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论文,中国古代建筑研究论文

facai369 音韵和谐 2024-12-20 1 0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建筑可视为是其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建筑的历史也可视为是反映了其建筑文明发展的轨迹,而在其发展进程中若干重大的建筑成就则成为其历史发展的标识物和人以为豪的共同记忆或民族文化遗产。梁思成先生说“建筑之规模,形态,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就是这个意思。 一、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一)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词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二)轴线的空间艺术 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这主要体现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再如中国古代寺庙中,强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调轴线空间布局的实例也是很多。一般均将主殿大雄宝殿放在轴线的重要位置上,配殿居前后左右。“左阁右藏”、“左钟右鼓”等。空间层层递进,庭院森森,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它最便于表现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尊卑差别。 (三)“天人合一”的建筑环境 崇尚自然,喜爱自然自古亘有。先民们早就注意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统一。不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从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在这种美学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是持着与大自然对立的态度,用建筑去控制自然环境;相反,乃是持着亲和的态度,从而形成了使建筑和谐于自然之中的环境态度。例如东晋大官僚石崇在洛阳近郊修建河阳别业(金谷园):“其制宅边,却阻长堤,前临清渠,柏木几于万株,流水周于舍下”(石崇《思归引·序》);佛教高僧慧远在庐山经营东林寺:“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仍石垒基,即松栽沟。清泉环阶,白云满室。复于寺内别墨禅林,森树烟凝,石迳苔生。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气肃焉本论文由整理提供”(《高僧传·慧远传》)。诸如此类的描述,文献记载中屡见不鲜。从此以后,那些建置在城市以外的山水风景地带的佛寺、道观、别业、山村聚落都十分重视相地选址,目的不仅为了满足各自功能的需要,还在于如何发挥建筑群体横向铺陈的灵活性而因山就势、臻合于局部的山水地貌、谐调于总体的自然环境。它们无异于点染大地风景使其凝炼生动、臻于画境的“风景建筑”,这正是中华民族在建筑与大自然关系的处理上所体现的独特的环境意识,虽非完全自觉,但却十分明显。历来的山水“画论”,对于这种环境意识都曾作过部分的美学和科学的阐述。 二、西方古建筑的特点 (一)立体感官,单一布局 与中国的古建筑相比,西方古建筑作为一个整体的建筑体系,它的建筑风格也是一脉相承,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建筑中的“柱式”便是“立体感官,单一布局”的突出表现。这些柱式结构的建筑外在形体直观地显示出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有些柱式的柱头是简单而钢挺的倒立圆锥台,没有柱础,雄壮的柱身从台面上拔地而起,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有的则是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带有婀娜潇洒的两个漩涡,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虽然以柱式为构图的原则所展示出的是单一布局,但其所蕴涵的生气盎然的崇高美带给人们的却是立体感观的视觉冲击与震撼。 (二)神亿陛和宗教性 西方古建筑多具有神化性和宗教性的特点。这是受到了宗教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文化一支独秀,深深地影响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而正是在这种影响之下,出现了西方古建筑中最具有宗教与神化气息的崭新建筑风格——哥特式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建筑。哥特式建筑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它直接反映了中世纪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意识。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是基督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高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只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 作为富有浓厚神化性与宗教性代表的哥特式教堂,其内部结构全部,近于框架式,垂直线条统帅着所有部分,使空间显得极为高耸,象征着对天国的憧憬;每当阳光从布满窗棂问的彩色玻璃照射进来时整个教堂的空间便弥漫着迷离与幽幻,教堂仿佛就是天堂。此种气氛已尽显了基督教的精神,其中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便是哥特式建筑典型代表,他们也因此把西方古建筑的神话性与宗教性演绎得淋漓尽致。 三、古建筑所体现的东西方文化特征 (一)古建筑体现的中国文化特征 1、务实精神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的若干特征及其建筑概念都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实用理性的务实精神。中国古典建筑体系一直坚持着有节制的人本主义建造原则,始终以人体尺度为出发点,不求高大永恒,无论什么类型的建筑都很少像西方教堂那样超尺度的东西。中国建筑的庞大是通过,小尺度单位的院落,不断有规律地衍生而产生的。不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论建筑群有多么庞大,人在其中活动,所感受到的永远是与人相亲和的尺度。这种设计取向,正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实用理想性思想居于统治地位的特点,迥异于西方在神学迷狂之下所追求的超尺度。 2、恒久变易观念传统的中国式房屋设计原则采用通用式设计思想,房屋就是房屋,不管什么用途都希望合乎使用。因此,久而久之,使人们形成了恒久变易的观念。中国建筑不注重外在直观的形象,而注重人在其中的序列安排。随着道路穿过一道道大门,便会有一个院落,使人一次次豁然开朗,。建筑序列犹如一轴长卷,且走且思,道不尽则思不尽,一直达到有豁然醒悟之感,这一点在园林设计中表现得尤为充分。古典建筑在重领悟、重层次、重气氛等方面极下功夫,反倒对单座建筑淡然处之。古人对感受与领悟的要求,远远超过了对于建筑本身的注视。建筑以恒久的构件和不变的院落,通过无限衍生,便能演绎出无穷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恒久变易的内涵。超级秘书网 3、中庸思想中国建筑往往把和精华放在最里面、最后面,而前面则是质朴的墙,庭院深深深几许,精彩之处全在这一层层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化解之中,农耕文化内向型的特征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必然要选择这种重感悟、重内涵的建筑布局方式。 正因为如此,体现了中国人基本精神之一——中庸,“中”为适应之谓,“庸”为经久不渝之意,中庸,即适用而经久不渝。中国建筑造就了人们在人格思想上不注重强烈的自我表现,而是追求执两端而用中的温顺谦和的君子之风。 (二)古建筑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1、独立与自由 古代西方建筑往往以巨大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度强调建筑艺术的永恒与崇高,他们常常具有严密的几何性,古代西方建筑在一套独立的建筑体系上,形成独特的方格,他们布局单一,似乎根本不需要多余的建筑来衬托。西方的建筑师们巧妙地把西方人的思想融于建筑,并形成迥异的风格。因此,正是由于那些极力表现人性的建筑使人们更加渴望去追求独立与自由。 2、思维的缜密与创造力 从古代起,当西方建筑师们设计建筑时,他们不仅关注建筑的构造与精度,通常还在策划时考虑到它的功能,功效及其防水、防火性,是否拥有便利的交通等。而随着西方文明的不断发展,西方古建筑的风格始终处于变化之中,从古希腊、古罗马到拜占庭,从哥特式到巴洛克、洛可可式,建筑师们始终以高度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工作,而处于这些建筑之中的人们,就难免不受到建筑风格的感染,形成良好的创造氛围,这也是西方文明更加富有创造力、想象力的原因。 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是具体的政治制度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和抽象的哲学理论,其中儒家传统的礼治思想是指导古建筑创造的主要思想,中国的古建筑处处体现着秩序、实用、中庸。而在西方,无论是古希腊建筑中的宙斯庙,还是古罗马建筑中的斗兽场,无论是拜占庭风格中的万神庙,还是哥特风格中的巴黎圣母院,这些建筑都独立的耸立于那里,直接,一目了然,没有旁物的修饰也自成一体。这是偏重于对个人的颂扬和物质生活的享受的直接表现。古文化影响了建筑风格而古建筑又影响着中西方文化的发展,文化和建筑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谱写着中西方辉煌灿烂的文化史诗。 参考文献: [1]陆志宝.Touris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2]付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 [3]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M].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 [4]冯骥才.中国古代建筑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 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聚居形式,如村寨、坞堡、城邑、都市等; 2. 各种类型的古建筑单体或组群,如:宫殿、陵墓、寺观、塔幢、园林、宅第、石窟、祠庙等; 3. 建筑材料及加工和结构技术。如:土工、木工、砖石工;基础、沟渠、城垣、高台等构筑技术;防火、防洪、防雷、防鼠、防蚁等技术; 4. 室内设计、装饰、陈设、帘幕、家俱、照明灯具、音响、通风等; 5. 各种装饰工艺如雕刻(木雕刻、砖雕刻、石雕刻)、采画、裱贴、鎏金、镶嵌、油漆粉刷、泥塑等技术; 6. 著名匠师和建筑文献典籍; 7. 社会文化背景如宗教、家族观念、伦理制度、审美观、风水思想、封建等级制度、社会习俗对建筑的影响; 8. 风格特色,即地区特色,民族特色,中国和外国建筑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影响。 我们说的古代,是指1840年以前的氏族社会时期、奴隶社会时期和封建社会时期,而以封建社会时期的建筑作为研究的重点,又分为: 1. 战国(475B.C-221B.C)至秦汉时期(221B.C-220A.D)。有人主张自周代开始(1027B.C)到三国时代(220A.D-265A.D)为止。 2. 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265A.D -907A.D)0有人主张三国时期列入此期。 3. 五代、宋、辽、金、元时期(907A.D-1368A.D) 4.明清时期(1368A.D-1840A.D) 1840年以后,中国进人近代时期,但古建筑体系的活动仍有延续。 1949年以前,在中国从事古建筑的调查和研究的,除了个别的业余受好者外,唯一的专门组织,便是正式成立於1930年的中国营造学社。创办人和社长是朱启钤,社中主要人物是法式组主任梁思成和文献组主任刘敦桢。学社的历史不长,前在北方诸省(河北、河南、山西、山东)作调查研究,主要集中力量於大木结构方法,特别是围绕宋〈营造法式〉的研究。战争时期在西南的云南、四川两省调査和研究。大约至1945年基本停止活动。学社取得十分重要的成绩:为中国古建筑的调查和研究奠定的基础,积累了经验,建立了体系,培养了骨干。1949年以后中国古建筑的调查和研究,可以说直接间接继承了学社的传统。 1949年以后,中国古建筑的调査和研究,无论范围,类型,数量和深度,都远远超过营造学社时期。不仅有专业机构,也有不少业余爱好者,不仅有中国人,也有不少外国人参加了研究。可以说,已经成为一门显学。就研究的专业队伍和相关学科而言,可分为四方面系统: 1. 文物部门:中央有国家文物局,其下设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所和古建筑专家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列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古建筑(单体或组群)作全面测绘记录,逐年重点拨款维修。省文物局(或文化局)除管理保护本省境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外,还负责调查、记录、保护、维修省内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下还有市级、县级的文物保护单位。这些保护单位中,古建筑占有很大比重。北京故宫博物院下设古建部,专门测绘、研究、保护故宫建筑群。国家文物局又多次举办不同层次的古建筑培训班,培养各省地方古建筑调查和保护工作的人员。他们比较侧重古建筑技术方面的知识。 2. 考古部门:中央有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国内重点地区如隋唐长安城址,洛阳汉魏故城址设考古站,专门从事地下发掘。一些文物集中的省,如陕西、河南,则於省文物局(文化局)设考古工作队,从事本省考古发掘。他们发掘的遗址如陕西西安半坡遗址,浙江馀姚河姆渡遗址,四川广元三星堆遗址;古城址如湖北盘龙城、河南西毫和陵都、汉长安、汉魏洛阳、邺城、隋唐长安等;古墓葬如安阳商代妇好墓、中山王墓、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唐乾陵拊葬墓、明定陵等。这些资料,也是古建筑研究的重要内容。 3. 高等院校:1953年,华东建筑公司委托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刘敦桢教授创办中国建筑研究室,主要从事民居、园林和长江以南古建筑的调查研究。该室有许多重要发现和收获。例如闽西客家土楼住宅、徽州明代住宅和祠堂、河南窑洞民居、馀姚保国寺大殿、福州华林寺大殿、秦宁甘露寺大殿等,1956出版了〈中国住宅概说〉、〈苏州的园林〉及若干调查报告。1956年,清华大学梁思成教授则受中国科学院委托,在清华大学创设建筑历史研究室。梁先生自己另有一个小组专门从事〈宋营造法式〉的研究诠释和图解。 其他一些大学的建筑系,设有中国建筑史课,教师也从事调査研究,依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条件许可而各有重点。