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口地域文化初探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地域和民族经过历史的沉淀,岁月的洗礼,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民风、民俗、方言和民族习惯、文化心里构成了地域文化的典型特征。因此,地域文化就是最能够体现一个区域或者说一个空间范围内特点的文化,研究和探讨地域文化必须从一个地方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民族分布、战争、移民、行政区域等直接影响地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展开。
一、雪峰文化概念
洞口县位于湘西南,雪峰山东麓,赧水中游。东西长80.15公里,南北宽65.3公里,总面积2199.38平方公里。雪峰山脉层峦叠嶂,绵延数百公里,气象万千。洞口县处于雪峰山脉的正中,东接隆回,南连武冈,北临溆浦,西邻绥宁、黔阳,全县一半土地深处雪峰山腹地。境内遍布狗爬岩、天龙山、马颈骨、白马山、太婆山、高登山、普子垴、凤凰山、云飞寨、鹅峰岭等20座雪峰山脉的主要山峰,并形成半江峡谷、硖江峡谷、平溪江隘、爆木隘、椒林隘、蓼溪隘等10大峡谷关隘。出县城沿平溪江西行4公里,两岸险峰对峙,形成峡谷。相传峡谷为悬崖所覆盖,江水穿洞而出,至此形成深潭,名曰“洞口潭”,洞口之名源出于此。雪峰天险至洞口潭嘎然而止,洞口潭如雪峰山开启的一扇大门,是湖南通向黔阳及云贵西高原的咽喉和要塞,有湘黔古道为证。出潭,天地豁然开朗,平原、丘陵交错,平溪风光一揽无余。境内共大小河流达130余条,其中著名的河流有平溪江、蓼水河、黄泥江、长塘河、古楼河等。这些自雪峰山脉发源的大小河流日夜流淌,灌溉滋润了山外的肥沃土地,自古以来,人们择水而居,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创造文明。由于半山区半平原的地理构造,各种文化渗透融合,形成独特的区域文化,即雪峰文化。雪峰文化是指直接因雪峰山脉气候和风水的影响,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区域地理、山水物产特征,居住民众衍生的风土人文、历史等本土文化。雪峰文化的衍生范围:以洞口为中心,辐射雪峰山东麓相关地区。雪峰文化是千百年来形成的独特的区域文化,它起源于中国西南山区的苗蛮文化,又传承了湖湘文化精髓,成为湖湘文化的重要一支。雪峰文化是湘西南地区的文化瑰宝,是我国长江中上游文化长河里的一颗灿烂明珠。
二、雪峰文化形成
1、雪峰文化起源。洞口地处湘西南,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1974年在花古乡七里村出土的文物“石斧”经鉴定,出于新石器时代,距今约6000年。相传远古时代,三苗部落就生活在包括雪峰山脉在内的我国广大西南地区。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原始的崇山峻岭之中,茹毛饮血,刀耕火种,以英勇、顽强、无所畏惧的精神不断战胜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了最原始的苗蛮文化。自古以来雪峰山脉这一片广大地域就是所谓的南蛮之地,人口稀少,经济文化落后,多民族聚居。随着历史的不断向前发展,至春秋时代,长江以南地区出现了第一个以湖北为中心的方国,即楚国,雪峰山东麓这一方广大的地域属于楚国。《史记·楚世家》中,楚王一再声称自已就是蛮夷。楚国的土著人民在长江的中上游一带的西南山区中土生土长,其文化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已为我国考古学家所证实。这一点,正与1974年在我县花古乡七里村出土的文物“石斧”相吻合;同时,从雪峰山脉的西面看(以黔阳为界),包括张家界、湘西、怀化在内的广大湘西地区,自古以来就称“五溪蛮地”。因此,雪峰文化起源于远古时代的苗蛮文化,这一点勿庸置疑。
2、古代雪峰文化。远古以来,雪峰山区就是西南少数民族的聚居区,苗族、瑶族是雪峰山东麓洞口疆域范围内自古以来的土著民族,自东汉元嘉年间(151年至153年),汉族刘姓一支开始迁入洞口。我们把东汉以前所形成的少数民族文化称为古代雪峰文化。在这段漫长的时光里,苗族和瑶族同胞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和谐相处,捕鱼、狩猎、烧垦,以相对封闭的方式进行农耕生产,演绎民族风情,过着“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生活。史料考证,在雪峰山东麓曾形成过方园数百里遍布苗、瑶山寨的壮丽景观,他们使用至今没有文字的民族语言进行交流,创造了灿烂的地域苗族文化和瑶族文化。苗、瑶民族文化是古代雪峰文化的主流和根基,内涵丰富。随着历史变化、民族交流、民间婚嫁等社会活动,又渗透融合了湘西巫文化和雪峰山区以外的楚文化。2000多年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被流于沅湘之间,自楚都郢(今湖北沙市西北)进入沅湘之地,溯沅水而上,披发行吟,远达溆水之滨(今溆浦,紧邻洞口),愤而作楚辞,写下千古绝唱《离骚》、《九章》、《桔颂》等,经初步研究发现,《离骚》中描绘的芳草嘉树、山水美景源自雪峰山,《桔颂》赞美的就是名扬天下的雪峰山蜜桔。屈原“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成为古代雪峰文化的基本精神。
