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月缩水近8000亿!什么情况?,单月缩水近8000亿,原因与后果

访客 音韵和谐 2024-12-01 8 0

  11月28日,中基协数据披露,截至2024年10月底,我国境内公募基金管理机构共163家,其中基金管理公司148家,取得公募资格的资产管理机构15家。上述机构管理的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31.51万亿元,较9月底的32.07万亿缩水5600亿元规模。

  从数据变化情况来看,此前连续多个季度行情走牛的债券型基金,在步入下半年后无论是业绩情况还是资金的认可度均热度不再,甚至在10月份成为了公募基金整体规模减少的核心因素,单月规模减少近8000亿元;而在相关产品的推动下,股票基金的份额有所增长,从3.04万亿份增至3.14万亿,环比增幅约为2.35%。

  公募净值缩水5600亿元

  从分类来看,10月公募基金规模的减少主要是因为债券基金规模的大幅下滑,较9月底减少近8000亿元。债券基金环比缩水7756.4亿元至5.82万亿元,是开放式基金中规模缩水最多的分类,下滑比例也高达11.76%。

  混合基金规模缩减位居第二,10月份缩水1593.02亿元至3.59万亿元,比例约为4.25%;股票基金缩水55.34亿元至4.26万亿元;QDII基金缩水312.47亿元至5632.15亿元。唯一规模增长的货基规模由13.03万亿升至13.47万亿元,规模增加4389.87亿元。

  债基被赎回

  从份额和净值上来看,债基“失血”情况较为严重。而这也是下半年来资金持续撤退的延续——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公募基金总份额为28.71万亿份,当季净赎回4367.41亿份。其中,债券型基金成为净赎回最多的品类,单季度缩水4250.11亿份,至9.06万亿份,净赎回比例为4.48%。

  国寿安保基金认为,随着权益市场逐渐走稳,且成交量保持高位,大量资金沉淀在权益市场,导致理财规模增速放缓。非银机构负债不稳定,债券市场情绪较弱,仍然较为担心稳增长政策和利率债增发情况。

  此外,债基在发行端亦不景气,据统计,数据显示,整个10月仅成立了8只债基,发行规模合计134.83亿元,创2018年5月以来新低,在基金新发总规模中的占比也首次降至50%以下。

  那么,在资金对债基已现分歧之际,公募基金如何看待这一品种?中欧基金固收团队表示,在短期策略上要留足安全边际,对短期负债的不稳定性要做好充分准备。中期来看,利率大概率保持下行趋势,目前债市尚不具备趋势性走熊的条件。

  国寿安保基金认为,债券市场后市方向取决于资金流动和政策预期如何演化。从资金流动的角度来看,近期大中型银行存款利率降息陆续落地,从历史规律看,大行存款降息后,往往出现存款的流出,包括从大行流向小银行、从大行流向理财,这就有望带来理财规模的逐步企稳。

  “但是和今年二季度不同的情况是,当前存款降息的幅度整体不如禁止手工补息政策,并且当前股票市场也分流了部分存款和理财,因此理财规模的修复进程可能偏慢。从政策预期的角度来看,后续债券市场方向需要稳增长政策的进一步落地,尤其是等待财政政策规模的确定。”国寿安保基金认为。

  平安基金也表示,往后看,政策密集推出有助于提振市场风险偏好,但对经济基本面的实质提振效果短期内难以快速显现,基本面显著好转驱动债市彻底转熊的客观条件尚不具备,货币政策宽松先行助力稳定资金面,利率债市场仍可相对积极。

  权益类产品份额也略有回撤

  10月份,虽然沪深各个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回撤,发行端却依旧携着9月末行情的“余威”,市场对权益类产品的热度达到了短期高位。据统计,按认购起始日统计,10月份共有90只基金发行,较9月份的66只增长36.36%;基金平均发行份额为9.39亿份,环比增长4.03%。

  从发行的基金类型来看,股票型基金成为10月份认购主力,共有51只股票型基金开启认购,平均发行份额9.53亿份,较9月份的36只、平均发行份额7.58亿份相比,分别增加41.67%和25.67%。

  此外,随着被动投资的出圈,10月份中证A500相关产品的发行也是资本市场的“大事件”,宽基ETF的基金份额在10月突破了万亿份关口,达1.02万亿份,环比增加939.5亿份。且超900亿份的宽基ETF份额增量中,挂钩中证A500的ETF合计增加451.57亿份,成为10月被净申购最多的规模指数,截至10月底规模合计为653.34亿元,在此推动下股票基金的份额有所增长,从3.04万亿份增至3.14万亿,环比增幅约为2.35%。

  但在沪指一度触及3600点之际,行情有所震荡乃至回撤,也有资金通过基金“边打边撤”高位离场,因此混合基金份额环比减少3.51%,资产净值更是环比减约4.25%。

  展望新基金未来发行的趋势,汇成基金研究中心表示,预计新基金发行市场会持续回暖,且权益类产品新发规模占比高的情况会维持一段时间。一方面,短期看,权益市场的回暖以及过去几年权益类产品新发数量较少,导致权益类产品会有一波“补发”;另一方面,监管层公开表态,鼓励基金公司发行权益类基金。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