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孙重亮 (上海电视台原译制部主任,现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改革开放迄今40年了,回想起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潮流也曾起起伏伏,九曲回肠,其中尤以当时的新兴媒体电视业最为敏感,仅从外国节目的引进工作中就可见一斑。
一支配音队伍的建立
1981年,上海电视台试探性地引进了第一部日本电视连续剧《姿三四郎》,那时候电视台没有专业的译制队伍,没有像样的录音棚,也腾不出专门的配音设备,只能以台里的播音科为主,抽调相关人员拼凑一个临时班子,导演则聘请上海电影译制片厂的著名配音演员毕克担任。毕克老师带着这一群没有译制经历的人,利用晚上时间,边教学边录制,整整干了半年,节目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 被形容为“万人空巷”。然而,当年播出外国连续剧是十分敏感的事,也难免引来一些批评的声音,于是就偃旗息鼓、各就各位。
一次成功的尝试使参与实践的人员深深地爱上了译制工作,随着形势的变化,1984年上海电视台调集了几名录音技术人员成立了译制科,由黄其同志任科长,请译制片厂的苏秀老师为指导,谨慎地译制几部外国动画片,配音演员全是外请的,工作时间只能迁就外请演员,利用他们下班后或休息日,这种全靠外请导演搀扶着,被外来演员牵制着的局面,很难适应电视短、平、快的节奏。图 |《神探亨特》中麦考尔的扮演者(右)与为其配音的张欢合影
时至1986年,我正在新成立的“上海电视台演员剧团”招兵买马,该团是在整编“上海广播艺术团”的基础上成立的,设有歌咏队、曲艺队、民乐队,拥有张正宜、黄永生、叶惠贤、陈伟伯、筱声咪等一批著名演员领衔,可谓兵强马壮,台里又另拨20个招聘指标,要我再组建一支影视演员队。招聘工作开展不久就听说台里准备扩大译制片窗口,我立即给台里打报告,建议改变招聘方向,因为影视演员大部分时间会被各地借用,而配音演员才能真正为本台所用。台里很快批准了我的报告并决定把演员剧团和译制科合并,组建“演员译制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上海电视台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电视是当时的朝阳产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我们很快就调入了张欢、刘彬、刘家祯、计泓、倪康、王玮、陈兆雄、杨明等一批配音演员,其中有来自专业文艺院团的,也有一些业余配音爱好者,这支队伍虽显稚嫩,但是一来就投入紧张的工作,在译制片厂老师们的指导和大量的实践中他们成长得很快,与此同时,本台的黄其、金琳、陈恵芳等人也先后走上导演岗位。
一档最受欢迎的栏目
1987年10月21日,《海外影视》栏目正式开播,首播的是美国电视连续剧《两代夫人》,紧随其后的是《玛丽安娜》《家族的荣誉》等一批极具吸引力的剧目,栏目收视率一路飙升,观众好评如潮。然而,台领导肩上的压力却越来越重,在一次部主任办公会上,时任台长龚学平同志对我说:“《海外影视》栏目是为了顺应改革开放,由我们独立进片的政策来之不易,内容上绝不能出问题,一定要严格把关!” 其实,不仅台里有压力,就连市委宣传部也担着责任,开头两部连续剧目播出前,市委副秘书长陪着市委副书记亲自来审片, 由于该栏目每周要播出三集,以后的审片由台里自行负责,于是我们建立了由翻译、导演、部主任、总编室等四级把关制度,确保了该栏目播出十余年从未出过事故。图 | 《神探亨特》中亨特的扮演者(中)与配音演员刘彬、张欢合影
要让栏目受欢迎,首先得在剧目的选择上下功夫,此事当归功于“中美文化娱乐公司”的朱亮女士,朱亮毕业于上海工艺美术学校,1980年出国就读于洛杉矶艺术学院,她酷爱影视艺术,每天除了读书打工外总爱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电视节目,所受的教育和积累使她养成较高的艺术鉴赏力。1986年,朱亮凭借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和出色的社交能力,为上海引进了一台冰上芭蕾,八场演出极其轰动,在欢送酒会上经市委领导介绍,她认识了上海电视台台长龚学平,于是便有了在上海电视台开设《海外影视》栏目的构想。不久,朱亮的“中美文化娱乐公司”便和“美国洛丽玛影视公司”合作,与上海、北京、广东、福建等四家电视台签订了节目引进协议。