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息全宇宙》今年3月11日在西南偏南电影节上首映后,外媒好评如潮。消息传到国内,也令大小媒体十分振奋。国内电影市场沉寂已久,无论是票房(这个目前不太重要),还是流量(这个比较重要),都太需要一针强心剂了。很快,影迷们就都听说了这部“神作”。
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看到这部电影,它的豆瓣评分也不断下降:1.2万人看过后给出了8.7分,2.3万人看过后掉到了8.6分,17.3万人看过后掉到了7.9分。这说明大家对这部电影的看法是两极分化的。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甚至比电影本身还要有意思,我们接下来会讲到这一点。本文会分为三个部分来讨论本片:一条主线、四种特质、两对矛盾。
先来捋一捋这部电影的主要情节,主要分为三个章节。
(一)万物(Everything)。
伊芙琳正在算账。
55岁的美国华裔移民伊芙琳(杨紫琼 饰)家庭事业两崩溃。事业方面,她开了一间自助洗衣店,要应付无穷无尽的顾客和琐事,还要去税务局向古板大婶(杰米·李·柯蒂斯 饰)解释不太妙的税务问题;家庭方面,她要应付挑剔的父亲(吴汉章 饰),与同性恋女儿乔伊(许玮伦 饰)关系紧张,软烂丈夫韦蒙德(关继威 饰)还在策划跟她离婚。
在税务局,荒诞的一幕发生了,丈夫竟突然摇身一变,声称多元宇宙正面临重大威胁,而伊芙琳就是救世主。此刻的他不是伊芙琳认识的韦蒙德,而是来自阿尔法宇宙的韦蒙德,他是把自己的意识投射到了伊芙琳的丈夫大脑中。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个威胁正是阿尔法宇宙的乔伊,她由于阿尔法宇宙的伊芙琳过于“虎妈”,感知了太多的多元宇宙,信息使大脑过载。简单说,她“麻了”,觉得一切都没有意义。“都不重要”(Nothing Matters.)
她丧失了道德、信仰,开始恣意妄为。她成了一个虚无主义者,她将虚无具象化为一个实体,就是黑色贝果,它可以把一切都化为虚无。现在她正在寻找伊芙琳的路上。
为了与阿尔法乔伊战斗,也为了与要刺杀乔伊的阿尔法爹战斗,伊芙琳的意识穿越到各个千差万别的平行宇宙去掌握战斗技能,但同时她也体验到了不同的人生。终于,她也大脑过载,昏倒在地。
第一章结束时主创们玩了一个小转折:第一章既是主宇宙真实发生的事情,也是另一个明星宇宙里的电影情节。把它当作对庄周梦蝶的致敬吧,不必过多深究。
(二)到处(Everywhere)。
伊芙琳正在算账。
并不是时间发生了倒流(本剧中没有任何时间倒流),而是她正处在一个平行宇宙。根据第一章中阿尔法韦蒙德的说法,这个平行宇宙是由于她直接返回家中准备要给审计大婶的材料而形成的。
据我推测,很可能是由于她没有在税务局反穿鞋子,所以没有在储物间见到阿尔法韦蒙德,所以被审计大婶批一顿后就直接回家了。那边厢伊芙琳在税务局打得天昏地暗,这边厢伊芙琳一直在家算账。
现在,伊芙琳的意识来到了这个算账宇宙。由于不知道其中一张票据该放在哪里,这个宇宙再次分裂为算账A和算账B宇宙。
在算账A宇宙,伊芙琳询问阿尔法乔伊为什么要缠着自己,阿尔法乔伊再次给她展示了贝果。这一次,伊芙琳理解了,因为她也像阿尔法乔伊一样体验到了无穷个平行宇宙,她发现人生确实没有意义,她也成了虚无主义者。而阿尔法乔伊的目的也昭然若揭:她就是要让伊芙琳体验到自己的体验,这样才能理解自己的痛苦。
变成虚无主义者的伊芙琳也开始在各个平行宇宙搞破坏,主要是破坏自己的人生:她在算账A宇宙大骂审计大婶、签了丈夫的离婚协议、砸了自己的店,在明星宇宙勾引富商韦蒙德,在厨师宇宙揭露了依靠浣熊做菜的同事,在主宇宙捅伤了丈夫,在黄油手宇宙与同性爱人分手,在歌唱家宇宙歇斯底里地大吼……“都不重要”(Nothing Matters.)
