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的理想与遗产,李克强总理的理想与遗产,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

facai369 音韵和谐 2024-12-19 1 0
全国各地,人们自发的以各种形式悼念总理。在总理故居,献花人群一度排起了数小时不间断的长龙,鲜花堆积成了一片花海。花卡上写满人们饱含深情的悼念与缅怀之词,其中大量引用了总理生前的语录。本文想谈谈李克强总理的理想,以及他留下的遗产。 10月29日,红星路80号 1955年,李克强出生于安徽合肥一个干部家庭,居住在安徽省文史研究馆大院(如今地名为合肥市红星路80号)。父亲李奉三是一位地方干部,曾在凤阳县和安徽省文联工作,后任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直至退休。 李奉三一生热爱阅读,也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从小,李克强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父亲对他的影响极为深远。 在文史馆大院内,有一座小型图书室,蔚然成风,收藏了近万册书籍。唯一的管理员李诚被誉为“桐城派最后的代表”,拥有渊博的学识。他原籍安徽石台县,于民国十五年考入南京国专,曾在巢县黄麓师范、昭明国专、江南文化学院执教,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安徽省文史馆的图书管理员。在李克强童年时,李诚对他予以特别关注,开启了长达五年的“私塾”式教育。 石台县占大中学校园内的李诚(1906—1977)塑像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长达五年的时间里,李诚除了带着李克强学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史书外,还列出了一系列书目,包括《昭明文选》、《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等。李诚反对李克强阅读《古文观止》之类的“村书”,也不主张他阅读后来人所著的《中国通史》之类的书,认为其中夹叙夹议太多。 李克强在1995年的《追忆李诚先生》一文中写道:“就在这段时间里,李先生用平和的语调,时断时续地向我讲中国的国学,讲治学的方法,讲古今轶事……这种每天近一小时的讲解、谈论夹杂着议论,持续了近五年之久,几乎穿越过我的少年时代,但李先生的话似乎仍未讲完。”  李克强13岁(前排右一)与李诚之子李皋兰(后排左一),一起为一名下放的知青送行,摄于1968年11月24日 1974年从合肥八中高中毕业后,李克强在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东陵村下乡插队,直到1978年去北京大学读书。在农村,他四五点早起起床读书,直到天亮再出工。逢年过节回家,一回来就往李诚家跑,一为看望,二为询问书本内容。 在大庙公社东陵大队度过两年普通知青生活后,因表现突出,他成为大庙公社大庙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回忆起李克强,东陵村和大庙村几乎每个上了些年纪的人,都能讲一个李克强当年好读书的故事。对于他的评价,村民也给出了非常一致的答案——一个非常爱看书的知青。 李克强于1977年,也就是高考恢复后的第一批北京大学法律系学生。后来,他又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攻读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李克强的勤奋程度让同学们感到“格外奇怪”。同学们一致认为他是一个学习勤奋刻苦的典型。他在没有课程的时间里总是待在图书馆,因为他的英语水平较差,他自制了一个英语单词本,用以练习英语。他善于利用生活中的每个碎片时间,无论是在路上、食堂排队吃饭,还是在乘坐公共汽车时,都不放过机会来记忆单词,提高英语水平。 到了大三,李克强已经开始翻译英文原版法律文献,他翻译的《英国宪法史纲》被系里用作教学参考资料,并被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录用。他的论文《法治机器与社会的系统、信息及控制》被学校评为优秀论文。此外,他还在报刊上发表了学术论文,如《关于法冶系统控制过程的探讨》和学术译文《南斯拉夫的合资经营企业》等。 上世纪30年代,曾在英国留学的龚祥瑞先生为李克强讲授英美法律课程,对其产生了深刻影响。龚祥瑞先生早年专攻政治学,曾赴英国深造,对西方政制和法治有深入研究,兼具政治学和法学的素养。通过龚祥瑞先生,李克强了解了真正的民主宪政精神。龚祥瑞主张宪法的至高性,即使最高权力机关也必须遵守宪法。在龚祥瑞的引领下,李克强逐渐将重心转向外国宪法和比较政治的研究。 当时,龚祥瑞敏锐地注意到国外刚兴起的计算机与法律融合问题,写完后感到未能尽善尽美,于是找来英语水平较高的李克强,让他查找国外文献资料并进行修订补充。经过李克强的修改后,龚祥瑞非常满意,后来两人合作以《法律工作的计算机化》为题发表在《法学杂志》上。龚先生从英国回来时,还带回了英国著名法官丹宁勋爵的两本新著,即《法律的正当程序》(The Due Process of Law)和《法律的训诫》。龚先生精心挑选了木子、杨百揆、刘庸安等人翻译这两本书,并提供了精彩的指导。《法律的正当程序》至今仍然在出版。 1988年,李克强以《农村工业化:结构转换中的选择》一文获得经济学硕士。1991年,他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1991年8月,厉以宁把李克强、李源潮、孟晓苏3位在职博士生以前的硕士论文整理成书,并为书的其他章节作了补充,加上股份制的内容,定名为《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他的博士论文《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荣获中国内地经济学界最高奖项——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的论文奖(1996年度)。 李克强的硕士论文是在肖灼基教授指导下完成的《农村工业化:结构转换中的选择》,分析说中国农村工业化的兴起与发展,使中国走上了独特的工业化道路,促成国民经济呈现出崭新的局面。 ... ... 李克强(后排右一)与导师厉以宁(前排中)合影 刊登有李克强在校学习、⼯作消息的北京⼤学校刊(⽂章来源:北京⼤学校报) 李克强酷爱阅读,嗜书如命。在河南、辽宁任职期间,几乎每次回京都不忘抽空逛书店,他阅读范围广泛,政治、经济、法律、管理、文化都有涉及,并颇有兴趣研读外国书籍。 李克强常年坚持阅读英文原著。他密切跟踪国际上最新的经济科技动态。几年前,他就曾批示国务院研究部门,要求他们深入研究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提出的“中等收入陷阱”、“包容性增长”等问题。