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售卖“央国企”工作?有人被骗30万元,短视频售卖央国企工作?有人被骗30万元

访客 音韵和谐 2024-11-23 2 0

" 中国邮政 3 万个编制岗 "" 华润集团扩招 3 万大学生 "" 中国中车开始疯抢大学生,年薪 18 万 " ⋯⋯谁能想象,这些 " 央企国企 " 的宝贵工作岗位,竟在短视频平台上堂而皇之地成为博主们博取流量 " 获客 " 的诱饵。

不同于以往,靠所谓的 " 熟人介绍 ",用关系网 " 卖工作 " 诈骗毕业生的老套手法(11 月 14 日,每经独家报道《120 万元买烟草公司工作?毕业就背上巨额债务……专案组民警:400 余人为进好单位,被骗 8000 万元,主犯竟一晚豪掷五六十万喝洋酒》),当下年轻人酷爱浏览的短视频平台,竟然成了求职路上的新 " 雷区 "。他们中有人轻信博主宣传的 " 好工作 " 而被骗数十万元。

" 我看了几个月(短视频),觉得博主资源很多,想着添加了解一下,没想到被‘指导老师’骗了 30 万元!" 李保(化名)在向记者诉说时懊悔不已。李保报案后才知道,和他一样 " 买工作 " 被骗的受害者已有 200 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发现,不少短视频博主发布内容,给知名央企、国企打上 " 取消笔试 "" 简历通过就能进 "" 有编制的正式员工 "" 只要应届生 " 等标签,且博主还将自己包装成行业权威,有的自诩 " × 主任 ",有的声称有 " 央国企 15 年任职经验 ",还有的说 " 已帮助 10 万 + 同学成功入职央国企 "。

短视频 App 截图

其实早在今年初,就曾有媒体曝出短视频平台上出现过 " 求职黑幕 ",随后相关博主的发帖 " 沉寂 " 了很长一段时间。而今,随着 2024 年末秋季招聘的到来," 求职黑市 " 又开始借短视频 " 获客 "。

" 网络上(短视频买工作)可信度非常低。" 今年破获了 " 毕业生就业特大系列诈骗案 " 专案组成员、兰州市公安局民警西固分局三级警长马岩俊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坦言,公安机关在办案过程中已注意到,短视频平台出现了不少宣称能介绍国企、央企、党政事业单位工作的内容。

通过短视频求职被骗,短视频平台是否也要承担责任?刚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如何避免落入求职诈骗的陷阱?

短视频博主称 " 数万个‘编制’岗位 "" 本科生免笔试 "

年末秋季招聘如火如荼,新一届求职大军紧锣密鼓地寻找工作。《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深入观察多个渠道注意到,除了传统的招聘平台、企业官网外,短视频平台上突然涌现出一大批自称掌握 " 央企、国企 " 岗位内幕的博主。

这些 " 博主们 " 似乎掌握着 " 国央企 " 工作的内情,对岗位的需求、待遇 " 如数家珍 "。有平台上的博主整理出详细的表格,其中介绍国家电网的综合薪资在 14 万元~25 万元之间,中国烟草的综合薪资约 18 万元等。

只要在短视频平台上搜索过 " 找工作 "" 毕业生就业 "" 央企国企 " 等关键词,就会频繁刷到 " 高端就业规划 " 等内容。点击进入后,能看到上述相关账号推荐的岗位涵盖了众多知名企业,还会被博主标注 " 带事业编 + 北京户口 " 等突出字眼。

" 留下学历 + 年龄 + 联系方式,安排专业老师一对一详细介绍。" 点进聊天界面后,不少博主会主动发来 " 转台 " 再深入聊的信息。《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应届生求职,添加数位博主并与之交流后获悉,他们有些为培训机构,有的则直接表示 " 有偿安排工作 ",并声称手握 " 央企国企等带编岗位 "。

" 我们是花钱处理关系,然后把你安排进去。告诉我你的预算,我来帮你选岗。" 一位北方地区的 " 就业老师 " 告诉记者,进机关事业单位(无编制),他们的收费多为 10 万元~20 万元,有事业编的价格在 30 万元以上,还有 " 稀缺空降岗位 "60 万元~200 万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关注到,在短视频平台上,有多位博主发布央企 " 中国中车 " 的招聘信息,声称 " 取消笔试,不限制专业,报名就能进,正式编制,足额缴纳六险二金。" 还有博主在发布内容中宣称:" 中国盐业一下放出 3 万个编制岗,本科生免除笔试,全国有岗,入职年薪 22 万(元)⋯⋯基本上报名就能进。"

