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的器官经基因编辑移植给人?中国已分别成功将猪肾和肝移植进人体,中国成功移植猪肾和肝,基因编辑器官移植技术取得新突破

访客 现代审美 2024-11-22 1 0

人体器官移植是挽救危重患者的关键医疗技术,器官移植的最大障碍是可供移植的器官短缺,而以猪作为器官供体的异种器官移植,正带来新的曙光。

11月22日,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承办的国际移植协会(TTS)正式认可的国际性学术会议——亚洲器官移植研讨会(TSS)在上海举行。国内外著名器官移植及相关学科专家,就器官移植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专题演讲与讨论。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是中国少数具备心、肝、肾、胰移植资质的综合性医院之一,在器官移植领域率先开展众多技术创新。中山医院供图

可供移植的器官短缺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医学难题。公开信息显示,中国自2010年启动器官捐献试点以来,在制度设计、社会动员和标准流程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器官捐献与移植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但是,根据中国器官移植发展报告(2021),每百万人口器官捐献率为3.73,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

据新华社2024年4月报道,美国非营利机构“器官共享联合网络组织”的数据显示,仅美国就有超过10万人等待器官移植,平均每天有17人在等待的过程中死亡。

研讨会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周俭说,中国在器官移植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仍面临着严重的器官短缺问题。这不仅需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器官捐赠与分配体系,确保公平、透明和高效运作,同时技术创新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周俭认为,当前,通过采用先进的医学技术和方法是应对器官短缺的举措之一。例如,中山医院实施的全球首例“废弃肝”肝移植联合ALPSS术等方法,可有效扩大供体来源,提高手术成功率,从而缓解当前紧张的供需矛盾。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注意到,以猪作为供体的异种器官移植多次在会上被谈及。

国际器官移植学会现任主席John Fung认为,中国在器官医学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他曾在中国医院观摩过采用中国原创技术开展的肝脏移植手术。“在中国,有许多医学技术创新,令人印象深刻。”他谈到,中国在异种器官移植领域的技术进展也很快。

2024 年3月21日,美国麻省总医院对外宣布,其移植中心外科医生团队成功将基因编辑猪肾移植到一名62岁男性体内。这是世界上首次将猪肾移植到活体受体中。术后两个月,这名患者于5月死于心脏病。

中国很快也实现了突破。4月初,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宣布,3月25日该院团队实施“多基因编辑猪-脑死亡受者”异种肾移植手术,成功将一只多基因编辑猪的肾脏移植到一位脑死亡受者体内。

5月24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宣布,5月17日该院团队和云南农业大学团队合作,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功将经过基因改造的猪肝脏移植到了一位71岁患右叶巨大肝癌的男性病人身上。这是世界首例活体人的异种肝移植手术。

以猪作为供体的异种器官移植研究正在快速兴起。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中山医院肾脏移植科教授朱同玉对澎湃新闻表示,器官移植的最大障碍是器官短缺,以肾脏移植为例,每个病人大概要等待5~10年才能获得宝贵的供体。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COTRS)2023年数据显示,中国已登记等待器官移植的人数超过14万人,但每年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数量不到2万例,供需之间有很大缺口。近年来,在基因编辑等新技术推动下,以猪作为供体的异种器官移植取得较大进展。

“现在已经看到了曙光,世界范围内已经实现了几例猪的肾脏、心脏等器官移植到人体内,能存活数月。”朱同玉说:“现在全世界公认猪是人类最佳的供给之一,它的作用比过去越来越大。”

同时朱同玉强调,猪作为器官供体仍存在许多要攻克的难题。猪和人的差别大,人类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3对,猪只有19对,猪的器官作为供体要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基因编辑。同时,人畜共患病、免疫排异等都是器官移植面临的挑战。要让移植患者存活更长时间,还需要继续推进研究。

据新华社报道,1960年代以来,医学界就开展了多项人类异种器官移植手术,选择黑猩猩和狒狒等灵长类动物作为肾脏、肝脏等移植器官供体。但由于排异反应严重,接受移植者术后存活时间很短。

近年来,猪作为供体走进医学界的视野,因猪的器官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和尺寸与人体器官相近,并且与人类亲缘关系较远,人畜共患疾病较少,因而被视为人类异种器官移植的理想供体之一。科学家通过基因编辑“敲除”猪体内可能引起排异反应的基因,并插入一些人类基因,从而提高接受移植者长期存活的可能性。

器官移植的研究,除器官来源的问题外,周俭等专家还谈到移植患者面临着免疫抑制带来的隐患。通常,移植患者必须持续服用免疫抑制剂以防止排斥反应,但这同时也削弱了他们对外界病原体的抵抗力,使得这些患者更容易受到感染。如何提高移植后患者的免疫力、减少感染风险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朱同玉团队首次提出“器官移植严重及特殊感染的创新诊疗模式”。该模式包括开发新型诊断体系精准诊断病原体,利用噬菌体治疗移植后难治性细菌感染,及开展BK病毒疫苗研发预防病毒感染等。这一系列措施,能够有效提升患者抗感染的能力。

2018年起,朱同玉团队启动了中国首个噬菌体治疗临床试验,取得了78.3%的临床改善率。在此期间,该团队发表了国内首篇噬菌体治疗案例报告,以及全球首篇关于新冠病毒继发细菌感染噬菌体治疗的案例集和RNA噬菌体治疗的案例论文。2022年,朱同玉团队发起成立了中国噬菌体研究联盟,并发布了噬菌体治疗及噬菌体制剂质量标准的专家共识和团体标准。“随着这项研究的推进,今后会使器官移植后患者的存活时间更长,生活质量更高。”朱同玉说,噬菌体治疗将可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超级细菌感染,在器官移植领域有很大的应用空间。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