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尹立青
编辑 | 吴擎
经过漫长的等待,高考录取结果终于来了,录取通知显示:" 土木类。"
那一刻,黄小芳的第一反应是 " 麻木 "。
这不仅是因为与心仪的建筑学失之交臂,她还想起高中的心理老师提过,上一届的一个学姐被土木工程专业录取后追悔莫及,老师提醒他们:" 千万不要重蹈覆辙!"
没想到自己也走向了同样的选择。
父母听到结果后,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对他们而言,女儿录到土木是一件 " 天都塌了 " 的事情。孩子将来的路怎么走,他们心里也没底。
和黄小芳及其父母类似,如今,部分学生和家长似乎 " 闻土木专业色变 "。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3 高招调查报告》,全国范围大部分高校土木专业分数都出现了明显的滑坡,录取分数(位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而数据显示,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人数从 2020 届的 432 人,下降到 2025 届的 324 人,降幅达 25%。而在长沙理工大学公布的转专业数据中,2023 年,土木工程学院转出 125 人。2024 年,湘潭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转出 63 人。
这一个四年前还被张雪峰在直播间被推荐的专业,受房地产行业下行和基建需求逐渐饱和等影响,近年逐渐从昔日的高分录取专业,到如今被学生贴上了 " 天坑 "" 提桶跑路 " 等标签的冷门专业。
在学校层面,撤销或调整土木工程专业的动作并不少,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撤销了土木水利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清华大学将原来的土木、水利以及工程管理等单一专业合并使用 " 土木水利海洋工程 " 的大类专业名称,不再单独招生。而集美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则撤销了土木工程本科专业。
山东大学停招土木工程专业
而在专业和行业面临调整的背景下,身处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的学生该如何 " 自救 "?随着行业周期的变换,他们是否会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景?
一切答案,唯有以行动来回答。
调 整
靴子落地。面对不如意的大学开局,黄小芳只能选择服从。
姐姐也安慰她,"(考不上建筑去读土木)没什么大不了 ",反正大部分人都会选择不从事自己本科阶段专业的工作,不如先走走看。
就这样,黄小芳成为了广州大学 21 级土木大类的新生。入学以后,她发现,身边很多同学都是被调剂到土木专业的," 基本上主动选择这个专业的人比较少。"
身处行业 " 预备军 " 之中,她感觉到,专业确实呈整体下滑的趋势。需求、岗位在减少,待遇在下降。她认识的一些前辈,也都说近几年的行情不太好。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大学教授周福霖曾提到,土木工程不是朝阳也不会是夕阳,而应该是 " 常阳 "" 长阳 ",并建议推动传统土木向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转型升级。
这已成为行业共识。而这一观念作用于学生日常学习上的,可具化为专业分流、课程设置等选择。
关于土木专业的现状,黄小芳曾听到过一名土木工程专业教授的观点:" 我们已经到了不能不改革的地步。" 她感叹道:" 很可惜自己不是变革之后的一届。" 而在机会来临之前,可以做的是,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
土木专业面临改革 / 图源:图虫创意
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在大一下学期,黄小芳在土木大类的专业分流中,选择了建环专业。身处其中,她感受到专业调整的脚步正缓慢地前进。
" 我们专业比较多的人是奔着能源应用去的。" 但其实,她进入建环专业以后才知道,本科的学习中对能源方面涉及得比较少,学的都是 " 老暖通(暖气通风)的课 "," 很多学长学姐毕业后从事的也是暖通公司的岗位。"
建环专业与老暖通的区别,主要是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关于新能源的专业选修课,大一到大三的课表几乎都被填满。就像是暖通工程换了一个名字,但是课程设计还没跟上来,只好以添补课程的方式逐步适应专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作为工科专业调整浪潮中的个体,黄小芳的应对方式是微调自己的方向。她在自己选修的课程中积极了解专业其他的方向,并顺利选定她决定考研跨考的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
