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不能回的民族,印度华人正在纷纷逃离印度,印度华人纷纷逃离,有家不能回的民族

facai369 音韵和谐 2024-12-20 9 0

有家不能回的民族,印度华人正在纷纷逃离印度

在世界历史上,华人无疑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移民族群。 世界华人分布地图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华人人口接近15亿人,其中海外华人人口约7000万。华人广泛分布于全世界233个国家和地区中的200个,主要集中在东亚、东南亚、北美洲等地,特别是东南亚,70%的海外华人居住于此。自19世纪以来中国的移民潮开始,经过百年移民,华人也由此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分布最广泛的族群。 马来西亚福建会馆 绝大部分海外华人无论历史将他们带往何处,都始终坚持着中华文化的传承,说华语,写汉字,过春节,用筷子,不管政治身份如何变化,文化和血缘依旧不改中华本色。事实上,中国人历来是安土重迁的农业民族,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守土”,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背井离乡,也因此华人散布全球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血泪史。 华人主要移民地区 过金山,下南洋,敢问他乡何时月明?从华人劳工到华人移民,这是一条血泪斑斑的道路。 19世纪前往美国淘金的华人劳工们 作为全球华人的发源地,中国自然是全体华人们唯一的祖先原乡。以往作为中国人的我们,认知中的海外华人大多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美国、澳大利亚、欧洲、南美洲这些地区,近些年来非洲也有不少华人华侨前往经商、采矿,乃至定居,部分华人还融入了非洲社会。 河南小伙孔涛因为对尼日利亚建设做出巨大贡献,被当地土著皇帝授予酋长称号 有意思的是,和中国八竿子打不着的南亚大陆也有华人的分布,在印度,仍然有接近1万华人人口的存在,而且这些华人不是新移民,而是土生土长的印度华裔。因为地理上的喜马拉雅山的隔绝、文化上的千差万别和历史上中印关系的高度紧张,华人移民无论如何不会愿意进入印度,那么这些有家而无处回的印度华人从何而来,又背负着什么样的历史隐情呢? 印度西孟加拉邦首府加尔各答,拥有整个南亚唯一的唐人街塔坝中国城 印度是他们的家,可是却从来没有接纳他们。 塔坝中国城 其实,从历史上看,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如果把南亚都算上的话,早在汉代,我国已经和所谓天竺有佛教的传承,而在唐代,也有玄奘西行取经的经典故事。可是有意思的就是,中印之间尽管历史交流频繁,而且海外移民数量都十分庞大,可是中印之间却没有什么大规模移民行为,印度华人数量屈指可数,中国的印度裔人口更是几乎没有。 玄奘西行 南亚因为三面环山,一面环海,被称为“次大陆”,尽管中印两国相互接壤,可是因为高耸入云的青藏高原,交流相对困难,因而印度和中国之间,可没有中国和日本、朝鲜、越南这些国家的交流程度。南亚是佛教发源地,中印交流开启了佛教东传的道路。 青藏高原 公元68年,汉明帝接纳佛教,于是中国出现了有史可考的第一座官方寺庙洛阳白马寺,许多天竺高僧由此入华讲法,佛教逐渐兴盛,可是这种源于南亚,带有强烈印度风格的宗教文化,却渐渐汉化,彻底成为中国式的宗教,也就是汉传佛教。 洛阳白马寺 公元401年,来自西域的印度高僧鸠摩罗什在长安定居讲法,将许多梵文佛经翻译为汉语经典,与此同时,中国禅师法显也沿着丝绸之路进入天竺,在此游历多年,这种宗教性的行为是中印之间最早的移民活动,但是仅限于宗教层面,而且极其个别。