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d="articleTitle" data-columnid="6257" data-nfhsubscribervisible="1">“体育之效”怎么谈?中山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点评高考作文

facai369 现代审美 2024-11-10 6 0

6月7日上午,随着一声铃响,广东高考语文科目考试结束。今年高考作文题论及“体育之效”,南方+邀请中山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进行点评,供参考。

李金华,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山纪念中学语文科组长,中山市语文教研室中心组成员;教学业绩突出,曾获中山市各类高中语文比赛一等奖5项。近年有30余篇论文发表于语文专业核心期刊;合作出版著作《文本解读技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新旧课标对比》,现为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立项《中学写作思维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核心成员。

李金华老师点评如下:

2021年广东高考语文作文题坚持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内的原则,一如既往地在审题方面不给考生设置较高的难度和较大的障碍。

这道作文题在材料的选择上,选取了毛泽东发表在《新青年》上的一段关于“体育之效”的话,主旨明确,层次清晰,内涵丰富,思辨性强,对于学生而言,没有太大的阅读难度,也没有较高的概括难度,可写的角度和内容算是比较明确的。

从命题形式的角度看,作文话题立足于个人在体育上的“强弱之辩”,引导学生关注个人在体育发展过程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辩证性,思考人的认识、实践和信念在这一强弱变化中的作用和价值。“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在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品质和写作能力中,也突出了高考语文立德树人的考查宗旨。整个作文题在“强弱”的辩证思考与求索中,让学生体会既定条件和个体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从学生写作的层面讲,学生只要认真分析这段论述性材料,抓住材料的话题、概括各层次的内涵,思考“强弱”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突出个体的主动性、可能性、实践性和信念性,审题立意并没有多大难度。作文提示“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学生只要结合“体育之效”的“强弱之辩”,联系现实再进行一点“体育”之外的拓展和提升,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就算完成了写作任务。那么在内容方面得分就不会太差。

这道作文题基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内容原则和“情境化”命题的理念,对我们今后的语文教学和评价也极具启发和借鉴价值。语文教学要进一步强化情境化、思辨化设计,要紧密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扩展素材的选取范围,从而积极推动学生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提升;更要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时,以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语言表达、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等六项关键能力为突破点,大力发展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思维发展与创新等语文核心素养。

薛华,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广东省级骨干教师,中山市骨干教师,中山市优秀教师,实验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

薛华老师全文点评如下:

2021年是广东省新高考第一年,新高考命题的改革仍然处于探索期。与前两年的广东使用卷作文题相比,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变现得相当稳健,沿袭着近年新材料作文的轨道,但是在应用性文体等任务驱动方面未提要求,可以看出,高考试题稳定的价值仍然非常重要。同时,基于反猜题、反套路的考量,这样一份看似“保守”的试题反而体现出高考命题者的匠心与智慧。

具体而言,笔者认为今年的作文题有以下“四个性”:其一,引领性。《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强调高考试题要坚持立德树人的高考命题导向,引导学生培养健康情感。高考试题在材料的选择上是有着鲜明的价值导向的。材料提及的《体育之研究》一文的作者是毛泽东,其中有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句:“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他早在青年时期就提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无体,无德智也”,强调支撑智识、躬行道德的载体是人的身体。毛泽东对体育运动是非常重视的,并且他自己也是身体力行,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毛泽东关于“体育之效”的论述对于当下的青年学生无疑具有“价值引领”的考量。其二,可写性。“体育之效”是本文写作的原点,就事论事而言,学生关于“体育的效用”是有话可说的,因为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对先天的体质差异与后天的锻炼效果是有着丰富的体验与认知的。同时,本文并不局限于谈“体育之效”,预设较大的写作空间,与此有关的“启示意义”皆是可以关联的,比如谈“学习之效”,学习文化科目或者绘画等技艺,成绩的好坏固然跟自身的基础有关,也跟自身后天的努力与训练有关。可以谈“国家之效”,联系共和国由弱“变而为强”的发展史与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由弱“变而为强”的“百年中国党史”。亦可联系当前的国际经济与政治局势,即使是“至强”的国家,如果“滥用其强”,最终也会沦为“至弱”的国家。由此看来,这道题留给了学生很大的写作空间,不同层次的学生均可以在这里尽情地绽放自我。其三,针对性。关于“体育之效”的论断本身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当下一些地方的校园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不少青少年体质国标检测的数据堪忧,学生近视率大幅攀升、肥胖率居高不下等。毛泽东的上述论断能帮助人们走出对于“体育之效”的认识误区。其四,思辨性。“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这一观点本身具有鲜明的思辨性,论述的过程也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它启发青年学子运用动态的眼光、发展的思维,辩证看待自己的身体,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学业、追求的事业以及自己所生活的现实世界,华为的发展、中国航天事业的进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时代热点问题都可以运用理性的思辨加以分析。

