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券商忙着“卖”席位,行情来了,大资金的独立交易单元需求又强了,券商卖席位,大资金独立交易单元需求增强

访客 音韵和谐 2024-11-28 4 0

来源:@财联社APP微博

财联社11月28日讯(记者 毕陆)券商“卖”独立交易席位并非鲜事。行情火了,需求就随之增大。特别是一些中小券商,会主动登门洽谈如何提供独立交易席位,这也成为了一些中小券商的创收新手段。

即券商以独立交易席位作为营销展业手段,将独立交易席位的使用权租赁给机构(独立交易席位所有权归券商所有,并未发生转移),并打包技术服务等形成服务方案,销售给超高净值的证券交易客户。业内习惯于将这一动作为“买卖”交易席位。

“现在都是以10组为单元‘买’,更有甚者达上百组。卖独立交易席位这块,券商之前其实并不卷,哪家速度确实快,大家心里都是有数的,完全卷不过。现在想抓住机会的券商变多了。”有机构人士近期向记者分享直观感受。长期以来,独立交易席位主要为打板客户和大型机构客户,例如游资使用。近期,独立交易席位“买卖”的需求有所升温。

有券商称,“9·24”行情启动后,市场交投活跃,咨询独立交易席位的客户越来越多,过去买卖多发生在固定的机构与券商,类似当下券商主动向外找业务机会的并不常见,如今为何频见中小券商为何近期登门“游说”这笔买卖?或与市场需求、券商禀赋有关。

最直观的原因就是需求。尽管自去年至今A股市场未见显著的涨停板效应,一些机构的交易意愿有所下降,但随着市场行情的回暖,特别是在10月8日,A股市场全线高开,成交更是创历史新高,大型机构对交易工具和速度的需求再次显现,券商的通道资源能带来赚钱效应。

而这又与券商资源禀赋有关。大券商或者对代买业务重视的券商一般来说拥有席位较多,小券商则相对席位较少。交易所席位被会员所拥有,有业内人士向记者分析,交易所按成交量份额占比给各券商分配交易单元数量,大券商天然交易单元数量多,小券商天然少。

有观点认为,一些中小券商加紧出租交易席位,与其生存压力有关。部分券商在受访时称并没有感受到这种竞争感,也并不将当下市场对交易席位的需求与中小券商的生存直接挂钩。

交易速度和交易效率是证券行业不断探索和努力,随着新的技术出现和软硬件的迭代,各券商需要大力投入IT建设,满足自身客户的交易需求外,大力外拓其他券商的存量客户。

又有券商忙着“卖”席位,行情来了,大资金的独立交易单元需求又强了

值得一提的是,交易的公平性是全体市场参与者遵守的规则。有行业人士建言,有的私募机构、游资作为券商客户可配置单独交易席位与网关(经过优化),这是一种市场化行为,在合规范围之内,但需保证公平性,交易中的抢跑现象严重影响公平性。

详见可参考财联社《不守规矩,有券商“绕道抢跑”接入行情,监管已三令五申,为何仍有违规发生?》《监管再度出手!“绕道抢跑”接入行情该停了,交易所部署券商检查,违规者或被终止提供行情信息》等有关报道。

价格优先,打包费用十几万至三十万之间

根据交易规则,要在证券交易所参与交易,需满足两个前置条件,一是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都必须委托券商才可以交易,且券商须成为证券交易所的会员单位,才能有资格向交易所报单;二是报单、交易要完成,券商必须向证券交易所申请购买席位(收费标准参考交易所官网),这个席位就是交易通道和交易的载体。席位不得退回、共用,经交易所允许可以转让,每个席位自动配一个交易单元(可下挂多交易单元)。不过,在实操中,席位事实上更多只是一个概念,真正实际中用来做交易和清算的,是交易单元。

券商通过租赁独立交易单元可以获得额外的收入。根据证券交易所的规定,交易所会对交易单元收取相关费用,包括交易单元使用费、接入服务系统流速费和流量费等。例如,根据沪深交易所的规定,独立交易单元的使用费在2023年度已经下调至每年3万元。证券公司可以在此基础上向客户收取更高的费用,但费用通常不会过高。以沪深交易所为例,独立交易席位的成本大约在每年20万至50万之间。

其中,向交易所购买独立交易席位的成本由总公司支付,但使用者实际是公司分支机构/营业部,所以最终支付成本会分摊下沉到营业部,由此网点也有成本与收入的压力。

总体来看,券商推销的实质是整个服务方案,涵盖交易席位、网关、服务器及机柜租赁等全面资源。一般券商“卖”独立交易单元会“卖”一整套的服务方案,并不是说只“卖”一个交易单元。目前市面上的前沿独立交易席位为主的新一代方案,是基于独立通道+加速网卡+专业大数据分析实现的抢板优化方案。

