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活回忆—风华正茂

facai369 传统文化 2024-11-10 3 0
<h3>哈尔滨第三中学老校舍</h3> <p class="ql-block">老校舍近照</p> <p class="ql-block">1. 序</p><p class="ql-block">高中这三年我16-19岁,属青少年,风华正茂。这是我身体发育最快的时期,入学时我的身高仅1米57,高中毕业时长到1米71,长高有14cm,从班上的小个子,变成了大个子。这个年龄段也是智力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在高中这三年我们认认真真读了书,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如果说我的小学是在动荡中度过的,初中是在运动中度过的,那么可以说高中是在刻苦学习中度过的。在高中我入了团,并在南岗区团员大会上代表新团员发言,卸下了压在身上很久的沉甸甸的政治包袱,这三年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年,在这三年中我过得愉快、充实,师恩难忘,留下许多美好回忆,也和我的同学建立并保持了深厚的友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高中学习期间照像很少,高一和高二没有照片,只是高三临毕业时照了几张集体照,一张个人毕业照。</p><p class="ql-block">这张是从高中临毕业时小学同学合影照片中剪裁的。</p> <h3>这张照片是从高中临毕业时初中同学合影照片中剪裁的。</h3> <h3>这张是临毕业时从高中同学合影照片中剪裁的。</h3> <h3>这张是正式的毕业照</h3> <p class="ql-block">2. 母校哈三中</p><p class="ql-block">哈尔滨三中是名校,近年来考取清华、北大的学生人数每年都50名左右,这个数字在全国范围比,都是名列前茅。1961年我初中毕业时,哈尔滨三中也是名校,不过当时的名字叫哈尔滨二中。为什么名字改为三中,这里有个小故事,1962年朝鲜的国家领导人崔庸健来中国访问,崔当时是朝鲜的第二把手,自然受到热情接待。崔庸健的夫人是中国人,老丈人家还在安达,在访问期间他曾去老丈人家拜访。崔的中文很好,他是在哈尔滨二中念的中学。在哈访问期间崔庸健提出回母校看看,哈尔滨市领导高高兴兴领他到我的母校二中来看,崔庸健说错了,不是这个学校。当时忙坏了市领导,通过查档案才知道,崔庸健的母校是当时的哈尔滨十三中。考虑到中朝友谊,哈尔滨市领导决定恢复中学校名的历史本来面目,十三中改名叫二中,经考证,我的母校原来叫三中,于是乎,从1964年4月开始,二中改名叫三中了。<span style="font-size: 18px;">改名涉及了3个学校,当时的哈尔滨三中受了委屈,让出了三中的名字,不得不改名叫十三中,其实它和数字13没有任何关系。十三中原来叫三中时,该校在哈尔滨的地位很高,改名为十三中后声望大不如以前。</span></p><p class="ql-block">为准确起见,我从网上搜索到的三中历史沿革情况如下:</p><p class="ql-block">“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成立于1923年10月,创办人是中东铁路公司督办王景春。学校成立时名为“中东铁路普育学校”,位于当时的莫斯科商场2号房,即现在的黑龙江省博物馆内。1926年,随着中华民国政府逐步收回了一些沙皇俄国在中东铁路附属地内非法侵占的中国主权,哈三中于1926年8月被中华民国东省特别区教育局接管,1927年改名为“东省特别区第三中学”。1928年迁往学校现在老校区所在的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果戈里大街415号。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学校校园被满州国第四军管区占用,学校被迫与位于哈尔滨市道外区景阳街的第二中学合并,这期间学校先后改名为“东省特别区区立师范”、“第二中学”、“第三中学”、“滨江省立哈尔滨市第三国民高等学校”。 </p><p class="ql-block">194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哈尔滨,哈尔滨归当时的松江省管辖,学校也改名为“松江省立第二中学”。1954年哈尔滨二中师生由道外整体搬迁到南岗哈三中现址;1964年4月哈二中改名为哈三中。</p><p class="ql-block">在以下的叙述中,我将母校统称为三中,不再以时间划分。初中毕业报自愿时,我首先考虑母校是名校;其次离家近,三中在霁虹桥的东头,我家在霁虹桥的西头,虽然分属南岗、道里两个区,但距离很近,步行10分钟就到,自然选它为第一志愿。当时考三中也不容易,28中老二班的同学中,除杨元文、那淑芝和张菊丽等保送上三中外,考上的只有我和李玉芳两人,老一班的同学中考取的比较多,有朱明阳、李性达、陈健娜、赵士修等4人,赵士修后来选择了当兵,未来校报到。三中的地点在南岗区奋斗路(现在改名为果戈里大街)北端,校舍是一座三层小楼(含地下室),民族式建筑,绿色大屋顶,前面有12根红色柱子,古色古香。外校有人编个顺口溜调侃三中,“三中真可笑,古庙当学校,老师像和尚,学生像老道”。当时三中有高中部和初中部共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4个班,每班50人,全校也就1200人左右。高中部在西侧,每层有4个教室。高一时在地下室,高二升为一层,高三升为顶层。现在的哈尔滨三中除老校区外,又异地建个新校区,新校区占地20万平米,建筑面积近10万平米,比老校区大多了,今非昔比,鸟枪换炮了,在学的学生总人数超过5000人。老校区仍在使用,是哈尔滨三中的象征,是三中老校友心中永久的圣地。</p><p class="ql-block">三中的学风严谨,要求严格,进三中的门槛高,学出来也不容易,严进严出。三中有鲜明的办学特色,搜索三中的网站,查到母校总结的办学特色如下:</p><p class="ql-block">校训:敦品励学严谨求是 </p><p class="ql-block">校风:文明有志勤奋求实 </p><p class="ql-block">教风: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p><p class="ql-block">学风:刻苦钻研勇于探索 </p><p class="ql-block">办学理念:以人为本,追求卓越 </p><p class="ql-block">育人原则:全面发展、因材施教、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减轻负担、提高质量、主动活泼、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p><p class="ql-block">指导思想:以德育为主线,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先导,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 </p><p class="ql-block">教育原则:坚持“全面发展、因材施教、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减轻负担、提高质量”和“主动活泼、发展个性,培养创造能力”。 </p><p class="ql-block">办学模式:即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为主体,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特长和教育科研为两翼”即“一体两翼”的办学模式。 </p><p class="ql-block">培养目标:志向高远、素质全面、基础合理、特长明显、身心健康、服务社会。 </p><p class="ql-block">办学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对全体学生负责,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办学有特色,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即“四全三特”)。 </p><p class="ql-block">办学思路: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实现由教育低效率向高效率的转变;达到有一流的设施、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的现代化示范性高级中学的目标(即“实现两个转变”、“达到一个目标”)</p><p class="ql-block">我们在学期间对上述校训、校风等都无印象,估计是后来总结出来的。我感觉到总结得很系统、很全面,是下了很大的功夫。感到不足的是太全面了,特点就不突出了。</p><p class="ql-block">我在高中三年的学习期间正赶上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时期,学校狠抓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我们有幸在三中认认真真读了三年书,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我认为三中的特点就是严字当头,严谨、严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高考前的班级集体照</p><p class="ql-block">第一排左起:王凤莲老师、郭宪章校长、孙中圣老师、徐𣇈老师、黎植昌老师,第二排左起:张凤仪、陈永𣇈、王晶、张翠芬、杨元文、李性达、姚玉莲、桑毅敏,第三排左起:苏丹申、张洪光、马肇亮、杨志军、尚伟逊、徐再治、孙凤祥、陆诗庄,第四排左起:张益文、施光生、高亚民、王少峰、袁博、宋天民、关志成,第五排左起:闫玉兰、董明霞、张素环、张竞、李存娟。</p> <p class="ql-block">3. 名师荟萃</p><p class="ql-block">能在三中当老师是很不容易的,没有两下子很难在这里立住脚,当时三中老师的流动性就很大,不少青年教师由名校毕业,来这里锻炼两年,然后就去支援外校了。教我们高二化学的李洁老师,教学效果很好,可惜也没能留下,调到九中。三中汇聚了一批很有才华的老教师,这里惜才爱才,有些老师虽被戴上右派的帽子,仍能受重用。高中三年期间教过我们的老师很多,离开学校已近60年了,但很多老师的音容笑貌至今仍历历在目。下面是我对几位老师的回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孙中圣</p><p class="ql-block">我班第二任班主任,哈尔滨师范学院毕业,是该校的高才生,才华横溢,教我班代数,讲课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板书工整,粉笔字和钢笔字都写得很好。孙老师为人坦诚,不打官腔,在学生中的威信很高。孙老师多才多艺,歌唱得好,会下围棋,体育运动会上,跳高、跳远、短跑,他只要参加,总能拿名次,经常是拿第一。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我和马肇亮回三中看望孙老师,那时孙老师的日子很难过,相当于受软禁,我们三人坐在三中门前的台阶上聊天,后面始终跟着个人监视。后来孙老师调到哈尔滨师专,不幸得了鼻咽癌,英年早逝。</p><p class="ql-block">李性达同学对孙老师的评价提出了补充意见,我非常同意,抄录如下:</p><p class="ql-block">“我非常同意你对孙老师的评价。他是我这辈子最崇拜、最最难以忘怀的恩师。是否给他加上一条:公正。他对同学一视同仁,无论男女,无论学习好坏,尤其是无论出身如何。这点我深有体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付德福</p><p class="ql-block">第一任班主任,物理课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毕业。作了我们高一学年的班主任,后来调到哈4中,工作岀色,做了4中的校长。付老师对同学和蔼可亲,记得刚报到时,付老师让男女生从低到高各排一列纵队,一男一女组成同桌。有些人不听指挥,总想两个男生一桌,或两个女生一桌,付老师急得满头大汗,费了很长时间才把分配座位的事搞定。付老师讲课时很爱画画,几笔就能勾画出一个抽象小人,只有头是圆的,四肢和躯干只用一条线表示,形象生动。1985年我回哈尔滨招生,当时付老师已是4中的校长,领导有方,成绩卓著,4中培养出几个非常优秀的学生,有一个学生在省市竞赛中多次摘冠。当年清华从4中保送2人,保送数在哈尔滨和3中并列冠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阎喜杰</p><p class="ql-block">物理老师,性情乐观、高傲,根本没把右派帽子当回事,经常给我们吹嘘他抗拒改造的英雄事迹,才高八斗,讲课妙趣横生,画画非常好,几笔就能画出小人,喜画三毛,形象生动、逼真,配上这些画,物理概念讲得非常清楚,让人过目不忘。我和马肇亮考上清华,阎老师很高兴,起个大早,到车站送行,让我俩非常感动。后来暑假回哈时,我和施光生曾去阎老师家里拜访,可惜未遇,后来听说阎老师也调到哈尔滨师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戈侯</p><p class="ql-block">教我们几何,讲课语言风趣、幽默,基本概念明确,解题思路清晰,启发式教学,讲课有激情,他性格开朗,不修边幅。有一次一位女同学回答不出问题,一时语塞,李老师来了一段绕口令“你要明白就说明白,不明白就说不明白,你不说明白还是不明白,我就不明白你到底是明白还是不明白”。在新年联欢晚会上,马肇亮和谷德兴将这段绕口令编进相声段子,同学们听了捧腹大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徐宝昌</p><p class="ql-block">教我们三角,基础深厚,概念清晰,业务水平很高,讲课娴熟,如行云流水,板书写得飞快,对同学提的问题,反应极快,还没等同学将问题说完,他就给出答案。人长得很瘦,脾气好,对同学极为和蔼友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启芳</p><p class="ql-block">一班班主任,教我们高一化学,我是化学课代表,参加了化学课外活动小组,得到刘老师更多教诲。刘老师精明强干,口齿伶俐,字字珠玑,要求很严格,大家不敢有一丝马虎。毕业以后回去看望过刘老师,多年过去了,刘老师的变化不大,还是很精干的样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黎植昌</p><p class="ql-block">化学老师,教我们高三化学,南方口音。从某大学下放到中学教书,化学功底深厚,在化学试验课上,对操作的基本功要求严格,如何端烧杯,如何拿试管,如何闻气味,都有严格的规定,都要作得一丝不苟。我上清华后,在大一化学试验课上,老师对我的操作基本功提出表扬,这归功于黎老师的严格训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庆云</p><p class="ql-block">语文老师,在当时的老师中属于年长者,他的孩子和我们的年龄相近,杨老师风趣幽默,板书潇洒,曾参加省语文教材编写,讲古文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如行云流水。一次期末考试结束,杨老师提前单独改了我的考卷,贴出来做标准答案,供大家参考。我并不觉得自己语文学得好,其实那次考试发挥得并不好,我问杨老师为什么单单挑选我的卷子改。他说,在班上语文课学得好的2、3个人中,觉得你最稳妥。这句话让我很感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苏林</p><p class="ql-block">语文老师,四班的班主任,高2的语文是苏老师教的,他曾在学校大礼堂为我班上一次全市观摩课,来的外校老师太多,教室里装不下,改在礼堂上课。