读完研出来之后,黄小芳准备找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具体做什么,她还没有太清晰的规划。" 反正,先考个研吧。" 家人也支持她考研,觉得她的专业 " 出来直接工作对女生不太友好 "。
" 我们专业确实存在性别歧视。" 黄小芳告诉记者,她认识的一位学姐去面试的时候,HR 直接说:" 你知道的,我们这个行业可能不太喜欢女生。"
那个学姐没有留在那家公司," 但她最后还是成功上岸了一家国企还是央企。" 黄小芳的语气间带着一点扬眉吐气的雀跃。
在实操之中,课程设计和实习也带给她很多充实感。课程设计内容是关于空调工程的。老师会给一个具体的工程,假设有一栋楼,选址在某处,建筑图纸如何。学生根据建筑图纸独立完成整栋建筑中央空调的设计。课设的时间很紧张,周一布置下来一个任务,周五就要答辩。周四的晚上,建环专业的宿舍楼里,几乎每个人的脸上都映着电脑屏幕的光。
实习时做的组装小车 / 受访者供图
" 我觉得课程设计是我们专业最痛苦的一件事,但也是最快去检验学习成果的一件事。" 黄小芳说。
科研有可为,工业难应用
与被调剂的黄小芳不同,浙江大学 23 届土木水利专业硕士毕业生方敏慧和同济大学 22 级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在读生易林居都是主动选择的专业。
方敏慧报考土木专业的时候,房地产行业还呈现上升趋势。
与土木工程专业的渊源,从她中学时就结下了。那时她看了一部港剧,名叫《创世纪》,故事主线围绕房地产展开。主人公热爱房地产事业,并为之规划出一个宏大的梦想——建造 " 无烟城 ":接驳无轨电车连接全城,取代汽车;在沿海和市中心布置大片绿地;建造大型对外游轮码头、可以举办世界级比赛的游泳馆;把全世界最理想的城市规划融为一体,为百姓建设更好的民生设施。
这个构思给方敏慧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时我的心里就埋下了从事建筑行业的种子。" 加上刚好有亲属从事建筑行业," 填报这个志愿时是没有什么犹豫的。"
到 2022 年,房地产行业已经稍显衰落。因此,易林居没有填报与房地产行业直接挂钩的土木工程专业,而是报了土木大类之下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
作为在读学生,易林居的感受是,土木并非需求减少或者已然发展完备,在这个专业里,还有很多东西可以做、需要做,只是发展到现在,学界与业界、构想与实现之间,都存在着一定鸿沟。
这道鸿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界的许多研究成果和关注的问题,由于成本等因素,很难在业界落地实现;二是于学界本身而言,很多研究方向难度大,有些问题在几年甚至几十年内都无法解决。
目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存在很多需要重翻重修的地方。以给排水专业为例,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管网。或是管道的选材,或是管道与水质的合理配合,都存在规划不合理的问题。
供水设备 / 受访者供图
易林居告诉记者,现在的自来水从水厂出来的时候,已经达到可以直接饮用的标准,但是在经过管道和管网末梢到达每家每户之后,它就会变脏。与此同时,想要大规模翻修管网十分困难。
" 比如说修路,堵一个月或者堵两个月,就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会严重影响那块地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假如我们想要把这个管网全部都重修一遍的话,就可能会有一个极大的区域的地面活动全都要停止。"
地面活动没法停止,于是,管网就没法重修,以一种诡异的平衡状态存在在那里。" 它其实是要改的,但是我们现在也没办法去改。——其实有一些基建的缺口,但是目前能投进去的金钱和资源没有办法把这个缺口补上,所以也可以说没有基建缺口。"
" 我们专业还有一部分人会去做用于水质净化的膜。" 目前国家的芯片缺乏,一部分涉及微电子和材料专业,一部分涉及给排水专业。即要洗净芯片,需要一种纯水,里面不能有 3 纳米级的杂质。现在最容易做到的,就是 RO 膜。" 这也是我们专业的一个研究方向,挺新的,也挺难的,——也是就业方向之一。"
给排水专业人员进行水质检测 / 受访者供图
另外,土木专业有个特色,就是,相比于计算机行业的 "35 岁失业定律 ",土木似乎是越老越吃香,一个人可以在一个岗位占上 40 年到 50 年。即使技术的革新非常迅速,但工业界能够使用的,其实还是那些古老的做法,整体的革新很难在短期内完成。因而比起技术,行业更看重经验。
老员工没有必要换下来,而应届生又在源源不断地增加。供需的失衡,淘汰的缓慢,共同导致了岗位的稀少,应届生就业形势的严峻。
旧的岗位装不下了,新的转型是否有可能呢?比如," 智能建造?"
