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地区为何“盛产”百年名校?
崇文尚学一直是江南文化最鲜明的特征之一。这里兴学重教传统深厚,历代名士学者更是层出不穷,时至现代,江南人才在全国仍占优势,其文脉之盛,令人叹为观止。江南文化发达的背后是全国最为健全的教育体系,官方提倡、民间支持,各方通力合作,官学、书院、社学、义学、族学、私塾多路并行,为江南文化的繁荣、优秀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19世纪后半期,在西学东渐思潮的引导下,传统的知识体系逐步动摇,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江南地区一批新式学堂逐步设立,在传播新学、传授新知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涌现了一大批知名学校。这些学校有的是由欧美传教士或租界官办创建的西式学校,如天主教会在上海创办的圣依纳爵公学(即徐汇公学,今徐汇中学)、圣玛利亚女校、中西女学(两校后合并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工部局创办的华童公学(今晋元高级中学)、南京金陵基督女书院(今南京大学附属中学)、汇文书院(今金陵中学)、杭州蕙文中学(今杭州第二中学)、嘉兴秀州中学(今嘉兴市秀州中学)等都是其中的代表。有的是在传统府县学、书院基础上改造创建的新式学堂,如金华府中学堂(今浙江金华第一中学)、江阴南菁书院(后改为南菁高等学堂,今南菁高级中学)、苏州府中学堂(今苏州中学)、常州府中学堂(今常州中学)、嘉兴府中学堂(今嘉兴市第一中学)、温州府中学堂(今温州中学)、宁波镇海中学堂(今宁波镇海中学)等都是其中的代表。有的是由大量有识之士捐资创办,如上海南洋中学、澄衷蒙学堂(今澄衷中学)、务本女塾(今上海市第二中学)、浙江绍兴中西学堂(今绍兴第一中学)、杭州养正书塾(1899年创办,后与浙江官办两级师范学堂合并为浙江省立第一中学,今杭州高级中学)、浙江安定学堂(今杭州第七中学)、宁波储才学堂(今宁波中学)等,都是当时在全国领风气之先的学校。这些学校创办至今,大多已延续百年,经历了战争的颠沛流离,经历了时代的沧桑变化,至今仍保持着很高的办学水准。
1933年务本女中鸟瞰全景,务本即今上海市第二中学(本文所用老照片均由马学强研究员提供)
圣玛利亚女校校园建筑。该校后与中西女中(原中西女塾)合并为上海第三女子中学
中西女塾旧址校园
上海市南洋中学学图书馆(校友厅)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马学强研究员主持成立的校史研究团队,历时十余年,以近代特别是上海开埠及太平天国战争之后江南地区的百年名校的发展变迁为研究重点,通过全面收集这些名校的档案资料、章程教材、回忆口述、影像资料乃至办学实物,围绕名校、名师与名生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讨论,并对百年名校与长三角区域发展,以及中国教育思想、教育体系、教育制度的改革创新等议题进行研究。十余年来,团队共采访校友一百余位,完成资料汇编文字1000万字,拍摄收集图照近万张,目前在商务印书馆的协助之下,已出版“百年名校·江南文脉”校史研究系列著作12种15卷。此次商务印书馆从中选取9种,列为“百年名校·江南文脉”丛书第一辑,分别是《为国桢干:上海南洋中学120年(1896-2016)》《存古开新:从绍郡中西学堂到绍兴市第一中学(1897-2017)》《诚朴是尚:从澄衷蒙学堂到上海市澄衷高级中学(1900-2020)》《至慧至雅:从圣玛利亚女校、中西女中到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明理躬行:从金华中学堂到浙江金华第一中学(1902-2022)》《卧薪尝胆:从私立绍兴中学到稽山中学(1932-2022)》《务实本正:从务本女塾到上海市第二中学(1902-2022)》《位正育卓:位育中学校史研究》《晋行元起:从华童公学到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校史资料整理与研究(1904-2024)》,总字数近500万字,图片计3000多张,有的系首次公布,弥足珍贵。
“百年名校·江南文脉”丛书
2024年11月18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商务印书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联合主办的“百年名校·江南文脉”研究丛书出版研讨会暨赠书仪式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山西路院区举行。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江浙沪名校校长代表,以及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媒体代表等40多人与会。
商务印书馆向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北京大视野教育集团(中国教师网)资料中心以及来自江浙沪9所名校的图书馆捐赠了这套丛书。
赠书仪式