总而言之,今年的高考全国卷(广东使用卷)作文试题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既能保证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较好的区分,充分发挥“服务选才”的功能,又能引导教学,促进高中语文教学回归语言和思维,着力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和思维素养。

郭大伟,中山市桂山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语文科组长,长期从事高中语文高三教学工作,教育教学经验丰富。

郭大伟老师全文点评如下:

 2021年的新高考Ⅰ卷作文题真正体现了新高考的“新”字。题目设计整体看似简单,但内里有很强的思辨性。与以往作文不同,本次作文并没有明确的写作任务指令和情境语段,也较巧妙地避开了社会热点事件,有效地预防了猜题、押题。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今年新高考Ⅰ卷作文题看起来不是我们常说的“宏大主题”写作或是社会热点事件类的作文题,但它仍然暗合当今中国发展,全球局势变化应对等重要主题。仍然体现了高考语文尤其是高考作文题对立德树人的响应,对学生的思辨能力也提出了要求,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从命题方式来看,作文材料选取的是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论及“体育之效”的一段话。材料可以从几个层次来解读:第一层,“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这一段作为引入,强调人的身体经过一定的锻炼是可以逐渐变强大,强调体育锻炼的时效性和重要性。第二层,“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这一部分论述指出“强弱的转变”在于体育锻炼,具有较强的思辨性,是对考生思辨能力的重点考察。第三层,“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再一次强调天生强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更不必自卑,做能做的事情就能实现强弱的转变,呈现出较强的向上精神。

从命题的理念来看,高考作文题强调给学生创设真实的写作情境,在这次高考卷中,作文题目给学生呈现了当时真实发表的一段论述材料。作文给出了明确的导向,“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这要求考生对材料内容理解要深刻,考察的是思维的深刻性和辩证思考。

那么启示从何而来?这篇文章发表有它的时代背景,这篇当时在《新青年》杂志发表的文章强调的是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这一点考生不难看出,但如果考生仅仅只从材料中读到“体育”,而没有读到背后的内涵,作文内容就只能写到表层的意义。作文应进一步思考“论述的启示意义”,启示可以是对今天的启示,可以是对个人的启示,也可以是对社会国家的启示。考生读到毛泽东对“体育之效”的“强弱之转变”的辩证论述时,可以思考这段论述的当下启示和意义。强国依仗国力,奉行利己主义,做出有损他国利益的事,而慢慢走向衰弱。而中国经过近百年不断艰苦卓绝的奋斗而逐渐由弱变强,正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路上。

从作文题的导向来看,高考作文题仍然注重考察学生的思想深度、视野广度、家国情怀,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看出今年新高考Ⅰ卷作文题仍然要求考生关注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写作话题贴近新时代。学生从个体、国家、世界做辩证思考,综合写作。从学生写作层面来讲,学生只要认真读懂材料,审题立意并没有多大难度。只要理解思辨、全面深入,一般内容得分都不会太差。         

这道作文题对我们今后的语文作文教学也具有指导、借鉴意义。语文教学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兼顾传统文化发展等重要主题,扩展素材的选用范围,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整理】南方日报记者 廖冰莹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