华盛顿特区经济趋势基金会主席杰里米·里夫金所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甫一问世,就立刻引起李克强的注意,他马上要求发改委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密切关注”。 夫人程虹是首都经贸大学的英文系教授,翻译过多本美国自然文学著作。据悉李克强和妻女在家也常用英文聊天。 据李克强的同学回忆,他在大学期间,热爱学习思考,广泛涉猎中西方思想。李克强非常欣赏洛克(John Locke)的自由主义思想,受到了自由主义大师的思想启蒙。相信他同时应该还研究过更多的自由主义大师的思想。 杨敦先,曾教过77级的北大法学院教授,他称赞当年82名法律系学生为“黄埔一期”。杨敦先回忆,李克强经常思考立法和国家政制的互动,令他印象深刻。 李克强在不同场合表达对法治的尊重。在他看来,推进改革要依法办事,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规范改革程序,成熟的改革经验可按程序上升到法规和法律,用法制巩固改革成果。 据媒体报道,李克强在北大工作期间,还坚持上日语课和用英语讲授的法学课。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强者,不仅要有献身于社会和民族的精神,更要思想容量大。” 这里强调一下,“法治”跟“法制”,不是一回事。中国古代就有法制——秦朝的法家的法制。“法治”跟“法制”,二者的差别在于价值与手段,“法治”背后有价值,有正义,有普世的善,而“法制”背后没有价值,只有手段,为达目可不择手段,这就是中国人对秦制的永久性否定的原因。法治必须代表正义,而法制则很容易变成恶法。 李克强是一个天资聪慧又勤奋好学的天才,凭个人的真才考进了北大并取得真正的博士学位。少年时他接受了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养成中国人最欣赏的正人君子之风,掘地三尺也无任何腐败不正。有始终心系天下关爱民生的温情。他总能深入基层,与民众面对面直接交流。为人真诚友善、平易近人。迎得了国内外政商各界人士的好评,中国的老百姓也非常爱戴他。 广东深圳OPPO考察,被员工团团围住,大家近距离用OPPO手机拍摄 在总理的积极配合下,小伙子装逼成功 1982年毕业时,他给班上当时年纪最小的同学宋健的留言:“纯真而不欠闻达,善良而不失坚强,把生命高举在尘埃之上,又融化于社会之中,应这当是我们这一代的共同追求。” 1982年初北大法律系毕业时,给另外一位同学的留言:“汤唯同学:有的人不曾以强力取胜,却以真诚、忍让、善良感人。其实,这是生活中真正的强者。“ 李克强深受自由自由主义哲学的思想启蒙,又历经现代法治思想的熏陶。于是,在法律思想上,他会坚守以正义为价值支撑的法治。经济思想上,他是自由市场的经济学理论学派——正确而有用的经济学理论,正是基于个体的自由主义哲学基础而建立的自由市场经济学理论。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基于分工与交换的自由市场经济,门格尔、米塞斯、哈耶克的奥地利学派——基于自发秩序主观价值的自由市场经济,以及奈特、科斯、弗里德曼等的芝加哥学派——基于实证个人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正确之处皆汇集于此。自由主义是基于个体的人之为人的本质,因为人是有自主性的,这就决定了人是自由的,这种与身俱来的自由在西方是上帝赋予的,故而又叫自然法。在中国,则叫天赋权力。正确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只能建立在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之上。 简言之,自由市场经济理论认为,好的经济制度,需要严格限制政府权力,扩大个人自由,建立法治,保障私有产权与市场规则运行。这样导出的政策,就是简政放权,不断消减政府权力,小政府、大市场,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创建公平的法治化市场竞争环境。因为中国的经济结构有其历史条件所致的国情,经济治理上需要一些中国的实践经验,而这方面,李克强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都对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国家如何转型到工业化的理论课题进行了探讨。而他一路成长的执政经验,为其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储备了扎实的知识与经验。 至此,李克强的施政策略,就非常好理解了。他的一切努力方向,始终瞄准建立好的市场经济体系,建立好的法治社会。这在理论上、实践上,在整个人类史及各国的制度史,都一再被证实是无比正确的。我们现在可以理解,为什么他刚一上任,是那么的意气风发、自信满满,因为他非常清楚这一整套的经世治国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会是正确而契合中国的社会现实的,他为自己能够有机会施展才华而充满欣喜,为接下来的工作挑战而鼓足了干劲。是啊,年轻时就有满腔抱负,终于有机会上场了,能不兴奋嘛! 李克强执政政策的核心内容:2013年刚一上任就提出⼀整套以强化市场,强调简政放权,放松管制,改善供给,创新驱动为主的结构性经济改⾰思路。打破准⼊限制,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市场的基础作⽤,激发市场主体活⼒,减少政府微观⼲预,调整国内利益分配,推进各种要素改⾰。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及“中国制造2025”。巴克莱资本当年发布报告,将李克强的经济发展模式称为“李克强经济学“:不出台刺激措施,削减政府投资;去杠杆化,缩减债务;结构性改革,促使经济结构向中长期可持续发展转型。其核心是向市场放权让利。李克强任辽宁省委书记期间,曾于2007年向时任美国⼤使表示,GDP数据不可靠,他通过⽕⻋货运量、⽤电量和银⾏贷款发放量来判断该省经济状况。《经济学⼈》由此引申出”克强指数“的概念。 李克强的经济学思路,是一以贯之的。不出台刺激刺激,是非常正确的。这是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对凯恩斯主义的否定。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本身是错的,其建立在一系列模糊不清的概念之上,其实施的后果是恶劣的,它从来没有成功过,且一直在失败。去杠杆化,这是非常重要的举措,这是修正凯恩斯主义刺激,政府过度负债导致的问题。如果过去十年,真这么做了,何至于今天房地产和地方债会到如此田地?结构性改革,这是要改变过去依赖政府过度干预,举债拉动式的经济增长模式,而转到依靠市场活力、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这是要改革并奠定中国经济深层且长远的发展基础。