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顾青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最优质的史学研究力量,应该关心中国的现实。百年名校系列就是象牙塔之外的好课题,而此前并未得到史学界的重视。中学教育作为历史学研究的一个课题,值得投入优质的史学研究力量。我认为这件事的意义远比出几本书要大得多。这些名校值得研究吗?我觉得它们恰恰是被‘庙堂’遗忘的珍珠。”他指出,这些名校分布于中国的东南沿海、江南地区,这里的教育转型得风气之先。这些学校不仅在富庶之地得到了资金上的支持,而且获得了当时最优秀的教育家的青睐。“这些最优秀的教育家愿意到中小学教书,是极有眼光的一件事,几乎每个名校都有这样优秀的教育家,他们塑造了这些名校的性格,才使得这些学校有百年的根基与活力。这方面的挖掘将极大地填补中国教育史研究的空白。”顾青说。
学术理路与实践交流
研讨座谈会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张秀莉主持。
“百年名校·江南文脉”研究丛书总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马学强研究员在会上介绍了该丛书的缘起、框架以及出版情况。他指出,江南名校文脉深厚,类型多样,风格特色各异。研究这些百年名校校史,需要超越一校之史的研究范畴,需要从教育史、江南史、城市文化、中外交流等多重视野中去把握,需要从“内史”与“外史”相结合的路径中去审视。他们在研究中突出四个方面:第一,注重史料。针对每一所学校,第一步就是构建校史“资料库”,形成资料长编。在校史资料收集与整理中,研究者十分注意史料的原始性、多样性、连续性、完整性等特点。这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第二,注重不同学校类型的探究。丛书重视江南名校的地域分布及其样本的选取。第三,注重各校办学过程中的内在逻辑或轨迹探讨,这也是校史作为教育史研究范畴的应有之义。围绕“谁在办学、为何办学、如何办学”等关键线索去追寻百年名校兴衰起伏的内在机理,在时局变动、政权更替、社会变迁中去解读江南名校的演变脉络、办学特色。第四,注重突破以往校史研究的“内史”局限,将江南名校置于更为宏阔的社会文化变迁背景中去探究。
《绍兴府学堂癸卯甲辰课艺》 封面图影。绍兴府学堂即今浙江省绍兴第一中学
左:《澄衷学堂章程》(1902年刊印);右:《澄衷学校章程》(1926年刊印)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叶舟、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中心副研究员胡端作为作者代表讲述了丛书编写的经历与思考,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总编辑鲍静静作为出版社代表介绍了丛书的出版情况及特点。
尹后庆(上海市教委原副主任)、洪民荣(上海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石鸥(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教材研究院教授)、唐力行(上海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特聘教授)、范金民(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振忠(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凤媛(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丁贤勇(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明高(北京大视野教育集团总裁)等专家学者重点围绕百年教育史、江南史、城市文化与中外交流等展开了学术研讨。
江浙沪名校校长代表杨明华(上海市大同中学原校长)、张正之(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原校长)、朱雯(浙江绍兴市第一中学原党委书记、原校长)、方家鸿(浙江金华第一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宣方军(浙江省绍兴稽山中学党委书记)、陆军(上海市第二中学党委书记、校长)、王圣春(上海市南洋中学党委书记)、王亦群(上海市位育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季洪旭(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等与会嘉宾围绕校史资源挖掘、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校史)博物馆建设等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会议现场
与会者一致认为,该丛书系统梳理大批历史资料,为未来的研究奠定基础、培养人才,并且通过系统阐述江南地区近代以来名校的变迁过程,总结江南地区百年名校的教育理念,探讨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及与近代以来知识体系、思想文化、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既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智力源泉,更以江南百年名校的发展历程为切入点,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探讨江南文脉的变迁。
与会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