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龙、王楚钦、杨家玉、冯雨、常昊、程文涛、曹缘……这些冠军的光芒,代表北京体育闪耀的现在。在荣誉榜上,张怡宁、罗微、冯坤……则属于北京体育辉煌的过往。
如今,在北京市竞技体育成熟的选拔培养体系中,可造之才不断涌现。冠军摇篮内,年轻人们抬头仰望,埋头苦练。他们熟知每一段传奇的故事,他们早就把奥运梦想深藏心间。只等未来,绽放的那一天。
选培 所有秘诀源自成熟体系
下午2点,先农坛体育场正在进行学生运动会。穿着运动服的孩子们,在场外热身。路过冠军墙的时候,他们停下脚步,瞪大眼睛,兴奋起来。“嘿,马龙!”“那是肖若腾吗?”
先农坛体育场,是北京市第一座大型公共体育场。1949年10月22日至24日,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北京市人民体育大会在此举行。足球职业化改革后,1994年到1995年,这里是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的主场。
这里也是先农坛体校所在地。在巴黎奥运会上夺冠的马龙、王楚钦、杨家玉都来自先农坛体校,亚军肖若腾也出自先农坛体校。
在校长姚强的办公室里,有一块计时牌,上面的数字翻到982天,记录他到先农坛的时间。“到先农坛体校当校长两年,之前在什刹海体校八年。”
姚强曾是北京队、国家队跆拳道运动员,退役后成为北京队、国家队教练员。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夺冠的北京籍跆拳道名将罗微,就是姚强的得意弟子。在作为教练参加了三届奥运会后,姚强从什刹海体校走上管理岗位。
从运动员到校长,姚强深知选拔培养体系,对竞技体育成绩的支撑作用。“从各区体校,到先农坛体校、木樨园体校、什刹海体校、芦城体校、射击学校五大基地,再到市体育局,体科所,体育院校等。北京体育的体系构建,非常完善。”
所有关于奥运冠军的秘诀,也都源自这套运转成熟的体系。“我当时从教练员转型到校长,就是觉得,在这套体系内,成功的经验是共通的,项目间可以相互借鉴学习。”
在北京体育界,顶尖选手是宝贵财富,张晓欢如此,姚强如此,肖若腾也如此。
北京花样游泳队正在木樨园体校备战下半年赛事(和冠欣摄)
姚强透露,在北京市体育局和先农坛体校的规划中,体操名将肖若腾在不久的将来,也会走上教练岗位,肩负起北京体操复兴重任。
“巴黎奥运会之后,我跟肖若腾谈过。他聊他的决心,我聊我的经历。他目前的主要目标是争取在明年的全运会,取得好成绩。但我相信他能在转型之后,更有效地统筹资源,继续发挥作用。”姚强说,从运动员转型成教练员或者管理者,有一些难点需要克服,但经过和肖若腾的沟通,他深信这位土生土长的北京体操名将,有潜力成为体操名帅。
保障 细致关怀外加科技支撑
在培养体系运转的过程中,如果说人才是核心,训练是根本,那科学有效的后勤保障就是运转中必不可少的润滑剂。
让马龙魂牵梦绕的涮羊肉,就出自先农坛体校的后勤保障团队——食堂大厨之手。“刚来的时候,我也很震撼。”姚强聊起第一次听说大厨故事的感受:“我们食堂大师傅,有的已经工作了三四十年,了解每一名优秀运动员的饮食习惯。真就跟孩子家长一样,关心每个运动员的每一餐饭。”
近年来,先农坛体校陆续建成具备国际水准的体能馆、康复中心等训练保障设施。一大批国家队、欧美顶尖俱乐部使用的设备,开始供体校运动员使用。
14岁的女足运动员万金月,正在医疗运动康复中心进行灵敏度恢复训练。在不断上下单腿跳跃时,她的左膝能隐隐看见手术的痕迹。7个月前,小小年纪的万金月,完成了左膝十字韧带断裂重建手术。在以往,这是有可能终结足球运动员运动生涯的重伤。而现在,万金月已经可以在人工草坪上训练,距离重返绿茵场越来越近。