28中教过我的语文老师也来了。苏老师板书工整,字体方方正正,别具一格。后来苏老师做了黑龙江省教育局的头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曼莉</p><p class="ql-block">俄文老师,口语很好,带着小儿子住在校园里。很重视朗读课文,班上王晶、桑毅敏、何路德等几个女同学的俄文朗读都很好,得到张老师真传。哈尔滨三中的俄文水平很高,我在班上俄文学得不算好,高考也得了98分,在清华电机系1964年入学的同学中,俄文高考成绩过90分的只有2人,第2名刚好是90分。张老师是性情中人,有一次上课,见马肇亮趴在桌子上,问他那里不舒服。马用俄文回答,我的肚子痛,肚子两字说的是中文,张老师对夹杂着中文的俄文没听懂,等弄明白咋回事时,大笑不止,连课都上不下去了,下课后讲给其他老师听,仍笑个不停。有一次我班物理考试,张老师监考,交卷时,她拿大家的试卷互相比对答案,大呼小叫,怎么你们的答案一个人一个样?最后看到我和马肇亮的考卷,才长呼一口气,终于发现了有两张卷子的答案是一样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杜爱珍</p><p class="ql-block">高一的俄文老师,讲课认真,和蔼可亲,待人热情真诚,我八十年代回哈招生,回三中看望老师,一进校门就见到杜老师,非常亲切,分别二十多年,杜老师没多大变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复久</p><p class="ql-block">金老师是教导主任,高三时教全年级四个班“农业常识”课,由于该课内容高考不考,多数人很不重视。我却对该课的内容很感兴趣,例如如何量马的身高等,都是很有用的常识,所以我听课非常专心。该课是闭卷考试,我在全年级四个班里是唯一获得满分的,给金老师留下深刻印象,班主任孙老师说我在年级里放了一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将此文给马肇亮看过,他写下很长一段话,对三中老师作岀评价,现摘录如下:</p><p class="ql-block">“高中的老师特别是那些被打成右派右倾的老师个个身怀绝技,他们都毫无保留地把</p><p class="ql-block">他们的“绝技”传给了我们。这使我们开始形成科学思维方法的雏形,求异思维就是</p><p class="ql-block">从那时候开始形成的。无论是孙老师的代数、李戈侯老师的几何、阎老师的物理、</p><p class="ql-block">刘老师的化学,还是张老师的俄文,杨老师的古文,都使我们受用终生。他们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所传给我们的“道”,再加上大学老师传给我们的“道”,(我记得清华的大课老师多数是大右派),给我们构筑了最最基本的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4. 严格要求</p><p class="ql-block">考取三中很难,能顺利读下来也不容易。每次的期末考试都很难,不及格率挺高,有两门不及格就得留级。记得高一期末团支部会,本应该由支部书记主持,她当时痛哭不止,没法主持会议,改由支委曹秀云和杨志军主持,我后来才了解到她为什么哭,原来支部书记有两门功课不及格,留级了,学校对班上的主要干部也不讲情面。</p><p class="ql-block">升高二,我班留级5人,但我班的人数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因为从高班留到我班8人。三中对学习要求之严格,可见一般。当时三中的高考升学率每年都在90%以上,能保持这么高的高考升学率,是和它的严格要求以及高淘汰率密切相关的。留级的同学中,有人找到工作就不念了。我高一时的同桌就放弃了继续学习,当小学老师去了。</p><p class="ql-block">如果班干部学习吃力,就会被撤换,这也是对同学的一种爱护。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就会被任命为班干部,能有余力为大家服务。马肇亮、苏丹申和我等几个小个子同学后来都成了班干部。三中的传统是考试题出得难,不及格率比较高,考满分很难,如果一次考试能获得3、4个满分,同学都会刮目相看,我和马肇亮都享受过此殊荣。当时三中每次考试后都不排名次,只有高三毕业前最后一次期末考试排过一次名次,大家对名次也看得很淡,但是对考试过后的试题分析很重视,老师的讲评可使自己了解,哪里错了,为什么会错,印象会很深刻,避免以后再犯类似的错误。当时班里看淡考试成绩的竞争,但对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学非常重视,同学之间讨论的气氛很浓,也愿意互相帮助。互不服气、嫉妒的事情,很少在我班发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5. 发展入团</p><p class="ql-block">我在初中2年级就被发展入团了,而且是班里较早发展的团员之一。记得当时我是班上的学习委员,是和中队长邹莉同时开的发展会,白天参加了示威游行(忘记是什么政治活动了),我领着呼口号,把嗓子都喊哑了,晚上开发展会时,都说不出话了。在发展会上我很激动,老师和同学给我的评价很高,说了很多鼓励和勉励的话,支部发展会很顺利就通过了。让我没想到到的是,上级主管部门,一直到我初中毕业也没批准我入团,发展会是白开了。28中没有批准团员的权利,要上报道里区主管部门批准,不批准的具体理由不清楚,应该说28中对我入团的事还是态度积极的,多次向上级主管部门打报告,我估计是沟通的渠道不畅通,我的表现不会有什么问题,年年都是三好学生,在同学中的威信很高,老师们也很喜欢我这个学习好的学生。我估计是家庭历史有点复杂,其实也没什么大问题,生父在我3岁时就去世了,我跟着妈妈住在姥姥家,11岁有了继父,三个家庭的详细情况我都写了,只是家庭出身不知该写什么。如果上级主管部门下来了解一下情况,找我谈谈话,不会久拖不决。一个积极要求进步,表现又很好的三好学生入不了团,思想压力是很大的,虽然我表面上整天嘻嘻哈哈,其实一想起入团的事,心里很堵得慌。</p><p class="ql-block">我很感激三中,我是上高中后班里发展的第一个团员,三中的团委有批准团员的权利,班上的团员同学为我的入团问题作了很多工作,给予我很多帮助。徐再治和杨元文作我的入团介绍人,当时的支部书记是徐再治,支委是杨志军和曹秀云,刘辉是校团委委员,他代表校团委和我谈话,李焕和何路德到我母亲和继父单位调查家庭历史情况,袁博和王若雄这两个老团员对我的帮助很大,都非常认真的为我写了书面的意见和勉励。上高中不久就入了团,可以说帮我卸下了压在身上很长时间的沉甸甸的政治包袱。记得入团后,南岗区召开一个隆重的新团员宣誓大会,我代表新团员在大会上发言,还在台上带领新团员宣誓。此情此景,现在回忆起来仍很激动。另一件很感激三中的事,是落实了我的家庭出身问题。高中毕业前夕,学校的有关老师到我母亲和继父单位作了非常细致的调研,当时国家有政策,关于青年学生的家庭出身问题有详细的政策规定,基本指导思想是根据父母的工作性质及表现,而不是父母上一代的成分确定家庭出身。三中领导及有关部门经过审核正式做出了决定,我的家庭出身是职员。当时的政治气候是很讲究家庭出身的,出身不好,对升学、工作都有影响。三中每年落榜的学生中就有受家庭出身影响而未被录取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6. 社会工作</p><p class="ql-block">高中入学时,我不是班干部,一身轻松。能考取三中的同学都有两下子,在初中当干部的也很多,入学后的干部都是老师指定的,我连团员都不是,是排不上号的。我从小学到大学,几乎一直当干部,高一这段日子过得很快活,体会了无官一身轻的自由自在。不过也作了一点事情,是班上的化学课代表。</p><p class="ql-block">高二后,班主任孙中圣找我谈话,说要在我和苏丹申两个人中,推出一人当班长,征求我的意见,我找了很多理由,说明我不行,苏丹申行。孙老师看我态度非常坚决,就没有勉强我,我同意当一个班委。