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尚、莫兰迪与齐白石、潘天寿相遇国家会展中心,塞尚、莫兰迪与齐白石、潘天寿,艺术无界

访客 现代审美 2024-11-22 1 0

澎湃艺术获悉,“艺道·百年国际现当代艺术项目”近日在第七届进博会国际艺术专区对外展出。展览展出了十余个国家、近百位艺术家的作品,将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的现当代艺术流派梳理呈现而出。

展览现场作品

展览现场作品

今年,由进口博览局和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牵头举办的“艺道一百年国际现当代艺术项目”引入境外艺术精品,并按照对世界100多年艺术史系统梳理,结合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全面呈现重要流派代表性艺术家名作。塞尚、毕加索、齐白石、潘天寿、莫兰迪、赵无极......80多位艺术家绘画、雕塑装置等作品,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4.2号馆亮相。

展览现场

展览分为三个单元:“像中之象”“物象之华”“寰宇之间”。

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世界的模仿,描绘着世间万物的形象,唤起形象所承载的记忆、情感、精神。艺术家从具体可感知的表象中的“像”,寻求一个存在于更内在而整全的秩序中的“象”,大象无形的“象”。“象”于有形与无形、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不断地叠合,呈现出通达万物的共相。

展览现场

第一单元“像中之象”,呈现了如保罗·塞尚 、莫里斯 ·丹尼斯 、安德烈·德朗、诺尔德·诺尔德、费尔南·莱热、阿里斯蒂德·马约尔、乔治·莫兰迪、卢西安·弗洛伊德、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潘天寿、常玉、傅抱石、李可染等人作品。

保罗·塞尚,《堂吉诃德的背影》,1875,布面油画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后印象主义兴起。继承了印象主义鲜活的光色和片段式的笔触,但更加深刻关注人类的精神世界,以保罗·塞尚、文森特·梵·高、保罗·高更等人为代表。后印象艺术对20世纪现代艺术有着构筑性的影响力:塞尚对事物内在结构的探索催生了抽象主义,梵高作品中的情感外化启发了表现主义,高更笔下的原始社会和潜意识世界则是幻想性艺术的灵感来源。

展览现场

1918年至1939年,在巴黎工作的艺术家所组成了一个松散团体,被称为“巴黎画派”。巴黎画派并未形成统一的艺术风格,包含写实主义,抽象主义,表现主义等多种倾向,但大多突破了透视传统,偏爱强烈的色彩。莫迪里阿尼,毕加索,马蒂斯,夏加尔,莫里斯·郁特里罗,阿里斯蒂德·马约尔,帕斯金等人都是巴黎画派的成员。

阿里斯蒂德·马约尔,《anguish》,1922,雕像

此次展览展出了阿里斯蒂德·马约尔的青铜雕塑《anguish》女子坐像。雕像中的女性姿态柔和而沉静,然而她的面部表情透露出一种深邃的忧伤和思考。雕塑的表面处理光滑,反射出微妙的光线,增强了其雕塑感和立体感。这件作品不仅展现了马约尔对形状和空间的敏感把握,也传达出对人类情感的深刻探讨,是他代表性的表现主义作品之一。

乔治·莫兰迪作品,1949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意大利艺术家在继承具象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出的艺术形式。该艺术流派主要以表现战后社会的情绪复杂性为目标,同时也通过形式手法的创新对具象传统做出了回应。以阿尔贝托·布里,阿尔贝托·苏斯乔治·莫兰迪等人为代表。

展览现场

新表现主义是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中期,在美国、意大利、德国等地流行的具象绘画风格总称。以粗糙纹路传达强烈情感的具象表现,扭曲的形态和粗犷的笔触为特征。这股潮流是对极简主义和观念艺术的反弹,企图恢复神话性、原始性、历史性、情爱、国家等传统主题。以德国艺术家乔治·巴塞利兹、安塞尔姆·基弗、意大利艺术家桑德罗·嘉、法国艺术家阿维格多·阿利卡、哥伦比亚艺术家费尔南多·博特罗等为代表。

