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中国是一个重农轻商的国度,经商被人们视为“贱业”。古代有“士农工商”四大行业,“商”被排在了最后,甚至有时一提起商人,人们便会想到“无商不奸”、“为富不仁”等贬义词。由于中国古代人们对商业和商人的极度歧视,使商业发展受到了极大阻碍,因而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也一直居于弱势地位,无法与自然经济相抗衡。 有趣的是,尽管古代的人们重农轻商,商贾在社会上的地位较低,可是商业仍然是致富最快、极富有魅力的一个行业,以至于每朝每代都会出现几位传奇性的巨贾,他们腰缠万贯、富可敌国。他们所经历的财富故事都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品味、值得思索、值得借鉴、值得发扬的东西。他们这些“商圣”背后都经历了一个个传奇性的财富人生,他们所经历的发家史一定能给我们带来积极的启发和借鉴。
商业始祖——王 亥慈善商圣——范 蠡儒商鼻祖——子 贡智慧商祖——白 圭营国巨商——吕不韦堪比财神——沈万三第一富翁——伍秉鉴商业巨族——乔致庸红顶商人——胡雪岩一代钱王——王 炽
Top3 儒商鼻祖——子贡:被孔子称为“瑚琏之器”的人
中国历史上十大商人(三) 【人物简介】
端木赐(公元前520—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政治家,外交家,中华儒商之祖,官至鲁、卫两国之相。 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门十哲之一,春秋末期卫国黎(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人。 他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且列言语科之优异者。 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 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 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相传,孔子病危时,未赶回。 子贡觉得对不起老师,别人守墓三年离去,他在墓旁再守三年,共守六年。 《论语》中对其言行记录较多,《史记》对其评价颇高。 子贡死于齐国。 死后至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其为“黎侯”; 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
【经商经历及成就】
端木赐出生于富商贵族,在孔门三千弟子中,他还是“身通六艺”的七十二贤人之一。 与众多贤人相比,他之所以学而优则商,不仅因为他出生商业世家,对经商有先天优势,或许还因为他受孔子学说的影响,要在书生明“义”和商人求“利”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之间进行学以致用的实践,他想通过经商来打开学行合一的沟通渠道。他性格活泼,交往甚广,尤其是不安于现状,即便跟老师孔子周游列国,也没有停下经商活动。 有一年冬天,当他获知吴国军队将远征北方作战时,便准备往吴国贩运丝棉。 他知道,此时的北方正值冰天雪地,御寒丝棉是必备军需,他料定吴王夫差肯定会强征丝棉保证将士顺利远行,如此一来,吴国丝棉必会紧缺,丝棉价自然走高。 及时掌握行情,善于把握商机,便有赚大钱的机会。 端木赐迅速组织人马,划成若干小组到鲁国各地采购丝棉,然后安排快车运往吴国。 果然不出所料,啼冷号寒的吴国百姓很快将丝棉抢购一空。 端木赐大赚了一笔。 从孔子门下完成学业以后,子贡先是回到卫国当了几年官。 不久,就辞官不做,重操旧业,成了一个影响更大的国际贸易商人。 子贡所到之处,国君们也都与他行平等的礼节,说明子贡这一介儒商做到了何等显贵的地步。 顶着孔门高徒的招牌,他在商业竞争中的软实力和无形资产,也是一般的土财主商人所没有办法比的。 子贡所到之处,除了做买卖,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不遗余力地宣传自己的恩师,到处讲孔子的道德风范是多么高尚,孔子的学术思想是多么博大精深。 子贡的儒商美誉来自诚信。 他虽做买卖,却不忘儒家学说; 他家财万贯,却富而不骄、富而有仁。 《吕氏春秋》记述了子贡自己出巨资赎回一批鲁国奴隶的善举,可谓千古流芳。 他积极牢记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诲,坚持以诚待人、诚信交易。 《论语》多处记载子贡与孔子探讨“信”的问题,他深知“信”乃立足之本,没有“信”一切就荡然无存,更遑论发财乎? 是“言必信、行必果”使子贡立于不败之地,达到“忆则屡中”、“义利双赢”的最高经商境界。 子贡将儒与商结合在一起,很快就做出了一番大事业: 从国家的层面上来说,他帮助鲁国解除困境,游说齐、吴、越、晋四国,成功地进行了外交上的斡旋,子贡为了保护鲁国的利益,站在国际关系的高度,充分显示了他作为国际贸易商人的卓越才干,把商业营销技巧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成功挑起了好几个国家的连环战争,改变了春秋后期的国际政治格局。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 “子贡益处,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可以这么说,从他开创了中国的儒商这个特殊群体以来,几千年来。 还没有人能够在建功立业上,达到他这样登峰造极的程度。 当他富比陶朱公时,越王勾践甚至“除道郊迎,身御至舍”。 《史记货殖列传》还载: “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 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有钱就能使王侯敬畏三分啊。