历史上的中国不乏虔诚的佛教徒,可是却没有人愿意真正去天竺朝圣,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玩的现象。 达摩祖师,南朝梁时期来华的天竺高僧,中国禅宗创始人,在华圆寂 除了道路难行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中国和印度同为强文明,谁也不让谁,因此只存在文化交流,不存在人口迁徙,形成对照的则是中国周边的许多少数民族都喜欢定居在中国,比如朝鲜族。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一直是一个大一统国家,而印度在被英国人殖民前从未统一过,甚至不能算是国家,印度直到今天还有数千种方言。 唐太宗时期版图 可是和中国一海之隔的东南亚却一直是华人移民的首选地之一,早在古代就已经纳入了中国的文化圈,称为“南洋”。东南亚地区的娘惹文化,正是华人与本土土著混合后形成的独特文化。然而,中国却从未对印度产生强影响,因此印度华人族群必须是近代之后才出现。 马来西亚槟城福建会馆 16世纪,大航海时代汹涌而来,葡萄牙殖民者是最先抵达印度的西方殖民者,并在印度沿海地区建立起不少殖民据点。此后,西方列强纷纷进入南亚。古老的印度如同古老的中国一样,在西方人的坚船利炮面前毫无胜算,很快沦为殖民地。 这其中,英国人无疑是最强大的殖民者,而印度华人的出现,也与他们息息相关。早在169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便已经首次在加尔各答登陆,在此建立起贸易据点。直到1757年,英国殖民者悍然入侵孟加拉,由此揭开了殖民南亚大陆190年的历史。加尔各答是英国人最早入侵的南亚城市,英国东印度公司以此作为据点逐步占领整个印度次大陆。 英国殖民者入侵孟加拉 当时还没有所谓“印度”,印度只是一个传统地名,而不是国家之名,说起来印度人还真得感谢英国人,如果不是英国人,印度绝对不可能统一成一个国家。当时的加尔各答,是孟加拉王邦的城市,今天则是印度西孟加拉邦的首府,事实上,加尔各答一直通行孟加拉语。1772年,这里成为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行政总部。 18世纪印度局势图 此时的中国,虽然还没有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可是封建统治已经日益腐朽。许多闽粤两省的人口已经下南洋谋生,和英国人打交道。1778年,第一个有史可载的华人杨大钊抵达印度加尔各答,他是广东客家人,会说一点英语,来到加尔各答后开始了他的制糖生意。 杨大钊对当时的加尔各答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为了纪念他,加尔各答钻石港附近的一片区域被命名为“阿钊坡”,在历史中留下了华人的影子。杨大钊1783年在加尔各答去世,他生前常常帮助同村人来此定居,因此到1800年,印度华人数量达到了300人。 塔坝中国城的华人商贩 进入19世纪,英国和中国之间的贸易额度越来越大,英国人迷上了中国的茶叶,一个名叫罗伯特·福琼的英国人在中国南方各地盗取茶种,移植到了印度阿萨姆邦,于是有了印度茶。时至今日,印度的茶叶出口甚至可以和中国这个茶叶原产国相提并论。 阿萨姆红茶 在英国人重金诱惑下,也有一些来自福建、广东、安徽的茶农前往印度,但数量也不是很大。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内忧外患,整个中国风雨飘摇,于是才有了近代的大规模移民潮。印度虽然比不上东南亚、美国等地,但是也是一个移民目标地。 广东人、客家人、湖北人以及上海人是最主要的印度华人移民群体,他们大多从事一些“低种姓职业”,连本地最穷的有印度人都不愿意干的活,比如洗衣、卖菜、制皮革和烹饪,渐渐发展出唐人街,并以皮革生意为主要经济来源。 塔坝华人商会 1858年,印度爆发反英大起义,随后被英国人血腥镇压,维持了接近300年的东印度公司被英国裁撤,印度直接进入英国殖民统治,即所谓英属印度。