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程十发的艺术启蒙者,李健书画文献在松江展出,程十发艺术启蒙者李健书画文献松江展出

访客 孩子起名 2024-11-23 8 0

李健(1882—1956),近现代海派书画史上重要的学者、书画家、篆刻家与教育家。李健也是程十发在上海美专求学时期的书法篆刻老师,师生情谊深厚,“十发”二字即由李健先生所取。

11月20日,“人道君如云里鹤——李健书画篆刻文献研究展”在上海松江程十发艺术馆对外展出。展览以李健与程十发师生二人的艺术思想递传为纽带,共展出相关作品及文献55件(套),皆由李健先生的后裔提供,共分“临川才俊”“书画同体”“诸体皆善”“碑帖兼容”“扇里乾坤”五个板块,其中有很多展品为首次公开展出。

李健先生

展览现场

展览通过书画作品与文献相结合的方式,展现李健在著书立作、书画创作、艺术教育方面的成就,较为全面地呈现了李健先生多向的艺术风貌。同时围绕李健的“金石书画”风貌,对曾熙、李瑞清碑学书画学术体系进行溯源,让公众重新认识此流派在书画艺术界地位及影响。

1981年5月上海中国画院举办李健书画遗作展留影(左四为程十发、左三为张金錡、右一为李家淞)

被忽视的一代书学教育家

李健(1882—1956),又名承健,字子健,号仲乾,号鹤然居士,斋名鹤庐、稿庐、时惕庐等,江西临川人。李健先生是近现代海上艺坛重要的学者、书画家、篆刻家与教育家,是李瑞清碑学书画学术体系的衣钵,时称“大小李”。

然而,在晚近以来的中国艺坛,李健于书画篆刻领域的开拓性贡献却并未被更多人所重视。对清末以来书画家的研究,李健算不上是一个热点人物,其人其艺多在近现代书法史或李瑞清等人的学术话题下而提及,甚至有不少从事于书画创作和研究的同仁,对于这个名字也很陌生,哪怕有知晓其姓名者,也多以一个李瑞清之侄的标签而一语带过,无法展开谈及更多,可见当下学界对这位大家的不了解。未显大名,少被关注,或与当前市场化运作导向,生前长期的教职身份以及淡泊名利的性格等诸多因素有关。

主办方认为,眼下其尚未被充分挖掘的艺术成就,也恰恰是今天研究的意义及价值所在。李健是一位典型的实力大于名气的学者,从其经历的社会背景上来看不可谓不动荡,但就是在社会条件如此不安的情况下,他却仍能专心治学,不仅在书画创作上有突出的成绩,且在著书立作、艺术教育,甚至是诗词文赋、博古考据等方面亦有着相当的成就。

李健在书房

所幸的是,近年来,随着重写20世纪书画篆刻史呼声的日渐高涨,以李瑞清、曾熙、李健等人开拓的碑学书画学术体系及其艺术思想观念,正逐渐进入学界的视野,相关的专题研究与史料文献整理工作,也具有了一定的规模。

李健为江西临川李氏之后,可谓家学渊源,李健在进入两江师范学堂就读之前,是深受家学影响的。临川李氏名人辈出且家业丰厚,几代人既多才又多金,历代书画、碑帖的收藏甚是丰富,其先世所藏“临川四宝”与“临川十宝”在界内可以说是如雷贯耳,可见在学习资源上李健从小就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李健的叔父李瑞清是清末著名的学者,他不但在书画界名声显赫,同时也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开拓者,李健的学术多受其影响。李瑞清倡导艺术教育,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时,在该学堂创设了中国高等学校中第一个图画手工科。李健即就学于此,是国内最早接受专业艺术教育的人才之一,1907 年他以最优等成绩毕业于该学堂图画手工科,曾任内阁中书之职。

李健两江师范学堂毕业证之一

 

李健两江师范学堂毕业证之二

1911年,清政府解组后,李健专心于书画立著,并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教职生涯,曾在海内外多所学校任职,桃李遍天下,程十发、方闻、杨之光、魏乐唐、凌云超、郑一峰等,皆出自其门下。

李健去新加坡时证件照

 