费尔南多·博特罗,《音乐家》

费尔南多·博特罗是哥伦比亚麦德林出身的具象画家和雕塑家,被誉为拉丁美洲最知名的现代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充满着一种形体饱满的夸张感,这种标志性艺术特色也被称为“博特罗风格”(Boterismo)。

《音乐家》是他对人物夸张风格的经典呈现之一。丰满、圆润的形象不仅是视觉上的特色,还蕴含了对社会、日常生活的幽默与讽刺。

尼奥·劳赫,《霍夫(花园)》

新莱比锡画派是世纪之交德国绘画界的一场运动,在德国统一后以莱比锡市为中心,指莱比锡画派的第三代,莱比锡画派是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现代绘画运动,由主要生活和工作在东德莱比锡的画家创立。该运动的中心是德国莱比锡美术学院,2004年以来的新的杰出艺术家被归类于新莱比锡画派。他们的作品往往以具象和抽象元素的结合为特征,以尼奥·劳赫为代表。

展览现场

潘天寿,《鹰石图》,1962,纸本设色

该单元也展示了吴昌硕、齐白石、傅抱石、黄宾虹、潘天寿等中国艺术家作品。

展览第二单元“物象之华”

观念艺术具有解构性,无论具象或抽象的可能性都已经被穷尽了。对艺术概念本身的质问转向了物质研究,艺术家开始更加关注感性生活世界,试着探索对世界的全新理解。展览第二单元“物象之华”的作品使用自然偶然或人造无序的材料,表现极多样的“物品”属性。

路易丝·内威尔森,《夜景 I》1974-1983,施漆木构建

集成艺术兴起于上世纪40年代,是对非艺术的现代制品进行组装或堆积的一种雕塑制作方式,价值在其概念意义和视觉属性之间徘徊。这些艺术品打破了绘画和雕塑的边界,通过合并“杂物”来突破绘画的平面性。以约瑟夫·康奈尔、路易斯·内威尔森为代表。新现实主义和波普艺术同样采取集成的手法进行创作。

展览现场

《夜景 I (Nightscape I)》是路易丝·内威尔森在其艺术生涯中创作的一件重要作品,它充分展现了内威尔森对空间、形状和色彩的独特理解和运用。这件作品通过精细的施漆木构建技法,将一块块经过精心挑选和处理的木材,巧妙地组合成一个复杂的、充满层次感的结构,仿佛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未知和想象的空间。

阿尔曼,《10.000节》1978,青铜螺旋桨的积累

欧洲新现实主义艺术团体于1960年由皮埃尔·雷斯塔尼和艺术家伊夫·克莱因创立,是欧洲艺术家的松散联盟,试图对现实采用新的感知方法,使用日常的材料、物体和图像的集体视觉语言取代了个体的绘画手势,通过大众传媒和回收物品的集合来反映社会现实。以伊夫·克莱因、阿尔曼、雅克·维格莱等为代表。

阿尔曼的《10,000 Knots》确实是由大量青铜螺旋桨构成的作品,体现了他对物体的重复和堆积的探索。这件作品通过将成千上万的螺旋桨集中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视觉上的力量和动感,象征着工业化和人类创造力的结合。

展览现场

大地艺术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至70年代中期到达鼎盛,至80年代逐渐失去知名度。美国和英国的艺术家在偏远地区的自然景观或城市的特定地点中制作大型雕塑,通常使用在这些环境中找到的自然材料,如土壤、岩石等,并将其改造成几何形态,或将人造材料引入自然环境,以突出自然形式和过程,这些作品被称为大地艺术,具有纪念意义,探索生态主题,揭示了景观的内在属性,与过程艺术密切相关。以理查德·朗、蕾切尔·怀特里德、克里斯托等为代表。

展览第三单元现场

展览第三单元“寰宇之间”聚焦抽抽象艺术。抽象艺术依于“秩序之源”,是宇宙万物秩序的源头,触及深层的宇宙法则,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它潜藏于丰富的表象世界之下,而艺术意味着对这一表象的超越,意味着超越种族、信仰甚至情感。