最后伊芙琳和阿尔法乔伊来到了石头宇宙,她们在这里甚至不能发出声音。在极为艺术的画面字幕对白中,阿尔法乔伊进一步说明,她希望母亲在经历了她所经历的一切后,可以告诉她还有别的路可走。贝果并不是为了毁灭多元宇宙,而是为了毁灭她自己——现在看来,她不用孤单上路了。
母女俩手牵手,打算共同奔赴毁灭了。
关键时刻,韦蒙德拯救了伊芙琳。主宇宙的他挺身而出挡在伊芙琳和阿尔法爹的之间;算账A宇宙的他与审计大婶心平气和地谈,取得了对方的共情,终于求得了宽限。善良是他的生存之道,也让伊芙琳看到了另一条道路。于是她不想自我毁灭了,也不再是虚无主义者了。
但是阿尔法乔伊愤怒了。她决心毁灭所有平行宇宙的自己。在主宇宙,她要走进贝果;在石头宇宙,她要滚落悬崖;在算账B宇宙,她要驾车离开。
多说一句,算账A和B俩宇宙特别容易搞混。算账A宇宙中阿尔法乔伊附体乔伊后就把女朋友贝基支走了。
算账B宇宙中伊芙琳则把贝基介绍给了她爹(可能是这个宇宙中两个孩子来得晚了点儿,所以能碰见伊芙琳的爹)。
算账A宇宙中伊芙琳和审计大婶修补了关系。
算账B宇宙中伊芙琳和阿尔法乔伊正面刚。
阿尔法乔伊在算账B宇宙的话是比较直白的:母女积怨已久,她现在看见妈就烦,即便是妈妈想和她修补关系也没用,不如一拍两散。
伊芙琳同意了。但她最后指出了一个连阿尔法乔伊也无法否认的事实:一切固然虚无,但为什么她一定要穿越多元宇宙,一定要让自己的母亲来体验这一切呢?
简单一句话,击破了阿尔法乔伊的虚无主义信仰,道破了她心中仍存在对母亲的依恋。
接着,伊芙琳又补了一刀:我也有很多个平行宇宙可以去,但我仍想和你在一起。
于是阿尔法乔伊也获得了拯救。在主宇宙,她主动从贝果中伸出手,与母亲紧握;在算账B宇宙,她与母亲相拥。
第三章:一瞬(All at Once)。
伊芙琳终于算好了账。
时间是某个上午,估计是第二天或本周内的某一天。一家人其乐融融前往税务局,税务问题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剧终。
这部电影有四种特性值得说说:现实性、哲学性、艺术性、娱乐性。
四者之间的关系是:现实性和哲学性是本片的内容,分别是具象的内容和抽象的内容;艺术性和娱乐性是本片的形式,分别是小众的形式和大众的形式。
(一)现实性
现实性指的是,这是一部美国亚裔家庭题材电影,反映真实的美国亚裔家庭困境,也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融入全球化后我国本土家庭的困境。电影中这种困境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的年轻一代,与受中华文化影响较深的年长一代存在冲突;第二,衣食无忧、接受爆炸信息的年轻一代,与终日劳碌、信息渠道闭塞的年长一代缺乏沟通。
顺便说一句,今年皮克斯动画《青春变形记》也是类似,用超现实的手法反映美国亚裔家庭困境。这说明美国亚裔地位近年来确实有所提高,另外这些题材对我国也确有借鉴意义。正如前文所说,美国亚裔家庭,与融入全球化后中国本土家庭,其特点是有交叉之处的。
(二)哲学性
出现困境,这就是哲学发挥作用的地方。文科生都学过,不是所有人都是哲学家,但是所有人都会自觉自发地形成哲学观点,来指导自己面对现实,特别是面对困境。
电影的第一章既提出了一个现实困境,这个我们分析过了;也从现实困境提炼出了一个哲学困境:一切都是荒诞的,那能不能找到一个“意义”呢?
在接受这个困境的基础上,有两种哲学观点:
一种前文已经说过了,是阿尔法乔伊秉持的、伊芙琳短暂信服过的虚无主义(nihilism),电影中用黑色贝果来象征。这种观点认为一切都没有意义,也没必要寻找意义。
另一种是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用伊芙琳的“第三只眼”来象征。伊芙琳脱离虚无主义后的做法实际上是存在主义者的做法,丈夫韦蒙德也一直偏向于存在主义者。以无神论存在主义来说,它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存在本身没有意义——这里很像虚无主义——但是,但是人是自由的,可以赋予意义。
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萨特在1943年出版的《存在与虚无》中说:“(人)对作为存在方式的世界和他本身是有责任的。”又在1945年作了《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演讲,说:“生命中无所谓先天的意义。生命被活过了,它才有意义。然而使之有意义都是你的任务。它的意义也只是你所选择的而已。”
实际上还有第三种观点:荒诞主义(absurdism),认为也许有意义,也许没意义,也许有意义但无法找到,所以不要关心意义,荒诞地活着吧。这种观点有点介于虚无主义和存在主义之间,它在电影中体现得不明显,也许伊芙琳大肆破坏人生勉强可以算。
存在主义观点对各种文艺作品的影响比我们想象得要深得多。
例如,《七宗罪》片尾对海明威名言的改造。这里表达的意思是:世界不美好,但仍然值得奋斗。
例如,《马男波杰克》第三季结尾想表达的:一切终将逝去,唯有珍惜当下。
例如,罗曼·罗兰在《米开朗基罗》中的名言:“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