3、雪峰文化第一次大融合。历史上,中原文化一直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和主体。因为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骚扰,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两晋的永嘉之乱、唐代的安史之乱、宋代的靖康之乱,致使中原地区长期战火不绝,中原人纷纷南下,中国南方涌现大量北方移民,长期以来居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中原地位开始下降,而在南方的经济、文化逐步崛起。尤其是到了靖康之乱以后的南宋,中国有名的文化人均在南方从事文化教育活动,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学派,一种以儒家为核心、综合释道的理学文化形态在南方繁衍、发展。洞口地域内一直只有以苗族、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世世代代保持和传承着古代雪峰文化形态,不受外界文化影响,史料可查,洞口境内直到东汉,才开始有极少量的汉人迁入。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移。元末明初,大量的汉人从江西的泰和、吉安、晋阳、丰城等地纷纷迁入洞口境内;明末的战乱以及“湖广填四川”运动,又有大批的汉人从闽、鄂、鲁、豫、皖等地迁入,定居蓼水、平溪江、黄泥江等中下游一带,以姓氏集中成片居住,如三阳王家、马鞍曾家、马渡唐家、山门尹家、麻山舒家、曲塘杨家、石背张家、岩山傅家等等,少则数千人,多则数万人群居,据考证,有137个姓氏在南宋至明末期间迁入。中原汉人的大量涌入,同时带来了中原的文化形态,与相对封闭的古代雪峰文化形成激烈的冲撞。史载,在洞口的地域范围内当时最强大的土著民族属苗族,苗族人慓悍、勇猛、桀骜不驯,系远古苗蛮部落的血统。早在东汉桓帝元嘉元年(151)年,刘姓汉人进入洞口境内,遭土居在雪峰山外的苗族人抵抗,政府曾专门派官驻守都梁以镇苗,从此外来刘姓人首先在洞口定居并形成大姓,俗语有“十里不断刘”之称。南宋末年,苗族人的后裔杨再兴在新宁、洞口一带抗金护宋,宋亡后,元统治者组织汉人力量在洞口境内进行苗民大屠杀,死伤无数。土著苗族人被逼改“苗”为“汉”或逃进雪峰山区的崇山峻岭躲避,土著苗族从此日渐衰微。从南宋到清初,因为汉族的大量移民,古代雪峰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激烈冲撞,形成了雪峰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大发展。中国十七世纪的大学者、科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明末大学士方以智,于1647年——1650年间移居洞口城南读书岩,并在此著书立说,他的哲学思想体系既有当时流行的以儒学为根本的理学文化思潮,又有不同的深刻内涵。多年来,他致力在洞口这片土地上传播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对雪峰文化影响深远,使雪峰文化精神产生了新的飞跃。
4、雪峰文化第二次大融合。中国近代文化是在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的冲突、融合中产生并发展的,雪峰文化也是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形成了第二次大融合、大发展。从清末到民国,维系几千年的封建体制瓦解,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吁到洋务运动的倡导,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风云,从护国倒袁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前后一百余年风云际会,外来文化的冲击,大量人口的流动迁移,民主自由、开放救国的新思想象潮水一样涌来。首先是兴办现代教育。高沙“蓼湄中学”在当时的新文化思潮中首先脱颖而出,成为在湖南省内与历史悠久的岳云、雅礼并驾齐驱的湖湘名校,一大批文化名流从这里脱颖而出,主要代表有毕业于该校的高沙抚军村刘百昭,曾担任北洋政府专门教育司司长,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校长,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系中国近代艺术教育的开拓者。