主动出击寻找业务机会是首要步骤,而价格竞争则是“内卷”现象的重要体现。记者了解到,整体打包的服务方案价格都是一事一议,这就是券商在与机构协商的主要内容,也是“卷”的一种体现。“通道+技术+软件”的总费用,介于十几万至三十万之间,存在一定的协商空间。

从成本角度分析,业内人士指出,独立交易单元的基本成本与此相当,主要面向大户,其正常费用足以覆盖成本。不过服务方案的内容多,这部分也有一些额外成本。因此,中国证券行业的竞争不仅体现在价格上,还体现在服务质量、交易速度、技术创新等方面,从而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内卷”现象。

例如,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中国证券全行业实现营业收入3042.42亿元,营收排名方面,营收占比分别约16.4%、8.8%、9.0%、7.8%、6.2%,为行业营收排名前五的公司。同时,证券行业竞争梯队的划分和市场集中度的提升也反映了行业内部竞争的激烈程度。比如,券商是否在交易所就近布置有机房也是一个关键,独立交易席位的设备与交易所撮合主机的直线距离要求在几米之内。

为何独立交易席位这么被需求?

为何独立交易席位这么被需求?主要是因为独立交易席位的作用体现在通道独享、无竞争即不拥堵,具有快速交易通道所具有的缩短路径的优势,从而具有排队挂单的优势。

交易席位主要分为三种:独立交易席位、公共席位及共用小席位。投资者根据需求选择,通常,一般投资者和机构倾向于使用公共席位或共用小席位,而对交易速度有高要求的则追求独立交易席位,此外,还有极速交易通道、独立交易网关以及网关优化策略。

一般来说,投资者“上”独立交易席位有三个需求,一是打新股上市,开盘第一天买入上市新股,因为目前多数股票当天没有涨跌幅限制,一般的股票上市当天大概率会涨停并持续几天都是封板的状态。这类股票就可以用独立席位来抢板;二是打盘前板,但有别于新股,盘后某只股票发出利好信息有可能持续涨停,或因为市场热度的缘故有可能持续涨停,可以用独立席位去抢这只股票;三是打盘中板,某只股票因为消息突然盘中涨停,需要独立席位去抢这只股票。除了涨停板,跌停板也有应用场景,如果遇到急速跌停,用它也可以提高跑出来的概率。

时间优先为抢板成功的第一原则,抢准时机才能占得先机。除了独立席位,精准对时、独立网关、专业大数据分析都是影响抢板成功率的必要条件,只有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屏蔽软件抖动,稳定报单精准度。以某券商为例,配置了铷钟来统一对时,在沪深交易所都采购了独立的网关和席位,并且在客户使用过程中不断的优化策略,以期达到更高的抢板命中率。

为何机构会从买一组交易席位到以10组为单位来买?业内人士解释称,这可能是因为交易所报单流程的改变,使得交易者为了适应新的报单机制而增加席位购买。通过10组的交易方式,可以自动产生交易间隔,从而覆盖整个交易所接受报单的时序,这样能够尽可能地使自己的交易单子排在前面,提高成交的概率。在量化交易中,策略如量化打板的盘中板交易被采用,目的是优化交易单的排序,确保单子能够排在前列,从而在市场交易中占据优势。

一场另类的券商“资源PK”讨论

记者了解到,大型券商在这种情况下占据优势,但头部券商对此类收益并不十分看重,因此中小券商便显得格外突出。券商通过交易席位赚取客户交易产生的佣金和息差,但更看重的是提升代理买卖证券业务的行业排名,提升客户口碑,形成业务闭环。其中,流量费和流速费仅对高频客户进行提高佣金的方式进行收费,高净值客户暂不涉及。

长远来看,由于独立交易单元具有稀缺性,能够提供这些单元的券商通常能够吸引更多的高净值客户和机构投资者,这增加了券商之间的竞争。其中,也有一层含义,行业内对于高效交易通道的高需求,以及券商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而进行的资源争夺。

有券商机构端和财富端人士表示,由于大券商在系统运维、IT人员数量和专业能力方面具有优势,在某些业务场景下,除了提供独立交易席位外,还提供网关的优化等相关运营支持,具有明显优势。中小券商在IT软硬件投入、客户数量、人员素质方面短板明显,不具备竞争优势。客户头部集中趋势越来越明显。

不过,更多业内人士认为,中小券商可通过差异化竞争策略、提供特色化服务以及利用区域优势等手段,来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例如,通过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专注于特定领域的投行业务,或者利用技术手段提升服务效率等方式来吸引客户。针对这一解题,财联社将持续跟踪,进行报道。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