为了压制本土族群,英国人很喜欢引入其他民族来制衡,于是华人也成为了英国人利用的对象。 英属印度 1901年,根据英国殖民地政府统计,整个英属印度的华人人口约6500人,超过一半居住在加尔各答,然而和东南亚华人一样,印度华人也不追求融入当地社会,因为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差距实在太大,同时印度的种姓制度根本把华人排斥在外,华人也只当印度是赚钱的地方,没有想过定居于此。因而,在殖民地时代,印度华人完全游离在印度社会之外。 印度华人会堂悬挂着孙中山头像 当时的南亚次大陆,70%的人口信奉印度教,剩下大多信奉伊斯兰教,当地人对宰杀牛羊猪等动物不感兴趣,而华人则没有这么多忌讳,于是适时补上了皮革行业的缺口,成为印度最大的皮革产业族群。25%的华人从事皮革生意,抱团生存,一个带一村,主要便是来自广东梅县的客家人,此外还有湖北人做牙医,广东人卖皮革、做木匠,山东人织布。 和大多数海外华人以地域划分群体一样,华人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大致也分为广府帮、客家帮、福建帮等几大派,分别从事不同的行业,比如制革、制鞋、机械、木工、海员、饭馆等。当时的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有大量的资本流动,一个人在印度一年挣的钱,寄回中国去可以让一家人花三年,因而也有一些华人铤而走险来到印度谋生。 印度华人也有不少陋习 特别是皮革产业,几乎被华人垄断,从皮革小工坊到皮革工厂,逐渐形成产业,最多的时候,加尔各答有接近100家皮革厂,全部由华人拥有。 此时的英国殖民者日益膨胀,在西北部入侵阿富汗,在东北部又入侵缅甸,而在北方哪怕隔着茫茫雪域高原,也无法阻止英国人北上入侵的步伐,1904年,英军从印度出发入侵我国西藏,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无力抵抗,签订《拉萨条约》,西藏边界大开。此时,也有一些藏族人进入印度,这些人占到印度华人的40%左右。 电影《红河谷》中的英军侵藏 1912年,西藏地区沦为英国势力范围,更多的华人经过此道进入印度殖民地。此时的中国,随之而来的是更加复杂的局势,1931年日军发动侵华战争,许多川藏地区的华人移民由此避难印度,最多时候有6万多人。中国远征军也在1942年撤退至印度兰姆伽地区。 驻印中国远征军 中国政府同时在加尔各答开办了办事处,乘着这股东风,越来越多的华人进入印度,加尔各答出现了中国城,也就是日后的塔坝中国城。可是人口仍然有限,虽然塔坝中国城里出现了许多华人会馆、华文学校,还发行了中文报纸,可是影响力仍然微乎其微。 印度老华人 1947年,英国通过了《蒙巴顿方案》,宣布印巴分治,印度走向独立。这些华人面临着和马来西亚、印尼华人一样的历史问题,他们必须选择回到中国还是成为当地国民。与此同时,新中国很快成立,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不允许任何政治势力挑战主权完整。1962年成为了印度华人命运的转折一年,那一年中印爆发边境战争。 我军俘虏印军 我军大获全胜,成功驱逐了入寇我境的印军,然而消息传回印度国内,一场针对华人的大清洗运动随即爆发。印度人将所有的怒火都发泄在了这些华人身上,几万名印度华人被羁押在集中营。在那里,上至80岁下至新生儿,全部被克扣伙食饮水,还遭到印度守卫的不停殴打,一部分华人华侨命丧于此,成为印度华人难以忘却的历史阴影。对此,我国政府当即谴责,并要求印度政府履行人道主义责任,可是印度置若罔闻。 最可恨的是,印度政府甚至还做秀,拉着饿了许多天的华人孩子出来拍摄“亲善”照片。 大部分印度华人就是在那时候纷纷逃离印度的,比如著名的印度华侨领袖马铸材,他在1被关押了70多天释放,回到中国,1963年在昆明去世。20%左右的华人回到了中国或中国港台地区,剩下几乎都移民去了东南亚、欧美和澳洲,只有极少数华人继续留在印度 印度华侨领袖马铸材,藏族,祖籍云南中甸,著名爱国侨领 1962年,印度政府不由分说将华人全部扔进集中营,他们的房屋、店铺和财产通通被印度政府没收,并且华人们遭到印度人的攻击、抢劫甚至强奸。