在班委分工时,我稀里糊涂当上了文艺委员,我以前当过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生活委员、体育委员,就是没当过文艺委员。这回当上文艺委员,我在班干部的各个岗位上的锻炼就都有了。</p><p class="ql-block">我没有文艺特长,不会乐器,唱歌还跑调,当文艺委员是拿鸭子上架。不过回想起来,我任文艺委员一年多期间,还真作了不少事。组织了班上两次文艺联欢活动,还有一次诗歌朗诵。班上有文艺特长的同学不少,大家对我的工作很支持,不仅响应号召,积极参加,而且出谋划策。例如,当时我的同桌姚玉莲同学就主动组织编排一个女生舞蹈,袁博和谢景兴主动担负起诗歌编写的重任。</p><p class="ql-block">第一次文艺联欢出了不少节目,印象比较深刻的有:</p><p class="ql-block">李焕、陈永晓、李性达、曹秀云的挤奶员舞</p><p class="ql-block">马肇亮、谷德兴的相声</p><p class="ql-block">女生小合唱,十送红军,张凤仪装扮成老太太,我是红军队伍中的一员。</p><p class="ql-block">我和李亚彬表演个双簧。</p><p class="ql-block">班主任孙中圣老师也一展歌喉。</p><p class="ql-block">第二次文艺联欢也有不少精彩节目,印象深刻的有:</p><p class="ql-block">张竞、陈永晓的双人舞,此节目代表班级到外班交流。</p><p class="ql-block">王晶的芭蕾舞</p><p class="ql-block">龙玉波的配乐诗朗诵</p><p class="ql-block">男生小合唱(小鸭子、小毛驴、小鞭子)</p><p class="ql-block">王晶和马肇亮表演了舞剧“蝶恋花”,王晶扮演嫦娥,马肇亮扮演吴刚。张素环向省歌舞团借了服装,有很多女生伴舞。</p><p class="ql-block">还自编自演了三句半。</p><p class="ql-block">诗歌朗诵是为全校汇演准备的节目,演出相当成功。</p><p class="ql-block">诗歌是袁博和谢景兴创作的,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两个人的文学功底都很深厚,该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水平都是相当高。诗歌领颂有李性达、谷德兴等人,还有我。</p><p class="ql-block">我作文艺委员的体会是,只要能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自己的文艺水平高低关系不大,只要能宣传好、鼓动好,得到大家支持,就一定能把班上的文艺活动搞得生动活泼。</p><p class="ql-block">到了高三,我和韩金生换位,他作文艺委员,我作生活委员。是我主动提出来换位的,我觉得作生活委员更能使上劲。生活委员的主要职责是搞好教室的清洁卫生。班上有4个小组,每组要值班一周,在这周内,每天放学都要清扫教室,到周末进行大扫除,大扫除的工作量很大,要擦玻璃,对地面要进行水冲洗,还要用锯末将地面的水吸干。在我的印象中,阎玉兰和陈永晓这两个小组长特别能干,轮上这两个小组值班,班上的地板就清洗得特别干净。当生活委员我有劲能使出来,每到课间,我都会主动擦黑板,擦讲台桌,地面不干净,也会及时扫一下,夏天还会经常在地上撒点水。</p><p class="ql-block">我还代理过班上的体育委员,课间全校在操场作广播操,每班两列纵队,我在前面领操。</p><p class="ql-block">我还兼职在学校的门厅里出过校级黑板报,画过报头宣传画,也写过字,不过我的粉笔字始终没练出来,班上谢景兴和宋天民的粉笔字写得好,很工整,出黑板报主要靠他俩写字。在班上出壁报就更多了。有一次壁报的内容是表扬同学在学习上互帮互学,马肇亮和王玉坤同学在上学路上一道背俄文单词,走一路,学一路。我画了一张画,表现两人一边走,一边学的情景。有一年暑假回哈,我和马肇亮去曹秀云家玩,她作过团支部的宣传委员,还将那张画保留着,拿出来给我们看,看着那张画,三个人一起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7. 团的活动</p><p class="ql-block">虽然高中三年的学习很紧张,但共青团活动还是开展得有声有色。印象比较深刻的有:</p><p class="ql-block">走访老革命,学习雷锋,帮老师解决困难,家庭访问等。</p><p class="ql-block">杨元文同学的父亲是老革命干部,当过兵,打过仗。团支部书记张翠芬委托我去杨元文家,表达团支部的意愿,希望老革命能给我们作一次报告,没想到杨元文父亲很痛快就答应了,当时是寒假期间,平时不到校,我也不知道张翠芬家住哪里,再找支部书记也不容易,我和杨元文就自作主张,定下时间、地点,再分头通知大家。这此团支部活动非常成功,地点就在杨元文家里,环境温馨,气氛热烈,杨元文还炒了黄豆招待大家。杨父虽然是老革命,但很平易近人,他讲述了自己的革命经历和战斗故事,并对我们青年团员提出了希望和要求。班上团员也就十几个人,能和老革命面对面座谈,收获很大,留下了深刻印象。张翠芬这个支部书记很会当官,会充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她只是布置下任务,不督促检查,就把支部活动有声有色地搞起来了。</p><p class="ql-block">高中学习期间,正值全国掀起学习雷锋活动热潮,三中也不例外,学习雷锋活动开展得很有特色,还有报社记者来学校采访。学习雷锋活动的内容很多,主要是对同志要像春天般温暖,要热心帮助同学,关心集体,做好事不留名;对工作、学习要精益求精。我班阎玉兰同学做得最好,经常为集体做奉献,例如,为班级做墩布,做黑板擦等。我也曾做个黑板擦,悄悄放在讲台上,那天班里出现两个新黑板擦,另一个是阎玉兰作的。</p><p class="ql-block">“帮老师解决困难”也是学习雷锋活动的内容之一,该活动的本意是好的,希望能减轻老师负担,让老师能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搞好教学。有天放学前支部书记张翠芬分配任务,让我和陈永晓等几个同学去李戈侯老师家帮助打扫卫生。我们费了好大劲才找到李老师家,李老师很奇怪,问我们来干什么?等弄明白我们的来意,李老师很不自在。我们发现,李老师家不注意收拾,但并不脏乱,这可能和性格有关,李老师属于不修边幅的人,随意惯了。李老师的爱人也是刚下班,正在淘米做饭,她很随和开朗,陈永晓抢着做这做那,受到李老师夫妇客气但坚决的制止。李老师最后说,“我也不虚头吧脑地留你们吃饭了,你们的时间也很宝贵,赶紧回去学习,明天我会和你们支部书记说,我家的卫生不用学生帮助打扫”。李老师的爱人也说,“李老师批评了我,我一定会把家务事安排好”。最后我们很不好意思地离开了,没给老师帮上忙,反而添了麻烦,让老师不自在,我们心里也很过意不去。我觉得李老师和爱人的身体都很好,不需要帮忙做家务,他们有自己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如果我们帮助打扫了,可能习惯了的东西反倒找不到,帮倒忙了。更重要的是,这种帮忙会损伤老师的自尊心。我第二天把这个感受告诉了张翠芬,这种活动也就停止了。</p><p class="ql-block">家庭访问主要是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如果可能,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帮助同学解决一些困难,我借此机会,访问了不少同学的家。印象比较深的有,张竞做家务活很能干,她每天都要做一大家人的饭,家务劳动负担挺重。龙玉波的母亲很热情,炒了瓜子款待大家。陈永晓家的房子很大,她自己有独立的房间,还有一个写字台,写字台的玻璃板下有她小时候的照片,她用手捂着不让我们看。刘辉家有个大院子,自己按个篮球架子,可以练习投篮,院子里种了很多花草,还有葡萄,他剪下几串让我们尝,可惜那时还没熟,很酸。</p><p class="ql-block">当时正值抗美援越、中苏关系破裂、经济困难时期,政治学习抓得很紧,学校经常组织我们听形势报告和忆苦思甜报告。