给让国企瘦身,向民营经济进一步开放市场。整体的思路就是要建立更完善的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将中国的经济改革大幅深化。这样一套经济治理框架,也是改革开放的内核——市场化、法治化、开放自由(市场化需要法治来保障规则运行,经济自由需要对外开放、包容)。2007年在辽宁使用的“克强指数”的三个指标,是非常好的指标。火车货运量,这是运输,有交易效率与扩大分工的含义。用电量,是生产的监测。银行贷款发放量,是观察资本变化。”双创“、”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都是为了快速激活民营经济,推动经济结构转型。 201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李克强作总结发言。这个发言,让与会者普遍感到“吃惊”。 1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李克强从国际经济困局讲到国内经济的转型升级,“环环相扣,逻辑严密,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这个让300多位省部级官员都“凝神屏息”聆听的发言,却没有准备讲稿。一位省委书记会后感慨:中国找到了一位非常懂经济的总理。 主导制定“十二五规划”(2011-2015) 代表中国经济发展转型方向的“十二五规划”,就是由李克强主导制定完成的。“十二五规划”涉及近百个专项规划,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除了要有强大的统筹组织协调能力,更需要有专业的对宏观经济的掌控和把握。 “非常复杂但极有条理”,美国诺贝尔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评价“十二五规划”,如果得到有效实施,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在改变经济增长模式、调控全球经济的过程中,中国将在世界上扮演最最重要的角色。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评价,“如果我们能够比较好地执行这个规划,它的实现就会为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一个很坚实的基础。” 这一时期召开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地位,将市场经济的改革作为中国经济改革的核心。 结合后文李克强一系列的政策讲话与执行,可以进一步理解上文他的经济学理论与现代法治思想的展开过程。”李克强经济学“实际上就是建立在自由主义与法治思想哲学之上,以自由市场的经济学理论为基础,推进并实现一系列的政策目标。这一整套的方案,是正确而普世的,适用于全世界任何地区。不同的只是具体的手段有差异。 附上重要的官方报导的总理讲话,以显示其在政策是如何推进的。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18日 08:13 | 来源:新华网 3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副总理张高丽、刘延东、汪洋、马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 记者会引万众瞩目 【法新社北京3月15回电】 在中国全国人大年度会议闭幕之际,中国新总理李克强周日会走到聚光灯下,举行一场难得的记者会。 这场记者会受到密切关注。人们将从中寻找表明李克强将推动哪方面经济改革的线索,以及对官员腐败采取行动的宣言和政治改革的承诺。 20多年来,总理记者会一直是中国年度政治日程的一部分。 【香港《成报》3月17日报道】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今早闭幕,最后焦点当属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出席首个中外记者会。 外界形容为“沉稳内敛”的李克强,以他法律学和经济学的背景,加上他的四名副总理均比较熟悉经济范畴看来,这个具重要意义的记者会,重点话题应会放在经济改革上。 【《澳门日报》3月17日报道】 题:全国人大会议今闭幕 李克强见记者瞩目 随着新一届中国国家机构领导层换届完成,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于17日落下帷幕。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将会见中外记者,这不仅是其个人魅力、行事风格的首次展示,也为全世界观察中国政策走向提供窗口,因此万众瞩目。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新一届中共和中国国家领导人一上台就作出承诺,中国百姓对此寄予厚望。总理记者会一向是中国“两会”的重头戏。李克强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七位总理。新总理的举止言谈代表着中国新一代领导人的形象,更代表着今日中国的形象。 推动改革改善民生 【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网站3月17日报道】题:中国新总理承诺推进改革 中国新总理把自己定义为无畏的市场改革者,承诺要对官僚机构特权发起攻击,展现出解决问题的勇气。 李克强发誓要让中国政府接受公众监督、遵循市场规律、建设法治政府。 他说:“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在其记者会中的前一个小时,李克强数十次提到“改革”二字。 他说:“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印度教徒报》网站3月17日报道】 中国新总理李克强周日警告,共产党在推进改革和解决根深蒂固的腐败问题上面临挑战,并会受到利益集团的阻挠。 李克强说,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是提高政府效率的举措。他称此举“是削权,是自我革命”,是让市场和社会力量能够发挥更大作用。 这位新总理承认,既得利益者成为推进改革的严重障碍。他说,现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3月17日报道】 中国国务院新总理李克强周日在记者会上表示,政府的首要任务是持续发展经济,同时他也强调了构建和完善社会安全网的重要性。 李克强表示,要建设民生政府,政府要重点保障基本民生;要编织覆盖全民的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通过完善低保、大病救助等制度,兜住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 【彭博社网站3月17日报道】 中国总理李克强今天说,中国必须将平均7%的经济增长率保持到2020年,同时中国寻求在这个十年里将人均收入翻一番。 