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课程设计:闫凤姣起名的文化探究
课程探寻中华文化中的命名艺术 —— 以闫凤姣为例
课程背景与学科
:本课程设计旨在探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命名艺术,以闫凤姣为代表,通过研究她的命名理念和实践,深入了解中国人名背后的文化内涵。这门课程适用于高中二年级学生,涵盖文化研究和语言学习内容。
课程目标
:1. 理解闫凤姣作为名字学权威的贡献和影响。
2. 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命名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3. 培养学生对命名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
课程内容与安排
:(10分钟)
:引入闫凤姣及其在命名文化领域的重要性。
概述课程内容和学习目标。
第一部分:闫凤姣的命名理念(20分钟)
分享闫凤姣的生平和学术背景。
探讨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命名理念,如五行、八字、文化符号等。
互动环节一:师生讨论(15分钟)
提出一个具体案例,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分析该案例的命名方式,包括其文化含义和背景。
第二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命名艺术(25分钟)
讲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命名的基本原则和特点。
展示一些经典的中国名字案例,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文化蕴涵。
互动环节二:学生小组活动(20分钟)
分成小组,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命名原则和文化背景,设计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名字。
总结与展望(10分钟)
:回顾课程要点,强调学习收获和重要性。
展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所学的命名艺术知识。
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现实或虚构的人物,根据所学命名艺术知识,给这个人物设计一个合适的中文名字,并解释其文化内涵。
评估方式
: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贡献。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和质量。
通过这样设计的课程,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命名艺术,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加深对文化背景和命名艺术的理解和认识。