当时大家的思想都很正统,积极要求进步,申请入团的积极分子很多,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发展入团都很顺利,发展我以后,马肇亮、施光生、高亚民、韩金生等都顺利入了团。</p><p class="ql-block">不是班干部,学习成绩又一般的同学,入团就遇到一些困难。例如张凤仪同学入团就遇到很大阻力。她没做过班干部,学习成绩一般,在发展会上有同学提出先进性不够,会上辩论很激烈。其实张凤仪同学学习很努力,关心集体,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有一次大扫除,班上号召几个家离学校近的同学回去拿刷子,我把家里的刷子都拿来了,张凤仪不仅把自己家里的刷子拿来了,而且向邻居借了不少刷子。刷子是易耗品,用不了多久刷子毛就磨短了,甚至磨没了。借的时候,刷子毛像“卡斯特罗”,还的时候很可能就像“赫鲁晓夫”了,没法往回还了。在这个问题上,张凤仪就比我这个团员作得好。毕业后的聚会上,有同学抱怨,当时想入团咋就那么难。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确实有点左,其实,应该对积极要求入团的同学,敞开大门,学习成绩不应该作标尺,只要努力学习就可以了。张凤仪同学考上黑龙江大学日语专业,毕业后留校作教师,1976年带同学去唐山实习,遇上地震,不幸英年早逝。多好的同学呀,当年怎么就不能积极发展这些好同学入团呢。王晶是团支部组织委员,她当时就认识很清楚,应该积极发展同学入团,并为此做了大量工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8. 不开夜车</p><p class="ql-block">在高中三年学习期间,我没有开过夜车,不是不想开夜车,而是住宿条件不允许我开夜车。当时住在道里区霁虹街警校胡同1号(现在叫敬孝胡同),老少三代人挤在不足9平米的房子里。家中有姥姥、姥爷、母亲、小弟弟和我。房间里只能放两张床,一张小床母亲带小弟弟睡,一张大床我和姥姥、姥爷横着睡,因为只有横着才睡得开三个人,但是长度不够,只好睡觉时临时支起一个木板,放枕头,这样才能伸直脚。除这两张床外,房间里有个水缸,有个做饭的炉子,就没有地方放其他东西了。有个小炕桌,平时靠在墙边,吃饭的时候放在床上当饭桌。我在家里学习,或是用炕桌,或是坐在小板凳上,将床面当桌面。家里只有一个15瓦的灯泡,姥姥、姥爷有早睡早起的习惯,每天晚8点前就要熄灯睡觉。我如果看书会影响全家人休息。高考总复习时,晚上想看看书,姥爷会说:“白天在学校学习一天了,怎么晚上在家还要看书?”以前家里没有人考过大学,也不知道晚上也需要用功读书。</p><p class="ql-block">姥姥、姥爷年纪大了,母亲上班工作,小弟弟当时只有2、3岁,需要人照看,家务劳动我就是主力了。那时的家务活实在是多。因为家里没有上、下水,每天需要到外面百米开外的地方挑水,夏天还好,冬天经常水管冻住,就需到更远的地方去挑水。泔水桶满了,需随时提到外面倒在下水道里,炉子烧的是原煤,每天早上需重新生火,需准备柈子(劈材)、煤块、煤粉。炉灰是每天都要往外倒,这些都是我的分内工作,此外,我还要洗全家人的衣服,拆洗全家的被子,洗完后我还会将被子缝起来。还要经常干一些拾煤渣、拣干树枝的事。如果在家有了闲暇时间,还要照看小弟弟。所以,我即使在家里,能用于学习的时间也很少。当时躲出去学习也不行,因为每天都有这么多家务活等着我完成。</p><p class="ql-block">通过家务活的劳动锻炼,我的生活自理能力是相当的高。上大学后很多同学要过生活关,因为在家里有家长照顾,不用做家务活,住校后需要自己洗衣服、洗被子、刷鞋、补袜子,很不适应。我就没有这个问题,对到大学后的独立生活很适应,对缝缝补补、洗洗涮涮这些事很熟练,能把床铺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这个能力受到不少同学的羡慕。</p><p class="ql-block">那时是困难时期,粮食不够吃,副食也很少,周末我有时去挖野菜,有时到江北农村的地里买便宜的蔬菜。有一次跟着邻居去江北农村,淌水走了2里地,在地头买了一些圆白菜的叶子,装满两个面袋子,一前一后挎在肩上,菜倒是很便宜,常言道远路无轻载,这次我对这句话的印象太深刻了。因为回去还得淌水走2里地,是连续水面,中间没有干地,累了也不能放下来休息,吃了大苦头。我当时的个子小,力气也小,对身高体壮的大人们很是羡慕。</p><p class="ql-block">当时大多数同学的家庭都不富裕,我在同学中可能属于更加困难的,班主任孙中圣老师曾找我谈话,让我申请学校的助学金,我确实非常感动,但考虑了一下,觉得生活上的困难自己能够克服,没好意思写申请。</p><p class="ql-block">高中这三年,我的家庭学习条件很不好,主要靠在学校里学习,主要靠在课堂认真听讲,提高学习效率,争取在课堂内把基本概念搞清,有问题及时向老师请教,和同学多讨论、多交流。我的学习实践表明,学习成绩好坏,和开夜车的关系不大,也和所花时间不是正相关。用功与否,不是取决于所花时间,而是取决于对问题的钻研程度。有一次班里召开学习方法交流会,同学们一定让我讲讲,因为看不出我用功,也知道我家里的学习条件不好。我主要讲了课堂内要积极思索,在课堂内解决问题,不留问题到课后,这比在课后学习效率要高得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9. 打球挨批</p><p class="ql-block">虽然总体上我还算是一个老实听话的好学生,但违反纪律,受老师批评的事还是有的,有一次考试,我发挥得比较好,几乎每门考试都是提前交卷,交完卷就抱个篮球到操场去投篮,有一门考试可能交卷太早了,教导主任张大文老师看到我一个人在操场玩,好生奇怪,全校学生都在考试,这是哪里来的野小子?怒气冲冲跑来轰我走,等闹明白我是提前交卷了,仍板着脸,让我找个凉快地方呆着去,以后不准提前交卷时间太早。</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件违反纪律的事,我利用上课时间读完了120回本的水浒传。主要利用语文课和政治课的时间,觉得上这两门课不用太费脑筋。我将水浒传放在课桌里,低下头就能看到,一会儿低头,一会儿抬头,一节课时间里我大概一半时间听老师讲课,一半时间看水浒,听老师讲课没耽误,所讲的内容基本掌握了,水浒也读得津津有味。这件事伪装得挺好,始终未被老师发现。</p><p class="ql-block">受学校批评并在班上作检讨的事也有一件。高一下学期,学校组织到大顶子山春游,坐船顺松花江而下,该风景区就在松花江边,依山傍水,风景秀美。为保证同学安全,学校规定一条纪律,不能下水,在江边洗脚也不行。学校的组织很严密,6、7 个人一组,我所在的组都是男生,大家玩热了,来到江边,看水很平缓,岸边水很浅,可以看到底。刘辉和王月海会游泳,两人脱了衣服下水给大家表演一下泳姿。其余几个人,除苏丹申外都脱了鞋,在江边淌淌水,好不惬意。此情此景被外班同学看到了,并向学校告发了我们。于是我们在学校挨了批评,回来在班上我们组的所有人都作了深刻检讨,刘辉说,“对不起大家,我作为组长,带头违反纪律,连累大家受批评。”连苏丹申也作了检讨,错误是没有制止大家。</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件事应该检讨,我在班上打过人,挨打的是曹秀云,那时她和我同桌,原因是她叫我的外号“灌肠”。我的名字读快了和这两个字的读音很像。“灌肠”就是哈尔滨红肠,哈尔滨的特色食品,哈尔滨人都爱吃。我对这个外号很反感,不知道这个外号是不是曹秀云起的,班上只有几个女生叫。曹秀云偏偏爱叫这个外号气我,这个小丫头伶牙俐齿,我又说不过她,多次警告无效,于是就动了拳头。只要她叫一声外号,我就对准她的肩膀头侧向捅一拳,不敢用劲真打,也不敢打别的地方。可能她太瘦弱,说我的拳头打她可疼了。有一次曹秀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向孙老师告状:“孙老师你也不管一管关志成,他打人,打的可疼了。”孙老师明察秋毫,笑着回答:“关志成这么老实,怎么会打人?准是你欺负他了。”有时用拳头说话挺管用,以后曹秀云就不敢再叫我“灌肠”这个外号了,别人也不敢叫了。</p><p class="ql-block">在高中三年期间还有人给我起过外号,高亚民给我起的外号是“娃娃宁”,这是儿童的小药,药盒上面画个笑咪咪的娃娃,高亚民认为我的脸型像这个娃娃。