记者微信暗访截图

当《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与上述发布相关内容的数位博主取得联系后,有人表示 " 岗位包进 ",但要收取 " 一定的服务费 "。

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大学生或家长身份分别拨打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车)、中国盐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盐业)官方电话求证。中国中车接听电话的工作人员表示:" 这肯定不是真的,我们对外的公开招聘都没有收取费用的说法。"

" 据我所知没有这个事情,不太可能有这么多(3 万个编制新岗位)。招聘信息以我们官网为主,博主又不是官方信息。" 中国盐业接听电话的工作人员也表示。

对于平台上出现大量 " 央企、国企 " 工作岗位的发帖、视频等,当中恐涉及欺骗用户一事,记者试图采访涉事的短视频平台,但截至发稿前对方并未回复。

有受害者通过博主交 30 万元 " 入职费 "

报警后才知道已有 200 人被骗

在采访数位 " 买工作 " 被骗的毕业生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他们均是通过短视频平台看到 " 心动工作 " 后,与博主私信交流,被引至其他平台或线下完成的钱款支付。

天津的李保就是其中的受害者之一。他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2022 年底,通过短视频平台看到一位自称 " 能安排进入 ×× 电网 " 的博主发布的就业信息。在添加聊天后的两个月里,李保陆陆续续向对方支付了高达 30 万元的 " 入职费 "。

" 他的主页让我感到很专业,而且他还给我看了一些带有公章的文件,让我彻底相信了他。" 李保说,但交款后他多次催问对方究竟何时能入职,却总是被以各种理由搪塞。" 他每次都能圆过去,还专门带我去‘国家电网’门口转过,让我相信他。" 到了 2023 年底,没有实质进展的李保终于意识到这是个骗局,遂选择报警。

短视频上各类 " 优质 " 工作的信息鱼龙混杂

短视频这一渠道,放大了信息的传播力与诱惑力。报警之后,李保才得知,和他一样被骗的受害者多达 200 人。

和李保一样,广东的方紫(化名)同样经历了短视频求职诈骗。方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地方银行工作的她一直渴望到大城市的银行。在短视频平台上,方紫认识了 " 同行 " 秦海(化名)。通过一两个月的聊天,秦海逐渐获取了方紫的信任。当方紫表示想换工作时,秦海便声称可以帮忙,最初还表示不需要花任何费用。

" 但后来秦海说因为帮别人签字担责,单位把他暂时停职了,卡也给封了。需要为我的工作去打点,让我转钱。" 自此后,秦海不断以各种理由催促方紫转账。

受访者供图

最终,方紫向秦海累计转了 16.8 万元,但工作迟迟没有着落。当方紫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时,秦海的电话已经无法接通,微信也不再回复。

律师: 博主、平台恐涉及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

" 平台不应将追求流量、获得流量作为价值,明显的谣言或虚构的,恐误导用户的内容,平台必须做相应的规范和治理。"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他看来,有毕业生通过短视频上的博主 " 买工作 " 被骗,平台要负相关责任。

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高级合伙人付忠文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作为平台经营者,短视频平台也应当切实履行平台经营者责任,加大审核力度,尽量避免虚假信息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出来。

事实上,今年早些时候,《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曾注意到有媒体报道 " 在短视频上购买工作 " 等类似事件。随后,短视频平台上的相关信息沉寂了一段时间。可随着年末秋季招聘来临,这类宣扬 " 央企、国企职位 " 的招聘广告又在各大短视频平台卷土重来,当中鱼龙混杂。

短视频平台需要为不幸被骗的求职者承担责任吗?对此,付忠文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这主要取决于平台是否切实履行了法律规定的审慎审查等义务。

博主视频中表示感兴趣的同学回 "1",留言区吸引了不少人回复

" 首先,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应当要求申请进入平台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经营者提交其身份、地址、联系方式、行政许可等真实信息,进行核验、登记,建立登记档案,并定期核验更新。若该网络平台未对博主的基本信息尽到必要的审核义务,并因此给求职者造成损失的,则该网络平台应当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

付忠文进一步指出,若网络平台在接到对博主的违法投诉后未及时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从而纵容该行为持续且造成求职者被骗的,那么网络平台可能须对求职者的损失承担相应责任,且不免还会受到行政处罚。

根据《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有关法规的规定,短视频平台应当 " 确保短视频博主发布的内容不含有违法、虚假、低俗等信息 "。

" 短视频平台在追求流量的同时,应承担起监管职责,主动采取多种措施,有效防止行骗行为的发生,维护网络生态的健康和秩序。" 付忠文表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 " 高端工作 " 来诱惑用户的博主,往往取名为 " 央国企求职(就业)× 老师 "" × 老师带你入国企 "" × 主任带你求职央国企 " 等,而他们头像下的简介里,则赫然写着 " 已成功帮助 20000+ 学生上岸央国企 "" 服务学员上千名进入体制内 " 等。