李克强对记者说:“保持经济持续增长,防范通货膨胀,控制潜在风险,使中国经济不发生大的波动……这不容易。但是,我们有有利的条件,有巨大的内需。” 李克强还承诺让中国民众中的更多人享受到经济机遇。他说,城镇化可以带动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 “壮士断腕”誓言反腐 【中央社北京3月17日电】 大陆总理李克强今天在上任后首场记者会上,对反腐、改革开放、大部制、城镇化、中美竞合、两岸关系等议题发表理念。其中,他提出当公职“就要断掉发财的念想”,最受瞩目。 在上述议题中,反腐是李克强着墨颇多,且宣示最多的议题,可以说与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就任时,推出“改作风”的“习八条”相互呼应。 李克强引用“己正,才能正人”的古训说,“为官发财,应当两道”。既然担任公职,为公众服务,“就要断掉发财的念想,我们愿意接受全社会、接受媒体的监督”。 他说,要建立和完善“不能贪、不敢贪”的反腐机制,让腐败行为、腐败分子依法受到严惩,绝不手软,且要让权力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运行”,让人民充分有效地进行监督,“把权力涂上防腐剂,只能为公,不能私用”,且“要用简朴的政府来取信于民,造福人民”。 李克强还主张“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并“约法三章”,一是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二是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三是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且中央政府要带头做起,“一级做给一级看”。 他说,政府削权“是发展的需要,是人民的愿望”,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言出必行,说到做到。 李克强还提到大陆发展三大方向为“持续发展经济、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要达到目标,则要建设“创新政府、廉洁政府、法治政府”,其中法治政府“尤为根本”,任何人办任何事都不能超越法律的权限。 促中美建新型关系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3月17日报道】 李克强回答美联社记者就中美关系提问时说,中美有分歧,也有利益交汇,两国要共同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 李克强说,30年来,中美间贸易额由10亿美元增加到去年的将近5000亿美元。中美贸易和投资机会空间不断扩大,会给两国带来更多利益。 李克强认为,只要中美双方能够尊重对方的重大关切,处理好分歧,就可以使共同利益超越分歧。他认为中美两国在文化上可以互学互鉴。 他表示,希望美国能够言行一致,在亚太地区维护地区的稳定、促进繁荣,并希望中美能够构建有利于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 他说,中国新一届政府会和过去一样高度重视中美关系,愿意和奥巴马政府共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他说,中美友好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世界和平发展的大势。 【路透社北京3月17日电】 中国新任总理李克强今天表示,中美应当避免在网络安全和黑客攻击问题上“没有根据的相互指责”。 李克强是在全国人大会议闭幕后举行的记者会上作出上述表态的。他说:“我想我们还是少一些没有根据的相互指责,多做一些维护网络安全的实事。” 他说:“中方不仅不支持,而且反对黑客攻击行为。” 【中央社北京3月17日电】 大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今天说,中国有13亿多人口,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持久的国际和平环境,“即使中国发展强大起来,我们也不会称霸”。 2014年3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 中国日报记者:总理您好。您在报告里讲改革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还要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举措,那么今年您觉得最应该从哪些领域突破? 李克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也就是要把改革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我回想了一下,去年以来国务院开了40次常务会议,其中有30次是研究改革相关的议题,即使是其他议题我们也是在用改革的精神研究和推进的。其基本取向那就是让市场发力、激活社会的创造力,政府尽应尽的责任,让人民受惠。 中央电视台、中国网络电视台记者:总理您好。我注意到您在之前回答记者提问的时候说到今年要继续推进简政放权,所以我想就这个话题请您展开来给我们具体谈一谈。因为我们看到这个话题也是您在去年的记者会和今年的报告当中特别强调的一点,关于这一点在采访的时候我听到大家对这项改革有很多的好评,但是说实话我们也听到了不少的抱怨,比如说现在在有的部门依然还存在着办事难的现象,有的部门可能是把次要的权放出去了,但是重要的权还留着。所以我特别想请问总理,关于简政放权的措施您认为怎么样才能真正地落到实处,要减到什么样的程度这项改革任务才算是基本完成了? 李克强:去年,中央政府把简政放权作为改革的先手棋,我们确实下了不少的力气,到现在一年的时间,仅中央政府下放取消的审批事项就有416项。更重要的是它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给企业松绑、让市场发力。结果企业找政府的少了,地方跑北京的少了,有个统计数字也可以表明这激发了市场的活力。 去年新注册企业增加了27.6%,其中私营企业新增30%,这是十多年来最高的。这也表明简政放权是激发市场活力、调动社会创造力的利器,是减少权力寻租、铲除腐败的釜底抽薪之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我想简政放权是重要的突破口、切入点。 当然,放并不是说政府就不管了,我们讲的是放管结合。要让政府有更多的精力来完善和创新宏观调控,尤其是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对一些搞坑蒙拐骗、假冒伪劣、侵犯知识产权、蓄意污染环境,违背市场公平竞争原则的行为,那就要严加监管、严厉惩处。 