如天津大学长期调査清东西陵和北京、承德的范围,清华大学长期研究颐和园和北京的古建筑(包含故宫)以及元大都、明清北京城,南京工学院长期调查测绘曲阜孔庙孔府等建筑,同济大学多在苏州、杭州、杨州一带调查民居和园林,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则长期调查研究四川地区的古建筑和民居,华南工学院则重点在岭南地区。 4. 建设部门。1958年,中央建筑工程部曾於所属建筑科学研究院下设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室,后来改为研究所,有人员一百余人,当时是中国最大的古建筑研究机构。但时间不久,至1977年重新组建为中国建筑发展中心建筑历史研究所,人员20人左右,已不再充当主力。而许多省市的建筑设计部门则积极展开当地的古建筑特别是民居和少数民族建筑的调查研究,规模愈来愈大,成绩可观。 以上几个方面虽然各有职责范围因而各有重点和特长,但也曾各尽己能、通力合作,进行编写中国建筑史的工作。1962年,由建筑工程部长亲自召集组成了包括上述四方面人员共35人的中国建筑史编辑委员会,讨论大纲,分工撰稿,於1964年编写完成〈中国古代建筑史>,1979年出版。是到当时为止的中国建筑史研究工作的全面总结。1977年,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主持,由几方面人士40个单位80多人参加编写的《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又总结了新的研究成果、开阔新的领域,有较大突破。最近,由高校和研究部门合作的《中国建筑通史多卷集〉和《建筑民族志〉仍在进行写作,尚未竣工。 近年来,各种中国古建筑领域的研究机构学术团体风起云涌,出版很多专门著作、图集和学术刊物,举办专题研讨会,大大促进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交流。例如中国建筑学会所属建筑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中国文物学会所属古建筑园林学会,中国传统民居研讨会,古建筑保护技术研究会,圆明园学会,长城学会,古都学会,历史名城研究会等,均在活跃发展。相信会有更丰富多采,更高水平的成果出现。 此外,在外国也有一些对中国文化、中国古建筑感兴趣的人士,他们也进行考察,撰写专著或论文,并进行中外文化的比较研究,也有许多成果。对此,我们深表欢迎和感谢。 现在,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成果,按几个大项加以概括叙述。 1.中国古代遗址、城址及陵墓:主要由进行发掘的考古部门整理研究,出版专著或於〈考古〉、〈文物〉杂志。古代城市的研究,除考古界人士(如宿白、马得志、徐萍芳、王仲殊等)之外,还有以历史地理学家如侯仁之、谭其骧为代表的古都学会的研究。建筑学家的研究,则有同济大学董褴泓主编的〈中国城市建设史>,贺业钜的〈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此外,还有日本学者村田治郎的〈中国四帝都〉和美国学者NancyShatzmanSteinhardt的〈ChineseImperialCityPlanning〉(中国都城规划)。清华大学吴良镛的〈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则是由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旧城相结合改造的实践和总结,具有典型指导意义,该工程获联合国1993年世界人居奖。 陵墓和墓葬除考古部门的发现和研究之外,东南大学调查测绘的河南巩县宋代陵墓,天津大学调査测绘的清代东陵(河北遵化)和西陵(河北易县),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和渖阳博物馆合作调査研究的清代辽宁三陵均为重要成果。陈明达的〈四川汉阙〉则是对四川汉墓墓阙形制的研究。英国巴拉丹夫人(MrsAnnPaludan)所著的(TheMingTombs〉(明十二陵)和〈TheChineseSpiritRoad〉(中国陵墓神道)则是她根据自己的调查而研究的成果。 2. 古建筑技术:中国古建筑技术以木结构建筑占主要地位。宋代元代以前的古建筑,绝大部分在山西境内,其中宋以前的有106座,包括唐代4座,五代3座,宋辽金99座。山西省文物局的古建筑研究所多年来调查、研究、保护,多数已测绘记录存档。其中有不少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除了陈明达的〈应县木塔〉一书,其他古建筑尚少专著介绍,只有单体个别的分析论文,尚无全面的分析研究。 关於〈宋营造法式〉的研究,原是中国营造学社在成立时即定为重点研究的历史名著,可以认为是中国古建筑研究的核心之一。梁思成领导下的小组,於梁去世后整理出版了〈宋营造法式注释〉上册,至大木制度为止。以后部分预计在下册发表,但迄今已十余年,尚无消息。陈明达的〈营造法式大木作研究〉,则详细分析了材分制度统一关键问题。傅熹年材分制度推广於建筑群的平面布局,并又推广於研究日本的古建筑中去。张十庆亦有类似论文。 在长期调査研究的基础上,加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的应用,古建筑特别是北方大木结构的年代判断上已相当准确。古建筑断代是研究和评价的基础。祁英涛的<怎样褴定古建筑〉是集多方面经验之大成的著作。砖石建筑以佛塔为代表,则有罗哲文和张驭寰的著作。石窟研究方面较突出的有萧默的〈敦煌石窟建筑〉。 3. 民居,或称乡土建筑,主要指各地区的住宅和地方特殊风格。最早的民居研究是中国营造学社於1940年前后在云南、四川的调查。刘致平据此写了〈昆明一颗印〉,并据长期积累的资料,写〈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1990年出版)。刘敦桢主持的中国建筑研究室,以调查民居为重点,於1957年出版了〈中国住宅概说〉和(徽州明代住宅〉。1959年,中国建筑科学院以浙江为重点开展调査研究,以后形成专著{浙江民居〉。嗣后各地陆续出版了〈吉林民居>(1985)、<云南民居>(1986)、〈福建民居>(1987)、〈丽江纳西族民居>(1988)、〈窑洞民居〉(1989)、《广东民居>(1990)、〈桂北民间建筑>(1990)等。全国性的民居研讨会,已召开过6次年会和一次国际讨论会,出版了会议论文集。 此外,还有香港大学龙炳颐(DavidLung)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ChineseTraditionalVernacularArchitecture,1991)、同济大学陈从周等的〈中国民居>(1993)。中国广大乡镇的地方性民居建筑是十分丰富的宝库,民居研究方兴未艾。 4. 园林:在中国,最早研究园林的童雋於1937年即写成〈江南园林志〉,至1962年才正式出版。刘敦桢於1953年开始收集苏州园林资料,1956年发表〈苏州的园林〉。同年,陈从周也出版了专著〈苏州园林〉。一时园林引起广泛兴趣,谈论园林的文章接踵而来,形成热点。刘敦桢继续深入研究,彻底调查,重写了〈苏州古典园林>,这是园林研究的典范之作。 许多机构尝试创作新的建筑与传统园林相结合。建筑科学研究院的园林组,以桂林为试验点;广州的莫伯治则运用岭南园林手法於新建筑之中,如广州白云山庄、东方宾馆、白天鹅宾馆中的传统园林手法。自此,世界多处建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园林。皇家苑囿的调查和研究则有天津大学对承德避暑山庄和故宫乾隆花园的调查研究,出版了〈承德古建筑〉;又有清华大学对北京颐和园的测绘与研究。园林方面综合性研究,则有清华大学周维权的〈中国古典园林史〉(1990)和英国詹克斯夫人(Mrs.MaggieJencks)的〈ChineseGardens)(中国园林)。 中国的林业科学界也有研究传统园林者多人。北京林业大学汪菊渊主持〈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卷〉中的园林部分的编写,该校并承檐〈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中的园林技术一章。南京林业大学陈植著有〈园冶注释〉。东南大学童离曾为外国读者用英文写作了〈东南园墅〉(AGlimpseofGardensinSontheasternChi¬na)0已由汪坦先生译成中文,将编入〈童离文集>。 5. 少数民族建筑。1958年,曾派许多工作组赴各地调查少数民族地区的建筑。如内蒙古蒙古族(张驭寰等),云南贵州少数民族(郭湖生等),新疆维吾尔族(刘致平等),青海藏族(陈耀东等)。中国民族有56个之多,各民族建筑内容丰富,意义重大,弓丨起多方面注意。但调查研究成果发表不多,仅出版了〈内蒙古古建筑>(张双寰)、〈丽江纳西族民居〉(朱良文)、〈中国伊斯兰建筑>(刘致平)、〈四川藏族住宅〉(叶其焱)。日本学者与贵州省设计院联合调查的黔东南侗族、苗族村寨建筑的论文以及日本浅川滋南写成的〈住圭V、(D匕乇乃周边〉一书,则於日本发表。同济大学主持的〈民族建筑志〉计划按省区分章,又按各省区的不同民族分别立志,规模庞大,尚在继续进行中。 6.近年来,中国古建筑的研究方向,向室内外环境、风水思想、民俗等文化深层次以及中外建筑文化交流岔接等方面进行。已取得不少成果。重要的如家俱方面,已出版王世襄的〈明代家俱珍赏〉、〈明式家俱研究〉,而他积稿数十年的〈中国家俱史〉,不久也将问世。风水方面,则有天津大学王其亨等编写的〈风水理论研究〉及东南大学何晓昕的〈风水探源〉可为代表。儒学建筑方面,有东南大学编写的〈曲阜孔庙建筑〉,湖南大学的〈岳麓书院研究〉等可作为代表。在中国建筑文化的研究方面,有高介华、杨慎初、巫纪光等人发起的中国建筑文化讨论会,已召开过多次会议,出版了论文集,并举办国际讨论会(1996年)。清华大学陈志华教授等人对浙江乡土建筑的研究,已获重要成果。 【关键词】传统思维 以象喻意 图像体系 主体的价值判断 “器物”的象征意义 引言 有幸拜读过吴庆洲教授的《象天法地意匠与中国古都规划》一文,文章提出影响中国古都规划的三种思想体系,并着重论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中“象天法地”意匠对中国古都规划的影响。文章读完后了解了以前所不知的一些知识。然而,因此文而产生的疑问也一直盘旋在笔者脑海中:中国古都规划在表达这种象天法地的“意”(规划理念)时,为何独独采用了象征手法?由于疑问,而查阅了相关文献。本文试从传统思维方式入手,解此疑惑。 一 什么是“象” 中国古都规划中的“象天法地”出自《周易》,《易・系辞》提出:“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与天地相似,故不违”。 《周易》对“象”的讨论集中于《系辞传》,《系辞传》言及“象”者共19处,凡37见。《易・系辞上》第八章说得很明白:“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从上文可以看出“象”的最初意义,即象征意义。 《易・系辞上》第十二章又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因此圣人创立象征形象来全面展示他的思想。可见,“象”是中国古人表达观念的一种手段,《周易》的思想用“象”的方式得以表达出来。 那么,这个“象”的手段,具体是用什么方式呈现的呢?也就是说,用的是一种什么思维方式呢?我们需要回到《易》象本身的形成。《易》的产生、发展和形成巨大的范畴体系,其间是经由作者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借助于语言(不是文字)把天地人间万事万物的共性加以概括,并经过演绎,造成“― F”两个蕴含哲学概念的图像,借以蕴含与表示宇宙万有的共同本质与法则①。总之,在“象”自身蕴含的内在语言的帮助下,《易》象以“阴阳二爻”( 即“― F”二象、阴阳二象)为基础,发挥其象征性、演变性等特殊功能,重叠组合,反复变化,终于发展成为八卦乃至六十四卦的图像体系。其间,图像在演变发展过程中“象”所象征的特定事物从抽象性、共性(阴阳)演变为具体性、个性,以至于《易》象这套图像系统能够最终“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 二 “象”思维特点 从前文的阐述表明:“象”已完全成为一种思维方式,那么这种思维方式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1、“象”思维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其他思维 如上文所述:“象”思维,凭借图像反映事物情态和蓄藏事物义理,其在表现形式上大异于运用符号的数理思维、单纯用文字说理的逻辑思维、运用文字描写生活的形象思维以及运用声音或色彩或具体形态(比如:西方思维模式下的建筑、雕塑等)反映生活的艺术思维。 2、“象”思维中的“象”既是形式也是内容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王弼《明象》)在这里,物、意、象、言四者的逻辑关系是:意(观念)生于物,象生于意,言生于象。用西方结构主义符号学的术语说,就是象和言是“能指”,而意是“所指”②。“能指”与“所指”是语言符号(在《周易》里,则指《易》象这套图像系统)的一体两面,本身就不可分割。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象”思维当中,图像不仅是形式同时也是内容。周易为自身的特定内容――意,找到了合适的特定形式――象,经过殚精竭智的思维,做到了两者的统一,从而形成了一个“弥纶天地之道”的巨大范畴体系,发挥出伟大的哲理功能。古今中外的所有书籍,只有《周易》的思维是这样:“以象立意”,用“图解”或“图示”的方式来解释世界。究其原因,还是孔子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确,从语言学的道理上说:语言是抽象的,事物是具体的,抽象的语言不能完满地表现具体的事物(黑格尔《美学》)。但“象”不同,因为它缺乏规定性,比语言更加模糊和不确定,从而超越了单个的、具体的事物而成为对具有普遍性的“类”的描述③。 3、“象”思维强调主体的价值判断 “象”思维是以象喻意,以象寓理,通过具体形象表现抽象意义,但“以象喻意”中“象”与“意”的关联性却是不确定的、松散而直观的④。(因此,“以象喻意”中的“喻”的含义与其理解为“象征”,不如理解为“类”其实更为准确) “象”生于“意”的过程是直接省却严密的逻辑推理,通过经验直觉与顿悟的方式得出结论,是在“直觉形式的模仿、比类、演绎的基础上对宇宙世界和人生的直观的整体把握” ⑤。这种思维方式,强调的是主体的价值判断(价值论),而不是把客体作为研究对象来进行认知(实证论)。 三 “象”思维与中国古都规划 通过上文的简单分析,我们了解到“象”思维的特点,那么这些特点对中国古都规划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1、“象”的表现形式采用了“图解”或“图示”的方式,也正是因为此,笔者终于可以理解:为何如此多的中国传统建筑在表达“天圆地方”意匠时都不约而同的采用了这样看似很“直白”的宇宙式构图;也正是因为此,我们后人在解读中国古都规划的“象天法地“意匠时,脑子里的直观感受总是这样的:古都规划中,地面上的构筑物(“象”)总是通过其在总平面(图像)上的位置关系的设计来与天上的“象”取得一一对应的关系。从这个角度,似乎也正好印证了中国古人营造时不注重建筑单体的形态推敲,而倾向于在群体布局时,把建筑单体(或任何构筑物)作为一种“符号”(“象”)来对待,推敲的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意境。 2、“象”是形式也是内容,因此“象天法地”既是意匠也是表现手法――象征手法(或更准确的说叫“类”的手法)。这种象天法地的思想从春秋吴大城至秦咸阳、隋唐长安、元大都以致明清北京城,在城市规划设计中都一脉相承。清紫禁城之建筑布局可谓天地间最贴切之象征:紫禁城(皇帝居所)居城市之中心――“类” 紫微垣(天帝居所)居宇宙之中心;紫禁城之四门(地上东华门、西华门、午门、玄武门)――“类”四象(天上东、西、南、北四个星象)等,描写故宫象征手法的文章甚多,在此不详述。 3、中国古都规划中,春秋吴大城设计“陆门八,以象天八风”“水门八,以法地八聪”(《吴越春秋》卷四)以及秦咸阳“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可见,中国古人营造都城时,非常强调的是设计者“类”赋予“器物”的意义,即和“象”思维强调主体的价值判断是一致的。陆门有几个,水门有几个,城里是否贯通河流,城里有几条道路,道路的宽度如何等,用现代规划专业语言来说,这些都属于“交通疏散”的问题。现代规划专业会把这些与疏散有关的“器物”作为研究对象来考察,从功能层面或者意识形态层面,但是“象”思维却不会。因此,在中国古都规划中导致的结果是:这些“器物”的象征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要远大于其本身的功能意义,尤其是在为中国古代最高权威者服务的那些都城布局中。这种情况大致和中国古代的城市功能较现代都市更简单有关,也与中国古代的城市是为少数人服务而现代都市是为大多数人服务有关。 