【经商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内儒外商,为富当仁。 以仁为本,以和为贵。 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从善如流,嫉恶如仇。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善于学习。 在端木赐之前,商人早就存在若干年了,但如何经商,如何做个成功的商人,从来没有贤人做个总结。 端木赐拜孔子为师,为以后如何经商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孔子是儒家的鼻祖,精通“六术”,他对经商是有自己的看法的,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义以求利”。 他说: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富与贵是人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端木赐遵循老师的教导,在儒士的明“义”和商人的求“利”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之间打开了沟通的渠道。 二、善于沟通。 子贡擅长语言表达与沟通,《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说: “子贡利口巧辩,孔子常黜其辩”,连孔子也称“赐敏贤于我”,可见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之强。 如此善辩,做买卖、搞宣传、打广告、讨价还价肯定没问题了。 跑业务全靠一张嘴,酒香也怕巷子深,商品好再加口才好,宣传好,生意也才能做好。 三、了解市场行情。 端木赐跟着孔子周游列国时,注意了解各国货物的市场行情,为以后商业做大做强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四、重情重义,讲究诚信。 史书记载子贡在终身侍奉孔子的学友子路过世以后,便承担起侍奉孔子的责任来。 孔子弟子三千,而子贡有幸成为陪伴老师走完生命旅程的人。 可见,他对孔子的真诚。 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孔子过世三年之后,守灵的弟子们收拾行囊向子贡行揖礼道别,而子贡则回到灵地,在孔子墓旁搭起茅屋,独居守灵达三年,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要知道孔子推崇的三代之礼,父母过世,守灵也不过三年,而子贡守孝六年,不可谓不重情重义也。 他这种重情重义的精神也贯彻到经商之中,坚持“义以求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求价格公道,诚信为先,展示了儒商的大家风范。 五、经营有道。 子贡擅长预测市场,囤积居奇,坚持人弃我取,贱买贵卖,低入高出的经营策略,加之他能精确地料定市场行情,善于掌握各地的货物差价,及时随着市场供需情况转手而谋取利润,一致富累千金,这就是子贡的“经营诀窍”。 六、儒商的精髓: 信奉儒家,修升素养,事业有成,内儒外商。 子贡儒商精神: 以义取利,以利济世,以和为贵,以儒兴商。 儒商人格: 仁爱立人,见利思义,讲信修睦,乐于施善。 儒商生活: 博学儒雅,亦文亦商,以商养儒,以儒促商。 儒商之道: 重守诚信,谋利有度,宽厚圆融,内圣外王。
【后世评价】
子贡所独有的才能不但使他成为儒商鼻祖,更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通人”,从而达到了亦官亦商,亦儒亦商的最高境界。可以说子贡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儒、官一体的儒商。《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遍看今日富豪,富而无骄尚且少有,富而好礼的更是凤毛麟角,百个当中不知能否有一个。《史记.货殖列传》写道:“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埶而益彰者乎?”孔子死后,子贡富可与诸侯分庭抗礼,势力不可不谓强大,但他却并未全部自私其财,而是因势利导去宣扬孔子之名、孔子之道以及为此前赴后继、连续不断、不遗余力,凡此种种才真正是后人大可贵、大可敬、大可赞、大可叹、大可表、大可学的地方!
Top4 智慧商祖——白圭:“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中国历史上十大商人(三) 【人物简介】
白圭(公元前370—300年),名丹,战国时人,出生在东周的都城洛阳,梁(魏)惠王时在魏国为相,期间施展治水才能,解除了魏都城大梁的黄河水患,后因魏政治腐败,游历了中山国和齐国后,弃政从商。《汉书》中说他是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理论鼻祖,先秦时商业经营思想家,同时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经济谋略家和理财家。 其师傅为鬼谷子,相传鬼谷子得一“金书”,鬼谷子将里面的致富之计(“将欲取之必先与之”,“世无可抵则深隐以待时”)传于白圭。 商场如战场,只有随机应变,巧用计谋,方可立于不败之地。 在今天激烈的商战中,商界仍以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为经典,奉“治生之祖”白圭为高人。 【经商经历及成就】 洛阳原是周朝建立的一个军事和政治重镇。 周公征服殷人后,为防止亡殷贵族策动遗民重起反叛,便把他们以“顽民”称号统一安置在洛阳,以便加强监督管理。 这些所谓的“顽民”不能参与政治活动,因而多数去经商。 到了战国时期,经商已经成为洛阳人的重要职业。 洛商层出不穷,队伍非常庞大,他们扎堆的做珠宝生意--这是当时最赚钱的行当。 白圭没有跟风去做当时最能赚钱的珠宝生意,而是另辟蹊径--从事农副产品的大宗贸易,包括农产品、农村手工业原料和产品等。 他的这个经营策略,主要是从李悝的“变法改革”中得到启示: 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副产品的经营将会成为利润丰厚的行业。 