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无性别公厕能否化解公厕性别比失衡,增加无性别公厕能否缓解公厕性别比失衡

访客 音韵和谐 2024-11-26 2 0

近日,广州市发布公告,就环卫公厕布局规划征求意见,提出对于男女厕位比例不合理、男厕位使用效率不高或有改造需求的公厕,应鼓励改造为厕位男女通用的无性别公厕。(11 月 25 日《扬子晚报》)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公厕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与布局不仅关乎市民的日常生活便利,也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体现。近年来,关于公厕性别比失衡特别是女厕排队现象严重的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应对这一挑战,一些城市开始探索无性别公厕的改造与推广,为优化公厕厕位供给、缓解女性如厕难探索了可行路径。

在女厕厕位数量有限的前提下,由于女性的生理差异以及如厕时间相对较长等因素,女厕常常出现排队等候的现象。特别是在节假日期间或者体育赛事、演唱会等大型活动期间,在人流密集的景区、商业区等场所,女厕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而改造无性别公厕,旨在打破传统性别界限,通过增加通用厕位数量、提高使用效率来缓解这一问题。

针对新建公厕,相关标准已经明确要求增加女厕占比。2016 年 9 月,住建部发布的《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提出,将女性厕位与男性厕位的比例提高到 3 ∶ 2,人流量较大地区为 2 ∶ 1。今年 8 月,国家铁路局出台的《铁路旅客车站设计规范》明确女、男厕位比例应为 2 ∶ 1。不少地方法规或规章也对女厕占比高于男厕作出了具体规定。这些标准或规定的推行,有助于从源头化解公厕性别比失衡的增量。

而对按照旧标准建设的公厕进行评估,把部分男厕位改造为无性别公厕,可让公厕的服务功能更加灵活,一定程度上增加可以服务于女性的厕位,以化解公厕性别比失衡的存量,进一步缓和女厕的供需矛盾。无性别公厕还能起到第三卫生间的作用,为父母带孩子如厕或成年子女带失能父母如厕提供了更多人性化选择。

也有人认为,性别区分的公厕私密性更强,能对如厕者的个人隐私和安全形成更好的尊重与保护。如果无性别公厕在密闭、隔音等方面的设计存在缺陷,容易让如厕者尤其是女性如厕者感觉尴尬与不适,甚至可能引发偷窥、偷拍等问题。而 " 大通间式 " 无性别公厕,由于其内部空间相对开放,异性之间会打照面,也容易让人难堪。

这也提示有关部门,在设计、改造无性别公厕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用户的隐私需求和心理感受,广泛征求民众的意见,对公厕厕位的男女使用人数、使用频率等进行调研评估。应针对女厕厕位供需矛盾较大且男厕位存有一定使用冗余的公厕进行重点改造或试点改造,尽量对无性别公厕进行 " 顶天立地式 " 封闭设计,堵住厕位隔断的上下空隙,并确保厕位隔断的隔音效果。同时,强化厕位的空位识别、安全防护设施,既满足用户的知情权,保障用户的便利性,又保障用户的隐私和安全。有条件的地方,还可设计相对独立的无性别公厕厕位,让用户拥有更好的使用体验。

无性别厕位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应体现出动态调整的特性。这就需要有关部门适度增加可移动式无性别公厕,根据使用公厕的人流量变化、性别比变化以及男女如厕需求、男女厕位矛盾的变化及时对无性别厕位、男厕、女厕的厕位进行调整转换,保障厕位供给的平衡性、合理性。

建设改造无性别公厕是解决公厕性别比失衡问题的可行方案,值得各地积极尝试。

(原题为《增加无性别公厕能否化解公厕性别比失衡》 作者 唐山客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