参考文献 ① 林满之编著,《周易全书》p541,北方文艺出版社,2007 ② 蒙培元,《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哲学研究,1988 ③ 陈志霞,《周易之“象”的文化涵义及其审美意义》,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5 一、中国古代文学课是留学生汉语言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我们应该重视汉语言本科专业的本科教育的根本性质。汉语言专业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承担着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的责任。所以,汉语言本科专业教育与我们的汉语国际教育还有一些区别,即它更应该具有大学本科教育的系统性以及育人性。崔永华老师在其论文中非常有见地地提出了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美育教育和德育教育,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文章认清了留学生汉语言本科教育与单纯的汉语国际教育即汉语教学的区别。对留学生进行美育和德育教育是我国大学教育的要求,而中国古代文学中优秀的文学篇目可以给学生这样一种熏陶和培养。“在古代文学中学习中国语言之美,学习中国文人忧国忧民,淡泊致远的精神操守,这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触及中国文化的灵魂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 二、对比国外高校的中文专业看中国古代文学课的重要性 在国内大学中文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体系中,中国古代文学课或者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是一门专业必修课,是中文专业的重中之重。该课程一般有两学年的教学任务量,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在中文专业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国外大学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在欧洲,开展汉学研究较早的大学里,教授很重视对中国古典文献的研究,甚至很重视培养学生对古文原典的解读学习。在近邻韩国,中国文学课在很多高校的中国语系都占有一定的地位。韩国大学里开设中文本科专业的学校现在超过了一百所,各大学的专业名称不尽相同,有的称作中国语言文化专业,有的称作中国语专业,还有的是在中文系下面设立不同的专业方向,比如中国通商、中国语言文化等。这里谈的主要是中国语言文化方向的中文专业的情况。笔者 2012 年曾在韩国庆南大学中国学部讲授一年汉语,了解了庆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在大二和大三两个学年中,学部为中国语言文化专业的学生分别开设了中国古诗选读、中国古代散文、中国古代小说和中国古代文论四门课程,学时与其他专业基础课等同,均为每周 3学时。通过对这四门课程的学习,中国语言文化专业的学生比较系统分项地学习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知识,阅读了经典的原典,同时对中国文学的特质以及主要的文学类型的发展有了大致的了解。学生们学习的文本是繁体汉字,这样可以一边学习古代文学一边实现认知繁体汉字的目的,这对于中国语言文化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韩国的其他高校也很重视古代文学课程。韩国学者文大一在其文章中列举对比了首尔大学和成均馆大学的中文课程。其中首尔大学在一年级开设中国古典文学探索,二年级开设中国历代诗歌讲读,三年级开设中国文学史课程,文学类课程占总课程的 47%。成均馆大学二年级开设中国文学史,三年级开设中国名诗鉴赏、中国小说概论、中国诗曲的理解等课程,文学类课程占总课程的 26%。有的学校在专业学习的初级阶段概括介绍中国的文学概况,随着学生汉语学习的不断深入,在三四年级开设文学、诗歌等文献阅读课程,此阶段倡导学生阅读中国文学原著,切身感受中国文学的魅力。朱锦岚老师提到韩国加图立国立大学自 20 世纪 80 年代末,取消了毕业论文,代之以 5 门课的毕业考试,而这 5 门课中,有 3 门是必选课,包括中国文学史、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2007 年毕业考由 5 门减少为 3门,即中国语、汉字和中国文学史。可见,在对中文专业毕业生的学科知识要求方面,中国文学史的内容绝对不可缺少,是在课程体系中占有很大比重的专业课程。同时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言专业与中国学生学习外语语言文学专业相类似,都是以学习母语以外的其他语种的语言文化为基准的四年制本科学习。从国内外语专业的名称来看,我们的外语专业的名称都是语言与文学并重,如: 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等,专业的名称就体现出了学习的内容,即要学习该门语种的语言也要学习用该语种成就的文学。例如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课程就一定要开设英国文学选读、美国文学选读或英美文学史这类课程。学生们通过对这类课程的学习,可以学习到经典英语作品,真正掌握该语言在文学方面的体现和运用,进一步增强其对语言的领悟。因此,外国留学生的汉语言专业中,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中国古代文学是留学生探寻中国文化内核的一把金钥匙 语言是工具,是载体,文学以语言为工具,展现丰富的人性以及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中国古代文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一种映现。它对提升人的精神世界,增加人的文化底蕴有重要意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失去文化精华土壤的语言是苍白的,也是没有深度的。季羡林老先生曾写道: “离开了内容,离开了语言的内涵,根本谈不上什么语言。不涉及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风习等等,语言是学不好的。这是学习语言的基本原理。凡是学习外国语言者,都必须把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结合起来。”中国文化的内核追求平和、含蓄、中庸,中国文人高洁的品性,忧国忧民的情怀,谦逊重义的处事准则都体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这些承载着中国宝贵文化的文字都传承着中国文化的血脉。“文学语句中包含着汉语本身的文化内涵及中国人的审美心理。中国古代文学以生动具体的方式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及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古代文学作品中深深地蕴含着中国的精神和中国的脊梁。外国学生学习中国文化,一方面体现在中国的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等方方面面,更多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精髓中。中国古代文学课就是这样一门让学生体会文化精髓的课程,它承担了审美鉴赏与性情熏陶的美育任务。黄爱华老师认为“古代文学课是为了培养学生们讲授、阐释、鉴赏和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进而借助文学这一载体传播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专业基础课,它是通过对语言艺术的审美鉴赏进而吸收和理解中国文化,在传授文化知识之外,通过文学作品的内容辐射出中华优良传统的精神内核,通过作家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集德育、智育、美育等多重功能于一身,具有独特价值的课程。透过语言的外衣深入到一个民族的精神,这才是文化重要性所在。”诚哉斯言! 通过朗读并学习陶渊明的田园诗歌可以让学生在平淡醇美的自然风光中见诗人心情的恬静,淡泊名利,在率真的白描中透显深远的精神境界,让学生体会中国文人的精神情怀; 在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歌中与诗人一同体会平民百姓的艰难生活,从而也培养学生对劳苦大众的深切的同情心和情操;在易安词作中领悟含蓄蕴藉,词的委婉曲折并留有无限想象,好似中国水墨画般悠长。这些都是属于中国的文化经典,是中国文化的骄傲。 四、从中国古代文学的世界性意义 看中国古代文学课的重要性耶鲁大学东亚语文系孙康宜教授说: “以前,在比较文学系,不管是斯坦福,还是耶鲁,选择的经典不是柏拉图就是莎士比亚,现在则中国文学也成了主要课程之一。”[6]这可以说明,中国文学正在突破障碍,进入更多研究者的研究范畴,中国文学从民族的变成了世界的。中国文学的研究应该站得更高更广。文学在本质上是“人学”,人们对这个世界的感知,人们的喜怒哀乐通过文字的这种方式表达出来,记载着个体的情感波动,对生命对事物的认识。每个民族虽然语言文字不同,但是人心体验这个世界的感情是相通的,因此各个民族用文字承载的感知体验都是整个人类情感体验的一部分。文学,体现了各民族的人性特征与感知的特点,也正是这种不同,显示着本民族的卓然不群。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就非常完整地呈现出我们的祖先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特征。我们应充分认识中国古代文学在当今世界中的价值。就目前世界汉流来看,国外汉学研究专家的关注点在于中国传统文化,语言是他们研究这一核心的敲门砖。而且,即使是以语言为主攻方向的国外中文系,课程设置中,中国古代文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欧洲许多高校的汉文专业非常注重对中国古典文献的阅读,汉文专业的学生虽然人数不是很多,但是质量很高,有较好的汉语语言及文学功底。虽然我们的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提升学生数量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但是也应注重对学生培养的“质”。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古代文学成就辉煌,特色鲜明,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的“文学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学遗产,也是全世界共同的文学遗产,中国古代文学理应与整个中国古代文化一道,得到进一步的推介,成为整个人类充分共享的文化遗产,为人类追求心灵的丰富提供精神资源。当今中国古代文学已经能进入世界文学的主流,世界范围内开始关注中国古代文学,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学的特殊意义和重要的地位,它就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璀璨的明珠,我们应该在汉语国际教育大体系中给古代文学以更多的重视,投入更多的力量,在教材出版以及辅助读物方面应大力扶植这类的图书。而不应当让这颗明珠淹没在如火如荼的汉语国际教学的浪潮中。我们在中国本土更应该给学习汉语言专业的外国学生以优秀的课程资源,让他们在中国本土更好地学习中国古代文学。 作者:杨鹤澜 单位:东北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关键词:张掖,古代城市,风景营造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张掖城市的山水格局 张掖地处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东屏焉支山,西沿河西走廊,南依祁连山,北靠龙首山、合黎山。辖境自南向北分为祁连山山地、中部走廊平原、合黎山山地三大地形区,地形特点为南北依山,中部绿洲、戈壁,是典型的走廊地形。北部山地包括龙首山及合黎山,统称走廊北山。是张掖地区免受北部风沙侵袭的天然屏障。境内河流皆为内陆河,为黑河水系,发源于祁连山的 陶勒南山、陶勒山、走廊南山等山峰。黑河汉代称“羌谷水”,后改称“黑水”。后亦称“甘州河”“张掖河”等,还曾冠之“金川”之美名。 城市选址与山水环境 张掖城亦称“甘州城”,因境内有甘峻山故名。“张掖”之名始于西汉,源出于汉武帝“张中国之臂掖,断匈奴右臂”之战略思想。张掖城位踞河西走廊中部,扼东西交通咽喉。古代张掖城市的“形胜”极佳,所谓“形胜”者即“得形势之胜便也”。张掖 “河西咽喉地,陈子昂传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土壤肥美,耕牧为宜,环以祁连合黎之山,浸以居延鲜卑之水,控制羗胡用武之地。”[[民国] 白册侯,余炳元.新修张掖县志.1959]可见,张掖古代城市的选址是选在洵山峙水之地,并采用借景、对景等手法将秀美的山川纳入城市之中。由此可见,张掖的人居环境是由周围的山水环境和其城市的性质所决定的。古人在进行城市选址的时候,首先要对其自然环境有所了解,根据实际的生态环境条件,并遵循自然规律。如何避免自然灾害、因借自然,为生存提供稳定的物质资源。 山水环境对于张掖城市选址的影响颇大:位于群山之中,使张掖城市处于一个山体环抱的空间。从生态学角度看,这样的选址避开了西北风,而且处于黑河由北而西冲击形成的湿地,形成了较好的小气候环境。从军事角度,群山可以作为城市防御的第一道屏障,以保护城市的安全。此外,张掖城市得黑河水之利,黑河水来源于祁连雪山融水,《甘州府志》有记:“引入五十二渠灌田,甘州永赖以为水利,是以甘州少旱灾者,因得黑河之水利故也。”可见,甘州凭借祁连山的雪水,灌溉绿洲良田,使张掖物产丰富;再者,张掖的选址得地形之利,为了防御北方民族的扰掠,明王朝在西北大力构筑长城防御体系—关隘。它利用自然地形,或劈凿陡坡成山墙,或挖地或沟灌满水做边壕。城墙多就地取材,或用砖石砌墙,或用夯土版筑。这样,在城池防御、保境安民中起了不可估计的作用。 唐代诗人陈子昂游历河西时曾说:“河西之命,系于甘州。” “观甘州之山川,诚河西咽喉地也。”同时,张掖又是古代东西交通“丝绸之路”和南北交通“龙城古道”的交汇点,境内道路四通八达。且甘州境内的“汉塞”,主要是以东大山、北大山地势险峻,间以烽燧、关隘形成屏障。之所以在此建城有三个优势:一是具有优越的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繁荣城市商业;二是其山水环境能够形成坚固的城防体系;三是引祁连山雪水提供了大量的灌溉用水,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此外,其自然山水环境造就了气势恢宏的城市格局。 张掖古城的园林景观营造——以甘泉书院为例 张掖曾是一座湿地之城。甘州府志记载,“连片苇溪,遍地古刹”,城内三分之一是芦苇池,池水大部分来自地下泉水,甘泉即其地下泉水之一,在城南门内城墙下,泉水北流出城灌溉农田,据《甘州府志》记载,“城南门内有甘泉庙,层阁上连雉堞,甚宏敞”。距泉不远的北面,从泉洞中涌出的泉水流入泉池,周长约30米,沿边有木构曲栏,泉池周围台阁典雅,对亭穿廊,游鱼可数,“甘泉观鱼”为甘州胜景之一。 古人读书周围环境的营造风格由来已久,西周的太学辟雍环水,孔子授徒的杏坛、泮水,都在水泉、林木之盛。张掖的甘泉书院由御史王诰于嘉靖三十一年创建,书院南靠城墙,面临甘泉,北依湖池,景色宜人。书院内有聚众谈心的集贤堂、有登高远望的三阁台、有供人休息的爽心亭、有景致深幽的玩书楼、有与甘泉池水相映的甘泉楼、有鹅鸭嬉戏的双苇湖,整个书院设计视角有山有水,高处有望景的楼阁,低处有湖泊环绕,体现了一个山水园林的布置规则。 五云楼是甘泉书院建筑之一,位于张掖城南门内东侧,楼的一半在城墙上。此楼甚为壮观,登此楼可一览全城内外景色。民国诗人罗家伦所作的《咏五云楼》“绿荫丛外麦毵毵,竟见芦花水一湾。不望祁连山顶学,错将张掖认江南。”描述了登上五云楼看到的景象,塞外张掖竟也有如此的江南水乡的景色。而远处巍巍祁连山顶白雪覆盖,如银色的屏障。如此之胜景,江南绝无,看到此景,才感到自己置身于塞外祁连山下的张掖城。祁连山的巍峨壮观与张掖的江南秀色相映成趣,也彰显了山与城之间的协调与自然。 