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日子》,把过去抛在脑后,在生活中修行,完美的日子,抛却过往,在生活中修行

访客 孩子起名 2024-12-01 8 0

一、

每一天都是一样的。平山(役所广司 饰)是一位沉默寡言的六十多岁男子,他在装置简单朴素的公寓里醒来,迎来黎明前不够明朗的灰暗光线。他穿上工作服,从街边的自动售货机里拿了一罐咖啡,开着他那辆简陋的小货车开始工作,勤奋地清扫东京的公共卫生间。每一天都看似孤独、重复,平山几天也说不上几句话,但这就是他的《完美的日子》。平山的日常生活是一成不变的,只是偶尔会遇到一个脾气暴躁的同事和一个女孩,女孩听了他的一盘磁带,为了感谢他而亲吻了他的脸颊。他偶尔开口说话,那几句话表达了谦卑或对当下的感激。导演维姆·文德斯说道:“我并不为电影中只有几句台词这一事实感到不安。”

《完美的日子》海报

广受好评的日本演员役所广司,给“平山”这一角色带来了轻松的温暖和庄重。虽然这不是一部无声电影,但平山经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说话,而是只是倾听和回应那些更健谈的熟人——尤其是他那超级健谈的同事、年轻的贵志(柄本时生饰)。尽管我们对平山的过去了解不多,只是随着电影的进展而得到一些暗示。导演试图通过最少的对话传达大量的情感。没有比极其感人的最后一幕更好的例子了——演技精湛、把握巧妙的长特写镜头,配上一首歌曲,将屏幕上发生的一切描述得清清楚楚,这与影片的节奏相一致,一整部无声的交响乐在他的脸上奏响。这是一场华丽且扣人心弦的表演,他当之无愧地获得了去年戛纳电影节的最高奖项。

当维姆·文德斯的《完美的日子》宣布将参加今年戛纳电影节的竞赛单元时,这是他自 2008 年那部被彻底遗忘的《帕勒莫枪击案》以来首次入围,这部电影以一种几乎闻所未闻的方式建立了多重相互矛盾的叙事。在如今仍活跃的电影人中,很少有人像文德斯一样经历了如此明显的衰落;虽然他的纪录片作品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仍然享有一定的认可,但可以想象的是,除了对之前被低估的作品的重新评价之外,自1987年划时代的《柏林苍穹下》后,这位德国导演的任何一部故事片都未能受到广泛赞誉。因此,人们预先期待两种可能的结果:这是一位伟大的诗意电影人晚年成功的意外复活;或者这不过是一个以忠于其最喜欢的老导演而著名的电影节中,一部平庸电影的象征性入围。

或许答案介于两者之间,我们不得而知。《完美的日子》是文德斯第一部完全以他心爱的日本为背景的虚构长片,他在那里拍摄了小津安二郎的纪录片《东京》(1985 年),并与笠智舟本人拍摄了《直到世界尽头》的重要部分。这部影片的焦点完全集中在平山身上,并记录了他似乎在几周内的生活。最重要的是,他是一个沉默寡言、喜欢独处和按部就班的人:开车上班时听经典摇滚磁带,休息日在酒吧喝几大杯烧酒,用奥林巴斯胶卷相机拍照,每晚睡觉前看书等等。所有这些都以一种明显不着调的方式呈现,这既体现了《完美的日子》的最大优点,也体现了它的局限性:它不过是一部简单的观察片,描绘了主人公的日常生活,但并没有深入挖掘表面。一方面,这避免了一些即使是最直白的日常电影也会陷入的叙事手法:既没有大危机,也没有对平山生活方式的生存威胁,这些可能会让人觉得做作;每个配角的片段都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独立的故事情节中;虽然片中不时暗示了主人公的过去,但幸运的是,没有大揭露或是反转,只有一次感人的古怪遭遇,作为一种柔和的情感高潮。