李健赴南洋后王豫孙与三个孩子合影(左起:李郁文、李家淞、李家乔、王豫孙)

曾熙称李健为“书学教育家”,云:“仲乾任教习于南京,子弟从其学书者,往往数日而改观,进步之神速,人人莫不惊异,谓仲乾是操何术也。”“谓仲乾是操何术也”,虽未具体点名,但“往往数日而改观,进步之神速”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相信在书法教学过程中,李健一定是立足金石与书法的联系,引导学生学习的。程十发曾回忆老师李健时写道:“在李老师的鼓励和谆谆教诲下,我临摹了《郑文公碑》《张猛龙碑》《石门铭》等。这启发我以后对《石门颂》《瘗鹤铭》等的笔法和书体结构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李老师所临写的各种碑帖,平中有险,险中有平,线条屈曲苍劲,遒美胜过原碑帖多多,以及他讲课丰富的内容,给予我所从事的绘画艺术极大的影响。”

李健给学生示范书法

 

李健给学生示范画

1953 年李健被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1956 年受聘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同年冬天因病逝于沪上。

1954 年李健、王豫孙夫妇与外孙女梁李云在上海中山公园

 

1981年5月上海中国画院举办李健书画遗作展留影(一排左五为王豫孙、一排左四为李家淞)

青年程十发的艺术思想启蒙导师

李健先生是程十发在上海美专求学时期的书法篆刻老师,师生情谊深厚,“十发”二字即由李健先生所取。程十发曾在《李仲乾老师印象》谈及这段取字往事,云,“我在学校内只有姓和名,叫程潼,而没有字,所以给自己刻图章的时候总是反来复去地刻程潼。李老师觉得奇怪,问我有没有字,我说没有,这样李老师说我给你起一个字,叫‘十发’,即‘十发为一程之意’,从此我就用‘十发’,名不大用了。”

上海美专校务会议记录本上的李仲乾签名之一

李健先生是对程十发产生重要影响的艺坛前辈,这不仅体现在他为程十发取字,更体现在他对青年程十发艺术思想的启蒙,程十发也一直将李健先生视为其艺术生涯最重要的老师之一,也是李健先生“书画同体”碑学书画学术体系的传承者与发扬者。

程十发曾在《李仲乾老师印象》一文中谈及乃师对其影响时云:

“我受过他的教诲,有篆刻、书法、绘画史,他非常博学,他的仪表,脸带有落腮胡须很像一尊佛,他人很慈祥,但在教课时十分严肃,不看教材,脸望着天花板一直站着讲课,而且是细致又认真。我一直是对他十分景仰,又知道他是李瑞清(清道人)的侄子。他也知道我对他的教课是怀着虔诚的态度,所以他十分喜欢我。但有一次他上课时我和同学在下面窃窃私语而且还发出笑声。这一次激怒了他,使他大发脾气。我这个二十岁不到的小青年真感到害怕,从此上课时我不再这样没有礼貌了。而且一直记起这一次教师的发怒,使我受益匪浅,以后我就珍惜学习的时间,再不随便浪费掉。”

李健教学生篆刻照片

“他鼓励我写钟鼎、北碑。……他的用笔一波三折,转折顿挫别有一种景象,虽然也有人反对这种书体和笔法,但使我受到不少影响。以后我对北碑及民间书体十分爱好,一直到现在,我对魏晋木简草隶怀着艺术崇拜感情,这种刀法与笔法相融的趣味使我画笔受到营养,我以后醉心于魏晋木简、草隶,是从这条路上演变来的。”

可以说,如果没有李健融合碑学的书画学术思想的启蒙,就没有以后独具特色的程十发艺术风格的呈现,本次展览也正是沿着师生二人这一艺术思想的递传纽带,来展开相关研究与展览策划的,这既是对尊师重道的师道人伦的一种致敬,也是对金石书画传统的一种积极弘扬。