张掖古城风景营造方法对现代的景观设计的启示 首先,保护景观的生态格局,将城市放到大的山水格局中审视,使山水与城市相融合,依据自然山水格局对城市格局进行统一安排,通过城市轴线及重要建筑物与山川的关系来安安排,从而建立理想的人居模式。山水环境是中国古代城市风景营建中最重要的问题,山-水-城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其次,古人在进行城市营建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城市风景的营建,常用“对景”、“借景”手法来使得城市和周围的山水环境之间相互融合。《园冶》中有记,“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可见此营景手法的重要性。例如张掖城市东边与龙首山的主峰东大山形成“对景”关系,从而增强了城市和山体的联系。 再者,在中国古代城市的营景手法中,对自然风景并不单单只是“因借”,而是在此基础上,巧妙地运用园林中的各种造景手法将山水、建筑和植物三大园林要素巧妙融合,对城市景观的重要节点进行悉心营造。 参考文献 [1][民国]1912-1949《新修张掖县志》 [2][清]乾隆44年[1799]《甘州府志》 [3]吴良镛.建筑•城市•人居环境[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4]王树声.黄河晋陕沿岸历史城市人居环境营造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5]汪德华.中国山水文化与城市规划[M].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015年01月11日(星期日) 09:00-11:30 14:30-17:00 09:00-11:30 14:30-17:00 A020105 金融 00041 基础会计学 A020201 工商企业管理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147 人力资源管理(一)   00041 基础会计学 A020203 会计 00067 财务管理学   00041 基础会计学 A020207 市场营销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041 基础会计学   00182 公共关系学   A020215 电子商务 00896 电子商务概论   00041 基础会计学 A020228 物流管理   11178 物流管理基础   08094 仓储学   03997 采购与供应管理   07802 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   A030301 行政管理 00147 人力资源管理(一) 00182 公共关系学   A040101 学前教育 00383 学前教育学   00386 幼儿文学   A040103 小学教育 00410 小学语文教学论 A040106 教育管理   00442 教育学(二)   02111 教育心理学 00182 公共关系学   A050102 秘书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182 公共关系学   A080777 通信信息管理 09016 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   06032 电信业务与管理 A080801 房屋建筑工程 02394 房屋建筑学   A081208 应用化学   02070 微生物学 02483 工业分析   02173 无机化学(二)   03475 环境化学   08220 定量分析化学   A082207 计算机信息管理 00041 基础会计学 A082214 工程造价管理   00708 装饰材料与构造 06958 建筑工程识图与构造   06960 合同法与合同管理   A100701 护理学   02113 医学心理学 02998 内科护理学(一) C030112 法律 00261 行政法学   00245 刑法学   C050114 汉语言文学   00533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C050207 英语 00596 英语阅读(二) G020106 金融   07250 投资学原理   00067 财务管理学 08390 金融风险控制与管理   00041 基础会计学   00054 管理学原理   G020204 会计   00058 市场营销学 07250 投资学原理   00067 财务管理学 00149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041 基础会计学   00054 管理学原理 00160 审计学   G080806 建筑工程   02446 建筑设备   06568 房屋建筑概论   06001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02394 房屋建筑学   G081707 铁道与道路工程   06086 工程监理 06287 结构设计原理(本)   02407 路基路面工程 05497 基础工程 06528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06523 线路工程(本) 07259 土力学及路基工程   06519 工程流体力学 06527 土木工程施工组织及概预算 07258 结构设计原理(三)(专)   G082231 工程造价管理   00708 装饰材料与构造 08984 房屋建筑工程概论   04624 工程经济学   04228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实务 06958 建筑工程识图与构造 06962 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   06960 合同法与合同管理   Z020140 财税与金融 00041 基础会计学 Z020201 工商企业管理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041 基础会计学 Z020205 人力资源管理 00164 劳动经济学   00166 企业劳动工资管理 Z020207 市场营销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041 基础会计学 Z020209 旅游管理   00191 旅行社经营与管理   00193 饭店管理概论   00194 旅游法规   00190 中国旅游地理   Z020211 饭店管理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193 饭店管理概论   00194 旅游法规   00201 饭店餐饮管理   Z020212 企业财务管理 00067 财务管理学   00041 基础会计学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Z020215 电子商务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896 电子商务概论   00041 基础会计学 Z020228 物流管理   11178 物流管理基础   08094 仓储学   03997 采购与供应管理   07802 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   Z020242 会计电算化 00067 财务管理学   00041 基础会计学 Z020260 工程财务管理   07103 现代企业管理法 00041 基础会计学 06962 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   05289 项目投资管理   Z020313 销售管理 Z030112 法律 00261 行政法学   00245 刑法学   Z030202 社会工作与管理   00266 社会心理学(一)   00272 社会工作概论   00273 社会工作实务 Z030301 行政管理 00147 人力资源管理(一) 00182 公共关系学   Z040101 学前教育 00383 学前教育学   00386 幼儿文学   Z040103 小学教育 00410 小学语文教学论 Z050114 汉语言文学   00533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Z050207 英语 00596 英语阅读(二) Z050220 商贸英语 05844 国际商务英语   Z050442 服装设计与工程 00677 服装材料 Z050444 环境艺术设计   00673 素描(二)(人物线描为主) 00674 色彩   00688 设计概论   Z050445 动漫设计   00673 素描(二)(人物线描为主) 00674 色彩   04744 网页动画设计   Z071601 信息管理与服务 02115 信息管理基础   02118 信息检索   Z080704 电子技术   02595 高频电子线路   09016 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   02358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02340 线性电子电路   Z080725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   03785 创意图形设计   04342 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   05196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小教)   05918 数据库原理与程序设计   Z080744 数控技术应用   05787 数控编程   05789 数控机床操作   04068 机械制图及AutoCad   02561 机械工程材料   Z080752 电子信息工程 09016 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 Z080777 通信信息管理 09016 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   06032 电信业务与管理 Z080786 移动商务技术 Z080801 房屋建筑工程 02394 房屋建筑学   Z080802 道路与桥梁工程   06279 道路工程制图   04624 工程经济学   02405 道路勘测设计   02411 道路施工与管理   Z081208 应用化学   02070 微生物学   02173 无机化学(二)   03475 环境化学   08220 定量分析化学   Z081305 烹饪工艺   02528 烹饪营养学 02527 烹饪化学基础   02525 烹饪原料学   Z081306 应用生物技术   02070 微生物学 02537 发酵工艺学   02533 普通生物学   02072 生物化学(一)   12521 酿酒工艺学   Z081701 交通运输   05105 民航货物运输 04570 民用航空法   05106 民航旅客运输   Z081716 铁道与道路工程 06528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07259 土力学及路基工程   06519 工程流体力学 07258 结构设计原理(三)(专)   Z081717 交通运输管理   02571 铁路站场 02575 货物运输组织 07267 道路运输组织   02573 旅客运输组织 07263 运输企业管理   00365 交通工程 02569 运输设备   02570 铁路行车组织基础 07266 道路运输行政管理学   Z081725 汽车维修与检测   06921 汽车机械基础   05875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06904 汽车保险与理赔   04442 汽车概论   Z082207 计算机信息管理 00041 基础会计学 Z082214 工程造价管理 06958 建筑工程识图与构造   06960 合同法与合同管理   Z082230 建筑施工技术与管理 03894 施工项目管理   03887 建筑工程基础   03891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和合同管理   Z100701 护理学   02113 医学心理学 02998 内科护理学(一) Z100801 药学   03027 植物化学 03026 药理学(二)   03034 药事管理学   Z100803 中药学   02972 中医基础理论(一)   03037 药用植物学   02974 中药学(一)   03040 中药鉴定学   B020104 财税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067 财务管理学   00233 税法   00054 管理学原理   B020106 金融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067 财务管理学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00054 管理学原理   B020110 国际贸易   00098 国际市场营销学   00045 企业经济统计学 05844 国际商务英语   B020202 工商企业管理   00152 组织行为学   00067 财务管理学 00149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00054 管理学原理   B020204 会计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149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00160 审计学   B020208 市场营销   00098 国际市场营销学   00149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00054 管理学原理   B020210 旅游管理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152 组织行为学 00199 中外民俗   00067 财务管理学 00197 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00198 旅游企业投资与管理   00189 旅游与饭店会计 00200 客源国概况 06124 旅游文化学   B020216 电子商务 00896 电子商务概论 B020222 物业管理 00147 人力资源管理(一)   05674 物业信息管理   00054 管理学原理   B020229 物流管理   07725 物流规划   07114 现代物流学 07726 物流经济学   B020230 公共事业管理   03331 公共事业管理   00147 人力资源管理(一)   00261 行政法学 B020232 劳动和社会保障 00147 人力资源管理(一) B020279 工程管理   06086 工程监理   00067 财务管理学   06962 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 B030302 行政管理学   01848 公务员制度   00067 财务管理学 00320 领导科学   B040102 学前教育   00881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   00399 学前游戏论 B040107 教育管理   00442 教育学(二)   02111 教育心理学   00261 行政法学   00054 管理学原理   B040112 小学教育   00442 教育学(二)   02111 教育心理学 B040302 体育教育   00442 教育学(二) 00501 体育史   00495 体育保健学 00499 体育游戏 02111 教育心理学   00502 体育管理学   00497 运动训练学   B050104 秘书学 00261 行政法学   00320 领导科学   B050140 对外汉语   00539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00840 日语   00541 语言学概论   0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00537 中国现代文学史   B050412 