放管结合都要体现公平原则。当然,我们在推进简政放权当中,也确实遇到了像避重就轻、中间梗阻、最后一公里不通畅等问题。开了弓哪还有回头箭?我们只能是一抓到底、一往无前。 我们还要继续去啃“硬骨头”,至于说到什么程度满意,那就是正确地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我们要努力做到让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让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调动千千万万人的积极性,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不断地注入新动力。 这也使我回想起30多年前,我在农村作村干部,那时候起早贪黑,恨不得把每个劳动力当天干什么都给定下来,结果呢?到头来就是吃不饱肚子。后来搞承包制,放开搞活,农民自己决定干什么、怎么种,几年时间温饱问题就解决了。当然,我们现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目标要有个过程,但古人说“吾道一以贯之”,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假以时日,必有成效。 我们要全面深化改革,但是也要抓牵牛鼻子的改革,在重点领域要有所突破。今年我们还要继续推进简政放权,让市场发力,有效规范地发挥作用;还要把财税金融改革作为重头戏,包括给小微企业减免税费方面有新的举措,给市场助力;以结构改革推进结构调整,深化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放宽市场准入,尤其是在服务业领域,像医疗、养老、金融等,让市场增强竞争力。诸多的改革我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都说了,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关键还在于推进落实。 当然,改革会触动利益、会动“奶酪”,你放权,有些人的权就少了。放宽市场准入,增强市场竞争力,现有的一些企业就会感到压力。但是为了释放改革红利,尤其是让广大人民受惠,我们义无反顾。 李克强详解施政“清单”:政府要拿出权力清单 2014年9月9日下午,李克强总理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并发表开幕式致辞。   中新社天津9月10日电 (记者 郭金超)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0日在夏季达沃斯开幕式致辞中详解三张施政“清单”,指出政府要拿出“权力清单”,明确政府该做什么,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给出“负面清单”,明确企业不该干什么,做到“法无禁止皆可为”;理出“责任清单”,明确政府该怎么管市场,做到“法定责任必须为”。 李克强称,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未有穷期,政府带头自我革命,“开弓没有回头箭”。 他表示,“我们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力争用更短的时间完成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五年任务,释放市场潜能和发展动力。如果说简政放权是激励市场活力、鼓励大众创业的“先手棋”,那么制度建设就是‘连环炮’。” 关于政府的角色,李克强提出三张施政“清单”并详细阐述。他指出: 一方面,要拿出完整的“权力清单”,政府应该干什么,“法无授权不可为”,这样才能防止公权滥用,减少寻租现象,使政府真正履行为人民、为大众服务的职责。 另一方面,要给出“负面清单”,政府要让企业明了不该干什么,可以干什么,“法无禁止皆可为”,以形成公开透明、预期稳定的制度安排,促进企业创新活力充分迸发。 还有一方面,就是要理出“责任清单”,政府该怎么管市场,“法定职责必须为”,以建立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动力,鼓励创新创造。 李克强比喻称,政府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当好市场秩序的“裁判员”和改革创新的“守护神”。 他强调,“只有拔掉杂草,稻谷才能长得茂盛”。宽容违法者,就是对守法者的不公,甚至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对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窃取商业机密等行为,不管是国内企业还是国外企业,都要一视同仁依法加以惩治。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发明创造的火种、维护创新者的权益。对严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更要依法惩处,包括实行巨额赔偿惩罚,使违法者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为创新助力。(完) 李克强:烦苛管制必然导致停滞与贫困,简约治理则带来繁荣与富裕 发布时间:2016-05-10 来源:中国政府网 【李克强:烦苛管制必然导致停滞与贫困,简约治理则带来繁荣与富裕】李克强总理9日在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要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革烦苛之弊,施公平之策、开便利之门,推动双创深入开展,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中国经济的无限活力充分迸发。 【世行报告:中国内地营商便利度全球排名两年提升12位次】李克强总理9日在放管服改革会议上援引世行报告说,本届政府成立以来,非行政许可审批彻底终结。中央层面核准项目共减少76%。95%以上外商投资项目和98%以上境外投资项目改为网上备案管理。工商登记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前置审批精简85%。 【李克强:培育提升我国国际竞争新优势】李克强总理9日在放管服会议上强调,当前各国竞相出台吸引利用外资政策,我国若不妥善应对,不仅外贸下滑态势难以扭转,还会影响就业。外贸放管服改革,关键是要营造更有吸引力的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成本,培育提升我国国际竞争新优势。 【李克强:放管服改革要义之一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李克强总理9日在放管服改革会议上说,企业欢迎减税降费,更希望政府简政减权。