金石书画的“李派”实践者

李健成长于金石学盛行的时代。清末书家李瑞清尤重金石学,以李瑞清为首的“李派”也被后人称之为“金石书派”,其侄李健受其影响也极好金石碑刻,多以碑入书。他常将多种书体以条屏形式呈现,即多做四体书法或六体书法,李健的这种创作方式绝非偶然,而是其对书法探索的一种表现。这或许与李健还是一位书法史研究者有关,书法史观要求他对各派各家的各种书体都要有所了解,应该可以说李健的这种书法实践,恰恰是由书法史研究的史观所决定的。

四体书法之楷书

李健还是一位篆刻家,1932年曾将自己所刻印编为《时惕庐印景》。胡小石评其篆刻:“仲乾于印事,无一字不精审视,无一笔取侧锋”,其篆刻理论源于实践,同时也应用于实践。李健从小即学习治印,曾谓:“治玺印者,当游心三代,涵泳秦汉,乃得佳耳。”他的印章汲取各派所长,风格浑厚古朴。马国权先生在《近代印人传》中对李健篆刻的评价是:“其治印全从金石碑版而来,刀法刚韧不拔,运刀如笔,有笔有墨,不为某一流派所拘限” 又评其“晚年奏刀,多取两周鼎彝文字,尤饶古趣。”此二句足可见其篆刻取法渊源。

印章全貌

李健的中国画题材多以山水、花卉为主,其山水画取法有吴门画派沈周等人,笔墨华润,强调书法用笔,具有文人画的趣味;其花鸟画沿袭明清写意流派,多取法白阳、八大、复堂等人,画上多题自作诗句,风格较为多样,或朴拙雄厚,或清丽雅秀。李健作为“金石书派”的传承者,极善书,有着极强驾驭毛笔的能力,进行花鸟画创作时自然出手不凡,他像前辈一样将“金石气”注入到花鸟画之中,在其所作《梅石图》中题跋写道:“以楚公钟写某(梅),以齐矦罍写石,非有意以出奇,聊通书画消息。”直接点名了所画物象的笔法来源。

梅石图

双松图

绘画四条屏之一

近现代书学理论的早期开拓者

李健一生著有《中国书法史》《金石篆刻研究》《书通》等多部文集,这些都是李健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彰显了其深厚的理论功力和独特的治学方法。

其中《中国书法史》可以说是其一生最重要的著作,为当时应商务印书馆之邀而撰写。此书的理论构架已相当完备,体现出了李健对中国书法史认识的广度与深度。陈振濓先生评:“有如此清晰的理性思维和归类、分析、思辨能力,在当时大部分以资料编纂为主的旧史学框架即‘点鬼簿’或‘名人大辞典’的做法中,完全是另外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体系。在民国书学史上,堪称独树一帜、鹤立鸡群。”

李健《中国书法史》手稿之一

《书通》是李健又一篇与书法相关的重要学术文章,为其学书四十余年来的心得感悟,全篇不过六千余字,却显示出其对书法艺术的独到见解。整篇《书通》文章依次讲述了书法的源流、派别、宗匠、笔法、结体、布局等诸多问题。这些极富哲思的见解不仅体现了他对书法“技”的深刻理解,更反映出了他对书法“道”的深入追求,将书法艺术融会贯通的高超境界。李健的《书通》足以跻身近代书法史上经典书学概论的行列。

李健还著有《金石篆刻研究》一书,全书论列详博,理论引证信手拈来,书中多有精义之句,已被数家出版社多次印刷出版,足见此书的受众之广和价值意义。书中大量的理论技法知识通识性较强,哪怕是初学篆刻的爱好者也看得明白,完全具备一本篆刻工具书的功能,不少学者猜想这或许是李健根据日常篆刻教学经验总结而成的。书中不少器物配图全由其手绘而成,独出机杼,令人耳目一新,以上种种都显出了李健在篆刻理论构架上的全面性和创造性。

各种版本的李健《金石篆刻研究》

李健先生是20世纪上半叶坚持以碑入书入画之“书画同体”学术思想的理论探索者与实践家,是近现代海派书画研究谱系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他身列名门之后,一生清贫而过,艺品和人品享誉业内,其成就不止一面,未来必将被重新认识,其留下的丰富理论成果和作品资料,也为将来开展其分专题研究提供了方向。

展览现场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2月16日。

(本文资料据松江程十发艺术馆提供。)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