平山这个角色是在导演访问日本参观东京厕所项目时构思出来的;他称该项目为“一项艺术和社会项目”,该项目全部集中于东京市中心涩谷区,由国际建筑师设计,设计精美。它们都是日本财团从2020年开始策划实行的the tokyo toilet项目的一部分成果,而该项目的目的是让任何人都能安心舒适地使用公共卫生间,同时也是日本人在疫情爆发后如何维护城市的典范。文德斯觉得这里有一个值得探索的故事,“平山是自己生活的主人,”文德斯继续说道,“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他想做,我们没有理由拍摄任何与眼前生活无关的事情。”

二、

生活在简单小屋,开着破旧的面包车,日复一日地打扫着东京的厕所,或许这并不是世俗意义上“完美的日子”,但维姆·文德斯对美、满足和简单禅定的想象却恰恰相反——这是一部扣人心弦的美丽、出乎意料地肯定生命并且充满积极能量的影片。一切都取决于你看待事物的方式,这正是这部电影想传递的。对于生活,平山用眼睛观看,但用心去观察。世界就在那儿,客观地存在着,但不同的是我们的心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

日语中有一个词叫“komorebi”(木漏れ日),这是这部电影的原名。这个词由三个汉字组成:“木”(ki),意思是“树”;“漏れ”(more),意思是“漏出”或“逃逸”;“日”(bi),意思是“太阳”或“日光”。直译过来就是“阳光透过树丛照进来”,但其含义远不止于此。在审美意义上,它的概念与日本的“侘寂”和“物哀”美学原则相一致。“侘寂”强调不完美和短暂之美,而“物哀”则指对生命短暂性的深刻、感同身受的欣赏。“木漏れ日”通过强调短暂而不断变化的自然美景来体现这些原则。其次,它讲述了与自然的深刻联系,以及停下来、花时间吸收和欣赏微小、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之完美的必要性。平山不仅掌握了这一切,还将其作为自己本质的基石。他认为所有事物、所有的人都同样重要,具有同等的超越能力。当其他行人无视在公园里露营的流浪汉时,平山惊奇地看着这个人以自己的舞蹈来表达自我。而厕所本身,虽然用途简陋,但却是建筑瑰宝。实际上,“木漏れ日”描述了一种特别的自然美景,当阳光穿过树木的缝隙,以斑驳的光影形式散落在地面上。这个词语捕捉了自然界的静谧和和谐,以及人在自然中的位置感。它让人联想到宁静的午后,漫步在树荫下,感受光与影的舞蹈。日本的花园、诗歌和艺术往往试图捕捉和庆祝这些转瞬即逝的时刻。例如,俳句经常以自然美景和静谧时刻为特色,类似于木漏れ日的精髓。

《完美的日子》剧照

此外,“木漏れ日”不仅是一种视觉,也是一种感觉。对于日语使用者来说,这个词会让人联想到美丽、温暖、安静的自然环境,阳光闪耀,树木投下的阴影散去。“木漏れ日”的概念提醒我们在小事上寻找积极因素,这些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消除怀疑或焦虑的阴影。在每一个看似严峻和黑暗的环境中,总有一些小亮点可以让情况变得更容易忍受。“木漏れ日”就是要找到那些小光柱,停下来重新振作起来,然后再继续前行。西方哲学告诉我们隧道尽头有光。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木漏れ日”提醒我们在穿过黑暗的隧道时,要找到隧道中间的细小光线。生活是一段旅程,而不是目的地。“木漏れ日”很好地强调了这一点,在我们盲目追求隧道尽头的光明时,我们常常错过已经经过的许多细小光线。