白圭认为,“欲长钱,取下谷”。 “下谷”等生活必需品,虽然利润较低,但是消费弹性小,成交量大,以多取胜,一样可以获取大利。白圭也曾苦心研究过陶朱公和计然之策,总结出一套适应时节变化的经营办法--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言外之意是,当别人不太需要某种货物时,这种货物的价格一定会十分低廉,这是买进的时机; 当人们急需某种货物时,其价格一定会上涨,这时就应该卖出。 在收获季节或遇到粮食丰收,农民就会大量出售谷物,这时便可大量收购,然后将丝绸、漆器等生活必需品卖给这些比较宽裕的农民; 在年景不好或青黄不接时,可以适时出售粮食,同时购进滞销的手工业原料和产品。 为更准确地把握市场行情和变化规律,白圭经常深入市场,了解具体情况,所以,他对城乡谷价了如指掌。 而实际上,他经商总会从大处着眼,通观全局,予人实惠。 白圭不同于那些囤积居奇、在荒年以储存的粮食牟取暴利的商人。 他反对在粮食紧缺时蓄意哄抬物价。 他认为“薄利多销,积累长远”才是商人经营的基本原则,那些只注重眼前利益的商人肯定赚不了大钱。 比如说,当某些商品积压滞销时,一些奸商会坐待价格贬得更低时才大量购进,而白圭则用比别家高的价格来收购; 等市场粮食匮乏时,奸商们又囤积居奇,白圭就以比别家低廉的价格及时销售,以此来满足百姓的需求。 白圭的这种经营方法,既保证了自己百姓取得经营的主动权,获得丰厚的利润,又在客观上调节了商品的供求和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民、个体手工业者以及一般消费者的利益。 白圭为民着想,诚信经营,很快就积累了大量财富,一举成名。 白圭经商不盲目跟风,不人云亦云,他对市场信息极为重视,反映也极快,一旦出现机遇,就像凶猛的鹰扑向猎物一般果断,毫不犹豫地行动起来,绝不错过任何一次良机。 同时,他还能克勤克俭,身体力行,与他的雇工同甘共苦,精心创业,是一个自制力极强的人,他绝不会因为赚了钱就去挥霍浪费。 白圭还强调商人要有丰富的知识,同时具备“智”、“勇”、“仁”、“强”等素质,要求既要有姜子牙的谋略,又要有孙子用兵的韬略,更要有商鞅那一套严厉的团队管理制度,否则,经商很难有大成就。 就是靠这些经商理论,白圭成为后世商人效法和借鉴的榜样。 商人不仅把他奉为祖师爷,宋真宗还封了他“商圣”的称号。 【经商之道】 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夫岁熟取谷,予以丝漆; 茧出取帛絮,予之食。 乐观时变,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 欲长钱,取下谷,长石斗,取上种。 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 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 “智”、“勇”、“仁”、“强”,诚信为本。一、预测市场行情。 白圭理财思想的中心内容是“乐观时变”,即预测市场行情变化并据以进行理财决策。 他提出了“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的理财决策思想。 这就是“贵上极则反贱”的道理。 白圭说的“时变”也包括农业丰歉对商品价格和供求的影响。 他认为在凶灾之年,粮食歉收,但其他农副产品未必减产。 因此,社会出现丰年粮价比其他农副产品价格相对较低、灾年相对较高的情况。 于是,白圭就在丰年买进价格较低的粮食,卖出价格较高的农副产品; 在灾年则卖出粮食,买进农副产品。 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能预测农业丰歉,而不能等到丰歉已表现出来之后。 因此,白圭对预测农业丰歉也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 二、决策必须加以贯彻。 不可迟疑观望,坐失良机。 《史记货殖列传》说白圭“趁时若猛兽鸷鸟之发”,极为生动地描述了他理财决策中雷厉风行的精神。 三、要善于用人。 怎样才能选好人? 他提出了智、勇、仁、强四项要求。 这是他的用人标准。 他认为,一个好的管理者在与被管理者共事时要“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 他已经认识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工作成果同他们的人品、情绪、心理有重大关系。 因此,在用人时不主张靠强压和利诱,而是用“同甘共苦”的共事方法在他们内心引起一种“激发动机”。 这一思想今天看来仍然非常先进。 四、处理好财务关系。 白圭对“仁”的解释是“能以取予”,作为大商人,白圭获取利润的胃口是很大的,而利润是从交易对手和帮助自己经商的人身上赚来的。 这些都是“取”。 但是,光“取”不“予”,就很快会无处可“取”了。 他已经认识到,要“予”交易对手一些利益,要“予”帮助自己干活的劳动者一些利益。 财务关系改善了,自身的利益才更容易实现。 五、要薄利多销。 白圭追求大利,但他认为大利不一定要靠经营昂贵商品或靠在交易中卖高价来实现。 昂贵的商品非一般人购买力所能及,销量有限; 低廉的商品反而是大众必需品,需求量大,照样有利可图。 因此,白圭在理财实践中提出“欲长钱,取下谷”的观点。 “下谷”是指广大民众消费的谷物,价格低、利润少,但销量大,经营“下谷”同样可以实现比较大的利润。 【后世评价】 白圭的自成体系的商业经营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直到明清,最大的商帮—徽商还保留了许多两千年前白圭的遗风。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里就曾经高度评价白圭,并说“天下言治生祖白圭”。 而白圭又被后世的商人奉为自己行业的祖师爷,他的经营思想,对今天的经营者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经营者用心地揣摩研究。 白圭“人弃我取”和“知进知守”的理财思想对现代人理财也有指导意义。 以至于在现代,“白圭”仍然是财富的代名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