放权不充分、监管跟不上,会增加企业运行成本。而这种高交易成本最终必然导致产品质量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不下来,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就会变成一句空话。 【李克强提出衡量简政放权改革成效三大标准】李克强总理9日在放管服改革会议上说,简政放权改革成效必须要有具体衡量标准:一要看改革后企业申请开办的时间压缩了多少;二要看投资项目审批提速了多少;三要看群众办事方便了多少。要形成明确的量化指标,不能用模糊不清的概念。 【总理要求简政放权今年再完成三个“削减”】李克强总理9日在放管服会议上要求,今年再削减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和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审批事项50项以上;削减国务院部门设置职业资格比例达到70%以上;削减一批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和资质认定。中央层面核准企业投资项目削减比例要达到90%以上。 【李克强:今年要把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办学、科研自主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李克强总理9日在放管服改革会议上说,凡束缚教学科研人员的不合理规定都要取消或修改。高校和科研院所能够自主管理的事项,权限都要下放,扩大经费使用、成果处置、职称评审、薪酬分配、设备采购、学科专业设置等自主权。 【李克强:要加紧制定国务院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李克强总理9日在放管服改革会议上说,要加紧制定国务院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在部分地区试点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压缩负面清单;加快编制行政事业性收费等各方面清单,及时主动向社会公开,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今年将全面推开】李克强总理9日在放管服改革会议上说,“双随机、一公开”是监管制度重大改革,今年要全面推开。要抓紧建立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检查对象名录库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制定随机抽查工作细则。年底前建立联合激励与惩戒机制,使守信者一路绿灯,失信者处处受限。 【李克强谈政务公开: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李克强总理9日在放管服会议上说,公开透明是现代政府基本特征,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坚持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要加大政府信息数据开放力度。目前我国信息数据资源80%以上掌握在各级政府部门手里,“深藏闺中”是极大浪费。 【李克强:要打通地方和部门“信息孤岛”】李克强总理9日在放管服会议上说,过去较长时期一些地方和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形成“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严重制约政府效能提升,给企业群众办事创业造成很大不便。必须下决心打通数据壁垒,实现各部门、各层级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充分共享。 【李克强:推进综合监管才能做到有效监管】李克强总理9日在放管服会议上说,多头执法、重复检查、标准不一等痼疾加重了企业负担。今年要继续推进市县两级市场监管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建立执法联动响应和协作机制,实现违法线索互联、监管标准互通、处理结果互认,消除监管盲点,降低执法成本。 【李克强:探索审慎监管,推动新经济健康发展】李克强总理9日在放管服会议上说,新经济发展不同于传统经济,要本着鼓励创新原则,探索审慎监管。对看得准的要量身定制监管模式,不削足适履;对一时看不准的先观察,不要一上来就管死;对潜在风险很大的,要严加监管果断出手;对非法经营的要坚决取缔。 "几年前微信刚出现的时候,相关方面不赞成的声音也很大,但我们还是顶住了这种声音,决定先看一看再规范。如果仍沿用老办法去管制,就可能没有今天的微信了"(2017年6月21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讲话) “几年前,快递业刚刚开始发展的时候,有些城市不允许快递存在,理由是影响市容整洁,快递员骑的摩的也不允许停放。但是我们认为,对于任何新生事物,应尽量秉持'包容审慎'的监管方式,不能一上来就管死"。(2017年7月12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讲话) 【李克强:更好激发非公经济和民间投资活力】李克强总理9日在放管服会议上说,要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凡是法律法规未明确禁入的行业和领域,都应允许各类市场主体进入;凡是已向外资开放或承诺开放的领域,都应向国内民间资本放开;凡是影响民间资本公平进入和竞争的各种障碍,都要通通打掉。 【李克强:抓紧建立行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李克强总理9日在放管服会议上说,要抓紧建立行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破除民间投资进入电力、电信、交通、油气、市政公用、养老、教育等领域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坚决取消对民间资本单独设置的附加条件和歧视性条款,做到同股同权,保障民营资本合法权益。 【李克强:相忍为国、让利于民】李克强总理9日在放管服会议上说,放管服改革实质是政府自我革命,要削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割自己的肉。计利当计天下利,要相忍为国、让利于民,用政府减权限权和监管改革,换来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释放。以舍小利成大义、以牺牲“小我”成就“大我”。 