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科学观|米磊,创新就得大胆承担风险和损失,甚至是“浪费”,米磊,创新就得大胆承担风险和损失,甚至是浪费

访客 音韵和谐 2024-11-22 8 0

·中国的科技创新现在的核心问题不完全在于“缺钱”,也有缺乏真正有能力帮助科学家转化成果的专业人才和专业机构,导致大量技术转化不出来的“瓶颈”。

编者按: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创新已成为推动国家和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创新文化的培育和创新生态的构建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从科研到产业,每一个环节都关乎着创新的成败。为此,澎湃新闻科技频道《我的科学观》栏目,制作专题报道《创新的底色》,旨在深入探讨什么是创新文化,如何打造健康、可持续的创新生态,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在科学探索的“无人区”如何完成引领式的创新,这是构建创新文化和创新生态所必须回答的问题。在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看来,追求不出差错的确定性,与创新本身高风险所带来的极大不确定性,存在客观规律相悖的问题。要想创新,就得大胆承担风险和损失。能否解放思想,真正按照创新的规律办事,是创新生态建设最需要突破的核心障碍。以下是他对创新文化的分享。

打破过去的思维模式,接受创新带来的不确定性

中国过去的发展路径,很大程度上是沿着“国外蹚路、国内跟随”的模式,不用承担探索方向出错的浪费,但也没有获得开创新方向带来的高收益,我们获得的是确定性的中低收益。以往的创新模式是,企业复制已经成熟的技术,政府给钱、给地、给贷款,企业设工厂。如今,科技发展进入“无人区”,过去的模式已经不奏效了,不符合从0到1的拥有极大不确定性技术的要求,需要有更多人探索不同的方向。而探索新方向肯定会出现不少的错误和浪费,但这些浪费又能让我们知道哪些方向不靠谱,从而涌现出正确的方向,一旦正确的方向出来,就能通过创新带来的超高收益,把之前浪费的投入都弥补回来。所以,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研发和科研实际上也有“富人游戏”的一面,需要有足够的资源来承担“浪费”。

同时,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已经位列全球第二,在科研上的投入也已经达到全球第二了。但遗憾的是,我们对待科技创新的心态仍然是不允许一点一滴的浪费。在我看来,这个想法是有待商榷的。很多时候,我们在做科研上,还是一种当苦力的心态,一定要从早上干到晚上,但实际上科研往往也是需要灵感的涌现,科学家在适当放松的情况下,才可能有更好的灵感。所以创新的本质规律和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同我们过去的成功经验、拼命内卷的做法是冲突的。

能否解放思想,真正按照创新的规律来办事,我认为这是当下中国创新生态建设最需要突破的障碍。创新文化是一种鼓励尝试、宽容失败的氛围,它鼓励各类人才在宽松的环境中不断试错与创新。任何的改革首先是思想的改革。思想上创新了,行动才能跟得上。

对科技创新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不到位,就会阻碍创新生态的建设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中国眼下研究创新的人仍然太少,绝大多数人目前仍停留在以过去的思维模式,按照以往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搞“复制式的创新”,而对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模式并不十分了解。

创新要素汇聚至关重要:创新要素的浓度越高,越容易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更具创新的突变,创造更有价值的成果,甚至达到“核爆点”。

深度孵化早期项目,尊重人才破解转化链阻碍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资源支持,包括资金以及各类成长要素,以及相匹配的中间服务机构。

2023年,中科创星和张江集团合作在上海建设高质量孵化器,顺应“天时、地利、人和”几个条件。现在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把更多资源投入到新质生产力的建设中去。而上海拥有国际化的环境,聚集了国际化的人才,科研和产业资源同等丰富,同时也是面向国际大市场的窗口,适合做特别早期的创新。中科创星在上海的高质量孵化器就是想探索从中国原创到中国创造,再到创新创业生态打造的科技创新完整链条,投资从论文发表阶段中国就走在世界前列、具有产业化潜力的从0-1的技术。

虽然“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观念已经成为风向标,但事实上当前早期风险投资机构并不够多,早期投资仍显不足,高质量孵化器的建设仍在探索中。此外,在科技成果转化非常需要的半公益性质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的供给上,中国与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这类平台短期内难以实现盈利,需要长期耐心投入,只有把共性技术支撑平台做大做强,才更有利于成果转化。

以前我们讲耐心资本,更多是指股权投资领域要更有耐心,但实际上,在科创生态和共性平台的搭建上也要有更多的耐心,设置更好的机制,由专业的人才长期推动成果转化。

创新离不开人才,人才不仅包括创新人才、创业人才,还包括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人才、投资人才。现在核心问题不完全是缺钱,也缺乏真正有能力帮助科学家转化成果的专业人才和专业机构,导致大量技术转化不出来。

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对人才的要求很高,这类人才是可以直接创业当CEO的人,因为如果没有创业经历,没有在成功地干过企业的人,是很难直接做好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投资机构经历了市场的优胜劣汰,培养出了一批专业人才,但专业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人才还培养得不够。

这类专业人才起点高,需要拥有复合型能力,能够整合技术、产业、商业资源。回望历史,爱迪生不是电灯泡的发明人,马斯克不是电动汽车的发明人,乔布斯也不是触控屏的发明人,但这些人把技术整合起来,最终实现产业化,创造了历史。

因此,与创新链、产业链相比,科技成果的转化链仍然薄弱,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的短缺是中国打通创新链到产业链的最大短板。同时,各地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投入大量资金,但整体产出效果并不如意,核心原因是人才不足,没有足够专业的人能够用好资源,把项目转化出来。

究其原因是过去科技成果转化并不被认为是一个专门的方向,没有专业的机构和人才上升通道。直到现在,在中国的评价体系下,这类人才依然没有被匹配相应的认可机制,社会对转化链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所以做科技成果转化的人才和机构都很少。对高端人才来说,只有受到社会的尊重、被社会认可,才会有更多人愿意投身这一行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繁荣。补齐人才这个短板,中国科技创新的生产力将会得到大幅提升。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