来,变成某种程度上具有自主发展机制与能力、对自己行为负责的经济实体。在这种机制下,与私立医院一样只有付费者才可获得服务,所谓的公立医院对我国老百姓而言,并没有真正体现出其真正的公益性。 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同样在追求着医院的利益最大化,为提高整个医院的效益,医护人员的收益和其工作绩效直接挂钩,患者逐渐变为医生的经济来源工具。 政府政策性的补贴或政策性的优惠更多地给予了公立医院。公立医院不需要缴税,工资、福利及药品采购上准予部分补贴,且是医保定点对象。而另一方面,公立和私立一样可以通过“市场化”运作,向患者高收费甚至乱收费,最大限度地谋利。相对民营或个体医院,公立医院经营成本较低,处于垄断性经营地位。而民营医院的立项非常复杂,门槛高,准入难。民营医院是赢利医院,必须照章纳税,政策上优惠少,大多民营医院没有医疗保险定点资格,其消费群体受到限制。 所以无论民营医院如何发展,都无法和公立医院相抗衡,不可能打破公立医院长期以来形成的垄断地位。长期处于垄断地位的公立医院必然也会导致权力滥用、滋生腐败,乱收费、高价处方也屡禁不止,这也是医疗费用过高的一个诱因。 (二)城市大型医院与基层小型医院的医疗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在国外医疗服务系统中,只有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之分。而在我国,医院分为若干类,有部属的、省属的、市属的,还有军队的、各部委管辖的、各部门管辖的,还有附属于各个医学院校的等等。这些医疗机构各属不同管辖体系,利益不一样,资源不一样,策略也各不相同。 就资源配置本身而言,是为满足人们的需要的是将有限的资源在各种可能的用途间进行分配和组合,并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结构、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理论上,大医院的功能应是收治危重病人和疑难病人,社区医院、农村基层医院解决一些常见病。这样可以充分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方便患者并降低患者的就医费用。但在实际当中,往往是大医院门庭若市,基层或社区小医院门可罗雀。据卫生部提供的数据,目前全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的30%又集中在大医院。每年到大医院就诊的人群,有80%左右是在基层医院即可解决的常见病、多发病。 (三)单个医院内部医疗资源错配 在我国,除了医疗卫生资源在医院之间分布不合理,在医院内部也会出现资源的错配。在城市大中型医院中部分科室几乎一床难求,一些基本痊愈的病人,本可转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后期康复,却长期住院,占用着有限的床位,使急需住院的人无法人院。 医生的行医经验是一种资源,为了能够实现医疗资源的最优配置,应该将那些最疑难、最棘手的病留给最有经验的医生。但是最棘手的病人不一定是最有购买力的。 二、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原因分析 (一)医疗卫生资源不足 我国的医疗卫生资源无论是在总量上还是在人均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不小的差距,卫生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1995年以来,中国政府的卫生预算年均增长率为14.2%,而同期政府收入年均增长率是17.5%。社会投资没有与政府的财政收入保持同步增长。目前,国家的税收比例已经占到GDP的20%左右,但是医疗卫生支出,仍明显低于其他经济大国。美国人均年医疗费用为5000美元左右,而中国人均年卫生支出只有291.44元(约36美元)。老百姓以有限的收入被动地支撑着迅速膨胀、高度市场化、国际化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医疗卫生资源地区之间分配不合理 医疗卫生资源布局不够合理,医疗资源分布失衡,医疗服务的社会公平性差。目前我国13亿人口中有230万注册医生,比例约为600:1,而美国为500:1,相比之下我国人均医生占有率并不算少。但全国医疗服务资源80%集中在城市,只有20%在农村,而城市卫生资源80%又集中在大医院。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优秀人才基本上集中在城市大医院,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十分薄弱,基层社区缺少卫生资源。城乡居民就诊流向进一步向上级医院集中,不合理的病人流向一方面使基层医疗机构的资源利用率和技术水平下降,另一方面也使大医院的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 (三)政府未发挥其应尽的职责 首先,财政支持不够。医疗事业的财政制度不合理。2004年,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6%下降到4.5%。在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投入只占17%,企业和社会承担27%,56%是居民个人承担。在2006年30000多亿元的财政预算中,仅有1200多亿元用在医疗领域。这个比率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其次,政府财政补贴不到位,把医疗机构推向市场,拨款越来越少,甚至断奶。医院要养活自己、留住人才、购置设备、改善环境、宣传品牌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其发展成本最终必然转移到患者身上,增加了患者个人的负担。 (四)医疗市场缺乏公平竞争的机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医疗服务的需求是巨大的且呈多样化的,医疗资源严重匮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医疗市场化的本意是让民间或国外资本在一定的前提下进入中国的医疗市场,弥补医疗资源的不足,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些资本的介入,改变医疗市场的垄断型市场结构,实现市场竞争化,让患者能够真正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以根本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在实际运行中,由于没有一个公平竞争环境,公立医院垄断的情况在根本上难以打破。