环境艺术设计   05424 现代设计史   04489 室内装饰材料 04026 设计美学   B050418 数字媒体艺术   07219 数字摄影技术   07227 电脑动画   07231 数字影视合成   09537 动态网站编程基础   B070102 数学教育   00442 教育学(二)   02111 教育心理学   02009 抽象代数   02013 初等数论   B071602 信息管理与服务   02133 信息政策与法规   02134 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 09537 动态网站编程基础   B080302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02213 精密加工与特种加工   02204 经济管理   02207 电气传动与可编程控制器(PLC) B080612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10053 工程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   08182 自动控制原理(一)   02358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00054 管理学原理   B080702 计算机及应用 04741 计算机网络原理 B080709 计算机网络 04751 计算机网络安全   04741 计算机网络原理 B080713 信息技术教育   01263 数据库VisualFoxpro及学校应用   01265 Photoshop图形处理 07227 电脑动画   02115 信息管理基础   03137 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   B080738 电子信息技术   07874 信息技术导论   06169 电子电路EDA技术   07871 多媒体应用技术 B081209 应用化学   02483 工业分析   02066 有机化学(二)   02471 环境生态学   05082 波谱学   B081311 营养、食品与健康 05766 新型食品概论 B082208 计算机信息管理   02378 信息资源管理 04741 计算机网络原理 B082231 工程造价管理   08984 房屋建筑工程概论   04624 工程经济学   04228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实务 06962 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   04231 建设工程合同(含FIDIC)条款   B082232 汽车服务工程   08587 汽车服务工程 10053 工程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   04912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 06906 汽车运行材料   02576 汽车构造   04946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B090614 林业及园林高新技术与管理   02685 园林病虫害防治   02831 林业企业经营化管理 06505 森林游憩概论   06509 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   06503 特种经济植物生产技术   D030106 法律   00259 公证与律师制度   00226 知识产权法   00233 税法 D050105 汉语言文学   00539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00541 语言学概论   0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00537 中国现代文学史   D050201 英语   00840 日语 00600 高级英语   05844 国际商务英语   D050305 新闻学 00182 公共关系学   Y020106 金融 00067 财务管理学 00054 管理学原理   Y020110 国际贸易   00098 国际市场营销学   00045 企业经济统计学 Y020155 文化产业   04140 知识产权概论   04125 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 04139 应用写作(本)   Y020202 工商企业管理   00152 组织行为学   00149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00054 管理学原理   Y020204 会计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149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00160 审计学   Y020208 市场营销   00098 国际市场营销学   00149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Y020210 旅游管理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152 组织行为学 00199 中外民俗   00197 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00198 旅游企业投资与管理   00189 旅游与饭店会计 00200 客源国概况   Y020213 企业财务管理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160 审计学   Y020216 电子商务 08395 网络金融与管理   08674 计算机网络基础 Y020218 人力资源管理   06088 管理思想史   06093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06089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   00054 管理学原理 00182 公共关系学 06090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   Y020221 建筑经济管理   02460 工程质量与进度控制   02204 经济管理   01564 工程建设监理概论 Y020222 物业管理 00147 人力资源管理(一)   05674 物业信息管理   00054 管理学原理   Y020227 资源经济与管理   02560 资源经济学   06726 资源政策与法规   06728 资源信息管理   06734 财政与税收   Y020229 物流管理   00058 市场营销学 07725 物流规划   07114 现代物流学   07117 铁路运输组织学   07726 物流经济学   Y020230 公共事业管理   03331 公共事业管理   00147 人力资源管理(一) Y020256 项目管理   11880 项目组织与团队管理   05061 项目成本管理   05059 项目管理学   05060 项目范围管理   Y020261 工程财务管理   06072 企业财务审计   05293 国际工程与建设项目管理 Y020263 现代商务   00098 国际市场营销学   00896 电子商务概论   00947 国际商务管理学 Y020279 工程管理   06086 工程监理   00067 财务管理学   06962 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 Y020302 酒店管理   08424 酒店管理   04929 旅游市场营销   06126 旅游人力资源管理   06124 旅游文化学   Y020314 销售管理 Y030106 法律   00259 公证与律师制度   00226 知识产权法   00233 税法 Y030203 社会工作与管理   00279 团体社会工作   00285 中国福利思想   00281 社区社会工作 00282 个案社会工作   00283 社会行政 00284 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   Y030302 行政管理学   01848 公务员制度 00320 领导科学   Y030405 侦查学   00382 刑事侦查学导论 08027 侦查措施与策略   08031 经济犯罪侦查   08028 审讯学   08030 犯罪侦查   Y040102 学前教育   00881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   00399 学前游戏论 Y040107 教育管理   00442 教育学(二)   02111 教育心理学 Y040112 小学教育   00442 教育学(二)   02111 教育心理学 Y040202 思想政治教育   00442 教育学(二)   02111 教育心理学   00479 当代资本主义 Y040302 体育教育   00442 教育学(二) 00501 体育史 09479 健身理论与方法   00495 体育保健学 00499 体育游戏 02111 教育心理学   00502 体育管理学 09480 学校拓展训练   00497 运动训练学 09478 休闲体育学   Y050105 汉语言文学   00539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00567 马列文论选读   00541 语言学概论   00538 中 国古代文学史(一)   00537 中国现代文学史   Y050113 汉语言文学教育   00442 教育学(二) 00539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02111 教育心理学   0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00537 中国现代文学史   Y050140 对外汉语   00840 日语   00541 语言学概论 00537 中国现代文学史   Y050201 英语   00840 日语 00600 高级英语   05844 国际商务英语   Y050206 英语教育   00442 教育学(二)   02111 教育心理学   00600 高级英语 Y050218 商务英语 05959 外经贸应用文 05844 国际商务英语   Y050305 新闻学 00182 公共关系学   Y050310 播音与主持   00504 艺术概论 00537 中国现代文学史   Y050311 广播电视编导   01181 电视节目导播   01183 电视文艺编导   01184 电视艺术片创作   01179 非线性编辑   Y050408 音乐教育   00442 教育学(二)   02111 教育心理学   09471 舞蹈教学法   04805 声乐教学法   Y050410 美术教育   00442 教育学(二)   02111 教育心理学 Y050412 环境艺术设计   05424 现代设计史   04489 室内装饰材料 04026 设计美学   Y050418 数字媒体艺术   07219 数字摄影技术   07227 电脑动画   07231 数字影视合成   09537 动态网站编程基础   Y050437 艺术设计   05424 现代设计史   00709 室内设计   00755 广告设计与创意   04026 设计美学   Y050443 服装设计与工程   03908 服装材料学   01014 针织服装设计 Y070102 数学教育   00442 教育学(二)   02111 教育心理学   02009 抽象代数   02013 初等数论   Y070405 生物技术   06708 发酵工程与设备   02066 有机化学(二)   06648 生物技术概论   06705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   Y071602 信息管理与服务   02133 信息政策与法规   02134 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 02140 信息咨询   Y080105 石油工程   01135 油藏工程   06340 油气开发地质 Y080302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02213 精密加工与特种加工   02204 经济管理   02207 电气传动与可编程控制器(PLC) Y080338 机电设备与管理   08300 机电设备管理   02204 经济管理   02115 信息管理基础   02561 机械工程材料   Y080612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10053 工程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   08182 自动控制原理(一)   02358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Y080702 计算机及应用 04741 计算机网络原理 Y080705 电子工程   02356 数字信号处理 02358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02306 自动控制理论(二)   Y080707 通信工程   02356 数字信号处理 Y080709 计算机网络 04751 计算机网络安全   04741 计算机网络原理 Y080713 信息技术教育   01263 数据库VisualFoxpro及学校应用   01265 Photoshop图形处理 03137 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   Y080738 电子信息技术   07874 信息技术导论   06169 电子电路EDA技术   07871 多媒体应用技术 Y080789 嵌入式技术 Y080806 建筑工程   02446 建筑设备   06568 房屋建筑概论   06001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Y080809 交通土建工程   06086 工程监理   12376 基础工程设计   02405 道路勘测设计   08274 交通工程概论   Y080825 土木工程 08459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   06001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Y081205 化学工程与工艺   00714 现代仪器分析 05044 化学反应工程   02485 化工热力学   Y081209 应用化学   02483 工业分析   02066 有机化学(二)   02471 环境生态学   05082 波谱学   Y081311 营养、食品与健康 05766 新型食品概论 Y081707 铁道与道路工程   06086 工程监理 06287 结构设计原理(本)   02407 路基路面工程 05497 基础工程   06523 线路工程(本)   06527 土木工程施工组织及概预算   Y081715 空中交通运输   07710 签派程序与方法   07702 现代飞机系统   07696 航线气象   07700 航行情报   Y081718 交通运输   02568 交通运输经济 05110 机场营运与管理 07112 交通运输系统分析   07113 国际货物运输 07114 现代物流学 07295 运输市场营销学   05108 民航市场营销 07117 铁路运输组织学   00054 管理学原理 05111 民航运输生产组织 07301 交通工程学   Y081719 机场管理 00054 管理学原理   Y081726 汽车维修与检测   01832 机械测试技术   04912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   02576 汽车构造 03483 发动机原理   08518 汽车安全检测技术   Y082208 计算机信息管理   02378 信息资源管理 04741 计算机网络原理 Y082225 航空维修工程管理   05091 航空器适航管理   05094 电子飞行仪表系统   05093 飞机电气系统   00054 管理学原理 07694 人的因素   Y082231 工程造价管理   08984 