展览现场

“巴黎无具形艺术”该词二战之后由米歇尔·塔皮埃创造,作为涵盖二战期间在法国和周边国家发展起来的抽象派和姿态派的总称。无具形艺术的共同点是反几何、反自然主义和非具象形式,强调对自发性和非理性的追求。无具形艺术,无论以何种形式呈现,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行为抽象,但这些行为往往包含各种甚至相互矛盾的意图。以让·布杜菲、汉斯·哈同、乔治·马修等为代表。巴黎无具形艺术对新表现主义、后极简主义等都产生了影响,为激浪派、过程艺术和贫穷艺术拥抱非传统的物质和过程奠定基础。

让·杜布菲,《高峰时间》1980,布面丙烯

让·杜布菲是巴黎画派的法国画家和雕塑家。他的理想主义美学方法拥抱所谓的“低级艺术”,摒弃传统的审美标准,转而采用他认为更真实、更人性化的图像制作方法。他最著名的作品可能是创立了原生艺术运动,以及该运动催生的作品收藏——原生艺术收藏。《高峰时间》是让·杜布菲在1980年创作的布面丙烯作品。这幅画作以其鲜明的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为特点,展现了杜布菲对原生艺术的探索和对传统审美标准的挑战。画面中的色彩和形式充满了原始的活力和直接的情感表达,体现了艺术家对现实世界的直接和真挚的观察。

康拉德·马卡-雷利,《通道(L-L-12-61)》

“行动绘画”这个词本身是1952年由哈罗德·罗森伯格创造,50年代风靡美国画坛并波及欧洲。行动绘画是无形式的、即兴的、动感的、有生命力的、技巧自由的艺术,艺术家在创作时不是认真涂抹颜料,而是随意地滴落和泼洒在画布上,画面效果有接近中国书法艺术的趣味及美感。代表人物有马克·托比、威廉·德·库宁等人,其抽象方法也对极简主义产生影响。

《通道(L-L-12-61)》是康拉德·马卡-雷利于1961年创作的油画、帆布和混合媒介拼贴画。马卡-雷利的大型拼贴画从人体中汲取灵感,创作出相互交错的曲线和角度的抽象作品,为后来的新达达主义艺术家的大型“组合画”铺平了道路,展现了抽象表现主义的早期创新。

罗伯特·马瑟韦尔,《斜坡(又题:黑色与赭色雪佛龙图案)》

色域绘画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的纽约。该画派通常以大面积的平铺色彩为绘画语言,通过调整色彩的面积创造一个统一的区域,强调创作过程中精神层面的释放与情感的碰撞,从而表达画家激烈的内心活动。代表人物有马克·罗斯科、马瑟韦尔、威廉·巴齐奥特等。

罗伯特·马瑟韦尔的《斜坡(又题:黑色与赭色雪佛龙图案)》是一幅1965年或1986年的布面丙烯作品。这幅作品以其简单的形状、大胆的色彩对比以及克制和大胆的笔触之间的动态平衡而闻名,反映了与艺术史、哲学和当代艺术的深刻对话,以及对自传内容、当代事件以及生命、死亡、压迫和革命等人类基本条件的真诚和深思熟虑的参与。

左:岛本昭三,《无题 SHIM-61》;右:白发一雄,《船景》

日本具体派,是兴起于1954年的日本前卫艺术团体,“具体”一词代表与抽象的对立。该流派的特点是广泛的艺术实验材料与形式,涵盖了表演、绘画和戏剧活动。具体派往往通过人的身体与各种物质(油漆、化学品、焦油、泥浆、水等)的物理行为(打击、爆炸、撕裂、滴落)探索人类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关系,这些作品充斥着“物质的呐喊”。代表人物有白发一雄、岛本昭三、吉原治良等。日本具体派对表演和物质性的关注被认为是20世纪60年代贫穷艺术和表演艺术的先驱。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30日。

(本文据主办方提供资料综合整理)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