“木漏れ日”也是平山平时最爱拍摄和记录的画面,阳光透过树叶之间的缝隙,一阴一阳,时明时灭。根据极性原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与其对立面并存,没有例外。古希腊极性原则即“任何事物都是二元的;任何事物都有两极;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面;相同与不同是相同的;对立面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只是程度不同;物极必反;一切真理都是半真半假;一切悖论都可以调和”。让我们想象一下由单一物质构成的一条直线,这两个概念在线的两极似乎是彼此的对立面。例如,爱与恨是同一种情感的两极,只是程度不同。因为它们在同一条线上,所以它们实际上是由同一种材料制成的。我们正在这两个边缘之间移动。在这些边界内,我们人类、事件、文化以及其他一切都始终生活在两极之间的运动中。而“木漏れ日”是一种自然现象,它以极具美感的方式代表了极性原理中对立面的和谐。巨大的阳光力量穿透了森林的深黑暗度,它以一种非常优雅的方式达到了平衡。阳光下,树叶翩翩起舞。优雅、细腻、自然,因而强烈。视野既非绝对黑暗,亦非绝对明亮,在两种状态之间摇摆。

三、

捕捉“木漏れ日”只是平山生活的某个切片,实际上他几乎专注于每一个当下。平山几乎在修行。他全神贯注于此时此刻发生的一切,而不去想其他。佛陀说过“不沉湎于过去,不梦想未来,专心于当下”。道元禅师认为时间和空间实际上只是“时间”,时间是连续的。唯一重要的时间是现在:“现在”没有长度,也不能一分为二。未来和过去无法与我们可以掌控的现在分开,“此时此地”是唯一真实的地点和时间。正如道元所说:“如果一个人无论身在何处都找不到真理,那么他还能想到哪里去寻找它呢?”而平山在日常生活的褶皱中找到了满足。他日复一日地叠好被褥,刷牙,穿衣服,给他收集的盆栽树苗浇水,然后跳进一辆装满所有清洁用品的小型货车。他从挡风玻璃上藏着的众多磁带中挑选了一盘,在东京的高速公路上慢悠悠地行驶。他似乎很享受工作有条不紊的规律,就像他喜欢每天在同一个户外地点吃午饭——在那里他拍摄同样的树木,对同样的陌生人微笑——以及每天下班后在同一家繁忙的通勤酒吧喝酒一样。一天结束后,文德斯会带我们重新回顾一下日程安排;周末,骑自行车去自助洗衣店、书店和一家由乐于照顾孩子的妈妈(石川小百合饰)经营的简陋餐馆……

他的生活不仅简单,甚至可以说是简朴:那些播放的磁带(我们或许可以猜想这些磁带是他很久以前年轻时收集的);二手书,从当地书店的打折区域买来的;以及一台傻瓜相机,他用它捕捉自己喜欢的东西;天空和树木之间的相互作用。树木似乎对平山有着特殊的意义,他小心翼翼地拯救脆弱的日本枫树幼苗,在他的公寓里栽培养育它们。平山对模拟技术而非数字技术(磁带、胶卷相机)的偏爱并非偶然。数字技术的冲击,伴随着噪音和干扰,与他每天努力追求的精神安宁和纯洁背道而驰。也许,这部电影以其礼貌而谦逊的方式,不仅倡导一种新的观察方式,也倡导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种轻松的人生观似乎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满足,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役所的出色表演。这位出演过《艺伎回忆录》、《人造天堂》和《通天塔》的演员几乎完全不依赖台词和对话,就能展现出极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平山在生活中修行。典型的僧侣只吃米饭、泡菜和味噌汤。禅修者认为,任何习惯性的快乐感都可能是痛苦的根源,对所拥有物品的执着,会扭曲我们对现实的感知,因此他们经常保持极简的生活方式。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是减少我们对损失的恐惧和增加内心平静最有保障的方式,因为当杂乱减少时,我们就可以开始在平凡的事物中看到美。对内,平山有着坚不可摧的秩序;而对待他人,平山同样保持着敬畏。如果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会给生活带来最大的压力。平山所传递的价值,是人们只能相互依存,个体的存在依赖于他人和宇宙中的一切。从我们说的语言到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工具,一切都是别人制造的,应该对此感激。此外,因为我们无法用肉眼感知事物的真实本质,所以尊重每个人和每件事。由于宇宙中的一切都是一个实体,一切都相互依赖,所以一切都值得尊重。日本有一种价值观叫做 “mottainai” (勿体无),从佛教用语“物体”的否定词而来,意思是“当一件事物失去了它该有的样子,对此感到惋惜感叹的心情”,它源于古神道的日本民间信仰神道教,认为在每一片散落的樱花花瓣、每一次的吐息中都宿有一个生命,因此他们以感恩惜福的心情来看待自然万物,其根本流荡着“勿体无(もったいない)”的价值观。