国民政府期间,又先后诞生了上海黄浦军校高沙培圳基地、竹市国立第十一中学等教育机构,雪峰大地,一时群英荟萃。在兴办教育的同时,开放经商也成为时尚。民国初年,先后有邵阳、湘乡、衡阳、祁阳、新化及江西等外地人流入洞口境内。据考证,从清末到民国之间,洞口境内新增外地姓氏162个,足见当时人口流动之众。新流入的外地人纷纷以帮会的形式结成组织,从事手工业,办厂经商,洞口境内先后出现了邵阳籍的“洞天宫”会馆,湘乡籍“上湘宫”、“龙城宫”会馆,江西籍“万寿宫”会馆,衡阳籍“衡州宫”会馆等等。商业的繁荣以高沙为代表,当时五里长街烟景繁华,人称“小南京”。西学的引进,现代教育的兴起,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使在几千年农业文明中孕育出来的雪峰文化又一次得到了升华和发展,此期内最能够代表雪峰文化精神的人物就是我国近代杰出的民主革命先锋蔡锷将军。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
1882
年
12
月
18
日
(清光绪八年十一月初九)生于洞口山门一个贫寒农家。幼年在洞口山门私塾读书,在雪峰文化的滋润下成长。1898年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事梁启超、谭嗣同,接受了梁启超等人维新思想的影响;同时,还有打响“八一”南昌起义第一枪的原渤海纵队司令员、水产部副部长袁也烈将军,1899年生于洞口金田乡袁家垅一个贫苦农家。民国10年考入省立第一师范,亲聆毛泽东关于《列强》、《共产党宣言》的演讲,接受进步思想。蔡锷、袁也烈将军骨子里流淌的民主革命的新思想是雪峰文化第二次融合发展的集中体现。
5、雪峰文化精神。纵观雪峰文化发展、演变的全过程,从雪峰文化的源头到古代雪峰文化的形成,从雪峰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到雪峰文化的第二次大融合,我们从中可以提炼出雪峰文化所包含的基本精神要素,即:忠孝勤俭、和平正义、开放包容。这些最基本的文化精神要素也就是洞口的人文精神,是地域文化的“精”、“气”、“神”,代表一个地方人民群众共同的价值取向、道德追求和精神风貌。
三、雪峰文化现象
现象一:神奇绿洲,古风犹存。雪峰山东麓,层峦叠嶂,奇峰争秀,境内飞瀑峡谷,森林茂密。特别是深处雪峰山腹地的罗溪瑶乡,集雄山奇石、秀水险滩、幽洞密林于一体,颇得雪峰神韵,有壁立千仞的大江风景,有发思古之幽情的湘黔古道。因地势险峻,人口稀少,自古以来免遭兵燹之祸。198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通过卫星探测,发现从这里一直到雪峰山南支的绥宁,是一片没有污染的神奇绿洲。自古以来,以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同胞一直生活在雪峰山腹地,少受外界影响,他们还一直传承着古代雪峰文化,至今,民间尚存古朴民风。现在罗溪、长塘、大屋等瑶乡,民间还流传数十种原生态山歌,瑶民还一直使用没有文字的语言交流,欢乐时跳一种流传了一千多年的“棕包脑”舞;还有吃乌饭、喝熬茶、纪念先祖的“盘王节”、在十月围火而舞庆祝丰收的“罢架节”、追忆雷蓝先祖的“老鼠年”等等,这些古老的民族文化特征是研究远古苗蛮文化的活化石。
现象二:家族宗祠,文化传承。在洞口境内至今保存着数十座结构完整、气宇轩昂、精美无比的宗祠建筑,在公布的洞口县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景点中,宗祠就达19座,且集中在10公里范围之内,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宗祠建筑群。祠内石刻、木雕、灰雕、彩画内容丰富,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蕴含浓郁的民俗文化,特别是其中保留大量的匾额和楹联,文化品位和艺术特色高深精湛。清道光、咸丰年间,洞口境内,大姓巨族,大兴立祠之风,用以祭祀先人,追怀先古,牢记祖先教诲,使儒家忠孝思想代代相传。这种庞大的民间宗祠建筑群的出现,成为当今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一道地域文化风景。
现象三:雪峰会战,世界和平。雪峰山会战又称湘西会战、芷江保卫战。1945年4月,日寇的铁蹄踏进洞口,日军共投入了5个师团、3个混成旅共8万余人分南、中、北三路向雪峰山地区进攻。中国军队实施了以雪峰山为天然屏障,阻敌于雪峰山东麓聚歼的战略部署,雪峰山地区成了湘西会战的主战场。洞口人民与国民党军队携手,浴血奋战,保家卫国,先后在两个月内打响了江口阻击战、山门收复战、马颈骨歼灭战、芙蓉山战斗等10余次战斗,痛歼日本侵略者达28174人,俘敌449人,雪峰山民众用土制的棕树炮、鸟枪等武器,描绘了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英雄画卷。雪峰山大会战是全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重要战场,揭开了中国抗日正面战场大反攻的序幕,一举奠定了抗战胜利的局面。国民党在该县江口修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蒋中正、何应钦、王耀武亲笔题词。八年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落芷江。战争的目的是和平,雪峰山大会战是世界和平文化的重要收获,是雪峰文化和平正义精神的生动呈现。