在市场竞争中,民营医院不能获得医疗保险、大病统筹、税收优惠等公立医院享受的政策,加之民营医院本身资金少、规模小,市场定位又不明确,使民营医院生存发展艰难。从目前民营医院的发展情况看,经营情况并不好,市场淘汰率很高。据业内人士分析,目前民营医院中1/3盈利,1/3维持,1/3难以为继。 (五)医疗保障制度的设计存在缺陷,覆盖面小,保障功能不健全 我国医疗保障体制存在的问题很多,虽然参保人数已有大幅度的提升,但相对全民保险来说,还有很 多人看病完全是自费;虽然有各种医疗保障,但除了少数公费医疗的受益者之外,都面临保障不足的问题,治病还需要自费支付很大一个比例。由于制度设计的缺失和职能错位,政府把管理关注的重点放在怎么控制报销上,医疗保险机构通过设定自费率、起付线、封顶线、可报销药品目录等各种手段,对病人的就医行为施加了严格的控制,但服务质量并没有得到有效改进,即医疗保障机构没有解决好如何付费的问题,未能运用比较专业的付费机构,更好地代表参保者同医疗机构讨价还价,参保者对现行的医保制度也普遍不满意。简言之,由于医疗保险制度职能错位,一方面覆盖面小,另一方面对服务者的行为建设起到控制作用,使医疗保障功能大打折扣,“看病难,看病贵”这一困境始终难以消除。 三、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的建议和对策 (一)调整和整合有限的医疗资源,最大限度地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看病难、看病贵的实质是医疗资源的浪费。中国具有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医疗体系,然而,重复建设和多头管辖使现有的医疗资源浪费严重。好的更好、差的更差是目前医院的现状,其结果是导致人才、资源、患者越来越集中。目前,最科学的办法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现有的医疗资源,在政府统一调控下,有目标、有重点地调整医疗资源布局,自上而下地建立走层次分明的医疗网络。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四点: 1.大力加强城市社区及乡镇基层医院建设,让基层医院不仅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也拥有一批技术精湛的医护人员。2.将大医院向辖区周围的基层医院辐射成为网点,形成小病小医院诊治,大病向大医院汇集的有序流动。3.通过大医院医生有组织、有秩序轮流坐诊基层医院等方式,分散病人过度集中大医院的拥挤现象。4.建立起医疗互助绿色通道,请专家会诊或向上转送危重病人,尽可能舍弃一切繁琐手续,让层层机构有所专攻,以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二)加强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以实现全民医疗保障为目标 全面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不但要提供给就业人口,同时也要覆盖非就业人口,这是实现公平的需要。从供给方来讲,将社区医院和农村基层医院都纳入定点医疗保险,让医疗保险为更多的人提供有效的保障。医疗保险从控制病人的报销费用转化为与医疗机构直接对面,从而来控制医院的费用。另外,要强化社会保险机构的作用,起到对医院收费的监督作用,与医疗机构形成一种制约关系。 (三)加强社区尤其是村镇基层医院人才的培养和输送 要发展农村基层和社区医院,加大基层人才扶持力度,建立人才长效机制是关键。其中,提高人才待遇和素质,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建立人才梯队,改善人才结构是行之有效的措施。首先,政府在基层人才扶持方面设立专项资金,保证资金落实,真正用到人才培养方面。其次,鼓励医药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下基层,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保证其福利待遇,解决后顾之忧。第三,建立完善的交流模式,加强大医院与基层医院人员的互动,即基层医院人员到大医院进修,大医院定期组织医疗队下基层指导工作,逐步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 (四)合理协调供需双方利益关系,取得互利双赢的效果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临床使用;低价药物;配送情况 [DOI]10.13939/ki.zgsc.2017.12.256 1 对国家基本药物集中招标政策初衷的阐释 (1)2009年8月,经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展改革委等10部门组成的国家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审定,由卫生部了2009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部分)。2009年版目录药品的配备使用结合零差率销售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合理用药、减轻群众用药负担、建立基层运行新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是对2009年版目录的调整和完善。增加了品种数量,优化了目录结构,增加了特殊人群适宜品种和剂型等。这是全面贯彻党的十精神的具体实践,将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医改,巩固基本药物制度;有利于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促进医保、医药、医疗“三医”互联互动;有利于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有利于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特别是重大疾病防治;有利于减轻群众用药负担,满足基本用药;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导向,促进药品企业优化升级;有利于推动医药科技创新。 (2)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和卫生部等部委的文件精神,结合甘肃省实际情况,对甘肃省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基本药物招思中采购。保证基本药物的足量供应和合理使用,有利于保障群众基本用药权益,转变“以药补医”机制,也有利于促进药品生产流通企业资源优化整合,对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维护人民健康,体现社会公平,减轻群众用药负担,推动卫生事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药品集中采购目录中所采购药品品种信息包括药品通用名、剂型、规格、生产企业、配送企业、产品批号、产品有效期,目录来源源于甘肃省上一年度医疗机构要采购数据和兄弟省(市、区)的药品采购目录。而基层医疗机构会因本医疗机构用药需求不同,引导医疗机构调整用药结构,鼓励医疗机构使用常用低价药、廉价药,控制贵重药品使用,减轻患者负担。国家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实施的组织管理,具体方式,评价办法,供应与履约,合理用药以及部门责任、严格监督管理等,总体而言都是为了完善国家的药品供应保障体制和完善医药体制而定的。 (4)国家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要求政府主办的基层医疗机构实行政府主导,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形成全省统一的基本药物集中采购,严禁市(州)及以下设采购机构或以其他形式自行招标采购;各个配送企业在以基层医疗机构签订药品购销合同,坚持质量优先、诚实信用、保障供应原则,形成全省统一的基本药物集中配送。 2 基药招标后出现的临床常用低价药品不配送情况现状 (1)随着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冲击,基层医疗机构的常用低价药物配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考虑药物疗效,提高药学技术服务水平,切实地为老百姓提供有效、经济、合理的药物机制被打破。常用低价药品配送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最近半年在通清县区域类发生了很大一部风低价临床常用药品不配送、缺货、断货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不仅严重影响了正常的临床用药机制,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医疗单位在百姓眼中和心中形象,致使百姓对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以及合作医疗制度产生了怀疑心理。甚至导致了一定的医患关系紧张局势的发生。 (2)严峻的医患关系不仅对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基本药物临床常用低价药品的配送部到位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成为人民满意、便民,惠民的基层医疗机构、怎样达到经济有效、价格公平,用药合理的用药机制,成为摆在基层医疗机构单位面前的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 3 未配送临床常用低价药品类型 (1)维生素类药品:维生素B1片、维生素B12片,维生素B2片、维生素C片,维生素B1、B12注射液。 (2)常用急救药品:碘解磷定注射液,呋塞米注射液,氨甲环酸注射液,盐酸胺碘酮片、氨茶碱注射液。 (3)常用低价其他类药品:西咪替丁片,西咪替丁注射液、咳特灵片、颠茄片、多酶片、乳酸菌素片、葡萄糖酸钙片、复方磺胺甲恶唑片、枸橼酸喷托维林片、蛇胆川贝液。 4 导致临床常用低价药品不配送原因 4.1 企业盲目投标 现在有个别企业已经不惜低于成本报价了,而中标以后,因为中标价低于成本价,这些企业便对这类药品不进行生产,导致采购平台上有催泪药品目录,但是采购后出现无法配送现象;而有的企业则会以牺牲产品质量为代价换取市场,这种可能发生质的变化,最低价中标已经导致恶性竞争,出现低于制造成本的中标价格,冲破了药品质量底线。这将影响到老百姓的用药安全,药监局要坚守药品质量底线。 4.2 生产、配送企业的利益驱使 关键词:医学专科生;基层;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9-0155-03 近年来,医学生的就业模式由统包统分向自主择业、双向选择、供需见面的模式转变。这种新的模式,一方面为医学生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另一方面也使得医学生就业难度日益加大。许多专科毕业生宁可留在城市当“蚁族”、“漂族”甚至“啃老族”,也不愿到基层工作。山西医科大学晋中学院(以下简称“我院”)2012年毕业生1861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因此,如何拓宽专科生基层就业渠道,引导和鼓励他们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到基层就业,更需要加大工作力度,以确保毕业生充分就业。 一、医学专科毕业生基层就业现状 1. 调查形式 在对已就业的三届毕业生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对我院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在护理、助产、检验、影像、药剂、口腔工艺技术、农村医学、针灸、中医九个专业中随机抽取100名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 2. 资料收集方法 (1)文献法:借助于网络、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进行了大量的论文检索和阅读工作。 (2)问卷调查法: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内容涉及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意愿、择业要求和目标、影响基层就业的因素以及对基层就业的态度等方面。 (3)访谈法:通过对一些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等进行访谈,收集相关信息。 3. 分析 (1)意向调查。从调查结果看,我院有73.2%的毕业生倾向于到大、中医院就业,有意面向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仅占8.3%,说明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认识不足,没有从自身实际情况与医疗市场特别是大中医院的需求出发,来全方位地考虑就业问题。 (2)就业地域去向调查。调查显示。75%的毕业生倾向于到大城市及中小城市就业,3.5%的毕业生有去基层农村就业的意愿,愿意去中西部乡镇医院就业的毕业生仅占1.3%。总体趋势表明,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地域偏向大都市。 (3)基层就业问题调查。调查数据表明,由于主观原因造成毕业生不能深入基层就业的比例为51.2%。比如:不能适应、社会经验不丰富等;由于客观因素导致他们远离基层就业的比例为48.8%,比如待遇及环境差、信息接受慢等。说明学校应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并为他们提供能安心在基层特别是农村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条件。 4. 医学专科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现实意义 由于眼高手低,造成许多毕业生“无业可就”和基层医疗岗位“有岗不上”的尴尬局面。这就需要医学毕业生改变就业观念,拥有无私奉献精神,积极投身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近几年我国社区卫生蓬勃发展,国家积极倡导老百姓要“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正在为广大的医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平台。在人才市场化的今天,高校毕业生,特别是高职高专学生到基层就业,是城乡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一种成熟表现,把大批高校毕业生吸引到基层就业,不仅是有效解决就业难问题的根本出路,同时也是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科学合理配置的最佳选择。 二、影响医学专科毕业生基层就业不足的原因 1. 社会原因 (1)社会传统观念制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传统的“面子”观作祟阻碍了高校毕业生选择基层单位。许多毕业生及家长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就业发展缺乏正确认识,选择岗位的视野比较狭窄,他们对求职的定位,考虑面子的成分很大,认为到基层就业是无能的表现,这种传统观念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积极性。 (2)基层就业配套措施不当。主要表现在:一是能真正解决毕业生后顾之忧的措施不多,如工资挂靠问题、后续发展问题等;二是部分措施因受地区差异、种种人为因素的影响难以实际执行,毕业生实际收益不多;三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中小企业待遇参差不齐,各类保险不完善,录用等手续不完备,管理不规范,①这些都影响了基层就业指导在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2. 高校原因 (1)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高校的专业很少有根据基层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设置的,其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是以城市为导向的,重理论、轻实践,所以所培养的人才在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方面都不能适应基层工作对人才的要求。 (2)基层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一是基层就业指导内容过于片面,针对性不强。大多数高校多是从政治高度对国家基层就业政策进行宣传,缺少对基层环境的客观描述,缺少对有基层就业倾向的大学生的针对性指导,忽视对大学生真正的人文关怀。二是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宣传多停留在“喊口号”阶段,缺少对国家基层就业政策的针对性讲解。 3. 毕业生自身原因 (1)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基层意识淡薄。医学专科毕业生的就业观出现误区,许多医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没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就业市场形势变化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仍然以“精英”的观念去就业,把择业定位在大城市、大医院,不屑于到地处农村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城市里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工作。 (2)把基层工作作为未来工作的跳板。许多大学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就业是为了享受国家优惠政策,认为到基层就业可以为进入仕途或升学等作铺垫,如可享受公务员考试优先录取、研究生考试优惠、缓解就业压力政策等。 三、促进医学专科生到基层就业的对策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