房屋建筑工程概论 04228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实务 06962 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   04231 建设工程合同(含FIDIC)条款   Y082232 汽车服务工程   08587 汽车服务工程 10053 工程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   04912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 06906 汽车运行材料   02576 汽车构造   04946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Y090115 园林 07427 园林生态学   06509 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   07435 园林工程学   Y090613 牧业高新技术与管理   06173 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技术   08998 动物生产新技术与应用   06495 动物微生物   06497 动物营养学   Y090614 林业及园林高新技术与管理   02685 园林病虫害防治   02831 林业企业经营化管理 06505 森林游憩概论   06509 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   06503 特种经济植物生产技术   Y090705 农业高新技术与管理   07287 现代农业推广理论   02679 种子学 07289 农业微生物应用技术   07286 农产品加工工艺学   02834 农产品市场与管理 06503 特种经济植物生产技术   Y100311 检验   01651 仪器分析、检验仪器原理及维护 Y100702 护理学   02867 卫生统计学   03011 儿科护理学(二) 03007 急救护理学   Y100805 药学   05522 有机化学(五)   01759 药物化学(二)   01761 药剂学(二)   01763 药事管理学(二)   Y100907 生物制药   06711 生物制药学   03748 现代生物制药技术 论文摘要:主要从4个方面分析了场地设计的基本理论与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相似之处,旨在说明场地设计以及中国传统建筑理论所追求的宗旨,强调人、建筑、环境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场地设计虽多见于工程技术层面,但在场地设计的实践中,其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建筑理念却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同出一辙。 场地设计是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具体建设项目所处的地段环境,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以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为基础,有效地组织场地中各要素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与其他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从建设流程来看: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业主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一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 城市规划也影响着场地设计,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如下:1)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2)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一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切实的反映。比较二者,场地设计在现代建筑理论指导下偏重于工程实践;而中国传统建筑是人们在理想环境追求的指导下,通过工程实践来营建诗意的空间。二者虽然采取了不同的过程,但我觉得在指导思想上是一致的。 1相同的自然观—道法自然 场地设计所赖以依存的对象是自然。作为人类营造家园的工程活动必须以大的自然环境为基础,不能妄想去征服自然。人类作为一个生于自然,根植于自然,受自然哺育的群体,只在乎用自然的方法去寻找并发展与自然系统一致的法则。应该说,自然法则指导和奠定所有合理的规划思想。当然,这种与自然的互动要通过一定的要素才能体现出来。场地设计中对诸要素的综合考虑必须放在人与自然相互协调作用的前提之下。 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创作过程之中,而且始终贯穿于华夏文化与传统建筑的观念之中。作为中国所特有的宇宙观,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有机整体性上,不仅认为认识自然的组成部分与人是平等的,而且认为天地运动往往直接与人有关,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在这种宇宙观念的指导下,“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总原则。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论,从天、地、人与自然结合的观念去看待事物并且长期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造成了我们民族崇尚自然的风尚。同时,“道法自然”又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的依据,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成为我们日常行为活动的最高指导原则。 2相同的有机整体观 如果说城市规划是从更大的范围考虑城市各元素之间,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场地设计则是从建筑具体地段环境来协调各方关系,但整体性的观念、和谐的观念始终贯穿其中。在尊重具体地段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协调气候、土地、水、植物、建筑、人及道路、管网等之间的关系,使它们与具体地段相呼应,成为一个具有自身景观特点的有机整体。 在场地规划的实践中,它既包括了整个建筑项目与地段环境的协调,尽可能少破坏自然环境,利用已有的自然环境;或采用合理的方式适当改造地段的环境使之符合人的理想环境要求,同时也包括了建筑与自然环境、建筑与人工环境、建筑与室内外空间的相互贯通和交融,效仿自然界有机理念,创造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中国的风水学与场地设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是中国古代一种有关建筑环境的基址选择与规划设计的理论,又称“地理学”。中国古代建筑成就瞩目,恰恰是风水学术中记载的规划、设计、建设的理论和方法,为中国建筑的辉煌助有一臂之力。古代风水师也承担了建筑师、规划师、设计师的角色,研究风水渊源、沿革、流派、宗旨、方法及其成就,关联了中国古代城市、村镇、住宅、陵墓等,其中包括地理、地质、生态、小气候、绿化、建筑群及外部空间设计、心理学、伦理学、哲学和美学等方面的话题。 3具体处理手法上的一致性 在具体场地设计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观察地形、地貌,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植被以及水文资料,作出合理的判断,进而形成符合具体地段环境场地的规划设计。与此同时,在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相地理论里也同样讲究望、景、观、卜,“望”是从远处观看地形、地貌;“景”是考察地段与太阳高度角、风向的关系;“观”是去实地考察植被、水文情况;“卜”是指用龟背等器具来进行占卜。古人在进行完这些程序之后才具体来规划用地建造房屋。 在上述“天人合一”的认识论,“道法自然”的方法论及有机整体论的指导下,场地设计在具体的处理手法上,例如建筑的处理、树木的处理、水体的处理、道路的处理以及景观视觉处理都与中。国古典园林的营建方式极其相似。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原则讲究“虽由人做,宛若天开”,因此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中国古典园林对于树木、建筑、水体及其道路的营建都极力模仿自然有机形式,恢复人对自然共生本性的回归,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环境。 4建筑的处理—与环境共鸣的人工环境 建筑往往是一个基址上最重要的人工环境,是精神与物质的载体。物质可以通过具体的建造来完成,而精神需要与环境的共鸣设计来达到。西蒙兹认为理想的居所是自然场址和景观环境的最佳组合,并把这一目标的实现程度作为衡量居住成败以及居住者适应性、健康程度的标准。于是在建筑具体处理上往往通过分析场地,结合地形恰当布置田园和建筑,适应地质构造,尽量减少对现存生态系统的干扰,反映气候条件并且考虑景观的布局,强调最佳的效果,整合各种要素,营造理想的人居环境。 中国园林中的建筑既要满足各种园林活动和使用上的要求,又是园林景物之一,园林建筑是与园林环境及自然景致充分结合的建筑,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及环境的有利条件。任何建筑设计时都应考虑环境,而园林建筑更甚。建筑在环境中的比重及分量应按环境构图要求权衡确定,环境是建筑创作的出发点。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 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它与自然因素之间是有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统一起来,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增添情趣,增添生活气息。园林建筑只是整体环境中的一个协调、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责任只能是突出自然的美,增添自然环境的美。 本文通过对岭南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的梳理,从岭南建筑的立面设计方面进行分析岭南建筑的特点,阐述在民居建筑中的设计手法和装饰手法。 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绪论主要阐述岭南的发展,各时期的文化,人口的变化,对岭南地区的建筑有着很大的影响。 整体分析岭南园林建筑的特点,在布局、装饰等方面与北方、江南园林建筑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再对岭南建筑外立面整体做分析。 【关键字】传统建筑;立面;装饰 绪论 夏商周时期,中原及江淮至江南地区的华夏或少数民族诸侯国、部族受到压迫和征伐,纷纷南徙,迁人岭南地区,文化上受到了中原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南北战争加强两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了较大发展。 岭南文化对于岭南地区的建筑有很大的影响,岭南建筑在我国建筑之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几千年来,经过无数建筑匠师的辛勤劳动,在充分利用岭南的自然资源,并结合人民的生活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在我国建筑之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 岭南园林建筑设计 岭南,位于五岭以南。从秦朝开始的不断迁徒过程中,形成了岭南园林。与北方园林似曾相识,却又迥然不同,透着瘴雨气息。 岭南地处北回归线两侧,为亚热带季风型气候,长年繁花似锦,又盛产观赏石材,具备良好的造园条件。又因气候特点,岭南人常在住宅中设庭园,以调节小气候环境。 1.1岭南园林特点 (1)通透 岭南园林的通透特征,是它与北方园林、江南园林截然不同的一个明显的特点。这主要是由岭南自然气候所决定。北方园林在建筑设计上,都要考虑气候特点,冬季的保暖尤为重要。但是在岭南,情况有所不同,气候炎热,冬天,也在零度以上。夏季酷热,周期长,所以,岭南的园林在设计上,充分考虑宽敞,通透,遮光聚荫的降温效果。 (2)兼蓄 岭南人,从中原迁徙来到岭南,又往海外其它地方谋生。他们在海外创业,然后衣锦还乡,不仅带回大量财富,同时也带回来海外文化。具体表现在建筑与园林上。例如广东开平的碉楼。 造园时,吸收传统园林特色,在布局形式和局部构件上,融入西方建筑文化。同时大量运用木雕、砖雕、陶瓷、灰塑等民间工艺。 (3)秀茂 秀,相对北方园林与江南园林而言,岭南园林总体秀气,轻盈,精巧。没有北方园林那样厚重,端庄,也不及江南园林那样繁密。岭南园林就是轻巧秀美。 1.2岭南园林建筑特点 (1)岭南园林建筑布局 在岭南园林中,园林建筑是庭园中重要内容,常为主体。岭南园林建筑重在选址,建筑体形简练,多无复杂的轮廓组合,屋面构造简单,檐口和山墙多用硬面硬檐。园林建筑的门窗等部件都精雕细刻,再镶上纹样图案的套色玻璃,显得极其绚丽。 岭南建筑具有隔热、遮阳、通风的特点,屋顶常做成多层斜坡顶,外立面颜色以深灰色、浅色为主。岭南建筑的布局、装饰的格调十分自由。 (2)岭南建筑装饰 在装饰部位上,施饰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门、脊、墙、窗、壁等。而装饰的重点因建筑类型的不同也有所变化。装饰题材或是传说故事或花木鸟兽,大部分源于生活,生动活泼、亲切自然。 从装饰手法上看,“三雕”、“三塑”及彩画等传统工艺被广泛使用的岭南民居的建筑装饰中。具有浓郁的岭南乡土气息,使人叹为观止。 岭南园林十分注重建筑的装饰,门洞口的楹联都要做浅浮雕造型。建筑装饰十分注意色彩的运用,装饰形式常敷以重彩,门窗的玻璃也大量使用彩色玻璃。因此,建筑显得十分鲜艳华丽。 2. 建筑立面综述 我们发现建筑立面构图,有着丰富的、变化甚多的外轮廓线,十分精巧的构造和装饰,适合近赏。大部分的建筑的立面基于为构成院内的景观而设计,受到院落的限制,近观梁、柱、隔扇、雀替、雕栏等精巧的形状肌理都能看得很清楚,所以装饰都做得很精巧 2.1 建筑立面形态 岭南地区遗留的古建筑中,立面上,可以见到在几根廊柱之间都有石枋相联结,这种石枋中间太高,两端向下,成一虾形。中国古建筑的梁枋多喜欢加工成月梁以求美观,月梁形式中间向上拱起,两肩下垂如弯月状。中央拱起的梁枋背上多有石料或木料的雕花垫木承托着上面的枋子,两端枋子下面还有雀替与柱子相联,这种构架与装饰形式在广东都能见到,成为一种有地方特色的式样。月梁位于入口立面上,与人视点很接近,它们与屋檐下的雕花封檐板,屋顶的陶塑屋脊,与大门的门枕石、门匾等组合在一起,装饰得华丽而细腻。 在厅堂建筑中常隔扇窗和隔扇门组合成通透的建筑立面。隔扇门以落地式给主,也有正面都是隔扇门,在开启的时候有很强的韵律感。建筑与建筑之间通过廊道连接,丰富建筑空间,灵活变通。 2.2 建筑立面 建筑可分为台基、屋身、屋顶三分。“下分”就是台基;“中分”就是屋身,包括墙柱和外檐装饰;上分”就是屋顶。 (1)台基 台基又称基座。在建筑物中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以承托建筑物,具有防潮、防腐作用,并弥补中国古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欠缺。 台基一般为砖石构筑,也有花岗岩的。在园林建筑和民居中常见的素平的普通台基。形成简单,整个台基构成简洁朴实、很不凸显的下分。 在岭南园林建筑中高度都很低,给人一种轻盈的感觉。现做法常为贴花岗岩片,在转角的地方砌花岗石。 (2) 屋身 屋身处理得十分平淡的,主要是柱子、隔扇和实墙,极少有非功能的装饰。