《完美的日子》剧照

在影片的后半段,平山闲余时光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沉浸在读书(一天读派翠西亚·海史密斯,另一天读威廉·福克纳)以及经典摇滚和灵魂乐(派蒂·史密斯、奥蒂斯·雷丁、范·莫里森、妮娜·西蒙妮)。但是,当他疏远的妹妹惠子(麻生由美饰)的十几岁女儿尼科(中野有纱饰)突然出现在他家门口,并决定住几天时,随之而来的是日常生活的中断。这暴露出平山的日常生活从一开始就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构造:他并不想重蹈覆辙,换句话说,他在逃避过去。对于平山的过去,电影只有只言片语的描述,但我们仍可以从一些细枝末节的镜头中分辨出一些情节。虽然影片并未交代平山的个人经历,但当他的妹妹开着一辆昂贵的汽车来接她离家出走的女儿时,观众仍然能感受到明显的阶级差异。当妹妹问哥哥他是否真的是一名厕所清洁工时,她表示难以置信。也许平山曾经拥有过一切,但选择放弃奢侈的生活,以对他来说更有意义的方式重塑自我?文德斯把细节留给我们的想象:“我写了他的故事,但我不想说出来。我想让观众自己去填补这个故事。”在某种程度上,观众被鼓励以平山对待生活的方式来看待这部电影;把过去抛在脑后,欣赏当下。

我们只能通过役所优雅表演中的小叹息和停顿、从容不迫但坚定的步态,和沉默寡言但开朗的举止中感受到这一切。他和他的导演都拒绝屈尊俯就这个角色,因为他们刻画了他严格控制的生活范围。文德斯的妻子多娜塔的单色梦境片段——借鉴了日本的“光影”概念,即树上的光影——暗示了平山同样平静但充满诗意的内心生活(尽管这样的手法可能略显俗气)。在平凡中寻找美的主题——摄影师卢斯蒂格用宽框但光线充足的城市发展和家庭空间画面很好地诠释了这一主题,《完美的日子》中处处都充满了更为坚忍的抒情和克制的情感折磨。

四、

虽然影片没有直接交代,但从平山与侄女和妹妹的对话中,大概可以推断出他有一段不愉快的过去。平山的情绪持续波动,直到他的妹妹来接他的侄女。一向冷静沉着的他,终于泪腺决堤,身影在黑暗中摇晃。这是他在影片中第一次表达自己的孤独。晚上他梦见了他的侄女、自行车、灯光和一系列模糊的图像,然后沉沉睡去。第二天早上,他是被屋外打扫卫生的声音吵醒的。他起身,刷牙,换衣服,喝了一杯咖啡,然后去上班,听着盒式磁带。表面上一切如常,他并没有忘记昨晚的悲伤,也没有假装坚强,但他还是要过自己的生活。

《完美的日子》剧照

更重要的是,平山在无欲无求的外表下,却隐隐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在与侄女度过的最后一个黄昏时,女孩要求去看海,但平山拒绝了:“下次。”女孩问:“下次是什么时候?” 平山:“下次就是下次,现在就是现在。”是的,以后是以后,现在是现在。有“下一次”日落可以期待,且同一个夕阳不会有第二次,与其回首过去或忧虑将来,还不如全神投入当下,享受金灿灿的阳光在身上流动的温暖,风轻抚脸颊的快感,化当下为永恒。况且现在还有书籍、音乐和植物的陪伴,还有什么日子比当下更完美呢?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