我对这个外号不太反感,但叫的人也不多。尚伟逊给我起的外号是“大不点”,因为男生中个子最矮的苏丹申外号叫“小不点”,那时我比他高不了多少,故称“大不点”。后来我的个子窜起来了,名不副实了,这个外号自然就没人叫了。</p><p class="ql-block">我班叫开的外号并不多,以下几例叫开了,且很有特点:</p><p class="ql-block">马肇亮—马驹子,因为年龄小,性格活泼,像个活蹦乱跳的小马驹。</p><p class="ql-block">苏丹申—小不点,因为个子小,精明能干。</p><p class="ql-block">陆诗庄—诗人,由名字引申,他讲话文绉绉的。</p><p class="ql-block">袁博—秀才,因为他的原名叫袁秀才</p><p class="ql-block">刘洪业—面条,因为体育动作总是软绵绵的。</p><p class="ql-block">王少峰--,血脖,因为胖,脖子粗。</p><p class="ql-block">高亚民—高衙内,因为姓高,看电影“林冲”受启发</p><p class="ql-block">李存娟—大个儿,身高1.75米,在女同学中鹤立鸡群。</p><p class="ql-block">孙秀梅—古兰丹姆,因为长得像新疆人,看电影“冰山上来客”受启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0. 体育活动</p><p class="ql-block">我班体育活动很活跃,有不少体育活动积极分子,有些同学很有体育特长,在校田径运动会上,很多人都能拿名次。表现比较突出的有:</p><p class="ql-block">张鸿光的400米,战胜了4班的体育明星王世成,取得冠军。</p><p class="ql-block">谷德兴的800米和1500米,能拿亚军,冠军是4班的王世成。</p><p class="ql-block">张新江、刘辉、王少峰等人的短跑</p><p class="ql-block">高亚民的投掷</p><p class="ql-block">张竞的跨栏</p><p class="ql-block">李性达、孙秀梅、龙玉波的短跑</p><p class="ql-block">冰上项目比较突出的有:</p><p class="ql-block">毕洪昊、郭宏的速度滑冰</p><p class="ql-block">康世财的冰球</p><p class="ql-block">陈永晓的花样滑冰</p><p class="ql-block">班上的篮球好手有康世财、张新江、高亚民、王若雄、刘辉、毕洪昊等人</p><p class="ql-block">女同学中会打篮球的有李存娟、张竞、阎玉兰、龙玉波、孙秀梅等人</p><p class="ql-block">李存娟身高有1.75米,张竞身高也有1.70米,在女生中属于大个子,两人都是校篮球队队员。有一次我们三个人在一起玩篮球,三人不好分拨,我让她俩一伙,我一个人和两个校队队员比赛,体育老师庞老师见到了,笑着说,“你们两个校队队员不是在欺负人吗?”我说我赢着呢,庞老师不相信我这一小个子能赢这两个大个校队队员。</p><p class="ql-block">我在班上虽然没有一项体育成绩突出,但很爱玩,爱好广泛,喜欢打篮球,虽然连板凳队员都不够格;喜欢跳高,虽然最高只跳过1.40米。也喜欢和同学在一起打打闹闹。我最喜欢和刘洪业玩手快游戏,两人隔着双杠面对面,看谁能打到对方,却不被对方打到,可以用手,也可以用脚,每次都是我赢。还喜欢在平衡木上打擂台,将对方拨拉下平衡木为赢。</p><p class="ql-block">一次体育课练习60米跑,俩人一组,王少峰发令。跑得快的女同学想和男同学一起跑,王少峰同意,说可以帮女生提高速度,我没有反对,和我一起跑的是龙玉波,她跑得很快,我没甩开她,跑到终点时她仅落后我一步。没想到班上的男生、女生都起哄,认为龙玉波能仅落后一步就是赢,我没能把她甩到身后就是输,弄得我很是郁闷。看来没有明显优势,不能和女生同场竞技,</p><p class="ql-block">可能也是由于爱玩的缘故,从高二以后,我开始长个了。高二有一次体检,我身高有1.64米了,比入学时高了7厘米,很高兴。初中时经常和人比个,越比越不长,上高中后,不和人比个了,不知不觉反倒长个了。</p><p class="ql-block">记得一次体育课滑冰,我在前面滑,高亚民在后面跟着,没头没脑问我一句;“你说什么动物的腿最长?”我回答:“长颈鹿”,“不对”,“大象”,“不对”,“鸵鸟”,“不对”,“仙鹤”,“不对”,“那你说是什么?”,高亚民笑而不答。快下课了才很神秘地告诉我“我看你的腿最长”。太可气了,又一次被人耍了。</p><p class="ql-block">有同学告诉我,一次孙中圣老师看着我的背影,对几个同学讲,“看关志成的体型,将来能长大个儿”,我始终没能找机会问一下孙老师,是根据什么特征看出来的,也是看我的腿长么?孙老师的眼力不错,我后来的身高赶上了高亚民,和他并列成为班里第一高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1. 下乡劳动</p><p class="ql-block">我在高中的下乡劳动次数远没有初中多,有一次暑假期间的下乡劳动我还没去,请假去延边老家看望奶奶和姑姑了。唯一的一次下乡劳动是坐火车到五常县,在一个挺大的村里帮助秋收,主要是收大萝卜和胡萝卜。大家分散住在老乡家里。刚开始领我们去一个年轻的村干部家,好像刚结婚不久,房子收拾的挺干净,他的媳妇说什么也不同意让学生住她家,队长来劝也不行,一点面子也不给。看着队长下不来台,我们赶紧劝说,换一家吧,什么条件都行。后来给我们换了一家,确实条件差远了,房东一家人和我们住在一个屋里,他们两口子、孩子、还有老太太睡南炕,我们睡北炕。房子是新盖的,还没最后完工,窗户的玻璃没有安,钉上个棉毯挡风,房间里很黑。房东一家人都很好,男主人调到大队当干部,还住在这个村,村里已买回玻璃,男主人要求他媳妇不要和别人争,等别家装完了,自家再装。老太太不老,还是壮劳力,每晚婆媳两人临睡前都要躺在炕上交流当天的劳动成果,比较谁干的活多,谁挑担走的距离长。</p><p class="ql-block">秋收劳动没有太累的活,大家边干边玩,很愉快。在劳动中有时要比试一下,看谁干得更快。有一次拔大萝卜,一个人一条垅,陈永晓要和我比赛,比谁拔得快。我没把这个小丫头看在眼里,我让她先拔出5米距离,我才从后面追,我俩几乎是同时到达终点,男同学和女同学比赛,如果同时到达,只能判女同学胜,几个男同学批评我,太骄傲,骄兵必败,如果不让出5米远,我肯定不会输。</p><p class="ql-block">吃饭是自己开伙,找几个会做饭的女同学当火头军。有一次让刘辉和袁博去磨玉米面,用的是当年的新玉米,蒸出的窝窝头那个香,从来没吃过这么香的窝窝头,我们从粮店买的玉米面都是陈年的玉米磨的,吃不出这个香味。磨的玉米面不够多,有些同学还没吃到,刘辉和袁博直给大家道歉。</p><p class="ql-block">胡萝卜长的非常好,获得大丰收,有黄色的、红色的,还有白色的。第一次见到白色的胡萝卜。带工社员实心实意让大家尝尝,谁都不好意思先动手,孙老师带头先拿一个吃起来,一边吃还一边说,“要不是带你们来,我早就吃上了”。一句话,立马拉近了老师、学生之间的距离。大家也高高兴兴地吃起来,社员和我们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从地里刚起出来的胡萝卜确实好吃,大家也不洗,在衣服上蹭蹭,拿起来就吃。</p><p class="ql-block">生产队长姓马,威信挺高,给我们作个忆苦思甜报告。回来后我的作文写了马队长,教语文的杨庆云老师让我将这篇作文投给黑龙江日报,可惜未被录用。副队长是干活的好把式,每天都在田里带社员干活,他用一台拖拉机拉一根木头电线杆,电线杆上栓20根绳子,每根绳子牵一个犁,每个犁都需一个人扶。拖拉机走一趟,可犁出20个垅沟。从未见过用这种方法犁地的。生产队会计是个年青人,兼任团支部书记,有社员来队部找他,因少计了工分,请他补记上,他很不耐烦。他和我们谈话,要交流团支部的工作经验,倒是满面春风。</p><p class="ql-block">关于这次下乡劳动,杨元文补充两个情节,抄录如下:</p><p class="ql-block">“高中下乡劳动时,你当时是文艺委员。