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各级政府都要建立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有力推进机制,给企业松绑,为创业提供便利,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所有行政审批事项都要简化程序,明确时限,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 简政放权必须一以贯之,哪里遇到问题、碰到阻力就要设法去解决,这是削减部门利益的事情。我们就是要用减政府权力的“痛”来换得企业、群众办事的“爽”。 ——2016年3月16日,李克强总理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会见采访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中外记者并答问 “放管服”改革实质是政府自我革命,要削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割自己的肉。计利当计天下利,要相忍为国、让利于民,用政府减权限权和监管改革,换来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释放。 ——2016年5月9日,李克强总理出席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 我到基层调研了解到,许多民间投资都很愿意投向医疗养老等社会领域,但这里面的前置审批“条条框框”太多。政府该松绑的必须要松绑,别再让社会办医四处求爷爷告奶奶! ——2017年5月3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李克强谈“放管服”改革:用政府权力减法换取市场活力乘法 来源:中国政府网    2017-08-07 07:12:58 “放管服”改革,是本届政府“开门第一件大事”,也是国务院常务会议连续5年的“当头炮”。李克强总理指出,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是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政府现代治理能力的关键举措,是政府的自身改革。总理进而说:简政放权、减税降费都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4年多来,国务院部门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比例超过40%,不少地方超过70%;非行政许可审批彻底终结;各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削减70%以上;2013-2016年累计为企业减轻负担2万多亿元…… 一份基于100多万条信息的大数据分析显示,老百姓对“放管服”改革的满意度在持续上升,今年网民满意度上升到89.9%。本届政府紧紧围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按照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始终抓住“放管服”改革这一牛鼻子,坚韧不拔地推进这一“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2017年6月13日,李克强总理出席全国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 简政放权、减税降费都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税负,有效改善供给端,释放更大活力。 ——2017年4月18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贯彻新发展理念培育发展新动能”座谈会 李克强:以政府立法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提供制度保障 2019-10-11 07:00 来源:中国政府网 李克强总理10月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草案)》。舆论普遍认为,此举将近年来“放管服”改革在各地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上升到了法规层面。 李克强指出,制定专门行政法规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是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公平竞争、增强市场活力和经济内生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总理特别强调,要以政府立法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提供制度保障,切实筑牢法治保障的基石。因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当天会议要求,要加强市场主体保护。依法保护市场主体经营自主权和企业经营者人身财产安全,严禁违反法定权限、程序对市场主体和经营者个人的财产实施查封、扣押等行政强制措施。 “放管服”改革会对部门的权力有所削弱、有所制约 “这些年在‘放管服’改革过程中,各地探索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比我们想象的多,也比我们想象的快。比如‘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只进一扇门’,以及‘一枚印章管审批’等,市场主体和群众都有切身感受。”李克强说,“这次我们审议讨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草案)》,就是要通过政府立法的形式,及时将各地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固化下来。” 总理同时指出,“放管服”改革是要触动既得利益的,特别是转变政府职能,会对部门的权力有所削弱、有所制约,对执政为民提出更高的要求。 “但这是我们必须要走的一条路。它本身符合改革开放的大方向。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李克强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从全局角度,全力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 在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是办理时限方面要有硬性要求 李克强指出,我国营商环境近年来已有明显改善,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要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确立对内外资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的营商环境基本制度规范。 