在中国古建筑中,屋顶是建筑立面的特色。屋身高度,包括柱基、柱身、斗拱的总高。在屋身设计中主要是门窗、墙体之间的组合形式, (3 )屋顶 曲线屋顶在单座建筑中较为常见,其高度可近似立面高度的一半。古代木结构的梁架组合形式,使坡顶形成曲线,坡面、正脊和檐端都可以是曲线,在屋檐转角上做翘起飞檐。大体量和柔和曲线,使屋顶成为中国建筑中最突出的形象。屋顶的基本形式简单,但变化多样。(图)华丽的吻兽和雕饰;陶土瓦、彩色琉璃瓦以至镏金铜瓦;曲线陡缓变化,出檐可短可长。屋顶的体量、形式、色彩上体现了建筑的等级和风格。 中国传统建筑景观几千年的洗礼,有完整的制度。岭南园林建筑在发展至今以其独特的特点,在园林建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岭南园林建筑发展较晚,在融合北方、江南园林建筑的同时也受到西方的外来文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余健华. 2006.岭南传统民营造技术研究.硕士毕业论文 [2]田永复. 2004.中国园林建筑构造设计.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刘大可. 1993.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楼庆西.李秋香. 2004. 南社村.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5]侯幼彬. 1997.中国建筑美学. 黑龙江.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6]冯钟平. 2000.中国园林建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7]陆琦. 2008.广东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关键词】 指导思想;构造方法;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02 一、中日两国建筑文化发展史 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的形成。仰韶、龙山、河姆渡等文化创造的木骨泥墙、木结构榫卯、地面式建筑、干栏式建筑等建筑技术和样式,为中国的建筑体系播下了种子。夏代和商代是建筑体系的萌芽期,出现了壁垒森严的城市和建于夯土台上的大殿,产生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空间构成要素――廊院。周代和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已初步形成。周代建筑布局对称严谨,此后历代宫殿、坛庙、住宅、方格网城市等建筑群体的布局原则基本遵从周制。这一时期的建筑还追求高大、华丽和宏伟。 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的过程。秦朝和汉代,建筑体制宏伟,博大雄浑。不论阿房宫、始皇陵、万里长城、汉长安城、建章宫等实体,其影响早已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心底。经过魏晋南北朝的过渡,隋唐两代开始对外来文化进一步兼收并蓄。尤其是在盛唐,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晚唐、五代和宋辽金元时代的建筑,则上承盛唐之余脉,下开不同之风格。其中尤以宋代建筑最为杰出,它以自己的“醇和秀美”逐步替代了唐代建筑的“雄健深沉”。明、清时期之后,中国渐趋保守,建筑与世界潮流相悖,建筑文明不可避免的趋向保守。尽管如此,明代的长城、南京城、北京城和紫禁城,圆明园、颐和园、避暑山庄、天坛等都是中国建筑的瑰宝。 中国建筑文化的今天。现代建筑飞速发展,高楼大厦林立。“鸟巢”的设计,激发人们的自然天性。长安街旁一座建筑平地而起,这就是世界最大的穹顶建筑――拥有世界一流舞台和音响的中国国家大剧院。她将成为中国的最高艺术殿堂,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象征。东海大桥的贯通,改写了上海不“上海”的历史。中国建筑文化进入了新的发展时代。 日本建筑文化历史起源。日本古建筑早在公元1世纪便形成了它基本的特点。比如使用木构架、通透轻盈。这些特点是在中国南方建筑流派的影响下形成的,同时也是因为日本盛产木材。日本的木构架采用了中国式的梁柱结构,甚至还有斗拱。总的说来,日本古代建筑和中国古代建筑体系有很深的渊源,它们具有中国建筑的大部分特点。但日本在汲取中国建筑的成就的同时,更加注意与日本民族文化的结合。日本现代建筑文化经历了一个吸收消化、打散再重组并与传统文化融合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丹下健三、矶崎新和安藤忠雄为代表的三个发展阶段。 丹下健三将西方的理性主义与东方特有的空间想象力有机的集合在一起,走出了具有自身与民族特色的重要一步。矶崎新另辟蹊径走一条创新之路。他把人类历史中所能玩味的都拿来参与他的设计,从而形成了巴洛克式的日本风格。安藤忠雄则从丰富的民间生活汲取素材,表现纯朴的自然美,形成简约、精练的风格。这是日本建筑文脉发展的必然,材料的运用上也很单纯,或者混凝土或者木材或者钢材,总之什么材料都充分显露其天然质感。 二、中日两国建筑文化发展的联系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领域很早就有来往。中日两国的建筑文化可以说相互影响,但中国建筑文化对日本古代建筑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而日本对中国建筑文化的影响主要在现代建筑文化,特别是设计建设理念上。 中国古建的三大外在特点就是如同鸟翼一样延伸出的屋檐、屋檐下面承重的斗拱、以及高大的台基。日本采取中国建筑体系的主要形式,即梁、柱、斗拱等结构体系。日本受唐建筑文化影响比较大,采用了律令制度下的建筑生产和组织形式。中国古建筑的营造,常用事先做好的构件,通过组合像积木一样拼接而成,造法和现代极为相似。因其特点是各个部件可以直接互换使用。整修天安门时,所用的木料就有一部分取自已经拆掉了的北京的城楼的木材。日本的建筑,也模仿中国方法营建。日本建筑之精华所在的宗教建筑、都城及宫殿,都采取中国传统的造法和形式与布局。 日本建筑在吸收中国建筑文化的基础上,营造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他们建筑美学特征集中体现在平易亲切,富有人情味,尺度小,设计得细致而朴素,精巧而素雅。同时,日本古代建筑也擅长于呈现材料、构造和功能性因素的天然丽质,如草、木、竹、石、麻布、纸张等材料,都被利用得恰到好处。日本古建筑的特色还体现在它的夸张表现上,如伸展得很远的飘檐、硕大的斗拱、过于华丽的装饰、园林中的枯山水等。 三、中日两国建筑文化的差异 中日两国建筑指导思想的差异。中国地大物博,建筑文化有一个特色是具有地域性。中国的建筑文化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自古有“南人习床,北人尚坑”的说法。中国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的建筑文化不一样,原因是二者所处的环境差别。日本的建筑文化与本身地理环境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日本是四面环海的岛国,除了台风和地震之外,还经常遭受暴风雨、洪水、山崩等自然灾害。房屋如何建造才能经受住自然灾害的袭击,无论远古还是现在都是设计者面前的课题。日本是地震多发的国家,建筑防震与抗震是头等大事。为此日本农村的房屋以平房和两层楼房为主,城市中则以低层建筑为主,除了采取防震、抗震措施外,还要在窗户的玻璃上贴上红色三角标记。发生地震时,专业救护人员即可从该窗户中进入施行救援。日本的建筑文化具有安全性的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通过图画、象形、表意、表音的形式表达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建筑创作中,充分照顾到传统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发展人文精神,创造出了有民族特色的、符合当地人群生活习惯的、并具有多种文化特征的建筑风格与建筑环境。中国古建筑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中注重人生,强调“实用理性精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尚俭的民族。这种价值观表现在建筑艺术上,则是一种很现实的实用观点,即“适形”与“便生”。日本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日本建筑文化包含浓厚的自然本位的思想。日本人广泛接受禅宗追求自然,让自然成为悟道的观点。日本建筑文化体现禅宗的空寂思想,“日本的审美更趋向于禅的空寂与枯淡”(见叶渭渠《日本文明》)。“空寂”日语语义为幽闭,孤寂,贫困。日本的园林设计中的“空道”体现了“空寂”的文化内涵。 中日两国建筑设计理念和创作方法的差异。中国人的居住理念总结来说是含蓄、私密、安全、休闲、安逸、低调、亲情、邻里、亲土性。这些实际是中国建筑文化的内涵。中国人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做人做事以及居住空间跟外国人不一样。四合院就是个例子,体现了一个大家族,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概念。四合院代表了中国人的居住理念。日式建筑的房屋大多是以木材和纸板材搭建,现代的日式住宅设计则充满了沉稳、富有个性。不管是钢筋水泥还是古木梁柱、传统优雅纯粹的日式空间,透过内部设计的装潢,愈来愈多的日本人尽情享受和风家居的生活乐趣。回归自然是日本建筑文化的最大的特色。无论是在色彩、功能还是在造型的设计上都推崇贴近自然,让使用者置身自然。日式庭院就是个例子,它强调室内与室外的互相映衬,通过景石摆放、植物定位、构景布局来表达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日本文化。同时,日本人讲究禅意,索要淡泊宁静,清新脱俗。所以日本房屋家具装饰和点缀较少,造型简洁直线条,几乎没有豪华、奢侈的风格。 中日两国建筑形象的差异。中国传统的建筑形象强调各种屋顶造型、飞檐翼角、斗拱彩画、朱柱金顶、内外装修门及园林景物等,充分体现出中国建筑艺术的纯熟和感染力。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即有榫卯和企口做法。半坡村已有前堂后室之分。商殷时已出现高大宫室。西周时已使用砖瓦并有四合院布局。春秋战国时期更有建筑图传世。京邑台榭宫室内外梁柱、斗供上均作装饰,墙壁上饰以壁画。秦汉时期木构建筑日趋成熟,建筑宏伟壮观,装饰丰富,舒展优美,出现了阿房宫、未央宫等庞大的建筑组群。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佛塔迅速发展,形式多样,屋脊出现了鸱吻饰件。隋唐时期建筑采用琉璃瓦,更是富丽堂皇,当时所建的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迄今犹存,举世瞩目。五代、两宋都市建筑兴盛,商业繁荣,豪华的酒楼、商店各有飞阁栏槛,风格秀丽,明清时代的宫殿苑囿和私家园林保存至今者尚多,建筑亦较宋代华丽繁琐、威严自在。 日本建筑形象轻巧简洁。日本的鸟居设于神社的入口用来标志神域的大门,很有空间感。它的形态和空间意向和中国古代的牌坊有相同之处,但它却不同于牌坊的建筑形式。中国牌坊一般为砖或木结构,在左右的两柱上架梁、板。后来牌坊日趋复杂,出现了斗拱、屋檐、吻兽等庄严华贵的形式。鸟居则简化了牌坊的构件,留下两根立柱,柱上架横木,省去了一切装饰,简朴之至。伊势神宫是日本神社建筑的代表,它是以木材和茅草等为主要建筑材料建造的木结构草葺屋顶,无天花板和屋檐的日本古代建筑物。日本皇宫建筑,它不如中国皇家建筑的奢华高大庄严,更多的是简素、轻巧、自然。如日本皇家建筑桂离宫内的御幸门,不过是一道竹篱笆。但园内建筑矮小精巧,白木结构、草葺或树皮葺人字型屋顶,白墙白格子门,摈弃了人工装饰、涂色和多余之物,完全表现出皇家的尊贵清雅以及日本传统建筑简素的特质。日本的茶室建筑,功能上为开展茶道活动的场所,实际是借茶道来内省自我,外观自然的精神家园。它以简朴为特色,采用树皮、竹子等天然的建筑材料建成。如以千利休唯一的遗留建筑而闻名的妙喜庵茶室“待庵”,是以薄木板做成的轻型屋顶、显出木头的自然性质的圆木和树皮、露出麻刀的土墙所构成。 中日两国建筑布局、格局的差异。中国传统建筑在儒家等级思想的影响下,采用中轴线对称的布局,如唐长安城、北京紫禁城等。颐和园,中国皇家园林中处理政务的宫殿依旧讲究轴线对称,园林与宫殿分离,建筑红墙绿瓦、色彩艳丽、厚重的宫门、显示出皇家的威严、庄重和豪华。日本的建筑及城市设计早期也有中轴线对称的格局。在日本飞鸟、奈良时代所建的飞鸟寺和四大天王寺,都是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中门、塔、殿堂和讲堂,四周以回廊加以连接,并且左右对称布置。日本藤原时代建造的平安京城,参照大唐定城内道路棋盘式格局,强调中轴线两边设置东西市。直到公元13世纪,大多数寺院才采取日本式木结构非对称性布局,放弃仿唐做法。如日本法隆寺采用的是建筑向一侧集中的不对称格局。同样日本皇家建筑桂离宫也采用了不对称布局。院内古书院、中书院、御幸殿、月波楼、松琴亭、赏花亭、园林堂、笑意轩等多栋建筑多集中在西侧,整个建筑群布局简练。该建筑与地形有机结合,使人工性与自然性巧妙融为一体,恰似中国的皇家园林。日本建筑由对称向不对称的发展,一方面适应了日本丘陵的地形,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日本崇尚自然、摒弃人工的审美取向。 四、中日两国建筑文化的共性与保护 二千年来,日本的建筑形式就受中国建筑模式的影响,建筑文化交流频繁。今天走在日本的街头,仍然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中国古建筑中的各种元素。但简单认为日本古建筑就是中国古建筑的翻版是不恰当的。日本在学习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同时,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民族文化.最终形成了比较特别的日本古建筑形式。日本建筑体现的简约、抽象、具体的艺术特点加上本国建筑文化精神风格,值得我们学习,并在老建筑的保护、新建筑的设计、自然生态观方面都给予我们比较好的启示。 科学技术的发展,让世界变得更加色彩缤纷。人类居住的理念,建筑构想、建筑方式、建筑样式不断深化。中日两国的建筑业突飞猛进,不论大中小城市到处涌现充满“西方气质”的现代化办公楼、商业中心以及住宅小区。虽然不乏建筑的成功优秀之作,但或多或少地失去了中日两国各自建筑文化的特色和风格。原来以木材为主要建材建造的东方建筑,近年来几乎被石构建筑取代,古代建筑保护问题已经被提到议事日程上。建筑遗产保护是文化遗产的保护的重要部分。中日两国在建筑遗产的保护上有其相同之处,都通过立法来保护建筑遗产,法制化是建筑遗产保护的趋势。 中日两国建筑文化的发展都有自己的独特性。通过比较中日建筑文化,我们能了解中日两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史。通过中日建筑文化比较,学习不同国家建筑设计的优点,扬长避短,才能使本国建筑文化发扬光大。 (大学生科研项目课题论文,排名并列第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徽派建筑;宏村;传统建筑特色;国际舞台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7—0220—01 随着环境的改变,时代的发展,在这个盲目崇尚外来文化的世界,英伦、德式、西班牙等建筑风格甚嚣的市场下,人们又开始寻求精神家园的重建和回归,并试图对这个城市的传统文化与建筑艺术有一个新的认识和了解。 现代我们的风土人情越来越变得平淡无奇,失去特色。我们本该特有的风情只剩下了一些淡淡的色调,而如今,连这些淡淡的色调也正在渐渐褪去。我通过实地考察了皖南一带的徽派建筑最后得出结论:只有在地域性特色浓厚的地区和建筑中还保留着独特的风情,才能自信的登上国际舞台,获得它本该属于自身的认可与掌声。当今环境设计缺乏对比,没有差别就不可能有对比,而差别却在日益消失。 徽州古民居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在古代它就成为中华建筑的一个代表性特色,本篇论文就从具有地域性特色受徽派传统文化和优美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并形成独具一格的徽派建筑风格甚至代表了一定时期中国发展的徽州古民居宏村来找寻与论证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特色之一——人、住宅与自然的和谐应当作为最本土的特色登上最国际的舞台。