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盛景》,以经济学角度切入,解读宋朝,逝去的盛景,经济学视角的宋朝解读

访客 孩子起名 2024-11-27 4 0

近日,作家陈季冰新著《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一书出版,该书从经济学角度切入,关注制度和技术的进步对宋朝经济的影响,并在上海茑屋书店举办了新书分享会。专栏作家、财经评论员陈季冰围绕着《逝去的盛景》一书,与南京大学教授景凯旋、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就宋朝士大夫风气及其成因进行探讨。

两宋时期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拥有了富庶的南方地区,即使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小的中原王朝,但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对外贸易空前繁荣、商品经济蓬勃发展、文化艺术与科技创新突飞猛进的朝代,在两宋统治三百余年中,经济文化发展居于世界的最前列,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走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最前沿。

宋代欣欣向荣的经济超过以往各个朝代,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浓墨重彩的一个重要阶段。《逝去的盛景》以大量参考文献从宏观到微观讲述两宋近300年经济的繁荣与衰败,从宋朝的工商业繁荣发展、多姿多彩的文化娱乐市场、可观的海外贸易等多方面对宋朝的经济繁荣做了剖析。也从重文轻武,战败频繁等角度解释了宋朝政府累积了惊人的财富,却为何没能造就一个和平昌盛之世。

景凯旋谈道,陈季冰与学院派写作不一样,这本书从《清明上河图》切入,讲述宋代城市的变化,从城市的变化切入到经济,再从经济延伸到文化,这对于宋朝是一个全景式的介绍。

作者陈季冰紧接着补充了本书的写作经历。这本书起源于2022年在《经济观察报》上发表的5篇长文,重在回答一个问题:一个繁荣的社会是如何成就的,为什么繁荣是那么容易毁掉?“这个问题是非时间性的,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也需要回答这个问题。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着大家一起思考。”陈季冰谈道。

陈季冰介绍,该书着力点并不在于讲故事,也没有严格按照农、林、牧、渔、工、商等行业分类来全面叙述宋代经济样貌,甚至没有完整介绍宋代经济制度,而是更聚焦回答一个问题:繁荣的社会是如何成就的?全书有选择地向读者呈现了宋代新出现的前沿经济变化,如城市网络的兴起、工商业的繁荣,以及货币经济对社会生活的广泛渗透等。

对于宋朝“不知以俭为美德”纵欲奢靡之风,陈季冰从现代经济学角度分析认为,崇尚俭还是奢的不同价值导向代表了不同的经济模式:储蓄型和消费型。市场经济或现代经济必然是消费型经济,“奢侈带来富足,节俭造就贫穷”是有道理的,但他也不否认,一切向钱看的庸俗市侩之风,确实也滋生了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论述宋代经济制度时,作者批判地认为,所谓“和买”“预借”都是涸泽而渔的聚敛思路。“和买”被称为“衰世苟且之法”;而“预借”更是寅吃卯粮,提前预收到6年之后。

以往宋史出版领域都由历史学者构建,从通俗角度去讲述宋代经济的读物比较少见。但经济的特性,往往更能反映出社会真实的一面,而这又与制度和技术是分不开的。在作者看来,“当制度与制度、制度与技术之间达成某种最佳张力时,社会就繁荣昌盛;反之,社会就衰败没落”,陈季冰从范仲淹、王安石、叶适、李觏等人对经济的论述中,分析宋朝经济在社会、文化、娱乐、生活、军队等各方面的影响,以及隐藏在经济变化背后的制度与技术发展。

关于“为何宋朝的文人生活如此滋润?”这一话题,陈季冰回应,这首先和商业以及经济发展有关,其次也因有相对和平的环境。眼下对宋代的重新认识,显示了一种价值观念的变迁,更强调以人为本。我们研究历史的目的更是为了获取智慧,而非简单评价其是否盛衰。陈季冰谈到,东京梦华、千年风雅之下,经济学,恰是打开宋代的钥匙之一。

嘉宾对谈中谈到,《清明上河图》呈现出来的并不是一个行政中心,而是以商业为中心的城市。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为什么到北宋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以至于《清明上河图》中有如此多熙熙攘攘的商人?这与宋朝的治国理念有关。宋朝与其他朝代迥然不同的经济政策体现在城市化率、税收、货币、贸易等各方面。许纪霖认为,《逝去的盛景》写的是宋朝,但想的是当下。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