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民亦未寝”老梗出新,多地官媒进场评说“高质量友情”,怀民亦未寝新梗评说高质量友情

访客 孩子起名 2024-11-25 2 0

这个11月,张怀民——一位生活于近千年前、生平不详的古人,又如往年此时一样,兴起一波“怀民亦未寝”的网络流量,甚至连百年中华书局也聊发少年狂,在公众号发出“张怀民被叫醒941周年纪念日特别推送”。

宋神宗元丰年间,张怀民被贬黄州。他与因“乌台诗案”坐事、谪官黄州团练副使的苏轼既境遇相同,复意趣相投,订为知交。冬夜,两人结伴赏月,苏轼写下《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全篇不足百字,两次提及挚友姓名,怀民遂以与汪伦类似的方式进入经典。《记承天寺夜游》被中学语文课本收录后,“张怀民”更成为莘莘学子的共同记忆。

苏轼饶是文豪、教材饶是普及,没有网民的二创,怀民亦难得今日之“巨流”。

约莫2021年,年轻网友造出“怀民亦未寝”的梗。大多属夜猫子的他们挖掘出苏轼自己常熬夜,还喜欢拉亲友一起熬夜的证据,认为张怀民那晚已经睡了,被“强行开机出去嗨”。许多网民自曝也有入睡后被朋友拉起来“继续嗨”的经历,顺着这个思路整活,制作各种表情包、视频。那以后,逢农历十月十二日,总有网友“纪念苏东坡半夜去找张怀民周年”,“纪念张怀民被叫醒周年”。微博上,“#怀民亦未寝#”的阅读量已达到1.3亿次,抖音的“#怀民亦未寝”“#张怀民”播放量分别为1.6亿次和2.1亿次。

网友二创。 “浙江宣传”图

但今年的这波流量与以往不同:多地官方新媒体入局“怀民亦未寝”,以评论的形式将网梗勾连到每一位普通人,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一再将时空压缩,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疏离、功利的当下呼唤本真、纯粹的情感,迅速刷屏朋友圈。

第一个发声的,是总粉丝数超千万的南京市委、市政府新媒体平台“南京发布”。

“为什么‘怀民亦未寝’成为流行梗不断翻炒?大概是人们在呼唤久违的温馨友情。试问,你有没有这样大半夜笃定‘亦未寝’、随性去打扰的朋友?”“南京发布”14日推送的10万+文章《寻找张怀民》写道,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步伐常有些踉跄,情绪也好像越来越焦虑。这个时候,“张怀民”显得愈加稀缺、珍贵。有人说张怀民赚翻了,因着苏东坡的诗文千古流传,其实,明月常有,张怀民却不常有;苏东坡难得,张怀民亦难得。少宅在家里,走出来做个“E人”;少在直播间看“化妆舞会”,多跟眼熟的人打声招呼;少抱怨“你不懂我”,多学着去懂别人。你在找“怀民”,你也是别人的“怀民”。

随后,光明日报公众号、浙江省委宣传部大号“浙江宣传”相继推送《“寻找张怀民”火了,网友追捧的友谊是什么?》《寻找“张怀民”》。

“初读不识文中意,再读已是文中人。《记承天寺夜游》这样‘平淡’的叙述很难引起少年人的共鸣,但那些年读过的书终究成了人生的一部分,在某个时刻涌上心头,才发现看似平淡的句子蕴含着无尽况味。”“浙江宣传”的文章说,怀民睡没睡,都不妨碍大家对这段友情的羡慕。很多人感慨缺少乐于分享喜忧、任何时候不惧打扰的朋友,是《记承天寺夜游》时隔900多年翻红的重要原因。不过,与其羡慕苏轼有这样的朋友,不如从他的交友之道中学习一二,不以贵贱论友、用心热爱生活、想他人之所想。

光明日报公众号的文章认为,“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这段友谊该不该降级”这些梗的流行都反映了当代人友情的脆弱性。学习、工作、家庭占据大量时间,留给社交和维系友谊的时间越来越少,有限的时间里更倾向于投入更直接的利益关系中,社交压力与功利化趋势让人际关系更复杂,“寻找张怀民”是网友对建立在相似的价值观和共同志趣之上的“高质量友谊”和理想的人际关系的寄托。

怀民亦未寝,往事已千年。技术以加速度飞奔,至广大而更精微地重组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却有一种力叫“离心”,人们越发需要友谊来充实自己、整合自己、提升自己。网友跟评中,这样的情感需求在在可见:

“最需要怀民的时候,小布出现了。”

“我就是大半夜和朋友去‘南京眼’(注:南京一处步行桥)溜达了,她说庆祝一下过周年,过苏轼和张怀民的周年。”

“刚刚把这篇转发给我的怀民,怀民亦未寝~”

“前天下班路上,实在累得不行,给几年不见的怀民兄打了个电话,瞎聊聊,现在好朋友真不多了。”

“前两天去了泉州,泉州也有承天寺,知道《记承天寺夜游》是写黄冈的承天寺,但还是很想去,就因为那句‘怀民亦未寝’,真的很被这样的友情触动,因为我没有。”

“深夜躺在床上看得既羡慕又伤感……人最怕的是孤独,好想要怀民这样的朋友。”

“老板,给我一个怀民,要活的。”

“当你懂得了‘怀民亦未寝’的幸福,想必是尝够了怀民在医院陪床,怀民送小孩上学,怀民出差,怀民赶方案等等等的失落。成年人的相聚何难,才有‘怀民亦未寝’的弥足珍贵。”

“文章看似很‘闲’,却很治愈。”

“南京发布”推文截图。

既不端着架子,自说自话、自我复制、自以为是,也不迎合和追附热门话题,认为那就是“网感”,以部分政务新媒体等为尖兵的官方媒体正主动进圈入群,介入舆论热区,去“爹味”散“班味”,“小切口、大思考、快速度”地加以引导。“南京发布”工作室相关负责人将他们的打法概括为三句话:百姓情绪所感,就是选题所向;民生需求所系,就是显政所谋;守牢底线所在,就是权威所立。

“先感动自己再打动受众,因为情感是共通的,情感需求也是共通的。”《寻找张怀民》一文执笔者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承天寺夜游》读过多次,除了为两个妙人感动,更想到现在朋友间比过去远了、淡了、虚了,真正交心、助力的越来越少,想见朋友不预约还真不好意思上门,朋友之间谈什么都可以唯独不能谈钱,等等,“落笔前想表达三层意思:朋友珍贵,要倍加珍惜;做真人动真情,己若东坡,何愁怀民?网络时代应该主动找朋友、交朋友。”

《寻找张怀民》出圈后,后台留言最多的是“共情”,希望自己也能有一个不管多晚都可以随时去找的“怀民”。18日,“南京发布”推送第二篇评论《我是张怀民》:向上攀爬都有困顿不得劲的时候,向前行进都有难言的委屈和艰辛,深夜车子开进小区,时常要抽根烟静一静、缓一缓的怕不是一两个人,“怀民亦未寝,随时可叫醒,有什么困难困惑、憋在心里的话,都可以跟小布说一说,唠一唠。”

这篇强化服务功能、增加平台黏性的推文阅读量很快也达到10万+。网友在留言中表达观后感、交流读书心得,也有反映交通管理、环境治理等方面建议的。除了当“树洞”,“南京发布”还尝试开辟政务新媒体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新的实践,对部分留言进行分类,将以工作单的形式转交相关部门,共同推动问题解决。

附:《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