只有传承了传统特色才能真正登上国际舞台。发扬中国建筑文化。鼓励当代设计师从本土出发,为本土设计。 宏村在2000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其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 宏村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宏村的选址、布局,以及宏村的美景都和水有着直接的紧密的关系,是一座经过整体严谨规划的古村落。村内外人工水系的规划设计十分精致巧妙,前段时间北京发生重大水灾,暴雨不绝加上排水系统不及时不完善导致多处被淹,最终酿成悲剧,真希望设计师在城区规划布局上能从实际出发,从当地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出发,设计出科学的人性的人、自然、住宅和谐的城市。给人类造福,而不是盲目模仿。专家评价宏村是“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是世界上少有的古代有南湖书院详细规划之村落”。并被称为“中国传统的一颗明珠”、“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史的活教材”。 宏村枕山,北有雷岗可抵御北面之风;环水,东南面有长年不息的山溪河流;面屏,不同季节、不同气候景色各不相同,人、建筑、山水相融,“天人合一”,人在画中游,是人和自然结合的成功典范。几百年前,这里就构建了和谐的社会。 湖光山色与层楼叠院和谐共处,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交相辉映,是宏村区别于其他民居建筑布局的特色,成为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一大奇迹。 特别是整个村子采用仿生学的“牛”型结构布局,更是被誉为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一大奇迹。在村落的科学布局中,水在宏村的选址中作用重大。相传宏村的汪氏祖先先后在歙县唐模、黟县奇墅湖村居住,但都曾遭遇火灾。于是举家迁到雷岗山下,鉴于历史教训,宏村在规划时便十分讲究人工水系的安排,并提高预防火灾的能力,后历经400南湖雪景余年、几代人的努力,特别是明永乐年间宏村76世祖汪思齐请风水先生勘定环境,对建筑重新布局,宏村的设计、构造最终实现宏村的缠绕全村的水渠。 首先利用村中一天然泉水,扩掘成半月形的月塘,作为“牛胃”,老百姓称“牛小肚”,当时宏村76世祖汪思齐发现村中有一处天然泉水,冬夏泉涌不息,便三次聘请海阳县的风水先生何可达及族内高辈能人,“遍阅山川,详审脉络”,制订出扩大宏村基址及进行月沼村落全面规划的牛形水系蓝图;然后,在村西吉阳河上横筑一座石坝,用石块砌成有六十多厘米宽400余米长的水圳,凿引西流之水入村庄,南转东出,绕着一幢幢古老的楼舍,并贯穿“牛胃”,引清泉为“牛肠”,牛肠水圳九曲十弯,从一家一户门前流过建池塘,把水引入村中心天然井泉处,以水供防火、饮用、洗涤等。 【关键词】传统文化;生态;文化景观设计语言 1.制器尚象造物观的含义 在中国古代的设计哲学里面“制器尚象”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并且它对于器物的象形寓意造型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邓樵在《通志器物略》中认为器物的造型、装饰是本于自然的万象,故而提出了“制器尚象”的命题。他列举:“器之大者莫如罄,物之大者莫如山,故象山以制罄,或为大气,而刻云雷之象焉。其次莫如尊,又其次莫如舞,最小莫如爵。按:兽之大者莫如牛象,次之莫如虎,制尊象牛,极大者象象”[1] 。而这一点在秦代的园林中的“法相天地”观念中也有体现,秦代的宫殿的形制也正式在这样的观念下产生了象征至高无上皇权的紫薇殿,象征蓬莱仙境的三山格局。在康熙三十六景中的“香远益清”也是这种思维的体现,景点的名字来源于《爱莲说》中莲的意象表达。 2.制器尚象”与生态设计理念法自然之间的关系 观象制器,表面上表现为模仿,内在的却含有创造性思维,这恰好是顺应在思维上的反映,可以说,先秦器物设计思想在对待宇宙自然态度的问题上,达到了惊人的一致。天人合一一种本质一一积极的顺应:顺应宇宙自然、顺应现有的知识经验。器物的形式是以能够表达人的内心感受为标准。首先是顺应材料,这一点能够从《考工记》关于“审曲面势”的提法中得到精确的反映;其次,要顺应宇宙自然,包括“天时”“地气”,也包括作为装饰母题普遍存在的万事万物,还包括作为模仿对象的宇宙秩序和宇宙生命等等;它也顺应时势变化、使用经验的积累,甚至制作传统等。观象制器可以被视为是对先秦器物设计思维特征的表述。而这种表面上表现为模仿、内在地却含有创造性的思维本质上就是顺应,或者不如反过来说,这种思维恰好是顺应的本质[2]。 “制器尚象”主张通过对自然事物形的模仿,将器型作为一种象征符号,引起人们对自然的联想,对“道”探求的渴望,“器”则成为解读和传承宇宙间万物之“道”的载体。道家“法自然”的说法,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过后者所对应的方面更广泛一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法”,应该为“效法”或“遵循”之意。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传统[3],在“制器尚象”思想的指导下,对自然的观察与抽象,反映在器物造型上,主要是对外形特征及神韵的模仿,来表达借助自然之力避邪、崇拜、吉祥等的美好愿望,而较少由其结构去探求模拟以达到某种特定的功能,来满足人类使用的需要。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研究,是为了探索和模仿自然界中外在和内在的形式,更好地适应功能的需要,更明确地体现设计意图。 这正是生态设计所遵循的设计思想顺应自然维护其已有的斑块、廊道、基质的做法。正如《园冶》所说“宜设而设精在体宜”,就是反应的这样的道理,顺应地形原有的地貌特征,尽量减少人为的破坏在顺应自然的同时去改造自然。这点和当今的生态设计是如出一辙的。所以现代的生态设计在强调生态的要素的同时不能忘记这个总领和统筹的观点。 3.象的含义与景观设计语言 3.1 象的含义与古典园林中象的精神内涵 “象”在内容上有三层含义“即象(一般事象)、象理(一般事理)、象德(物事之意义)。象可以是自然物的形象,也可以是人造物的形象,是外在事象;象理可以指自然界的规律,也可以指人造物的道理,甚至是造物传统中的基本规范;象德则多指宇宙秩序和宇宙生命。因此,观象制器所顺应的就是外在于人的所有一切[4]。 张孟常女士在她的“分期研究”中提到器型制作的两种情况:1.模仿自然物根据对象物性质和器皿自身的比如结构特点创造。作为和社会制度、精神生活同为构成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的器物,与其他两个因素一样,是人类活动的产物。而且在与其他二者的相互作用下,蕴涵了人类文化的理念和价值观,并受到文化的影响和支配。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结合的产物,它反映着特定时期的人类生活形态、需求情况、社会状况、技术与生产方式,思想意识与观念形态等等[5]。 3.2 象的精神与文化景观语言 我们由于生态学渗透着对文化的质疑并将人类看做是干扰的外力和因素,因此纯粹的生态语言和方法对风景园林也是不充分的[6]。生态设计语言是表达生态景观的基本特征、基本形态、基本空间组合以及维持这些组合稳定发展的内在生态过程。自然生态景观是在自然过程支配下形成的由自然生态因子形成的景观整体,描述自然景观的语言是自然景观构成的要素、因子决定下的要素复合形成的生境和由生境组合形成的景观空间组合。1)建筑形态、组合与村落增长图式。2)土地形态与肌理。3)居住模式图式。这三者结合在一起综合揭示地方性文化景观的核心特征,成为人文生态和文化景观继承、保护与发展的关键。 通过关于文化景观语言的分析不难看出,这些都是前面所讲的象的含义--即象(一般事象)、象理(一般事理)、象德(物事之意义)在我们文化和实际生活中的体现。 4.结论 综上所述有以下几点结论:一,古代的设计哲学里“制器尚象”的造物观对我们当今的景观设计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二生态景观设计的设计语言有待于丰富,人文景观是生态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类在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与环境高度统一的经验、价值观和行为体系,是在继承与变革中不断发展的景观。在开展生态设计的同时,如何继承传统而又区别于传统,我们可以从“制器尚象”这一理念出发,找到适合的人文景观语言。 参考文献: [1]陈布瑾,胡锦.谈“带懦尚象”对器物造型的影响[J].装饰.2003年第8期第124期 [2]陈布瑾.由“制器尚象”谈中国传统文化对器物造型的影响[D].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4). [3]皋陶谟.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0 [4]赵农.制器尚象-备物致用.中国艺术设计史研究的思考[J],装饰.2010.01(总第201期):64-69. 关键词:建筑和谐理念 中图分类号:K879文献标识码: A 德国学者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说:“人类文化分为各种不同的活动,它们沿着不同的路线进展,追求着不同的目的。”中西文化在形成渊源与缘由、构建理念与目的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体现在建筑文化、建筑风格上。因此中西建筑文化的不同,从根本上应理解为中西传统文化的不同。一般认为:中国文化重个体、群体及环境之问的文脉关系,西方重个体的独特精神,凸显各种流返的个性特质;中国文化重人,西方文化重物;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西方文比重科学与宗教等等。 一、天人合一与神人合一 中国古代对自然的关系及其审美,是建立在“天人合一”哲学基础之上的。在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支配下,建筑成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建筑和自然恰当地融合为一体从而造就了与西方建筑迥异的风格造型:藏风聚气的选址、庭院式的布局、天圆地方的形制、理气下的数字、天然一体的土木材质等,强调“融入自然”和“自然融入”。《庄子》的“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之不能有天,性也。圣人晏然体逝而终矣!”人亦天,天亦人,两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建筑努力地融渗在自然之中,拥入自然的怀抱,两者安静地、亲切地“对话”,从而也成就了闻名于世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中国式庭院文化。自然美一与艺术美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与融合。 西方哲学思想主张征服自然,把建筑看作向自然进击、从而征服自然的一种手段与方式,其教堂、宫室、竞技场、歌剧院等其风格强调建筑的雄伟绮丽,来彰显自然的渺小。西方古典建筑非常强调建筑的个性,每座建筑物都是一个独立、封闭的个体,表现永恒的意念和与自然相抗衡的力度。是为了表现这种理念,体量巨大,尺度超然,己远远超出了人们在内举行各种活动的需要。山水自然环绕着高耸壁立的而又傲然独有的建筑,往往形成一种以自然为背景、孑然孤立的空间氛围,两者似乎是隔离和对立的。举世闻名的帕特农神庙便是这一理念的形象代表。 二、人人以和与物物以和 儒家文化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神面貌与历史发展,而这种影响强烈地表现在中国古代建筑如坛庙、都 城、宫殿、陵寝等建筑文化现象中,使得中国古代建筑成为一部用土木“写就”的“政治伦理学”。而其核心理念和突出表现就是儒家礼制的“礼乐和谐”,即人与人既存在着等级森严的等级关系,又有“仁”的和谐关系,即“人人以合”的理想社会理念。这种理念反映在建筑上就是“以多座建筑合组而成之宫殿、官署、庙宇,乃至于住宅,通常均取左右均齐之绝对整齐对称之布局。庭院四周,绕以建筑物,庭院数目无定。其所最注重者,乃主要中线之成立。一切组织均根据中线以发展,其布置秩序均为左右分立,适于礼仪之庄严场合;公者如朝会大典,私者如婚丧喜庆之属。”其主要特征除了中轴线左右平衡,中为至尊,尊卑有序等基本结构布局理念外,还有地面平面铺开,重重院落相套,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的排列而形成一个封闭群体空间格局,体现社会结构形态内向型和“集体美”特征的建筑,可见,中国建筑的“人人以和”的整体性与群体性。 而西方建筑以神为尺度,建筑和谐的比例关系与优美的结构造型,是完美的神的尺度的具体运用。奥古斯丁把美规定为“各部分的匀称,加上色彩的悦目。”他认为灵魂受到宗教的洗涤和净化,就会透过物体的和谐来直观上帝的和谐,从而在精神上与上帝融为一体。西方时空观基于这样的逻辑分析基础,因而建筑空间也就成为可以被测量的几何体,在此种意义上,他们把宇宙归结为可被测量的某种实体,建筑空间是一种可以被测量、被量化的物理空间。其建筑构想是在天文学、物理学中对时空做出精确的数学度量,再从数学的立场得出时空和谐的理念,强调的是一种人支配下的“物物以和”,并把这种“物物以和”概括为“美”。 三、身心以和与神心以和 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几乎和儒教不相上下,因此对中国古建筑文化的影响也是深刻而明显的。这种影响反映在佛教建筑的选址、布局、形制等方方面面,比如,受中国阴阳五行、风水学说影响下的选址,一般在环境优雅、士人静养的名山之 上,以利于佛教徒们将自身藏匿于自然景观之中,在风水氛氯、神秘肃穆的感觉中修炼静心,达到身与心的安宁,清净与平和,这是其一;其二,佛教徒们在静心、禅定既有本我、空无、超世脱俗的出世思想修炼中,又能面对现实中的美好风景和植被繁茂、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产生一种与自然和谐,找回本性、置身于灵山秀水间的世俗化入世精神。而在布局上,则受儒教礼制的影响颇为明显,比如佛寺的布局必须有中轴线,讲究中为至尊,左右对称,上下和谐,主次分明的等级观念,这种严谨的中轴对称性代表了强烈而世俗的理性精神,使佛教超凡脱俗的出世理念和俗世的现实相融合,从而表现了中国佛教建筑的严肃伦理精神即“达理”与“通情”的融合,身与心的平衡。在形制上的体现更是逐步形成了适应中国“水土”的宗教内涵,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庭院式佛寺、功能由原来单一的埋葬舍利的佛塔拓展成多功能如登临眺览、料敌“导航”,佛助及第及遗体储存等功能的中国式佛塔,及心境与环境、佛性与人性、佛门等级与儒家礼制、出世与入世的高度融合的石窟,可以看出佛教在中国世俗化的过程,从而达到一种心与身的和谐。 西方古典建筑则重于宗教,淡于伦理,讲求神与心的合一。西方哲学从主、客而分出发,在认识论上把现象界与本体界绝然分割、对立起来。西方文化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按这种思想,人在天地宇宙中占主导地位,人的理性能驾驭和征服外在事物。而这种思想观念,对建筑的影响是:建筑与自然是二元对立的,这种对立,把经验的此岸世界与超验的彼岸世界划分开来,宗教虚构的上帝、神、天国、来世都属彼岸世界,与现实的此岸世界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西方宗教认为,人在现实中是经受磨难的,要通过修行、磨练等超脱现世,达到理想的天国,实现神与心的对话与融合。因此,反映在建筑上,就与中国宗教建筑大相径庭,其特征为:建筑的内部空间宏大而封闭,外部空间序列采用向高空垂直发展,挺拔向上的形式,尤其突出建筑个体特性的张扬。尖塔楼横空出世,纪念柱孤傲独立,几乎每一座单位建筑,都极力表现自己的风格魅力且绝少雷同。这种风格,往往形成一种以自然为背景的孑然孤立的空间氛围,建筑则似乎显得傲岸不羁,与自然之间缺乏沟通。 参考文献: 1.刘月:《中西建筑美学比较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2.王蔚:《不同自然观下的建筑场所艺术》,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