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實施學生體質強健計劃、心理健康促進行動等,保障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於2小時”,包括每天1節體育課及課后再鍛煉1小時。
體育活動對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來,兒童青少年肥胖率快速上升、中小學生近視率居高不下等問題受到社會普遍關注,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越來越受到正視。制度的完善、政策的優化為持續提高中小學生體質和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支撐。教育等部門陸續出台與青少年體質健康相關的指導文件,強調保障學生體育活動時間,各地各校也根據自身情況推出更多舉措引導學生勞逸結合。
青少年要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青少年時期是人生重要的成長期,讓孩子們喜歡運動、樂於鍛煉,是促進中小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關乎個人成長、家庭幸福。要認識到,體育活動的價值不僅在於促進健康、預防肥胖和近視,同時也起著錘煉意志、健全人格的重要作用。通過體育活動,學生能釋放壓力、調節情緒,培養團隊意識、增加交流,這對於促進他們的情緒健康和人格完善,是其他學科知識所不能替代的。
從更大意義上看,青少年身體和心理素質狀況,關系著為國家、民族未來培養怎麼樣的人才的重要問題。因此,“健康第一”不僅是學生和家長的期待,更是教育發展的內在要求,是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工作。尊重教育規律、尊重成長規律,以體育智、以體育心,讓孩子們在體育鍛煉中全面健康成長,才能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好措施要發揮出好效果,關鍵在如何推進落實落地。在實踐中,學校作為教育的主陣地,必須開足上好體育課,提高體育教學質量,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家長應注重培養孩子的健康素養和健康管理意識,幫助孩子合理規劃體育活動內容、時間和強度。社會體育組織作為學校體育教學的補充,可以提供更多的設施、場地、師資,為孩子們普及豐富的運動技能。家校社達成共識、協同育人,將讓政策執行更暢通,讓2小時真正落到實處。
從今年秋季學期起,有的地方印發通知,要求義務教育學校每天開設1節體育課,嚴禁削減體育課時﹔有的地方提出,對課間安排做出整體統籌優化,原則上落實15分鐘課間時長……這些探索舉措,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育人導向,蘊含著對學生身心健康的長遠考量。
需要“動起來”的不只是孩子,家庭、學校、社區乃至全社會都亟待發生觀念和行動的蛻變。讓孩子玩起來,動起來,跑起來,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體育工作,讓體育的價值真正為每個孩子的成長添彩、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