智能建造是土木专业当前的一大热点,许多高校都增设了 " 智能建造 " 相关专业。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智能建造或可成为土木专业的破局之道。
但根据易林居和黄小芳等同学的亲身感受,人工智能与土木工程的结合,对身处其中的学生的影响并不明显,行业还是更看重经验,技术的高新程度在实际工作的作用中较小。
土木专业与 " 智能 +" 的融合,似乎不如建筑学这种设计型的专业融洽。深圳大学 22 级建筑学专业杜小冰告诉记者,虽然学校没有教学,但是学生们都需要自己主动学习 AI 相关的知识,学会熟练运用 AI,发挥其辅助作用完成方案。老师并不反对学生在课程作业中使用 AI。如果用得好的话,也会得到理想的分数。
" 设计这种东西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老师每一节课都有可能否定你的方案,甚至否定他上一节课说的东西。所以我们必须自己摸索,还有向学长学姐请教。只靠老师的话,很难学到东西。"
杜小冰的小组作业,搭建的实体模型构筑物 / 受访者供图
易林居也有主动了解人工智能相关的内容。上个暑假,他在拜访一个计算机专业的朋友的时候,了解到深度学习模型,发现通过编程,建立深度学习模型,可以实现工作效率的量级转化。
" 确实。虽然从宏观上来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大有可为,但是总体而言,还是在走下坡路。需求越来越少,而且有些需求是近几十年没法解决的。所以,我也准备跨考了。"
建设乡土,熨帖大地
近年来经济下行,就业形势严峻。风险的提高促使就业者们追求稳定的工作,因此,求职的年轻人之间,流传着一句话:" 宇宙的尽头是考公。"
方敏慧还没有走到宇宙的尽头,但的确闯过了这座千军万马的独木桥,带着自己从土木水利专业学到的所有知识和技能,回到自己的家乡,成为了一名扎根基层的驻村选调生。
她原本的计划,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注册岩土工程师。但在她求学的几年里,行业风云变幻,与她入学前大不相同。在校内,学校教什么,她就认真学什么,积累好专业知识。毕业后,她也见招拆招,广泛搜索信息,勇敢尝试。
毕业求职时,方敏慧自学金融、法律、外语、人力资源等知识,投递了银行管培、商业地产、传统地产、外企等行业,岗位涉及销售和 CD 岗、人力资源岗、审计岗、还参加了浙江选调。她也把自己的求职经历录成视频,到社交平台上,希望能为同专业的学弟学妹提供一些经验和启发。
投递了若干简历后,方敏慧收到了一些对口企业的 offer,开出的薪资待遇不错。
曾经参加比赛时结识的老师,也邀请她去浙江水利河口研究院任职。可她没来由地想起在工地实习的时候,蹲在地上和工人们一起吃盒饭的场景。
工地现场 / 受访者供图
那些皮肤黝黑的工人,操着外地口音,炎炎烈日下,汗水在衣服上结了一层白白的盐渍。他们告诉方敏慧,他们是从云南的大山里过来打工的。从山高水急的云贵高原,跨越 2000 多公里,来到平原富饶的长三角。方敏慧蓦然意识到:很多人缺少家门口的工作机会。
因此,浙江选调生上岸后,她拒绝了收到的 offer,辞谢了老师的邀请,来到安地镇三潭村,成为了当地的村书记助理,做起了乡村共富的工作。她希望做一名为村里干实事的基层干部,带领村民共同富裕,让三潭的幸福计划更上一个台阶。
村子最近在建设会客厅、健康驿站,方敏慧也常常去检查项目建设情况,还是老在工地转悠,晒黑了不少," 好像还是没有离开土木。"
三潭村正在建设的工地 / 受访者供图
对于当年高分考入,而毕业后略显萧条的土木专业,方敏慧还是感激多于怨言。在与她交流的过程中能感觉到,她是一个非常随遇而安的人,不管是在学校学习是时候,还是求职时自己探索陌生岗位的时候,她都像一朵生命力顽强的蒲公英,飘到哪里,就在哪里落地、扎根。
她把自己性格中严谨细致理性的部分,还有能吃苦、不怕苦的部分,统统归功于土木专业的培养。她认为在土木专业里面培养起来的工科思维,能帮助她有条不紊地处理不同岗位的工作,让她对于胜任任何岗位都充满信心。
" 我觉得最主要是用行动克服焦虑,尽早行动起来。" 方敏慧喜欢提前规划,面对不同的职业路径,做好相对的知识储备,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困难来临时战胜困难。
问及对土木专业的整体看法,以及房地产下行的环境下大家对土木专业未来的忧虑,方敏慧解释道:" 其实土木并不仅仅是我们通俗理解的造房子,它还包括很多细分领域。"
虽然在这个领域求学多年,但是方敏慧仍觉得自己对它的认识不够," 不敢轻易评价哈哈。" 从身边的同学就业来看, " 我觉得我们专业确实是在向各行各业输送人才,我们专业的同学还是具备很强的创新性和求职能力的。"
" 其实很少有人走土木传统路线。" 土木专业走向房地产,给排水专业走向泵业公司,早已不是大家的唯一选项。易林居了解到的学长学姐,有做研发、销售代理、产品、供应链、运维、水展的,也有转码、转商,做 ESG、双碳的 …… 反正," 怎么转的都有。"
无论是留是走,前方,总会有路。
(应受访者要求,黄小芳、杜小冰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