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的经济还十分落后,不可能动用外汇来购买节目,只能用广告时间交换。根据协议,《海外影视》栏目所播的电视剧由上海电视台负责选片并译制,等上海台播出后再发送给其他三地电视台播出,每家电视台都只有一次播映权,并且每次播出前都要播放法律顾问傅玄杰律师的声明:《海外影视》的版权归“美国洛丽玛影视公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翻录,违者将依法追究。这在当年是十分新鲜的事,也就是说我们在引进节目的同时也引进了版权意识。
《海外影视》栏目所播的电视剧都是先经朱亮女士推荐再由我们精选的,应该说节目质量很高,也很即时,如《鹰冠庄园》《成长的烦恼》《神探亨特》等长篇连续剧都是美国正在热播而我们已投入译制并随之播出,与美国的播放仅有一点点时间差,以致一些出国回来的人说怎么上海和美国都在播同一部电视剧 ?图 | 首届全国译制节目评比中上海电视台喜获丰收
一扇瞭望世界的窗口
《海外影视》栏目的播出为广大观众打开了一扇瞭望世界的窗口,它不仅让观众了解到海外的风土人情,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的一些陈旧观念:80年代人们的法制意识远不如今天这么普及,当年曾流传一则原告殴打被告律师的事件,打人的理由是“被告律师包庇坏人”,这在今天看来如同笑话,而在30多年前还真有人认为原告的义愤可以理解。《神探亨特》播出后,人们看到每当抓到歹徒,麦考尔警官都要向他们宣布:“你有权利保持沉默,如果你放弃这个权利,你的话将在法庭上作为你的证词;你有权请律师,如果你请不起,法庭将为你指定一名律师。” 这使不少人明白原来法律也同样赋予被告请律师为其辩护的权利 ;《大饭店》《天使爱心》《热点新闻》《夜莺热线》等剧播出后,在饭店经理、医生护士、新闻记者中引起了极大反响,华夏宾馆三周年庆典时,把《大饭店》的配音演员全部请去,组织了一次“大饭店里谈《大饭店》”的活动,旨在学习国外同行的敬业精神和使顾客宾至如归的服务理念;根据阿历克斯·哈利的同名小说《根》改编的连续剧播出时,很多中学抓住机遇指定学生必看,以此为教材让孩子们形象地感受什么是奴隶制和种族歧视;《成长的烦恼》更是让不少家长看到原来父母和孩子也可以像朋友一样相处,这无疑给相对传统的家庭注入了全新的理念。其他一些描述历史人物和事件连续剧如《拿破仑和约瑟芬》《叶卡捷琳娜女皇》《暗杀希特勒》《战火珍珠港》等均受到知识阶层的青睐,《海外影视》被台里评为最受欢迎的栏目,收视率居高不下。当年电视台的频道资源不多,上海只有三个频道:五频道转播中央电视台;八频道为综合节目也是上海电视台的主频道;二十频道为经济节目,当时该频道的收视率不高,为了炒热该频道,台里决定把《海外影视》挪到二十频道播出,果然这一决策客观上为以后“东方电视台”的成立并使用该频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图 | 在录音棚工作人员合影(中坐者为孙重亮,左二为刘彬,左三前为张欢,左五为夏梦茜)
1992年,我被调到台办公室工作,译制部主任一职由聂梦茜接任。此时,“洛丽玛影视公司”并入了“华纳电影公司”,朱亮另行成立“华信传媒有限公司”,台里又扩大了进片渠道,增添了如《东京爱情故事》《黑云》等日本和欧洲各国的连续剧。经过多年的磨炼,上海电视台译制部这支队伍不断地成熟壮大,译制片厂和上海各文艺院团的许多演员也纷纷加盟栏目制作,1993年译制部被评为“上海市培养青年艺术人才先进单位”。1996年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举办首届译制节目评比,共评出六个一等奖,上海电视台译制的美国长篇连续剧《根》《成长的烦恼》《金钱·疯狂·谋杀》均夺得一等奖,占据半壁江山。有幸的是本人和聂梦茜担任译制导演的《根》受到广电部的高度赞扬:“感谢上海电视台引进译制了这么好的影片。”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如浩瀚入海的大江不可逆转,《海外影视》栏目似乎完成了历史使命而淡出荧屏,如同急流中的浪花在宽阔的河面上归于平静,然而,它毕竟有过在山川狭道中推波助澜的激情。
(原文《我组建了〈海外影视〉译制队伍》载于《世纪》杂志2018年第5期,责任编辑:崖丽娟,新媒体实习编辑:钟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