晚上在住处为过生日的同学(好像是王晶吧),组织一场祝贺生日的文艺晚会,活跃下乡的生活,同时也让同学感到班集体如家的温暖,你当时做了一首诗,拍着盆阴阳顿挫有节奏地念着,还挺和仄押韵,同学们连声叫好,又拍巴掌、又欢笑,晚会达到了一个高潮,王晶感动得热泪盈眶。”</p><p class="ql-block">“孙中圣老师不仅歌唱得好,口哨吹得也相当好。那是在下乡劳动中,大家在田里干得很累了,却传来悦耳的口哨乐曲,大家为之一震,纷纷赞扬,缓解了疲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2. 毕业分别</p><p class="ql-block">那时学完高中三年级的课程,留下高考总复习的时间不算太长,孙老师让我们先称一下体重,希望大家在总复习期间体重减少不要超过1公斤。高考前一天,孙老师领全班同学逛兆麟公园,说今天就不要看书了,放松一下,高考是考大家三年的知识,一天的复习无关紧要。这天又让大家称一下体重,看看是否达到了老师的要求。我和马肇亮的体重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p><p class="ql-block">高考的考场离三中很近,我可以回家吃午饭。那时没有家长在考场外面等,也没有家长接送,倒是有考试科目的老师在外面等,等大家出来,问一下考题以及了解大家的发挥情况。考完俄语出来,看到张曼莉老师等在外边,她问了考题及我的答案,并马上给我挑出一个错误。</p><p class="ql-block">考试这三天,每天早上姥姥都为我煮个鸡蛋,这是平时吃不到的,可能这个煮鸡蛋很管用,考试时感觉精力充沛,头脑特清醒,因此我的高考发挥很好,特别是俄语,简直是超水平发挥,比平时的考试成绩还好,取得98分。</p><p class="ql-block">正式发榜的前一天,在三中门口见到朱明阳等同学,那天学校提前知道了部分同学的录取结果。他告诉我,我考取了清华,他考取了中国科技大学。第二天接到邮局的正式录取通知。那时报自愿不用和家长商量,自己做主,接到录取通知书后家里才知道我的第一自愿报的是清华。我们报自愿,对班主任老师的意见还是重视的。最初报自愿时,我班第一志愿报清华的有4人,班主任说,清华在整个黑龙江省招生的人数也就20人左右,一个班报4个,多了。于是有2个同学第一自愿改报了其他学校。过几天姥爷去派出所为我迁户口,派出所民警对姥爷说,“你的外甥考上清华啦,挺不简单呐!”姥爷回来一说,家里才明白,原来考上清华是挺不简单的一件事。</p><p class="ql-block">我班参加高考的同学,几乎全都考上了,而且考上重点院校的挺多,进京学习的就有9位同学。</p><p class="ql-block">清华大学:马肇亮,关志成</p><p class="ql-block">北京大学:杨志军</p><p class="ql-block">北京医学院:桑毅敏</p><p class="ql-block">北京工学院:陆诗庄,王少峰</p><p class="ql-block">北京邮电学院:徐再治</p><p class="ql-block">北京钢铁学院:刘洪业,郎庆章</p><p class="ql-block">考到外地的还有,</p><p class="ql-block">天津大学:苏丹申,杨元文</p><p class="ql-block">吉林大学:李性达,陈永𣇈</p><p class="ql-block">大连工学院:袁博,张素环</p><p class="ql-block">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林存福</p><p class="ql-block">沈阳化工学院:姚玉莲</p><p class="ql-block">长春地质学院:谷德兴</p><p class="ql-block">阜新工学院:孙庆祥</p><p class="ql-block">留在哈尔滨的有:</p><p class="ql-block">哈军工:施光生,高亚民,董明霞,刘辉,王月海(后2位转学走了,是从外校考取的)</p><p class="ql-block">哈工大:张翠芬,宋天民</p><p class="ql-block">哈医大:李盛德</p><p class="ql-block">黑龙江大学:王晶,王若雄,张凤仪</p><p class="ql-block">东北农学院:张竞,阎玉兰,张益文,王家生</p><p class="ql-block">黑龙江工学院:李亚彬</p><p class="ql-block">哈尔滨师范学院:张鸿光,李存娟,杜肃齐,林玉敏</p><p class="ql-block">(不全,待后补充)</p><p class="ql-block">拿到录取通知书后,很快就要去大学报到了,将各奔东西,要分别了,对高中三年朝夕相处的同学很是恋恋不舍,我抓紧这段时间走访了一些同学。清华的报到时间后延了一周,本来很多同学要送我,变成了我去车站送同学,等我和马肇亮离哈时,我班去外地上学的同学已走光了。</p><p class="ql-block">1964年哈三中考上清华的一共有6人,除了我和马肇亮外,还有1班的呼贵纯、绍刚,3班的徐启志、李琛。1964年考上清华的黑龙江考生共21人,之中哈尔滨市的考生有16人,外县的考生有5人。具体如下:</p><p class="ql-block">哈尔滨3中6人,1中3人,4中2人,8中2人,13中2人,32中1人,望奎县2人,拜泉县1人,明水县1人,肇州县1人。</p><p class="ql-block">1964年母校三中一个学校向清华输送的学生,就占据清华在黑龙江招收总人数的</p><p class="ql-block">29%。哈三中在黑龙江省名校的声望和地位早在六十年代初就已经确立。</p> <h3>高考结束后的班级集体照,</h3><h3>前排左起:张凤仪,陈永晓,张翠芬,孙中圣老师,杨庆云老师,张曼莉老师,杨元文,曹秀云</h3><h3>第二排:董明霞,张素环,张竞,李存娟,阎玉兰,王晶,桑毅敏</h3><h3>第三排:关志成,张鸿光,陆诗庄,王少峰,杨志军,郎庆章,张益文,苏丹申</h3><h3>第四排:孙庆祥,徐再治,尚伟逊,高亚民,施光生,袁博,宋天民</h3><h3>(当时高考结束,尚未发榜,有同学外出探亲访友,照像时人员不齐)</h3><h3><br></h3> <h3>前排左起:张翠芬,孙中圣老师,杨志军,王晶</h3><h3>二排左起:曹秀云,杨元文,阎玉兰,董明霞,陈永晓。</h3><h3>后排左起:袁博,关志成,施光生,高亚民,徐再治,苏丹申。</h3><h3>班上团员合影,坐在第一排的除老师外,三位同学分别是团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h3> <h3>毕业后五位好朋友合影</h3><h3>第一排左起:张鸿光、王家声,第二排左起:孙庆祥、谷德兴、张益文。</h3> <h3>高一时家住道里、道外的几位女同学合影,前排左起:杨元文、闫玉兰,后排左起:张凤仪、姚玉莲、李性达。</h3> <h3>前排左起:张凤仪、姚玉莲,后排左起:林玉敏、李性达。</h3> <h3>在学期间没有大家集体活动的照片,毕业后同学们常相聚,我能找到的都是高中毕业后的照片,因为同学之间有些人很少谋面,我挑选了一些照片,献给大家,並希望同学们能再给我提供一些聚会照片,若有在学期间的集体活动照片一定发给我,这些照片弥足珍贵,我一定会及时把这些照片加进这个美篇。</h3> <h3>1964年国庆节期间,来京读书的几位高中同学同游颐和园並留影。前排左起:陆诗庄、桑毅敏、郎庆章,后排左起:关志成、马肇亮、杨志军、刘洪业,缺少徐再治和王少峰。</h3> <h3>施光生来京期间部分高中同学陪他游览颐和园</h3><h3>左起:关志成,施光生,杨志军,陆诗庄,马肇亮。</h3><h3></h3><h3><br></h3> <h3>我和马肇亮在清华学习期间留影,文革期间清华大学的二校门被推倒,在原来二校门的地方建起全国第一座主席塑像。</h3> <h3>施光生来京,部分高中同学相聚在天安门广场</h3><h3>前排左起:陆诗庄,王少峰。后排左起:关志成,施光生,杨志军,桑毅敏</h3><h3><br></h3> <h3>中山公园</h3><h3>左起:杨志军、陆诗庄、王少峰、施光生、关志成。</h3> <h3>1967年我和杨志军、马肇亮在上海外滩合影。