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中华文明长河中,国学以其独特的智慧和深邃的哲理,孕育了丰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得过且过”一词,看似平实,实则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人生智慧,我们不妨透过国学的镜像,深入剖析这一词语背后的人生哲学。
"得过且过"最早源于《论语·卫灵公》:“君子不器,过则勿惮改。”孔子以君子为榜样,强调他们对待生活并非仅仅满足于现状,而是积极进取、不断自我提升,当提到“得过且过”,往往被理解为一种消极应对的态度,似乎意味着对生活的无追求,对困难的逃避,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因为国学中的“过”并非指过错,而是指生活中的境遇或挑战,而“且过”并非完全的放任,而是暂时的接受与适应。
从道家角度看,“得过且过”体现了顺其自然的处世之道,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应当顺应天道,随遇而安,在困厄面前,适度的顺其自然,不是消极,而是一种以柔克刚的智慧,古人云:“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真正的大智之人能在困苦中找到转机,以平常心看待得失,这是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
儒家的“中庸之道”也有所体现,孔子曾说:“过犹不及”,告诫人们在处理问题时要适中,既不可过分,也不可退缩,得过且过,某种程度上是对过度执着的规避,它提倡的是在困境中保持平衡,避免走极端,这是一种理性且务实的生活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得过且过"并非鼓励放纵自我,而是倡导一种面对困难时的从容与淡定,在国学中,它强调的是在生活的磨砺中积累经验,适时调整策略,而非一味地逃避,真正的得过且过,是在困难面前有坚韧的内心,有应对变故的智慧,而不是无休止的沉沦。
“得过且过”并非消极,而是一种深思熟虑的生活哲学,它教导我们在顺境中保持警觉,逆境中不失韧性,以淡然的心态面对生活的起伏,从而达到内心的和谐与平衡,从这个角度看,得过且过,或许就是国学给予我们的一份宝贵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