这个2023年4月启用的康复中心,也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北医三院”)设在先农坛体校内的运动员诊疗康复基地。北医三院的专家定期为先农坛体校的伤病运动员进行会诊,如遇突发伤情,还可以通过远程视频会议,进行早期干预。
不只有伤病康复,康复中心还给运动员提供日常训练恢复。在巴黎奥运会备战中,国家队曾为运动员提供一种漂浮舱。这种蛋壳形状的设备,在先农坛体校也有两台。
康复师罗滨打开“蛋壳”的舱盖,“漂浮液注入舱体后,运动员可以漂浮起来。盖上舱盖,调节好舱内音乐、灯光,帮助运动员达到身心放松的状态。在大赛前,运动员容易焦虑,高强度训练后,如果能在漂浮舱内睡一觉,对他的身体恢复有很大帮助。”
同样充满科技含量的,还有超低温冷热交替循环液氮冷疗舱。借助液氮,它最低可达零下160℃。很多欧洲足球俱乐部和美国职业篮球俱乐部都装备了这种设备。“三分钟时间,加速乳酸分解,消除疲劳。”
还有正负压氧舱,既可以模拟高原缺氧环境,对运动员进行训练;又可以模拟富氧环境,帮助运动员恢复。
期待 朝着奥运目标坚定前行
所有的体系构建、软硬件保障,都是为了冠军摇篮能源源不断地向国家队输送冠军选手。巴黎奥运会已经落幕,未来已来,新的备战正在进行。
什刹海体校羽毛球馆里,李嘉嘉正备战全国羽毛球团体锦标赛。她的下一个目标,是在明年的全运会上展现实力。“我是2001年出生的,明年是第一次参加全运会,到时候会碰到很多一流选手和国家队运动员,成绩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我想把全部实力都发挥出来。”
李嘉嘉的妈妈是北京人,爸爸是广州人,童年在广州长大、学球。18岁那年,她来到北京,进入什刹海体校,为冠军梦想而拼搏。
先农坛体校乒乓球馆,“乒乓、乒乓……”11岁的马晟允挥汗如雨,不断施展他左手横板两面反胶、弧圈结合快攻的威力。在一旁的教练李木桥笑着说:“他跟王楚钦打法一模一样。”
马龙从辽宁来北京的时候,13岁;王楚钦从吉林来北京的时候,10岁;马晟允从辽宁省葫芦岛市来北京的时候,9岁。
马龙和王楚钦在巴黎奥运会上的所有比赛,马晟允都看了。8月21日那天,马龙和王楚钦回到先农坛,与后辈们合影,给他们签名。虽然没说上一句话,但马晟允难掩激动之情。他的梦想,就是复刻两位前辈的冠军之路。
李木桥评价:“马晟允在全国同年龄段中,表现很突出。”李木桥是辽宁省鞍山市人,跟马龙不但是同乡,而且年龄相仿,小时候就对各自的实力,有所耳闻。后来,李木桥去了八一队,马龙来了北京队。李木桥转业后来到北京队担任教练。“北京队这么多年,在张雷总教练的带领下,一直拥有很强的竞争力。一届奥运会,一个项目,两个冠军,都出自先农坛,这也是很罕见的。”
他说,像马晟允这样年少成名的好苗子,在北京队不止一例,“国少队选拔前两名,都在北京队”。而这也说明北京队的号召力。“很多孩子想成为未来的‘马龙’‘王楚钦’‘张怡宁’。”
训练之余,马晟允是个挺安静的孩子。在小学生的年纪,独自离家来北京,他早早独立。想家了,就给爸妈打个电话。平时的生活起居,自己照料。体校的生活很简单,3+2——吃饭、睡觉、训练和加练、文化课。体校的环境又很纯粹,很适合像修炼一样,打磨技术。日复一日,就像马龙、王楚钦在体校的每一天。
“我的目标,先脚踏实地,拿到全国少年锦标赛和国少选拔赛的冠军。然后,远期目标,肯定是为国争光,拿到奥运冠军。”质朴而有力的几句话,勾勒出一个少年的宏大梦想。在冠军摇篮,每个人、每一天,都朝着既定目标,坚定前行。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孙毅,安旭东,方非,和冠欣
流程编辑:u070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