</h3> <h3>1968年高中同学欢聚于哈尔滨太阳岛</h3><h3>前排左起:李存娟、曹秀云、张翠芬、杨元文、杜肃齐</h3><h3>第二排:关志成、刘辉、袁博、施光生、李盛德</h3><h3>第三排:马肇亮、宋天民、高亚民、陆诗庄</h3><h3><br></h3> <h3>前排左起:张竞、桑毅敏、曹秀云、杜肃齐、韩斐、王晶、张翠芬、龙玉波、李性达,后排左起:杨志军、徐再治、谷德兴、王少峰、韩金生、王家声、高亚民、张新江。</h3> <p class="ql-block">1985年64屆高3.2班和65届高3.4班的联谊活动,同乘供电局的游艇游览松花江,因为这年我和65届的张复实回哈招生,发起了不同年级两个班的联谊活动。</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姚玉莲、李焕、张复实、付德富老师,刘维汉老师、杜毅、曹秀云、桑毅敏,第二排左起:王玉坤、龙玉波、张素环、张竞、那淑芝、...、...、张翠芬、王晶,三排左起:陆西盘、...、...、...、付健、陈光敏、张新江、毕洪昊、...、...,四排左起:陆诗庄、施光生、关志成、尚伟逊、...、高亚民、杨志军、徐再治、陈铁民。</p> <h3>在游艇上抓拍,左起:李焕、曹秀云、张翠芬、陆西盘。</h3> <p class="ql-block">1988年庆祝哈三中建校65周年,</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龙玉波、韩斐、王晶、杜爱珍老师、刘启芳老师、郭宪章校长、孙中圣老师、李性达、李焕、姚玉莲,后排左起:张竞、施光生、徐再治、付德富老师、谢景兴、尚伟逊、高亚民。</p> <h3>1989年高中同学在谢景兴单位聚会合影</h3><h3>前排左起:关志成,韩斐,李性达,李焕,曹秀云,姚玉莲,桑毅敏。</h3><h3>二排左起:谢景兴,张竞,龙玉波,王晶,王少峰,李存娟。</h3><h3>三排左起:李亚彬,徐再治,尚伟逊,施光生,王月海,王家生,高亚民。</h3><h3><br></h3> <h3>前排左起:张竞、龙玉波、?、李性达、曹秀云、韩斐、王晶、张素环、闫玉兰、姚玉莲、桑毅敏、李焕、高亚民,后排左起:张鸿光、陆西盘、谷德兴、尚伟逊、李雅斌、张益文、李存娟、徐再治、林存福、韩金生。</h3> <h3>1993年庆祝哈三中建校七十周年,左起:韩斐、苏丹申、马肇亮、关志成、曹秀云。</h3> <h3>1993年高中同学参加庆祝三中建校70周年活动后合影留念</h3><h3>左起:李亚彬,高亚民,苏丹申,尚伟逊,龙玉波,徐再治,张竞,关志成,王晶,杨志军,林存福,马肇亮。</h3><h3><br></h3> <h3>参加闫玉兰儿子婚礼,左起:李性达、姚玉莲、王晶、谷德兴、高亚民、张素环、闫玉兰、杜淑齐。</h3> <h3>在谷德兴单位聚会</h3><h3>前排左起:韩斐、王晶、曹秀云、李存娟,后排左起:杨志军、徐再治、关志成。</h3> <h3>欢迎马肇亮回哈,同学聚会。</h3> <h3>前排左起:曹秀云、张素环、王晶、张竞、李性达、韩斐、后排左起:张鸿光、徐再治、谷德兴、高亚民、韩金生、马肇亮。<br></h3><h3><br></h3><h3></h3> <h3>2006年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聚会,左起:谷德兴、关志成、叶大田、张竞、邓开秀、马肇亮。</h3> <h3>2007年谷德兴来深,与同学聚会。</h3><h3>左起:桑毅敏、马肇亮、关志成、谷德兴。</h3> <h3>地点在麟麟山庄疗养院美味世界</h3> <h3>2011年陆诗庄来深,与在深圳的同学合影,左起:马肇亮、曹秀云、关志成、陆诗庄。</h3> <h3>2015年到李雅斌的庄园拜访,左起:关志成、张竞、桑毅敏、李雅斌。</h3> <h3>中间是雅斌兄的夫人</h3> <h3>后面是水库</h3> <h3>在李雅斌的庄园聚餐。</h3> <h3>为李雅斌的幸福退休生活干杯!</h3> <h3>旁边是养魚池</h3> <h3>雅斌兄介绍庄园的情况</h3> <h3>袁博同学回哈尔滨和同学聚会,前排左起:张鸿光、谷德兴、袁博、韩金生、徐再治。后排左起:袁博夫人、王晶、张素环、闫玉兰、曹秀云。</h3> <h3>2009年高中同学欢聚于江北</h3><h3>前排:彭德(杨志军夫人),王晶,韩斐,张竞,李性达,曹秀云,张素环,</h3><h3>后排:高亚民,杨志军,徐再治,关志成,张鸿光。</h3><h3></h3><h3><br></h3> <h3>女同学合影</h3> <h3>男同学合影</h3> <h3>2009年桑毅敏回哈,在张竞家欢聚。</h3><h3>左起:韩斐、曹秀云、桑毅敏、王晶、张竞。</h3> <h3>共饮功夫茶</h3> <h3>2012年陆诗庄和王晶从珠海来深圳,和在深圳的同学小聚,到我的办公室喝茶聊天。</h3> <h3>2012年在京同学小聚,左起:马肇亮、杨志军、关志成、刘辉。</h3> <h3>2013年在张竞家欢聚,前排左起:曹秀云、李性达、张翠芬、王晶,后排左起:张鸿光、张素环、张竞、高亚民、谷德兴。</h3> <h3>2014年庆祝高中毕业50周年,同学们回哈欢聚。前排左起:陈永𣇈、张翠芬、韩斐、李性达、李焕、杨元文、曹秀云,二排左起:王晶、张竞、张素环、谷德兴、毕洪昊、张鸿光、苏丹申,三排左起:李雅斌、袁博、宋天民、高亚民、杨志军、孙庆祥。</h3> <h3>同学们观赏哈尔滨新市容</h3> <h3>参观哈三中新校区</h3> <h3>索菲亚教堂</h3> <h3>参观游览伏尔加庄园</h3> <h3>50周年欢聚后不久,再聚会。前排左起:李雅斌、韩金生、谷德兴,后排左起:高亚民、张鸿光、王家声、孙庆祥。</h3> <h3>2016年和在京的外班三中校友聚会,左起:马肇亮、于好勇、史继顺、关志成、李琛、康学孔。</h3> <h3>2016年游览张竞在海南的住所—乐东龙沐湾,小区内有条运河,可以乘坐游艇。</h3> <h3>龙沐湾的沙滩</h3> <h3>小区入口</h3> <h3>海边游艇</h3> <h3>向着张竞指引的方向</h3> <h3>同学在海口聚会,左起:张竞、高亚民、张翠芬、龙玉波。</h3> <h3>2018年同学们到海南万宁神州半岛聚会,左起:张竞、苏丹申、张翠芬、王晶、李焕、关志成。</h3> <h3>喜来登度假酒店的后花园</h3> <h3>到高尔夫会所品尝咖啡</h3> <h3>海边绿地</h3> <h3>小区外绿地</h3> <h3>红树林公园</h3> <h3>在神州半岛的尖部</h3> <h3>2019年在三亚相聚,前排左起:张竞、王晶、李焕、张翠芬、叶大田,后排左起:杨志军、关志成、高亚民。</h3> <h3>聚餐时合影</h3> <h3>夜逛海边闹市</h3> <h3>在下榻的宾馆后院</h3> <h3>游览鹿回头公园</h3> <h3>后面是三亚湾</h3> <h3>鹿回头山顶塑像</h3> <h3>鹿回头公园山顶大门</h3> <h3>鹿回头公园入口</h3> <h3>三亚聚会活动告别午餐</h3> <p class="ql-block">高中同学中已减员19人,减员太多,他们是:</p><p class="ql-block">张凤仪,施光生,王少峰,尚伟逊,谢景兴,李存娟,林存福,姚玉莲,张新江,闫玉兰,王若雄,杜肃齐,徐再治,韩金生,孙秀梅,陆西盘,王晶,高亚民,杨志军。</p><p class="ql-block">他们不幸英年早逝,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我们会永远怀念他们,本美篇也是对逝去的老师、同学的缅怀。</p><p class="ql-block"><br></p> <h3>现在同学们都在享受退休生活,趁还能走得动,大家常相聚,聊聊天,共同回忆我们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我们有太多太多快乐的回忆,也希望这个美篇能有助大家开启记忆的闸门,祝愿同学们健康快乐渡过每一天!</h3> <h3>我以前曾写过一个电子版的高中生活回忆,发给几位同学看过,是以那个版本为基础,改成这个美篇版,这样会有更多的同学都能看到。写完后自己看看,总的感觉是写的粗糙,没有精雕细琢,而且主要写的是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时代的气息、学校的作为以及集体的活动着墨不多。恳请大家多提修改补充意见,以及提供照片,我会将大家的意见和照片及时补充进这个美篇。</h3>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