又如,伊芙琳在片尾表达的:我也有很多个平行宇宙可以去,但我仍想和你在一起。
(三)艺术性
艺术永远是小众的,这句话不是价值批判,而是事实判断。
本片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对“世界是荒诞的”这一观点的呈现上。这里面既有情节上的荒诞(废柴丈夫变身功夫特工、众人为跃迁平行宇宙无所不用其极),也有试听上的癫狂(高速切换闪烁的画面和音效)。
不过单就创新性而言(毕竟艺术方面我也只懂这个),本片在这方面并不突出。比如试听上的癫狂,我们在《马男波杰克》《瑞克和莫蒂》中都见识过了。
把虚无具象化为一种“东西”的做法,1979年出版的科幻小说《银河系漫游指南》也干过。书中说一台超级计算机为了给出宇宙终极答案,花费几百万年,吐出一个数字:“42”。角色和读者都懵逼了。读者们开始各种赋予意义并频繁打扰作者道格拉斯·亚当斯,后者不堪其扰,终于在1993年承认那只是个普通的数字而已,随便一拍脑袋想出来的。现在,“42”已经成了世界科幻圈一个梗,一切皆可“42”,没来由没目的,可以说戏里戏外都相当荒诞了。
所以把本片的艺术理解为“哎就是玩”就可以了,毕竟一切都是荒诞的。
(四)娱乐性
荒诞是被大部分人所排斥的,人们骨子里还是希望万事万物能有一个合理的解释,而且最好不要是无聊的解释。所以电影为荒诞披上了科幻动作片的外衣。其实很多荒诞故事都会披上科幻的外衣,这一点还是很有趣的。
科幻方面用了多元宇宙的设定,动作方面是港式功夫风格,二者结合让人联想到2001年李连杰主演的《宇宙追缉令》,饰演韦蒙德的关继威恰好是这部电影的副导演。同时电影也致敬了其他科幻片和动作片,如《黑客帝国》《太空漫游2001》《杀死比尔》。阿尔法韦蒙德使用各种各样的日常物品当武器,很像成龙的动作风格。
不过总的来说,本片的娱乐性和艺术性一样,创新性不是特别突出。动作戏的量和质也都只是还算够用,除了阿尔法韦蒙德大战保安一段比较完整,其他打斗都是摆摆pose三拳两脚糊弄过去。这些戏会比较花钱,估计是剧组没什么钱。
我们开篇说了本片的评分两极分化问题,我觉得这主要是两对矛盾造成的。
(一)娱乐与严肃的矛盾
想娱乐的人觉得电影太现实、太哲学、太艺术。
这方面预告片和媒体或多或少要背锅,有意无意地暗示这片超嗨,结果给了观众错误的预期——以为嗨的是动作,没想到TMD嗨的是艺术。
(二)虚无主义与存在主义的矛盾
虚无主义者嫌弃电影的存在主义。
首先有人认为,爱并不能拯救一切。
必须指出的是,电影的逻辑是没有问题,电影并没有说爱能拯救一切。伊芙琳并不是单方面用她的爱奇迹般地拯救了女儿,而是她发现爱本来就存在于女儿心里。
所以算账B宇宙的她才点破了女儿:一切固然虚无,但为什么她一定要穿越多元宇宙,一定要让自己的母亲来体验这一切呢?
所以主宇宙的她没有跟着女儿走进贝果,而是等着女儿从贝果中向她伸出手,才紧紧握住。
这是一场双向奔赴。从“母女心中都有爱,只是暂时被遮蔽了”的设定,推出一个“经过沟通双方彼此理解”的大团圆结局,在逻辑上没有问题。
其次,也有虚无主义者认为,这个设定本身就很套路很扯淡,因为现实中不可能所有人心底都有爱。这一点,倒是无可辩驳的。只能说我们的经历决定了我们的信仰,经历不同,信仰不同,求同存异即可。
但最后呢,我也必须批判一种不好的倾向,即认为本片只有进入虚无主义才是升华,选择存在主义就是“格局小”“境界低”。两种主义并没有高下之分,反映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只不过是两种生活态度罢了。在一定的限度内,有的人躺平一些,有的人进取一些,这本无所谓。
再说你都虚无主义了,为啥还要和存在主义一较高下呢?这有点不太虚无。
总之我还是推荐这部电影的,因为它确实给万马齐喑的电影市场注入了一些原创的活力。尽管它在四种特性的任一特性上都不是特别突出,但它还是实现了美国亚裔家庭现实题材、存在主义哲学思辨、荒诞艺术风格、科幻动作娱乐的有机统一,这也算一种创新。
而且现在这种令人不快乐的环境下,我们还是需要一些这样的电影。
这部电影的意义,不在于它表达了怎样的世界观,而在于它提示了当你接受了一种特定的世界观时,你要怎么做。倘若你接受了世界是荒诞的,那又如何呢?
我大学里某个老师有一句口头禅:“怎么着,他还能杀了我呀?”
作家周国平在女儿夭折后写下寓言《落难的王子》,其中说:“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至于死,那更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人生道路的选择千千万,但归根到底是要么毁灭,要么生存,就这么简单。
选择没有高下,但你必须选择。
【1】滴溜滴溜转,《所谓,天马行空》,
【2】萨特,《存在与虚无》,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671
【3】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4】Calvin,《存在主义、虚无主义、荒诞主义,三者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5】诸葛闹闹,《<瞬息全宇宙>:中产阶级爱“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