现象四:烟景繁华,文化古镇。因为战争和历史的变革,洞口境域内历史上曾出现过两次人口的大流动、大迁移,形成了高沙、黄桥、山门、石江、洞口、江口、竹市、毓兰八大历史文化古镇,如一颗颗闪耀的明珠散落在雪峰大地。八大文化古镇之一的山门镇,先后走出了享誉海内外的近代民主革命先锋蔡锷将军、中国消费经济学的奠基人
尹世杰
教授;历史悠久的黄桥镇,自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至唐武德四年(621年)先后两次设建兴县,县治设黄桥。在黄桥镇尧王村至今可觅古城墙遗址;地处平溪之滨的石江镇自清代以来逐渐发达,河埠码头林立,商贾云集,是雪峰山区通向外界的水上运输枢纽;最有名的当属高沙镇,2008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授予高沙镇历史文化名镇称号。高沙镇秦汉时建街,唐宋时称市,明清时臻于鼎盛。蓼水河横贯南北,太平、回澜、水南、浮香等十余座廊桥坐卧其上,两岸风光旖丽,“高沙八景”名闻遐尔,五里长街烟景繁华,一百多所寺庙祠院点缀于绿茵锦幛之间,时称“小南京”。《湖南省志》载:高沙素称“米镇”,每当秋收之后,来自邵阳、益阳、长沙、武汉、上海的客商坐镇收购,其商业繁华可见一斑。高沙镇还有遍布城乡的遗址、窑址、石刻、古墓葬、古戏台、古桥梁、古村庄等等,足见其辉煌灿烂的历史。这八个文化古镇在清末到抗战期间,其经济文化之繁荣达到了鼎盛。在一个很小的县域范围内集中形成了八大历史文化古镇,是湖湘大地上出现的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奇特文化现象。其形成自然有其更深的社会和历史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体现了雪峰文化对外开放包容的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现象五:宗教文艺,精彩纷呈。洞口境内,宗教历来以佛教为主。佛教传入洞口境内始于唐朝,鼎盛于明清时期。1949年以前,洞口全境内有佛教寺庙多达370余座,有著名的寺庙97座,如观音阁、普照寺、南岳庙、兴福寺、真人殿、紫云庵、钟沧寺等,在湘中及湘西南山区形成较大影响,并涌现出了一批在佛教界久负盛名的人物。如竹篙塘居士唐大圆,30年代参与编篡国家佛教经典著作,著有《治国法师》,在中国佛教界影响深远;该县毓兰镇的能彻(原名王在贵)、岩山乡唐镜澄、横溪乡释乘法和尚系原洪江市嵩云山方丈,总揽湘西南佛教;在洞口县城郊观音阁坐禅多年的明真法师,后成为长沙开福寺方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观音阁一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教圣地。2009年6月,洞口居士
张建成
先生、
唐白莉
女士捐巨资重建观音阁,成为湖湘宗教界的盛事。同时,因受雪峰文化的影响,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和流传下来一批独具特色的民间文艺,如:祁阳戏、花鼓戏、木偶戏、唱传、打渔鼓、莲花落、南方龙舞、狮舞、蚌壳舞等源远流长;墨晶石雕,根雕,南方民间剪纸,工艺陶器名扬海内外。因受雪峰文化的滋养,一大批文艺名家和学者脱颖而出,如现代的著名学者、中国消费经济学典基人尹世杰、著名作家谢璞、著名画家黄铁山等,蔚为大观。斑斓多彩的宗教和文艺,是雪峰文化的生动呈现。
现象六:名扬海外,雪峰食品。雪峰山蜿蜒于洞口境内,形成独有的气候地理,农业物产丰富,品质独特,一批本土出产的雪峰食品名躁一时。雪峰密桔因其酸甜可口、色味俱佳的特有品质,1966年湖南省首次从洞口调出25.96吨密桔出口加拿大,并作为国宴水果送往北京,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为“雪峰蜜桔”,一时名扬海内外。战国时晏婴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除雪峰蜜桔外,典型的还有自明洪武十八年就列为贡茶的“雪峰云雾茶”,因受雪峰山气候影响,品质超过君山毛尖,古来官宦商贾、文人墨客纷纷慕名而来,是湘中茶文化的源头;洞口还是全国优质稻生产基地和养猪大县,现开发生产的雪峰贡米、洞口猪肉等系列农产品享有声誉,远销东南亚及欧美国际市场。另外,还有丰富多彩的民间小吃,演绎了地域独特的饮食文化。现境内流行米花、团皮、血粑、米糖、灌辣椒、柚子糖、水义花粑等46种色、香、味俱佳的民间小吃,烹饪制作工艺在民间广泛流传。
(作者系洞口县文联主席,此文湖南《新湘评论》将于近期内全文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