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规下银行理财“转身”困惑,“开放式”定义待解 或面临规模收缩,资管新规下银行理财的转身困惑,开放式定义待解,或面临规模收缩

facai369 孩子起名 2024-12-19 1 0

资管新规下银行理财“转身”困惑:“开放式”定义待解 或面临规模收缩

文/ 杨晓宴 大资管新规征求意见已结束。银行都在等待最终版本和细则的落地,新规落地后银行理财究竟该如何“转身”,相关的内部讨论纷纷展开。 其中,银行产品端如何进行调整,才能既适应投资端的合规,又让客户买账,成了关注焦点。 “我们最担心的就是,净值型产品卖得不好,然后净值波动比较大,还要面对赎回。”某银行资管部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受访银行资管人士普遍最关心两个问题:第一,银行理财净值化管理后,必须采用什么估值方法,这决定了银行理财净值波动情况及其产生的后续影响;第二,新规对开放式和封闭式产品分别作出投资限制,但对于“开放式”产品没有作出明确定义,定期开放的产品如何定义,决定了目前滚动发行的期次型产品的最终走向。 “其实在我理解,银行理财的期限错配本身不是问题,问题的根源在于刚性兑付,把负债端成本锁死了。”某国有大行资管部人士表示。 他举例道,银行理财的普遍模式,假设用1亿元资金买了3年期的债券,按照5%的票面利息,一共是1500万元的利息;产品端依次发行3个月期的产品,总计发行12期,每一期产品利率按照当时市场资金价格情况发行,最终算下来兑付的利息不及1500万元,中间差价就是银行的收入。 3年期限的资产,用3个月的资金续接,这就是期限错配。表面上,其中风险主要体现在“资金续不上”怎么办;但深层次上,如果资金的价格紧跟资产价格波动,若资金续不上,不过是按照市价处理掉资产,而不存在因为刚性兑付而产生的“缺口”。 接近年末,全市场资金价格又逐渐紧张,多数银行近期发行的理财产品收益都在5%以上。按照银行理财整体的资产配置结构,对标公募基金,更接近债券基金。根据Wind统计,今年以来,债券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为1.58%,下半年以来的收益率为0.63%。 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最大的投资差别在于,前者可以投资“非标”资产,但以上收益率的差异并不可能完全由“非标”资产补齐。 “局部的投资收益和负债成本倒挂是存在的。”前述某国有大行资管部人士表示,过去两年配置的债券票面利息在4%-5%之间,现在发行超过5%利率就是在倒挂。 该人士还指出,银行理财收益率之所以和债券型基金的差距较大,这和资产估值方式有关。这也正是银行理财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极大不确定性和挑战。“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减少产品的净值波动,但在应对赎回压力时的能力和经验,或许还不能与公募基金相比。”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了解,目前银行资管在产品端的一个困惑在于对“开放式”产品的定义。 在过去三四年时间里,银行理财主要采取的是表内业务的“资产负债”模式,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采用滚动发行方法,以发行时的资金市场价,而非投资端收益情况,来募资资金。 在此背景下,银行理财的开放式产品规模不断扩大,比重大大上升。中债登统计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开放式理财累计募资同比增长0.69%,而封闭式募资同比减少3.98%,开放式理财募资规模是封闭式的两倍左右。 上述所谓“开放式”产品基本符合监管对于“资金池业务”的定义。根据新规,金融机构不得开展或者参与具有滚动发行、集合运作、分离定价特征的资金池业务,且引导降低期限错配,要求发行封闭式产品必须在90天以上。 有银行资管资深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目前银行和公募基金做法的差别,从会计角度理解,主要体现在产品净值归1的频率。银行理财的做法相当于将产品净值每天归1,客户每次认购,不是按照实时资产净值,而是调整后的1进入。其问题在于,虽然产品净值归1,但相应的分红和亏损的会计操作并未严格按照会计准则落实。 “从投资端来看,银行理财和债券基金更类似;但从估值角度看,又更像货币基金的做法。此次大资管新规没有把基金法作为上位法,所以银行理财究竟会转型成什么形态,现在也不好判断。”上述资深人士表示。 对于定期开放式产品是否合规的问题,某城商行资管部人士表示,若明确合规,将会大大减轻投资端压力,但理财客户接受程度如何,还有待观察。 实际上,公募基金也存在定期开放式产品,银行也有所探索。“有银行推出T+30的产品,就是你买了一笔理财,封闭一个月后,可以选择赎回与否。如果不赎回,就再封闭一个月再打开。”前述城商行资管部人士表示。 “其实不管用什么估值方法,在净值化转型过程中,银行理财一定会面临规模收缩的一个过程。”某股份行资管部高管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一判断也得到了多位银行资管人士的认同。 在上述股份行资管部高管看来,银行理财短期内可能在负债、资产两端同时面临“回表”:一方面,理财产品净值化以后,部分理财客户不能接受产品净值波动,会重新选择银行存款,存款利率可能随之上升;另一方面,理财投资端在新规过渡期后,仍不合规的资产可能需回到银行表内。至于“回表”后将对银行资本充足率造成多大冲击,是否会有相应政策辅之平稳过渡,尚待观察。 该高管还指出,部分银行可能高估了成本摊余估值方法对银行理财的好处。 “假如一只理财产品按照5%摊余成本计算收益,在市场利率上行过程中,有另外一款6%收益的产品,客户就可能选择卖掉5%的,去买6%的套利。这无疑会造成很大的赎回压力。”上述高管表示,另外,“非标”资产若采用成本法估值加上减值准备,收益也会大幅度降低。 某华北股份行高层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投资端,目前有两个趋势可以明确:一是会提高标准化资产的配置比例;二是会降低新投资“非标”资产的期限,尽量不要超出过渡期末,或者不要超出过渡期末一年,留有调整余地。 对于未来理财投资标准化资产的趋势,上述银行资管资深人士判断:“未来将是证券化和股权投资的时代,特别是住房抵押类证券化资产将大有可为。”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