" 短视频平台上打着央企、国企等‘内推’或‘渠道’发帖招揽求职人员的事件,往往涉及虚假宣传、诈骗等违法行为。" 付忠文专门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强调,求职者本身也对损失的发生负有重大过错,其应当知晓行为本身的不真实性和不合理性。

某高校就业办负责人: 大学生切勿以身犯险 " 买工作 "

" 近年来,考公考编的人数上涨,导致部分(求职者)想走捷径。同时,不少人对求职的政策或要求并不了解,所以(" 买工作 " 中)连一些明显的漏洞也发现不了。" 我国一所知名高校就业办的负责人陈涛(化名)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短视频博主或出售工作的人宣称 " 内部关系花钱解决编制,并解决户口 " 等,就是一个明显的漏洞," 因为事业单位的招聘程序非常严格,不可能打个招呼就能进去 "。

据陈涛观察,当下大学生就业,很多也受其家长的主导和干预。" 你就得听我的。而学生的很多认知也是来自他们的家长,但现在的问题是,不少父母的消息是通过短视频获取,没有经过太多的思考。"

付忠文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指出,发生这一现象主要有两大成因:一是许多求职者,尤其是应届毕业生,对进入央企、国企等稳定单位抱有高度期望;二是当前对于短视频平台的监管还不够完善,导致虚假招聘信息泛滥。

尤其在招聘季,博主的内容极具诱惑力,真假难辨

储朝晖则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指出,不少大学生在求职中轻信可以 " 买到央企、国企工作 ",其中一个原因在于,高校的学科设置、教学过程比较滞后,与社会发展脱节。" 高校需要进行深层次的变革来融入市场,否则这类(应往届毕业生‘买工作’被骗)现象依然还会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广泛存在。"

当求职者发现 " 买工作 " 被骗后,该如何减少自身损失?" 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警,积极提供线索,协助办案机关追究诈骗者刑事责任。" 付忠文告诉记者,如果公安机关不认为该行为构成犯罪的,那么求职者可依法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但付忠文也表示:" 一旦求职者被骗,很多情况下损失是难以实际追回的。"

陈涛则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希望求职者,尤其是大学生,尽量不要通过短视频上的信息相信‘买工作’的事情。千万别去‘以身犯险’,就走正规的途径。"

求职惨遇 " 流量 " 陷阱,谁之过?

今年 11 月 7 日,兰州市公安局对外宣布,成功破获一起虚构、冒充央企国企及党政事业单位对应往届大学毕业生实施就业诈骗的特大系列诈骗案,案件涉及 400 余位被害人,涉案金额高达 8000 余万元。彼时,记者采访获悉,犯罪团伙主要靠熟人介绍,聚焦高学历毕业生,当中不乏研究生、留学生等来实施诈骗。

到而今,多个短视频平台上都出现了博主打着 " 就业指导 " 的旗号,利用知名央企、国企的噱头来引诱求职者,最终受害人掏出数万、数十万元来 " 购买央国企工作 "。

这些招聘诈骗的获客手段不断翻新,在短视频平台埋下 " 流量 " 陷阱,捕获求职者。受骗者的不幸遭遇,警示众人切勿以不正当方式获取工作,这才是求职路上的最好 " 护身符 "。但同时,这也凸显了短视频平台存在的不足。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24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近 11 亿人(10.9967 亿人),其中短视频用户占网民整体的 95.5%。这意味着,短视频平台在享有用户红利的同时,也应承担起严格监管平台内容的职责。

近年来,中央网信办持续开展 " 清朗 " 系列专项行动,集中整治网上突出问题乱象,推动网络生态持续向好。在针对短视频平台方面,曾要求 " 集中清理整治存在真假难辨、善恶不分、是非不明等信息内容导向问题的短视频 ",还要求 " 强化平台审核把关 "" 着力解决短视频平台审核机制不规范和审核标准不够全面等问题 "。

此外," 清朗 " 系列专项行动也要求网络平台应做好信息来源标注,对 "AI 生成信息标注以及虚构摆拍内容标注 "。但事实上,记者发现上述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面对求职路上的种种诱惑和陷阱,求职者们要坚守正道、远离非法途径。同时,大众也期待短视频平台能够为用户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绿色的网络环境。

策划|蒲付强 刘林鹏

记者|杜蔚 毕媛媛

统筹编辑|宋德萍   易启江

编辑|梁枭

视觉|刘青彦

排版|梁枭

每日经济新闻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