总理说:“在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是在办理时限方面要有硬性要求,给市场以明确的信号和稳定的预期。” 他要求,要从市场主体的切实感受而不是办事部门自身利益出发,认真梳理开办企业相关业务的办理时限,及时向社会公开,超过时限的,办理单位要公开说明理由。 当天会议决定更大力度放权。持续放宽市场准入,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进“证照分离”,压减企业开办和注销手续,各地要向社会公开企业开办涉及的证照、办税、银行开户、接入电力等的办理时限,超过时限的,办理单位要公开说明理由。实行不动产登记、交易和缴税一窗受理、并行办理。进一步精简行政许可和审批,对确需保留的许可、证明等事项推行告知承诺制。严控新设行政许可,凡要新设的,必须严格依法依规审查论证和批准。 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平等享受国家支持政策 李克强强调,“放”要放出效率,“管”要管出公平。除直接涉及公共安全和群众生命健康等特殊行业、重点领域外,都要实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 “现在一些基层办事人员手中的‘微权力’很厉害,搞得市场主体无所适从。”总理说,“必须严格限制监管的自由裁量权,决不允许任性随意执法。” 李克强明确要求,政务公开透明要成为一项原则。只要不涉及国家安全等重大事宜,公开是惯例,不公开是例外。 当天会议决定,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平等享受国家支持政策。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和维权援助等机制。规范和创新监管执法。推行“互联网+监管”。对新兴产业实行包容审慎监管。突出政务公开透明。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水电气热等公用企事业单位应公开服务标准、资费标准等信息。制定与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法规、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应按规定听取市场主体和行业协会商会意见。若无法律法规等依据,行政规范性文件不得减损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或增加其义务。 当天会议还决定,严格责任追究。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相关违法违规和不作为乱作为行为、公用企事业单位乱收费、行业协会商会及中介服务机构违法评比认证和强制市场主体接受中介服务等,要依法追责。 李克强总理在第二个任期,依然在不断努力推行自己的经济政策。他自始至终都坚持了自己的原则,从未偏移。 2020年5月28日,李克强在当天的记者会上发言指出,“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人均年收入是3万元人民币,但是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1000元在一个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难,现在又碰到疫情,疫情过后民生为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没有就业那就是9亿张吃饭的口,有了就业就是9亿双可以创造巨大财富的手。” 2022年5月国务院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的电视电话会,会议通知到了中国各省、市、县(区)级别,与会人士还包括国有企业和金融公司的代表。因人数可能超过10万,被称为“十万人大会”。 2022年6月5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明确提出疫情防控“九不准”,“坚决防止简单化“,纠正‘一刀切’和‘层层加码’等现象。” 李克强总理从来没有说过”动态清零“这四个字。 2022年最后的任期,总理喊出了为世人所铭记的话:我明确地告诉大家,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都会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长江、黄河不会倒流。中国这40多年,从来都是在改革中前进、开放中发展。 ...... 李克强渊博的学识和高贵的人格,来自于他小时候温暖的家庭氛围,所受的良好的教育。80年代上大学期间,他深受自由主义思想与法治思想的启蒙,此后便定型了他一生所持的信念。他是中国现代社会的第二次思想启蒙结成的硕果。80年代的改革开放,是在前三十年的苦难教训上进行的,但其思想框架仍然是马列主义,只是将其经典理论当中的生产力提到了更高的位置,用实用主义刻意压制了意识形态的内容。改革开放的不断放权,叠加后来的WTO入市,给了民间活力,中国经济在民营经济的快速推动下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以大幅改善。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市场化、法治化的发展,最终会因权力不断下放而进入更深层次的思想与制度领域。至2012年前后,民营经济壮大,中国社会需要回应种种与合法性有关的主题,理论和思想开始左右震荡,此时会必然出现新的方向抉择。进一步向前,则需要内在的思想资源。此时有两种取向,一种是继承80年代的启蒙精神,进一步转型,李克强则是这一思想资源结晶的集大成者,不论是其个人的学识和才华的深厚积淀、高贵不堕的君子人格,以及丰富的理论融合实践的经验,为人们点燃了希望,这也是2012年之前,世人曾经对他的期待。另一条路,则是所谓的新威权主义,不忘马列主义初心,将其意识形态提升到比生产力、经济发展更重要的位置,加强对市场的管制,不断扩大并集法制权力,将中国传统中的某些文化要素与马列主义嫁接起来,讲新故事。 有人说,要不了多久,李克强就会被世人所遗忘,这是浅薄之见。中国的现代转型,新的可供参考并建立在理性之上的正确选择,必然是“李克强经济学”的框架,绕不过去。他是出生于50年代,思想成熟于80年代的这几代人里,第一个具备正确而清晰且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付诸了实践的人。这是他为后人留下来的宝贵遗产——理论与实践上,人格与精神上,都是! 李克强总理,一路走好! 附: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