饥饿、酷热和恐惧笼罩着印度华人,加尔各答唐人街也从过去的繁华商埠沦为荒草街道。正应了印度华人会馆门口的“萱草枯萎,儿孙伤悲”那句话。 塔坝中国城 在纷纷逃离印度的华人大潮中,一万多人回到了祖国怀抱,他们大多被安置在广东、云南和广西的华侨农场,时至今日已经和中国人没有两样。留在印度的华人虽然已经跌破万人,可是仍然面对着印度的歧视。70年代印度解除华人戒令,可是依旧有许多苛刻要求,每户华人家庭他们每年光是为了保住居留权就需要缴纳大约2万卢比。 印度华人胸口用印度文字写着:我不是中国人,我是印度人 2004年,印度人口普查后发现,印度华人只有大约7000多人了,而且还在不断减少,大多移民去了欧美,也有一些回到中国。新世纪的印度华人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力,但也有一些名人,比如印度中餐大亨黄玉堂、歌手张眉阳等。 加尔各答街头的中国早点 在加尔各答,有一种很著名的印度小吃,它是用面皮包着肉屑、蔬菜制作而成,和绝大部分印度小吃喜欢加咖喱不同,吃这种小吃很少加咖喱,反而喜欢蘸醋、酱油和甜辣酱,它被印度人叫做“馍馍”,其实这就是华人带过去的饺子。 印度本身就是一个等级秩序森严的国家,虽然政府早就在法律层面废除了种姓制度,可是民间依旧以此为不成文的法律,华人作为异族,甚至比不上最低贱的种姓,在印度遭受歧视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许多华人也后悔为什么没有逃离印度。 时至今日,留在印度的华人满打满算6000人,绝大部分仍然居住在加尔各答,少部分生活在孟买,他们大多数都已经不会说华语,也没有学会复杂的印度方言,日常交流的语言是英语。除了19世纪的华人移民后代,印度的华人群体还有一些是来自中国西藏的藏族人。 印度华人 这些印度华人彻底成为无根的民族。 印度华人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华人骨子里的恋乡情结是谁也无法抹去的,因此许多印度华人哪怕早已经移民别国几代人,一到春节,居然全家还会回到印度唐人街而不是中国去寻根、过春节,而印度人根本不过中国春节,往往会好奇观望,实在是一个很奇特的景观。 印度华人家庭 随着时间迁移,印度华人慢慢凋零,人口锐减,今天加尔各答塔坝中国城的华人基本都是老人,的许多中式会馆、餐馆、学校、戏院慢慢都已经成为印度人的天下。《印度商报》成为了印度唯一一份中文报纸,而过去印度至少有4种中文印刷品。 加尔各答华人会馆前的印度小学生们 这条坐落于加尔各答小镇塔坝的唐人街,面积只有3.5平方公里,形如中国文化的飞地,随处可见汉字招牌,到处张贴着中国名人画像,会馆里交织着粤语、客家话和闽南语,街上偶尔甚至还悬挂着五星红旗,可以说与印度格格不入,在历史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印度华人女记者 尽管这些华人依旧保持着族谱,每个人都有一个中文名,可是他们已经完全不知道自己的中文名怎么写和怎么读。对于这些七、八代之后印度华人来说,除了中国血统外,他们对中国已经没有任何概念,中国只是遥远的父辈的记忆,根本无从寻找,他们唯一的根就在塔坝,因此这些印度华人哪怕离开了印度,也仍然心系塔坝。 印度华人妇女 可是,印度到底无法接纳他们,这些华人仍然漂泊在历史之中,中国是他们的祖辈故乡,却不是他们的故乡;印度是他们的生身之地,却不是他们的安魂之处,那段灰暗的历史记忆,将是这些华人们永远无法愈合的一道伤口。 印度华人 又或许,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根本无所谓“故乡”和“他乡”,心安之处便是故乡,但还是要记住:如果把身体交给了四海的他乡,一定要把魂灵还给故乡的祖庙。 塔坝华人大妈们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